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管理制度(八个制度一个职责)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12
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一、确诊法定传染病应填写传报卡,发现淋病,梅毒等,及结核(肺内、外结核)、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需分别选用性病、结核、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报告卡,根据要求认真填写。
二、发现可疑肝炎、伤寒、副伤寒等疾病,应在传染病报告卡的疾病名称后方格内划“?”符号,但在第二次复诊时要作出确定或否定报告,猩红热、菌痢、麻疹等疑似病例可不必填写疑似传报卡,但在第二次复诊时要作出确定或否定诊断,肝炎要填写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或戊型病原学诊断。
三、原已报告的病名需作更正报告时,在更正病名栏内填写更正病名,同时在报告的病名后小方格内作“×”符号表示。
四、发现鼠疫、霍乱、副霍乱、禽流感、非典型肺炎、天花、白喉、流脑、乙脑、炭疽病、脊髓灰质炎,出血热等传染病,以及肝炎住院病例应先向洪山区疾控中心或病员户口所在地的卫生防疫机构电话报告后,再填写传报卡立即发出,如未确诊应作疑似传染病报告。
五、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迁延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均应作传染病报告。
并在备注栏内要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疑似或输血后肝炎,如做病原学检查的,应在传染病卡注明阳性或阴性,对肝炎疑似病例经确诊或否定后应在一个月内更正报告,对迁延性、慢性肝炎发作一次,要报告一次,如慢性迁延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发作后尚未痊愈病例,每隔十二月报告一次。
六、在临床特征一项内,要填写阳性化验结果。
找寄生虫结果和肥达氏反应等诊断依据。
七、凡外院诊断的传染病,在我院就诊时认为依据不足可作疑似诊断,在病史卡中要写明外院诊治情况,在病史封面诊断项内可写疑似病名。
八、凡疑似法定传染病所开的大便培养,沉淀孵化血培养,肝功能等化验申请单,必须要写明病员家庭地址,防止错报。
发病地点是指疾病症状开始出现的地点,发病日期是指疾病开始出现的日期。
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诊断可分别圈 2划“发病”、“死亡”,对已填报过“发病”的传染病人在订正诊断,出院或死亡发生时,必须再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一次,填写时分别圈划“订正”、“出院”或“死亡”栏目,如同时属于其中一个以上栏目,可同时圈划,如死亡、出院时要同时圈划“出院”和“死亡”两项。
传染病各项管理制度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或寄生虫引起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以下是传染病各项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疫情报告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是一个早期发现和迅速报告疫情的机制。
这涉及到各级卫生机构接收和发布传染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并在必要时采取紧急措施。
例如,各医疗机构应在出现疑似传染病患者时立即上报,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隔离。
二、传染病监测制度传染病监测制度是为了监测和评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数量和传播情况而设立的。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包括追踪疫情、统计疫情数据、分析疫情趋势和建立传染病数据库等。
监测结果可以用于确定防控策略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决策。
三、传染病隔离制度传染病隔离制度是为了阻断疾病传播而设立的。
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
隔离措施可以包括将病人转移到专门的医疗机构,建立隔离区域,对患者进行医疗和护理等。
此外,隔离还应包括对可能传播疾病的人员进行观察和追踪。
四、传染病预防制度传染病预防制度是通过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制定预防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这包括普及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推广疫苗接种、提供卫生教育和健康宣传等。
此外,还应建立定期的检测和检查机制,确保公共场所和食品卫生的标准。
五、传染病应急响应制度传染病应急响应制度是为了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而制定的。
这包括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速度制定应急预案、调动人员和资源、建立指挥中心、开展紧急控制措施和救治工作等。
应急响应制度应具备灵活性,能够在疫情变化时及时调整措施。
总结起来,传染病各项管理制度涵盖了疫情报告、传染病监测、传染病隔离、传染病预防和传染病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健康、阻断疾病传播、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传染病。
传染病管理制度(八个制度一个职责)
1. 疫情报告制度:负责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发布疫情信息,包括监测感染病例数量、地理分布、严重程度等数据。
2. 感染病例登记制度:负责对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和追踪,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以便进行病例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3. 预警预测制度:负责利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疫情进行趋势和风险评估,以提前预警和预测可能的疫情爆发,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防控措施制度:负责规定和实施针对不同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培训、隔离措施、消毒措施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5. 卫生监督制度:负责对医疗机构、食品企业、公共场所等进行卫生监督,监督其卫生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暴发和卫生安全事故。
6. 疫苗接种制度:负责推行和管理疫苗接种工作,包括定期开展疫苗免疫规划、建立疫苗接种档案、提供免费疫苗接种服务等,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7. 医疗救治制度:负责规划和组织医疗救治工作,包括建立传染病防治和救治网络、培训医护人员、提供医疗资源等,以保障感染病例的及时救治和治愈。
8. 疫情应急预案制度:负责制定和实施疫情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置流程、资源调配方案、信息发布机制等,以应对突发疫情和紧急情况,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一、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三、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一、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二、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三、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及时上报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四、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当地传染病专科医院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五、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六、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七、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转诊到规定医院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传染病质量管理制度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传染病质量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1、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栏、宣传册、讲座等,向公众普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包括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通风,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加强对水源、食品的卫生管理,防止污染。
3、免疫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组织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4、疫情监测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分析、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
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热、腹泻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筛查和诊断。
二、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1、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甲类、乙类、丙类)、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3、报告程序与方式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方式包括网络直报、电话报告等。
4、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 2 小时内报告;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应在 24 小时内报告。
