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特庄园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14
16世纪三大庄园兰特庄园一·兰特庄园概况兰特庄园位于罗马北面维特尔博附近的巴尼亚镇,是文艺复兴时期庄园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现在的庄园是1954年严格按照原貌来修复的。
因此,克里斯托夫·塞克在他所著的《园林史》中写道:“如果没有参观它,就是错过了园林艺术中极为难得的精品之一。
”这坐庄园是1566年由维格诺拉设计的,大约建成于16世纪80年代。
起初在15世纪末的时候,红衣主教里亚里奥曾在这里修建了狩猎房,作为自己的消夏住所。
1566年乔万尼·弗朗西斯科·冈巴拉当选为此地的红衣主教后,便决定在此为自己建一处夏季别墅。
1587年冈巴拉去世之后,庄园传到红衣主教亚历山德罗·蒙塔尔托手里,并在他主持下完成了最后的建设任务。
1655年被以很低的租金租给了兰特家族,以补偿他们由于在罗马的庄园被征收所造成的损失。
现在该园仍归兰特家族所有。
兰特庄园为巴洛克式庄园,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物配置为辅。
庄园以水景和花坛为中心主题,各级台地用中央轴线的水线相连,并且在各个台地上设有水景欣赏。
二·庄园道路交通体系及布局轴线分析庄园四层台地的布局均由一条中央轴线连接而成。
中央轴线为一流水线,而各台地再此轴线上都设有水景。
花坛、建筑、台阶等均对称布置在轴线两侧。
在园路布置方面也顺应轴线两侧布置,再以横向园路连接。
整个园虽由围墙封闭,但在横向纵向均设有多个门口方便出入。
由于庄园设在台地上,所以台阶的布置尤为重要。
台阶不仅仅是用于连接每层台地,另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游人走向园中最美的景色中。
所以每一层的台阶布置都有所不同。
如连接二、三层的台阶并没有设为纵向连接,而是设为横向上坡,其目的是让客人的目光转向美丽的水景。
而连接三四层的台阶也是为了将客人引向水阶梯。
三·空间分析1·空间单元的划分庄园坐落在向北的缓坡山腰处,四周围墙将其与园外的林地分开。
整座庄园成长方形,长约240m,宽约75m,高差约为5m,由四层台地组成,构成四个方形单元空间。
兰特庄园有关书籍
- 《世界著名庄园鉴赏》:该书展示了全球各地的著名庄园,其中包括了兰特庄园。
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对兰特庄园的风貌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 《西方园林史》:书中介绍了兰特庄园的景观布局,包括其全园高差、台层设置、水景序列和中轴线焦点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维尼奥拉和他的徒弟利戈里奥,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用精确的方法再现古代建筑的辉煌”的建筑理念。
- 《法尔奈斯庄园_兰特庄园_埃斯特庄园1(1)》:该书探讨了意大利古典园林在西方造园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代表作兰特庄园、法尔奈斯庄园和埃斯特庄园的设计与特色。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兰特庄园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可以参考这些书籍。
15撰文/苏静茹,刘亚洁欧洲的文艺复兴使人们思想得到改变,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自由主义至上的思想逐步代替神学思想。
在此之上,纵观意大利各个时期的造园思想,尤其是文艺复兴盛期台地式园林,以兰特庄园与波马佐圣林为例解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园林的象征性,为此后园林设计的隐喻之美提供思路。
欧洲在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后,最终迎来了崭新的曙光,即文艺复兴运动。
这不仅带动了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同时也推动了整个造园的思想变迁。
文艺复兴初期,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主要发源地,涌现了大批的人文主义者,反对上帝的权威并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宣扬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崇尚理性并反对无知。
而初期的美第奇家族统治整个佛罗伦萨,创造了著名的美第奇式园林风格。
别墅园林在设计上受当时人文主义的影响,具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遵循严格的规则——对称平衡,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和追求科学理性的态度。
随着文艺复兴的高潮与没落,意大利园林的发展也展现出了时代变迁的印记。
解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台地式园林的象征性以兰特庄园和波马佐圣林为例解析象征性《新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象征性定义为:“一种交流的基本方式,用来简明地表示或代表人、物、群体和思想观念”。
这一象征性符号源于人的无意识行为,反映了人的生命本质,是意义表达的桥梁和中介;它反映了客观世界在主观自我中的反映。
也是一种抽象的物质联系,使某一具体形象中隐含着某种东西或普遍意义,是人们行动和思想之间的一些无意识的冲突,以主观内在的精神追求代表世界的某种外在特质。
阿尔贝蒂的和谐论。
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和造园家,其建筑理论在美学范畴内可归结为“和谐论”,他领悟到自然的几何秩序,并且把看到处于和谐状态的自然视为快乐的源泉。
按照他的理论:别墅应建在和缓的高地上,这样可看到周围乡村的景色;花园中应设置柱廊,既有阳光又有阴凉,而且还可作为建筑上的联系,使园林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续;为了满足大型聚会的需要,他指出园林中要设计有庆祝用的露天场所;设置喷泉来满足人们对宁静的愿望;路径应被树木包围,并应根据是否喜欢阳光或遮阳来布置植物;设计师可以添加花瓶、雕像和其他艺术品,以增加花园的趣味性。
浅析兰特庄园《兰特庄园》是经典的美国小说之一,它刻画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独特的道德体系。
小说主要讲述了铁路建设大亨达格尼·泰格特和他的女友达格尼·兰特在试图维护自由市场的原则的同时,面临着来自政府、工会和众多社会力量的强烈反对。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虽然虚构,但却贴合了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这部小说的主要特点和思想意义。
