我国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题目财务预警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比较研究文献综述题目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学院会计学院专业会计学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及其预警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
财务危机及其预警研究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成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及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别按照模型的发展历史进行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陆续开始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问题,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和模型,一般将其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管理评分法等。
其中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将企业的财务危机划分为四阶段,即财务危机的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实现期。
由美国的Argenti(1977)提出的管理评分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他提出财务危机成因的模型,并强调管理层在其中的作用。
其模型总分值为一百分,得分一旦大于25分,公司就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18-25分为灰色区域[1]。
由于定性分析主观性过强,因此国外很多学者开始转向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的研究,陆续地提出很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定量分析模型,主要有一元判定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多元逻辑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
1、一元判别法。
一元判别法又称为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用单个财务变量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检验。
FitZpatriCk(1932)最早开展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准确率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财务指标[2]。
Beaver(1966)发现现金流量/债务总额,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三个财务指标的预测准确率是最高的,现金流量/债务总额在企业破产前一年预测准确率高达87%,资产收益率的准确率达到了88%,而且还发现,越临近破产日,误判的概率就越低[3]。
财务分析文献综述引言概述: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为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综述相关的财务分析文献,从五个方面分析财务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一、财务比率分析1.1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偿付短期债务能力的指标。
文献中研究了流动比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指出了流动比率的合理范围和影响因素。
1.2 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流动比率的一种改进指标,排除了存货对流动性的影响。
文献中对速动比率的计算和解释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速动比率与企业偿债能力的关系。
1.3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稳定性的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融资程度。
文献中探讨了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以及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
二、盈利能力分析2.1 利润率:利润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效益。
文献中研究了利润率的计算方法和解释,指出了利润率的合理范围和影响因素。
2.2 毛利率:毛利率是利润率的一种衍生指标,反映了企业销售产品的盈利能力。
文献中对毛利率的计算和解释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毛利率与企业经营策略的关系。
2.3 净利润率:净利润率是利润率的一种改进指标,排除了税收和利息等因素的影响。
文献中探讨了净利润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以及净利润率与企业成长能力的关系。
三、偿债能力分析3.1 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融资程度的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文献中研究了产权比率的计算方法和解释,指出了产权比率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关系。
3.2 有形净值比率:有形净值比率是产权比率的一种改进指标,排除了无形资产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文献中对有形净值比率的计算和解释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有形净值比率与企业财务稳定性的关系。
3.3 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
文献中探讨了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以及利息保障倍数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然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企业面临着财务困境,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本报告将对我国企业财务困境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二、中国财务困境现状1. 企业负债率高企: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持续增长,负债率居高不下。
截至2023,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额已超过200万亿元,负债率超过150%。
2. 流动性风险加剧:在货币收紧和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剧。
部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尤其是中小企业。
3. 盈利能力下降:受宏观经济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4. 资产质量恶化:企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资产质量恶化。
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
三、财务困境原因分析1. 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减少。
- 产能过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产品滞销,盈利能力下降。
2. 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 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存在过度投资和盲目扩张现象。
3. 企业自身因素:- 管理层决策失误:部分企业管理层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 融资渠道单一:部分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导致负债率过高。
4. 政策因素:- 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政策收紧,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流动性风险加剧。
- 产业政策调整:产业政策调整,部分行业受到冲击,企业面临转型压力。
四、财务困境的影响1. 企业生存压力加大:财务困境导致企业生存压力加大,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2. 就业形势严峻:企业财务困境导致裁员现象增多,就业形势严峻。
