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一》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1.39 KB
- 文档页数:1
清平调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的诗大家都不陌生吧,以下是整理的李白《清平调·其一》唐诗原文、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
【原文】《清平调·其一》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赏析】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
”“想”即像。
“花”指牡丹花。
读解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
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
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
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
”“拂”即轻轻擦过。
“槛”即花圃的围栏。
“华”通“花”意思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
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
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的美艳。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
”“群玉”即山名。
“群玉山”指神话中的仙山。
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书中说,“群玉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诗人借此暗寓杨贵妃美貌似天仙。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此天姿国色似如天仙的女人,如果不在“群玉山头”见到你是见不到的这样的美人的。
李白诗词《清平调·其一》原文译文赏析《清平调·其一》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扩展阅读:李白轶事典故之姓名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清平调·其一唐代:李白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李白《清平调·其一》李白《清平调·其一》《清平调其一》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盼望大家喜爱。
《清平调其一》: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一》意思: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肯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清平调其一》解释:①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②槛:有格子的门窗。
③华:通花。
④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奇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⑤会:应。
⑥瑶台:传奇中仙子住的地方。
《清平调其一》写作背景:清平调共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欣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清平调其一》鉴赏:"云想衣裳花想容'起句以重字消失,这在绝句诗虽不常见,但它却是写作七言诗的一种值得效仿的手法,而且也由此更见出诗人举重若轻的笔力。
加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在该句子里的运用,更是见出诗人从侧面烘托美妇人杨玉环的技巧和功力,从而也难怪文学素养均为极高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对此都很为观赏。
宋人乐史《太真外传》就记载了玄宗兴奋地亲自吹笛伴奏,而杨氏则被感动得"敛绣巾再拜';全部这一切,当然是大诗人李白该胜利诗作的魅力引导下的现场感所致!此诗想像奇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如同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明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李白《清平调·其一》赏析李白《清平调·其一》赏析清平调·其一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译文(二)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创作背景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参考资料: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6-247赏析一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李白《清平调·其一》译文及鉴赏答案《清平调·其一》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清平调·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清平调·其一》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一》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清平调·其一》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清平调·其一》译文二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清平调·其一》创作背景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
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清平调·其一》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唐诗《清平调词》鉴赏及译文注释《清平调词》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清平调词》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清平调词》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清平调词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古诗简介《清平调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是组诗作品,共三首。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翻译/译文【清平调词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词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明白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词》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清平调词三首》2.全诗翻译正文《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清平调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下面是对这三首诗的全文翻译。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翻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以云和花为背景,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
诗中用春风、露华等自然景象,突显了女子的美丽和娇艳。
同时,作者通过“群玉山头见”和“瑶台月下逢”的意象,表达了对这位美丽女子的景仰和渴望一见的心情。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翻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以一枝红艳的鲜花为背景,通过对花枝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中用“云雨巫山”和“飞燕新妆”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渴望。
作者通过“借问汉宫谁得似”的疑问,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稀缺和珍贵。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翻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诗以名花为背景,描绘了国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用“名花倾国”和“春风无限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同时,作者通过“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描绘,展现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决心和信念。
总之,《清平调词三首》以优美的诗句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爱情和国家人民的关爱之情。
李白的应制诗一、原文:《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衍生注释:1. “清平调”:是一种歌的曲调。
2. “云想衣裳花想容”:看到云彩就联想到她华美的衣裳,看到花朵就联想到她娇艳的容颜。
3. “露华浓”:露水很多,用以形容花容的艳丽滋润。
4. “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西王母住的地方。
5. “瑶台”:神话中神仙居处。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杨贵妃的美貌。
李白用华丽的词汇和奇妙的想象,将杨贵妃的容颜与天上的仙境相联系,表达出对杨贵妃极盛的赞美之情。
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中对贵妃之美的崇尚,同时也体现了李白善于捕捉美的能力。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从云与花联想到贵妃的衣裳和容颜,这种奇特的联想立刻就构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然后通过描写春风吹拂栏杆下露水中花朵的艳丽,进一步烘托贵妃之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则将想象推到极致,说贵妃要么是在群玉山上,要么是在瑶台月下才能见到,把她比作仙子。
比喻和烘托的手法在诗中运用娴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四、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一生渴望入仕,实现政治抱负。
他性格豪放,游历四方,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常常驰骋想象,情感跌宕起伏。
李白诗歌题材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作,也有表达个人情怀和幻想的作品。
他生活在大唐盛世,诗歌的豪放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唐代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五、运用片段:1. 场景一:古装剧拍摄现场- 在古装剧的拍摄现场,导演要拍摄一场皇帝和贵妃游园的戏。
当镜头扫到满园春色,贵妃盛装而出的时候,导演觉得台词总是差点文化韵味。
这时候编剧灵机一动,说道:“咱们可以插入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清平调(一)云想衣裳花想容 [1] ,春风拂槛露华浓 [2]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3] 。
【注释】[1]“云想”句:谓云朵想与杨贵妃的衣裳相比,花儿想与杨贵妃的容貌相比,极言贵妃衣饰、容颜之美。
[2]“春风”句:以春风吹拂下凝露而开的牡丹花,喻杨贵妃国色天香。
槛:花圃的围栏。
[3]群玉山:《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北征至于群玉之山,与西王母相会。
《清平调·其一》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清平调·其一》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清平调·其一》原文翻译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三、《清平调·其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