三、传染病控制管理制度1、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对患者、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患者,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参考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是指医院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下是一份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的参考内容:1. 传染病防控责任:明确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利,确保责任到人。
2. 传染病报告和登记:明确医务人员对疑似感染病例的报告要求;同时,建立传染病登记制度,对每个传染病病例进行详细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情状况等。
3. 传染病诊断和治疗:明确传染病的诊疗标准和程序,确保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4. 传染病隔离和转运:制定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措施和操作步骤;明确传染病患者转运的程序和要求。
5. 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团队,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感染预防控制方案、监测感染病例、培训医务人员等。
6. 传染病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对传染病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传染病应急处置方案,包括急诊流程、应急供应等。
7. 传染病预防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大家的防控意识。
8. 传染病物资管理:建立传染病物资管理制度,包括传染病防护用品的选择、配备和管理等。
这只是一个参考,具体的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还需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完善。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参考(二)【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患者和员工的健康安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医院传染病的管理要求和措施。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控制第二条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明确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检测、报告和处理流程。
第三条医院应定期组织传染病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第四条医院应加强感染源的管控,对可能带有传染病病原体的人员、物品、环境等进行管理。
第五条医院应加强手卫生、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院环境的卫生安全。
第六条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传染病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岗位职责制度一、传染病管理制度1.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行措施》, 严格传染病管理, 严格控制传染病传播与流行。
2. 传染病患者就诊, 应建立传染病登记制度, 由专人负责传染病管理工作, 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置;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留在观测室隔离观测。
3.传染病患者旳排泄物和使用过旳物品, 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出传染病区(房);患者用过旳被服须消毒处理后再送洗。
4. 发现法定传染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 应按法定传染病汇报时限, 及时向县(市、区)疾病防止控制中心汇报疫情, 不得漏报、瞒报、重报、错报。
发现爆发疫情须立即上报5.传染病汇报登记表、汇报卡及有关记录要精确完整, 并按规定进行汇总、记录、上报, 存档备查, 注意保密。
疫情管理员应及时查对, 检查漏报、迟报、错报状况, 并进行校队。
二、医院感染管理(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行措施》及《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等旳规定,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重要旳职责, 要建立并实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 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旳有关规定, 结合本机构实际状况, 制度并实行本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对策、措施、效果评价、监测汇报制度及有关工作流程, 确定临床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旳重点管理项目, 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旳重要内容,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3. 将对医务人员旳消毒、隔离知识与技术旳定期考核及医院感染控制指标旳完毕状况, 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定期考核旳内容, 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
4.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旳在职培训教育制度, 定期对本院职工进行防止医院感染旳宣传与教育。
5. 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新生儿室、产房、导管室、临床检查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旳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幼儿园传染病管理八项制度(本资料共8个制度)(一)幼儿园传染病报告制度为了及时有效遏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有关要求,特制定我园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幼儿园疫情报告人的设置XXX为我园责任疫情报告人,幼儿园其他教职员工、幼儿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责任疫情报告人和园长提供情况。
二、责任疫情报告人职责1、在园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2、定期对全园幼儿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3、负责指导全园幼儿的晨检工作。
三、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幼儿(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应在2 4小时内报出相关息。
2、当幼儿园发现流行症或疑似流行症病人时,幼儿园疫情敷陈人该当立刻报出相关息。
3、个别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猛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幼儿园疫情敷陈人该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息。
4、幼儿园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息。
四、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制度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向镇教办报告。
五、幼儿园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幼儿园树立幼儿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幼儿园的老师发现幼儿有流行症早期症状、疑似流行症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敷陈给幼儿园疫情敷陈人。
幼儿园疫情敷陈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查情况。
1、晨检应由班主任或当班教师对早晨到园的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幼儿出勤、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记录。
如发现幼儿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幼儿园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幼儿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幼儿,应当了解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幼儿园疫情报告人。
2024年传染病管理制度一、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法定报告时限内,以最快速度向本市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下同)报告。
二、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
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三、建立传染病个案登盲目产,按照卡片登记项目填写齐全,不得漏项。
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
四、做好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
必要时对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对病人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预防性用药。
五、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症候群(如发热、腹泻、因病缺勤、缺课等)监测工作。
建立监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分析。