国内财务分析研究状态文献综述在国内,财务分析研究一直是财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上市公司或其他财务实体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健康度。
本文将对国内财务分析研究的状态进行综述。
1. 财务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分析方法是财务分析研究的基础。
在国内,研究者对各种财务指标的选择、财务比率的计算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差异化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财务评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企业经营效率、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2. 财务分析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上市公司是财务分析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国内,有大量的研究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
这些研究包括对公司财务报表的整体分析,以及对特定财务指标的深入研究。
例如,有研究者利用比率分析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发现了一些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
3. 财务分析在非上市公司中的应用除了上市公司,国内研究者还对非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进行了研究。
这些公司通常没有公开的财务报表,因此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财务分析。
例如,有研究者采用财务比率和股权价值比率等指标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
4. 财务分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财务分析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财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国内研究者通过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研究了财务分析结果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财务分析结果对公司绩效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5. 财务分析在特定行业中的应用财务分析研究还关注了不同行业的财务情况和财务指标的差异性。
国内研究者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对特定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投资者和管理层更好地了解行业内公司的财务情况和业绩。
6. 财务分析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关系研究最后,财务分析研究还关注了财务分析结果与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者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和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财务分析结果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性,并探讨了财务分析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前景。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日益激烈的挑战。
财务困境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本报告通过对财务困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为我国企业解决财务困境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财务困境现状1. 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增加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务违约风险逐渐增加,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债务违约事件超过1000起,涉及金额超过1000亿元。
债务违约风险的上升,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2.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政策收紧,导致企业融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困境。
3.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
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10%。
盈利能力下降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难以应对财务困境。
4. 企业现金流紧张企业现金流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现金流紧张问题愈发严重。
据调查,超过50%的企业表示,资金周转困难,现金流紧张。
三、财务困境原因分析1.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1)经济下行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2)金融政策调整: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收紧,企业融资渠道受阻,融资成本上升。
2. 企业内部因素(1)经营决策失误:部分企业决策层缺乏战略眼光,盲目扩张,导致企业负债累累。
(2)管理不善:企业管理层缺乏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
(3)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企业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 市场竞争因素(1)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2)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市场份额下降。
我国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根据财务困境预测的一般实证研究方法,从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国内在该领域中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视角与内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的探讨日益重视并形成了研究热点。
企业财务困境预测具有一定的学科跨度。
本文选取了十六本国内主要的经济与管理学术刊物,剔出未刊登相关实证研究文章的《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务与会计》,以其中的13本期刊在1995年到2005年之间有关财务困境预测的实证文章为研究样本,从财务困境的界定、研究样本的设计、预测变量的选择、统计方法的应用、研究数据的使用和预测精度判定标准等方面,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如何界定财务困境是进行财务困境预测研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国内,大多数学者根据企业被ST这一事件选取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这样的界定与我国的国情具有密切相关性。
我国的《企业破产法》虽然早在1986年已经颁布,1988年开始试行,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
因此,以破产来研究财务困境问题显然是不可行的。
而从摆脱特别处理的公司看,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才摘掉“特别处理”的帽子的,这说明特别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
1998年深沪证券交易所正式启用了当上市公司出现“异常状况”时,对上市公司进行“特别处理”的条款。
“异常状况”包括“财务状况异常”和“其它状况异常”。
在所选的文章中,将“特别处理”和把“财务状况异常被ST的公司”也归为财务困境公司分别统计。
其中,将财务困境界定为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占总样本的35%,直接将财务困境界定为被“特别处理”的占总样本的44%。
可见,把ST公司界定为财务困境在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了。
第1篇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财务问题已成为企业、政府和个人关注的焦点。
