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建筑材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12
建筑材料教案(多场合)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在建筑中的作用。
(2)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
(3)学会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途径,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材料的适用范围和选用原则。
(3)培养学生运用建筑材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强调建筑材料在建筑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1)建筑材料的定义(2)建筑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2.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1)水泥(2)石材(3)砂浆(4)砌体材料(5)钢材(6)木材(7)玻璃(8)建筑涂料(9)防水材料3.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1)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2)建筑材料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
(2)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
2.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的理解。
(2)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及选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质、特点等基本知识。
2.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材料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
3.案例分析法:分析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和适用范围。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调查等活动中的表现。
2.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作业、测试等。
3.综合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建议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建筑材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建筑材料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拓宽视野。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建筑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建筑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行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水泥、砂、石等;(2)有机材料:如木材、塑料、涂料等;(3)金属材料:如钢材、铝材等;(4)复合材料:如玻璃钢、钢筋混凝土等。
2. 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密度、强度、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2)吸水性、透气性、耐久性等环境性能;(3)燃烧性、腐蚀性等安全性能。
3. 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掌握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2)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点、基本性质等基本概念;(2)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4)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视频等;(2)模型:展示建筑材料的实物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4)网络资源:查阅建筑材料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的探讨。
教学对象:中职二年级建筑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基本性质;掌握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混凝土性能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混凝土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建筑材料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及分类;2. 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的理解;2. 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视频;3. 混凝土样品;4.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混凝土在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提问:同学们对混凝土有哪些了解?二、讲授新课1. 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子、水等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建筑材料。
- 混凝土的分类:按强度等级分为C15、C20、C25等;按用途分为普通混凝土、抗渗混凝土、抗冻混凝土等。
2. 混凝土的基本性质- 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是衡量其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分为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
- 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包括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等。
3. 混凝土的应用- 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房屋建筑、桥梁、道路、港口、隧道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如高楼大厦、桥梁、道路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
四、实验演示1. 教师演示混凝土抗压试验、抗渗试验等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了解混凝土的性能。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其特性;(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建筑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事业的热爱;(2)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1)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等;(2)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树脂等;(3)建筑钢材:钢筋、钢管等;(4)其他建筑材料:玻璃、陶瓷、木材等。