六、加强对结核病传染源扫现与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做好辖区内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七、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开展防治知识宣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随记、医疗救助;妥善保管工和档案,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八、对传染病预防、治疗管理中,发生传染病疫情缓报、漏报、谎报、隐瞒不报,造成疫情扩大或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部门和责任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2024年传染病管理制度(2)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爆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威胁。
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成为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管理传染病,提高防控水平,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传染病管理制度。
本文就2024年的传染病管理制度进行介绍,分为三个部分:传染病管理的基本原则,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传染病的应急响应机制。
一、传染病管理的基本原则1.全民参与传染病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
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媒体和公众等各个方面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
2.科学决策传染病管理应以科学为基础,依据疫情数据、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调查等科学研究成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 医院设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办公室,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
2. 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3. 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必须在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通过疫情网络直报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责任报告人应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得漏报、迟报、瞒报。
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1. 医院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
2. 预检分诊人员应熟悉传染病症状和体征,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隔离,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3. 感染性疾病科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其他科室不得私自收治传染病患者。
三、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1. 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2. 感染性疾病科应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感染风险。
3. 病人床单位、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四、传染病病人管理制度1. 传染病患者应实行单间隔离治疗,禁止与其他患者接触。
2. 医院应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3. 严格执行陪护探视制度,限制陪护人数,确保传染病不传播。
五、传染病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 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和处理。
2. 传染病医疗废物应使用专用包装,标明传染病种类,防止交叉感染。
3. 传染病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六、传染病健康教育制度1. 医院应定期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传染病的认识。
2. 通过宣传栏、讲座、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3.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七、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制度1. 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完整。
2. 定期对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
传染病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制定本制度。
二、传染病防控机构1.设立传染病防控机构,负责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
2.传染病防控机构的职责包括:收集传染病数据、制定传染病防控计划、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实施传染病预防措施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开展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传染病疫情。
2.加强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3.实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确保人群免疫力。
4.做好传染病的环境清洁工作,消除传染源。
5.对发病人员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扩散。
6.严格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区域,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
四、传染病的应急预案1.建立完善的传染病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响应措施。
2.根据传染病的疫情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3.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传染病的应急防控工作。
4.对传染病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降低传染风险。
五、传染病的监测报告1.建立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制度,定期发布传染病监测数据。
2.及时报告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向社会公布传染病信息。
3.对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防控建议。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同做好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工作。
六、传染病的处置措施1.对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及时启动处置措施。
2.对发病人员进行排查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扩散。
3.对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确保不传播。
4.对传染病的患者进行追踪和治疗,提高治愈率。
七、传染病的防控能力1.加强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组织传染病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
3.建立传染病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
4.加强传染病的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跨国传染病。
八、违反规定的处理1.对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对不履行传染病防控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责令整改,依法处理。
3.对故意传播传染病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其他1.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幼儿园传染病管理八项制度
一、传染病预防观念的普及
二、传染病监测与报告
幼儿园应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定期对幼儿园内的传染
病进行监测,如发现有传染病病例应当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并采取有效措
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三、幼儿健康体检及疫苗接种
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幼儿进行健康体检,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进行
疫苗接种。
对于体检发现的明确传染病病例,应当依法及时隔离和报告。
四、消毒与通风
幼儿园应制定消毒与通风制度,对幼儿园内各种场所进行定期的消毒
和通风。
特别是对公共场所、器具和玩具等易受传染的地方,要定期进行
消毒,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
五、个人卫生教育
幼儿园应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师应引导
幼儿养成勤洗手、勤换衣、勤通风、勤锻炼等好习惯,避免病菌的传播。
六、食品安全管理
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幼儿园应建立食品采购、存储、加工、烹饪、分配和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的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并对厨房
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七、病假管理
幼儿园应建立健全的病假制度。
幼儿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肤疾病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上学,父母应及时向幼儿园请假并带孩子就诊。
病假期满,经医生诊断无传染性后方可返园。
八、卫生防护设施
幼儿园应配备足够的卫生防护设施,如洗手设备、体温计、急救药品等,以便及时应对传染病爆发的情况。