财务视角的文献研究有助于揭示财务现象背后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财务视角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为我国财务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1)Modigliani-Miller定理Modigliani-Miller定理(MM定理)是财务理论中的经典理论,它认为在完美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
这一理论为资本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2)代理理论代理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如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
该理论认为,财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企业价值,从而为财务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M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模型之一,它揭示了资产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CAPM为投资者提供了资产定价的理论框架。
2. 国内文献(1)公司治理与财务决策我国学者对公司治理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效率,降低代理成本。
(2)财务风险与风险管理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我国学者对财务风险与风险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3)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企业提供了财务信息分析工具。
三、文献分析1. 财务理论与实际应用财务理论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例如,MM定理为资本结构研究提供了基础,CAPM为资产定价提供了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在金融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公司治理与财务决策公司治理与财务决策密切相关。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效率,降低代理成本。
因此,公司治理在财务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3. 财务风险与风险管理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searchDecember 2014, Volume 3, Issue 4, PP.118-129 An Empirical Study of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Based on the Naïve DD Model of Bharath & Shumway (2008)Yi Cui, Yulan Cai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Email: cylan1985@AbstractThe marked-based Merton DD model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thods of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As an important improvement of the Merton DD model, the naïve DD model of Bharath & Shumway (2008) has been widely used abroad. However, our researchers are more favorable of the KMV model. By analyzing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f data about the ST companies in our A-share market in 2014, we test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naïve DD in our country and concluded that the simply calculated naïve DD can significantly identify the ST and non-ST companies. Besides, it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financial distress as well as the Z-Score. Apart from that, there is an instabl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naïve DD and the Z-Score, and the joint of the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we also fou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aïve DD and the asset volatility,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Keywords: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Naïve DD Model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的实证研究——基于Bharath & Shumway (2008)的naïve DD模型崔毅,蔡玉兰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摘要:基于市场信息的Merton DD模型已成为企业财务困境预测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
我国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和
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根据财务困境预测的一般实证研究方法,从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国内在该领域中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视角与内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的探讨日益重视并形成了研究热点。
企业财务困境预测具有一定的学科跨度。
本文选取了十六本国内主要的经济与管理学术刊物,剔出未刊登相关实证研究文章的《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务与会计》,以其中的13本期刊在1995年到2005年之间有关财务困境预测的实证文章为研究样本,从财务困境的界定、研究样本的设计、预测变量的选择、统计方法的应用、研究数据的使用和预测精度判定标准等方面,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如何界定财务困境是进行财务困境预测研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国内,大多数学者根据企业被ST这一事件选取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这样的界定与我国的国情具有密切相关性。
我国的《企业破产法》虽然早在1986年已经颁布,1988年开始试行,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
因此,以破产来研究财务困境问题显然是不可行的。
而从摆脱特别处理的公司看,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才摘掉“特别处理”的帽子的,这说明特别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
1998年深沪证券交易所正式启用了当上市公司出现“异常状况”时,对上市公司进行“特别处理”的条款。
“异常状况”包括“财务状况异常”和“其它状况异常”。
在所选的文章中,将“特别处理”和把“财务状况异常被ST的公司”也归为财务困境公司分别统计。
其中,将财务困境界定为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占总样本的35%,直接将财务困境界定为被“特别处理”的占总样本的44%。
可见,把ST公司界定为财务困境在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了。
注:“其它”是指对某一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多期比较,根据结果评价企业在某一时期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文章。
二、研究样本设计
财务困境预测研究的样本设计过程涉及到如何确定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样本组,如何确定作为配对标准的控制因素以及如何进行两组间样本个体数量分配的问题等。
如何确定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样本组,其首要标准是所选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否符合所界定的财务困境概念。
作为配对标准的控制因素一般包括会计年度、行业和资产规模。