2.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2)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性和使用方法;2. 演示法:展示建筑材料样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建筑材料样品、图片、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材料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介绍无机胶凝材料、有机胶凝材料、建筑钢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3. 讲解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讲解如何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增强实践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践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章.、绪论及材料的基本性质教案头教学实践[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师生相互介绍(一)课程介绍——导入新课1.课程定位2.课程目标(二)建筑材料的分类《1.介绍材料的常见分类方法1)按化学成分分类2)按功能分类2.学生分组讨论日常材料的所属类别(三)建筑材料的发展(四)建筑材料检测与技术标准(五)材料的性质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采用比较法介绍)《材料的密实度与孔隙率材料的填充率与孔隙率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强度、比强度材料的变形性质硬度与耐磨性材料的耐久性,第二章、水泥与粉煤灰教案头教学实践[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4通用水泥硅酸盐水泥一、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概述二、硅酸盐水泥的组成材料三、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一)硅酸盐水泥的水化——重点介绍四种矿物的水化特点"(二)凝结硬化四、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五、水泥性质(一)水泥品种及表示方法(二)水泥强度等级(三)水泥性能与质量标准(1)细度(2)水泥标准稠度及其用水量…(3)凝结时间:(4)安定性:一、六大水泥的选用二、水泥的包装标志(一)包装方式(二)名牌标志三、水泥进场验收检验与取样(1)水泥储存》(2)取样(3)验收检验项目(4)水泥取样记录、试验委托检验单填写四、粉煤灰水泥粉煤灰与其他天然火山灰相比,结构较致密,内比表面积小,有很多球形颗粒,吸水能力较弱。
所以粉煤灰水泥需水量比较低,抗裂性较好,尤其适合于大体积~{第三章、混凝土砂石骨料教案头【教学实践[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简介(砂石骨料指在制作砂浆或混凝土时,与水泥和水等混合在一起的砂、石等颗粒状材料,也称集料。
既在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状松散材料。
在混凝土中砂石占混凝土总体积的3/4左右分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包括卵石、碎石、废渣等,细骨料包括中细砂,粉煤灰等。
二、加工设备编辑砂石骨料生产线主要设备有:一级破碎颚式破碎机,二级破碎反击式破碎机和圆锥破碎机,其次是冲击式破碎机即制砂机,最后是磨粉机。
教师教案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系、年级: 建筑工程 系_14 级专 业: 建筑工程专业群任课教师/职称:教研室: 建筑工程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首页章节课题:第一章绪论 课时:2课时 书写时间: 3-13授课时间:3-17 教师:本章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使学生意识到本门课程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也为走向社会能正确合理的选用、检验和管理建筑材料。
使同学们大概的了解到本门课程所包含的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建筑材料与建筑物、建筑业的关系。
为学习各个材料的详细内容做了铺垫。
知识、技能传授目标要求:1.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2.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3.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2.教学难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3.解决方法:通过以后的学习及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来掌握各个建筑材料的标准教学手段实施设计:运用现实的民用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同学讲解,并提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仔细注意身边的建筑材料都有哪些。
作业辅导计划:无课堂教学小结: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技术指标,从而掌握学习和分析各类建筑材料性质及应用的工具。
2015年 3月 13 日课后札记:年月日系领导审批:年月日教 案 续 页教学程序及讲授提纲或讲稿 方法手段 时间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建筑材料概述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造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各种材料。
(如水泥、混凝土、钢筋、砖、玻璃、涂料)。
二、建筑材料与建筑物业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建筑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例如:建筑物需要承受荷载的部位(楼面、梁、柱、基础)就要选用强度高、变形小和稳定性高的材料。
、建筑材料与建筑业的关系: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材料是建筑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因为建筑材料的发展必须适应于建筑业的发展,新型、高效、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实训【授课对象】:建筑类相关专业学生【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性能和用途,了解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及用途3. 建筑材料试验方法4. 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出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2. 简要介绍建筑材料实训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二、讲授新课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 分析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等基本性质。