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为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内传播流行,学校设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二、班级内发生传染病或疑似症状病例,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报学校疫情报告人,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及联系方法、所患疾病、发病日期等。
三、教职工发生传染病或疑似症状病例,各完小校长、园长在第一时间报学校疫情报告人,上报内容同1。
四、学校疫情报告人在接到上报疫情后在第一时间上报疾控中心,同时上报到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五、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进行隔离治疗,传染期内不得复课复工。
六、报告病种时限和内容1.国家法定传染病①在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②在发现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应当在6小时内报告。
2.学校常见传染病①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班主任应当在6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②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③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咳嗽、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班主任应当在6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④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2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七、各校、各园、各班级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实行疫情防控每日“零报告”制度。
对于漏报、迟报、瞒报、谎报及其他人为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
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工作职责1.政府职责: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宣传,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2.卫生部门职责:负责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疫情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3.医疗机构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传染病的诊治工作,加强感染性疾病的隔离治疗,并做好外来人员的筛查和管理。
4.群众职责: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传染病防控的法律法规,遵循个人防护行为,积极参与疫苗接种和健康宣传活动。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及时准确上报感染性疾病病例、抗生素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和专业技能。
3.建立健全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确保在发生突发传染病事件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地进行处置。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如婴幼儿、学生、老年人、疾病患者等,提供必要的健康检查和防护服务。
5.加强卫生环境的管理,提高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程度,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干净。
四、监督和检查1.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和公共场所的检查和评估。
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对不合格人员要及时进行纠正或调整。
3.严格落实传染病疫苗接种和健康宣传的相关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五、应急处置1.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或疫情蔓延情况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处置。
2.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控制疫情的蔓延,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对疫情发展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防控措施,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六、法律责任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追究法律责任。
七、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如有需要修改的,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执行。
幼儿园传染病管理八项制度3篇幼儿园传染病管理八项制度1春季是流行病、传染病的高发、多发季节,易造成传播和流行。
为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有效预防控制流行病、传染病在幼儿园的流行和传播,我园领导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预防保健协调组织,明确园长为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确定专人负责预防保健工作并有疫情报告人,具体防治制度如下:一.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一些爱国卫生运动。
消除老鼠和蚊、蝇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二.加强幼儿园公共卫生设施的管理,加强饮用水卫生的管理。
三.建立健全全幼儿园传染病监控与疫情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制定晨检制度,做好晨检查,主班教师根据幼儿的缺勤情况,发现有疑似传染病及时报告给幼儿园保健室,疫情报告人逐级做好疫情报告并做好登记工作。
疫情报告顺序为:幼儿、主班教师、保健室、园领导、县级有关部门。
四.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做到及时消毒、及时隔离,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浸泡等。
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做到湿式清扫。
五.幼儿患传染病愈后,须持医院出具的有关证明及化验单,经幼儿园确认后方可复课。
六.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窗、健康教育课.板报.广播等途经,经常性地对家长、幼儿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幼儿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相应知识和要求,并要求家长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幼儿健康状况有异常时,应及时带孩子赴医疗机构就疹.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七.根据季节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幼儿预防接种工作,发现有疫苗漏种的,督促其到当地卫生院进行补种,以控制疫苗相关疾病在学校的流行。
当有疫情发生时,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可在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下,开展应急接种。
八.经常性的预防措施1、提高幼儿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证膳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可参照执行
………
………
4.8 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学生晨检制度;
——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学生免疫规划的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制度;
——通风、消毒等制度。
——幼儿预防性服药制度(幼儿园)
4.9 学校应严格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
………
………。
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
是指针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管理制度。
该制度是为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染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2. 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明确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消毒、个人防护等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3. 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制度:建立传染病监测系统,对可能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 传染病紧急响应制度:在传染病疫情发生紧急情况时,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紧急控制和处置,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病的危害。
5. 传染病知识宣传制度:加强对公众的传染病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以促进公众自我防护和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