这些配对标准用来控制由于财务困境组与控制组之间的报告季节性、行业特征和公司规模的差异所可能带来的模型偏差。
国内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采用一一配对抽样,即样本组和控制组包含相等的研究个体。
这一方法可以控制一些因素,如行业和资产规模,但同时也把作为配对标准的这些因素排除在模型之外,而这些因素很可能是解释破产的重要因素。
配对抽样还可能造成样本中两类公司的比例和它们在总体中的比例严重不一致,从而夸大了预测模型的判别正确率。
陈晓(2000)采用非配对样本进行研究,他们最优模型的判别正确率达到了78.24%,并能够正确判别出73.68%的财务困境公司(ST公司),这一结果和其它采用配对抽样得破产研究结果相比,判别正确率偏低。
三、预测变量选择
目前的财务指针预测模型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理论支撑,
多从数据挖掘的角度构造模型,在财务指针的选取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依靠研究者的经验、直觉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
为了找出哪些财务指标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笔者对所选文章中财务指标进行了统计。
由于各篇文章对财务困境的定义、所选的样本以及所使用的方法等各不相同,很难从文中的统计效果上比较指标的判别能力的强弱,在本文中笔者从指针的使用频率上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表明:
(一)被引用频繁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资产的流动性指标:流动比率,(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总资产,速动比率;2.资产的管理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3.盈利及回报能力指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总资产;4.财务杠杆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率;5.股本扩张能力指标:留存收益/总资产,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6.公司的成长性指标:主营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
(二)目前的研究中指标选取多为利润指标,较少涉及到现金流量指标
在所考察的文章中,仅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被常引用。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融资的非中介化、证券化趋势以及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涌现,以财务比率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不能反映借款人和证券发行人的资产在资本市场上快速变化的动态价值,有学者开始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构建预警模型。
李秉祥(2005)运用期权定价理论,以企业“资不抵债”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指针——股价建立起上市公司动态财务危机预测模型。
刘国光等(2005)应用Merton模型对2002年-2004年ST公司和相应配对公司的危机发生前的违约距离进行了研究,发现危机公司违约距离在危机发生前第三年明显低于正常公司的相应值,违约距离比传统财务指标能更早地预警到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近年来,从公司治理视角探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备受关注。
姜国华(2004)发现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地影响着公司在第三年成为被“ST”的可能性的大小。
吴超鹏和吴世农(2005)根据“价值创造观”来考察“价值损害型公司”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首次引入公司内外部治理变量,应用“排序因变量模型”分析财务状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价值损害型企业的物种变化趋势:财务康复、财务转好、财务维持、财务转差或财务困境。
结果表明改善公司盈利和营运等能力、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将有助于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曹德芳(2005)将公司股权结构变量引入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中。
姜秀华(2005)也在模型中引入了股权集中系数。
四、统计实证方法的运用
不同的统计方法有不同的特点,笔者将样本文章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归纳如下:
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是非线性问题,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非线性模型的灵敏度高,但预测的稳健性比线性模型弱;非线性模型的结构过于复杂会引起样本过度适应造成预测能力降低,而结构相对简单的预测能力具有稳健性,但与线性模型又无本质区别。
因时间推移以及经济条件改变,线性/线性模型都面临参数重新估计甚至重新建模的风险。
五、数据使用和预测精度判定
实证研究需要准确和恰当的数据支持,在大部分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中,研究者为了简化数据收集问题,都使用了现成的数据库,由于大部分研究数据库只包含大公司的相关数据,而且往往会出现资料缺失、错误的情形,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适用性降低。
预测精度判定标准一旦设定,也就决定了模型的预测能力及其外部适用性。
判定标准设定的关键在于分割点的确定。
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对预测先验概率和预测误差成本的估计。
在MDA 统计技术中可以通过最小化预测误差机会成本来选择最优分割点;而
多元逻辑回归(Logit)和多元概率比回归方法(Probit)在理论上并不存在最优分割点,因为在这种方法中一类错误的减少意味着另一类错误的增加,分割点的选取取决于模型使用者的具体目标。
大多数的研究都假定预测先验概率为50% ,并且预测结果的两类误差所带来的成本是一样的,即认为一家公司破产与否的概率是一样的,而且将一家即将破产的公司预测为不会破产所造成的成本与将不会破产的公司预测为会破产而带来的成本是一样的。
而在实际中,不破产的概率显然要高于企业破产的概率,而将不破产公司预测为破产所带来的危害可能是由于投资者谨慎投资而造成的投资收益下降,收益下降的损失要远远小于将破产公司预测为不破产所造成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投资损失。
六、结论
虽然我国关于财务困境预测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国内学者仍对财务困境预测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努力和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果。
通过上述研究以及对文献的回顾和评述,可以展望国内财务预警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内容与视角。
(一)在财务困境的界定上
大多数实证研究的研究视角落在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上,这一界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财务困境
的界定应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目前的研究中指标选取多为利润指标,较少涉及到现金流量指标
事实上,现金流量也是企业经营信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公司破产都是由于现金流量不足而出现的支付危机。
因此,以后研究时可以进一步挖掘现金流量信息在模型中的预测能力。
如:研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及其组成部分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考察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在公司现金流量中的比重是否能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三)在研究的具体方法上
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多元逻辑回归、神经网络、混沌理论、灾害理论等现代分析方法在我国财务困境预警研究中的实践应用;另一方面,要在预测模型中更多地引入动态指标,构建更为全面的备择变量。
(四)在预测精度判定方面
许多研究中常假定两类错误成本相同,以误判率最小为原则建立判别准则,在模型判别效果评价中以预测精度高低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率。
而在实际中,破产公司误判为非破产公司(II类错误)的代价远远高于非破产公司误判为破产公司(I类错误),这些将是此研
究所要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