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及用途- 介绍水泥、砂浆、混凝土、钢材、木材等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
- 阐述各类建筑材料的适用范围和用途。
3. 建筑材料试验方法- 讲解砂石含水量检测、土密实度检测、砂细度及级配检测、砼配合比试配试验、砂浆配合比试配试验等试验方法。
-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展示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实训操作1. 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种建筑材料的试验操作。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四、总结与评价1. 学生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实验设备:砂石、水泥、砂浆、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实验仪器设备。
3. 多媒体课件:建筑材料的性质、性能及用途,实验操作步骤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性能及用途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编号,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能及应用。
2. 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具备对建筑材料进行基本性能测试的能力。
3. 熟悉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建筑材料的定义与作用2. 建筑材料的分类与编号第二部分:混凝土及砂浆1. 水泥2. 骨料3.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4. 砂浆第三部分:砌筑材料1. 砖2. 瓦3. 砌块第四部分:保温隔热材料1. 保温隔热材料的基本性能2. 常用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实验教学:进行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质量控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的掌握,占总评的60%。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占总评的20%。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占总评的2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作者:张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实验设备:水泥、砂、骨料、砖、瓦、砌块等建筑材料样品,实验天平、卡尺、湿度计等实验仪器。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分类及性能;(2)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及选用方法;(3)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建筑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性能(1)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等;(2)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树脂等;(3)块状材料:砖、石、混凝土等;(4)细状材料:砂、石子等;(5)其他建筑材料:玻璃、钢材、木材等。
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与用途(1)水泥:强度、硬度、耐久性等;(2)钢材:强度、韧性、可塑性等;(3)木材:强度、韧性、耐久性等;(4)玻璃:透明度、硬度、热稳定性等;(5)陶瓷:强度、硬度、耐磨性等。
3. 建筑材料的选用与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掌握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分类及性能;(2)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及选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选用时的综合考虑;(2)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2. 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及使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测试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建筑材料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实验器材:各种建筑材料样品、实验仪器等;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建筑材料的教学课件;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建筑材料的资料、图片等。
第一章.、绪论及材料的基本性质1.1 教案头
1.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师生相互介绍
(一)课程介绍——导入新课
1.课程定位
2.课程目标
(二)建筑材料的分类
1.介绍材料的常见分类方法
1)按化学成分分类
2)按功能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日常材料的所属类别
(三)建筑材料的发展
(四)建筑材料检测与技术标准
(五)材料的性质
2.1.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采用比较法介绍)
2.1.2材料的密实度与孔隙率
2.1.3材料的填充率与孔隙率
2.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2.3材料的力学性质
2.3.1强度、比强度
2.3.2材料的变形性质
2.3.3硬度与耐磨性
2.4材料的耐久性
第二章、水泥与粉煤灰
4.1 教案头
4.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4通用水泥
4.1硅酸盐水泥
一、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概述
二、硅酸盐水泥的组成材料
三、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
(一)硅酸盐水泥的水化——重点介绍四种矿物的水化特点
(二)凝结硬化
四、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
五、水泥性质
(一)水泥品种及表示方法
(二)水泥强度等级
(三)水泥性能与质量标准
(1)细度
(2)水泥标准稠度及其用水量
(3)凝结时间:
(4)安定性:
一、六大水泥的选用
二、水泥的包装标志
(一)包装方式
(二)名牌标志
三、水泥进场验收检验与取样
(1)水泥储存
(2)取样
(3)验收检验项目
(4)水泥取样记录、试验委托检验单填写
四、粉煤灰水泥
粉煤灰与其他天然火山灰相比,结构较致密,内比表面积小,有很多球形颗粒,吸水能力较弱。
所以粉煤灰水泥需水量比较低,抗裂性较好,尤其适合于大体积