6. 传染病数据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传染病数据管理系统,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趋势、监测和预警等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研判,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建立和执行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可以规范和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为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内传播流行,学校设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二、班级内发生传染病或疑似症状病例,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报学校疫情报告人,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及联系方法、所患疾病、发病日期等。
三、教职工发生传染病或疑似症状病例,各完小校长、园长在第一时间报学校疫情报告人,上报内容同1。
四、学校疫情报告人在接到上报疫情后在第一时间上报疾控中心,同时上报到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五、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进行隔离治疗,传染期内不得复课复工。
六、报告病种时限和内容1.国家法定传染病①在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②在发现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应当在6小时内报告。
2.学校常见传染病①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班主任应当在6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②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③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咳嗽、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班主任应当在6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④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2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七、各校、各园、各班级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实行疫情防控每日“零报告”制度。
对于漏报、迟报、瞒报、谎报及其他人为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三、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一、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三、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及时上报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四、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当地传染病专科医院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五、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六、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七、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转诊到规定医院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一、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三、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
四、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一)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
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二)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
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五、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一)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二)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三)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六、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七、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置
(一)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二)配备2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
(三)有人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二、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
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
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三、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
(一)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
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
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
(二)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
常规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规录卡应在17点30分前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
(三)将“现住址国标”下拉框逐级选至乡镇级,以避免红卡的出现;如遇到现住地址不详的卡片,即作为市内、省内和省际流动人口处理:录卡操作时,在“现住址国标”栏逐级选中“不详”,并在“现住详细地址”栏填写“不详”或已获得的内容。
系统会自动将此类卡片统计在本地流动人口发病数内;
(四)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五)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
(六)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全的运行状态;
(七)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
传染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
一、每月对全院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主要对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住院病人及卡片对照,看是否符合,有无漏报、迟报现象。
二、查登记本、日志及卡片是否填写完整,清楚,及时。
三、对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奖惩
(一)如传染病漏报率达零且门诊日志填写及时、准确、完整,则每年给予科室500元奖励;
(二)出现传染病迟报扣科室质量考核分0.1分,当事人扣100元;
(三)出现传染病漏报,扣科室质量考核分0.2分,当事人扣出全月奖金;
(四)卡片填写不准确或缺项扣5元。
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管理制度
一、门诊日志
(一)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二)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于次月5号前交门诊办公室;
(三)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二、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管理制度
一、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二、放射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一、培训对象为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
二、培训计划: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次,新来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三、培训时间: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培训一次,新进人员8月培训。
四、培训内容: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修订版)》、部分《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五、考核: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补考至合格为止。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
一、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
每月召开疫情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三、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
四、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染病登记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
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
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检验登记本、放射科的传染病检查登记本。
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
六、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等工作。
七、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新入人员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
八、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调及采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