第三章、混凝土砂石骨料
4.1 教案头
4.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简介
砂石骨料指在制作砂浆或混凝土时,与水泥和水等混合在一起的砂、石等颗粒状材料,也称集料。
既在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状松散材料。
在混凝土中砂石占混凝土总体积的3/4左右分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包括卵石、碎石、废渣等,细骨料包括中细砂,粉煤灰等。
二、加工设备编辑
砂石骨料生产线主要设备有:一级破碎颚式破碎机,二级破碎反击式破碎机和圆锥破碎机,其次是冲击式破碎机即制砂机,最后是磨粉机。
它在建筑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拌料时,水泥经水搅拌时,成稀糊状,如果不加骨料的话,它将无法成型,将导致无法使用。
所以说在建筑业,骨料是引领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砂石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广泛用于建筑、道路、公路、铁路、工程等领域。
三、加工系统
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可分为人工骨料加工系统和天然砂石料加工系统两种基本类型,主要根据主体工程附近的料源情况选择建立哪种形式的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对于天然骨料料源充足,且级配较合适的一般采用天然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对天然骨料料源不充足,或料源充足但级配相差大,而弃料量大的情况一般采用人工骨料加工系统。
第四章、混凝土用水与外加剂
4.1 教案头
4.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定义
混凝土外加剂简称外加剂,是指在拌制混凝土拌合前或拌合过程中掺入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质。
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一般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
混凝土外加剂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2008)的规定。
1.1 本标准适用于水泥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与命名,并对每一种被命名的外加剂给以定义。
凡符合本标准第2、3章混凝土外加剂定义的每一种产品都应归属于本标准的某一类,
并给予名称。
本标准也适用于水泥净浆或砂浆用外加剂。
1.2 每种外加剂按其具有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给出定义,并根据其主要功能命名。
复合外加剂具有一种以上的主要功能,按其一种以上功能命名。
1.3 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掺入,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质。
掺量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特殊情况除外)。
1.4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草案ISO/DIS 7690。
二、分类
混凝土外加剂按其主要功能分为四类:
2.1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
包括各种减水剂、引气剂和泵送剂等。
2.2 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
包括缓凝剂、早强剂和速凝剂等。
2.3 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
包括引气剂、防水剂和阻锈剂等。
2.4 改善混凝土其它性能的外加剂。
包括加气剂、膨胀剂、着色剂、防冻剂、防水剂和泵送剂等。
[1]
三、性能作用
最初使用外加剂,仅仅是为了节约水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掺用外加剂已成为改善混凝土性能的主要措施。
由于有了高效减水剂,大流动度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得到应用;由于有了增稠剂,水下混凝土的性能得以改善:由于有了缓凝剂,水泥的凝结时间得以延长,才有可能减少坍落度损失,延长施工操作时间:由于有了防冻剂,溶液冰点得以降低,或者冰晶结构变形不致造成冻害.才可能在负温下进行施工等。
品种介绍编辑
3.1减水剂
3.2早强剂
3.3缓凝剂
3.4引气剂
3.5防水剂
3.6阻锈剂
3.7加气剂
3.8膨胀剂
3.9防冻剂
3.10着色剂
3.11速凝剂
3.12泵送剂
3.13混凝土降粘剂
第五章、混凝土5.1 教案头
5.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混凝土的定义和分类
二、混凝土的特点
三、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四、细骨料
五、粗骨料
影响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因素
1. 水泥浆的数量
2. 水泥浆的稠度
3. 砂率
一、配合比设计的相关概念及总体步骤介绍
二、讲解初步配合比设计的方法步骤
三、学生练习初步配合比设计
四、讲解基准配合比的设计
五、试验室配合比设计
六、确定施工配合比
第六章与第七章、砂浆与建筑钢材6.1 教案头
6.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砂浆
(1)砌筑砂浆的组成
(2)砌筑砂浆的技术性质
一、碳素结构钢
二、低合金结构钢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
(1) 热轧钢筋
(2)钢筋混凝土用冷拉钢筋
(3)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
(4)冷轧带肋钢筋
(5)冷拔低碳钢丝(10′)
(6)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及钢绞线
第八章与第九章、砌体与防水卷材
7.1 教案头
7.2教学实践
[步骤1] 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烧结砖
1. 烧结普通砖
2. 烧结多孔砖
3. 烧结空心砖
二、防水卷材
防水卷材主要是用于建筑墙体、屋面、以及隧道、公路、垃圾填埋场等处,起到抵御外界雨水、地下水渗漏的一种可卷曲成卷状的柔性建材产品,作为工程基础与建筑物之间无
渗漏连接,是整个工程防水的第一道屏障,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品主要有沥青防水卷材和高分子防水卷材。
性能
1.耐水性
耐水性是指在水的作用下和被水浸润后其性能基本不变,在压力水作用下具有不透水性,常用不透水性、吸水性等指标表示。
2.温度稳定性
温度稳定性指在高温下不流淌、不起泡、不滑动,低温下不脆裂的性能,即在一定温度变化下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
常用耐热度、耐热性等指标表示。
3.机械强度、延伸性和抗断裂性
它指防水卷材承受一定荷载、应力或在一定变形的条件下不断裂的性能。
常用拉力、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指标表示。
4.柔韧性
柔韧性指在低温条件下保持柔韧性的性能。
它对保证易于施工、不脆裂十分重要。
常用柔度、低温弯折性等指标表示。
5.大气稳定性
大气稳定性指在阳光、热、臭氧及其他化学侵蚀介质等因素的长期综合作用下抵抗侵蚀的能力。
常用耐老化性、热老化保持率的等指标表示。
《建筑材料与材料试验》教案
科系:水利科
教师:孟玉东
教学时间:2018-2019第一学期
教学科目:《建筑材料与材料试验》
教学班级: 17造价(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