一、价值观与道德体系《兰特庄园》所体现的是一种资本主义道德和市场伦理,它反映了自由市场、竞争和个人主义背后的伦理观。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各个人物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突显了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在兰特庄园中,达格尼和其他一些人物代表了坚持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力量,他们反对政府的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支持资本主义的原则和逐利行为;而政府、工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则代表了反自由市场的力量,他们通过暴力、威胁以及政治手段来破坏资本主义市场的运作,限制个人的发展自由。
《兰特庄园》所表达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旨在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重要性,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拥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他们各具特点,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达格尼代表着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力量,她充满决心和才干,凭借聪明才智和努力工作获得了成功,但却不得不面对社会的艰难处境和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也栩栩如生,他们代表的是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干涉,通过政治手段和工会斗争,控制和破坏自由市场的运作。
三、神话、象征主义和寓言综上所述,对于《兰特庄园》这本经典小说而言,它所传递的意义远大于它所讲述的故事情节。
小说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重要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复杂与挑战。
在当代中国,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也将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要⏹西方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本身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
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
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
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则人认为:⏹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界。
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园林组成要素:建筑——建筑营造⏹山石——筑山⏹水体——理水植物——植物配置封建农业文明园林特点(作用):1)为统治阶级服务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作用):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同时重在发挥园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夏、殷、周秦、汉——————园林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隋、唐————————园林的全盛期两宋——————————园林的成熟初期元明清——————————园林的成熟后期1、园林的生成期主要内容介绍(殷周秦汉):⏹1)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1200多年。
⏹2)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重在秦汉时期(如上林苑)⏹3)形成了三个园林雏形要素——园、囿、台⏹4)形成了三个重要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
法尔奈斯庄园法尔奈斯庄园是罗马庄园建造盛期(16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三大庄园之一,另外两座是埃斯特庄园和兰特庄园。
它大约建造于1547年,是红衣大主教亚历山德罗·法尔奈斯(即保罗三世)委托建筑师吉阿柯莫·维尼奥拉为他的家族建造的一座庄园。
后来又在庄园内建造了建筑和上部的庭园。
维尼奥拉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罗马最著名的建筑师,曾在法兰西王宫中供职。
法尔奈斯庄园是他的第一个大型作品。
庄园府邸建于 1547—1558年,建筑平面为五角形,具有城堡般的外观,是文艺复兴盛期杰出的建筑之一。
府邸前面有两块呈V字型布置的花坛,为中世纪样式,周围有高墙。
花坛与府邸之间有壕沟,上架两座小桥。
这部分花园主轴线的尽头还布置有岩洞。
现在这里只留下了果园,果园中央是十字形园路,交点上设计了喷泉,完全是中世纪特征。
法尔奈斯主花园在府邸之后,与府邸隔着一条狭窄的壕沟,自成一体。
园中还有一座二层小楼,是红衣主教为躲避干扰的静谧住所。
花园围绕着小楼布置,呈长条形,依地势辟为四个台层及坡道,入口是栗树林围绕着的方形草坪广场,中心为圆形喷泉。
广场边有两个岩洞,外表以粗糙的毛石砌成,给人以整块岩石开凿而出的感觉。
洞内有河神守护着跌水,洞旁有亭子可供休息,并可欣赏广场上的喷泉。
中轴线上是一条宽大的缓坡,直到小楼前,甬道分列两侧,中间是蜈蚣形的石砌水槽,构成系列跌水景观。
第二层是椭圆形广场,两侧弧形台阶环绕着贝壳形水盘,上方有巨大的石杯,珠帘式瀑布从中流下,落在水盘中。
石杯左右各有一座河神雕像,手握号角,倚靠石杯,守护着水景与小楼。
第三层台是真正的花园台地。
中央部分为二层小楼。
中央是黄杨篱组成的植物花坛,两座马匹塑像用来活跃气氛。
这座游乐花园的三面均有矮墙,既限定了空间,又用作坐凳。
墙上有28根女神像柱。
小楼后面,两侧有横向台阶通至最上层台地。
台阶下面有门通往外面的栗树林和葡萄园。
台阶的栏杆上装饰有海豚与水盆相间的小跌水。
《建筑与世界名园赏析》——园林2011级兰特庄园一、简介项目名称:兰特庄园地点:罗马北面维特尔博附近的巴尼亚镇建成时间:1566年—十六世纪八十年代造价:未知规模:240m×75m维尼奥拉简介:维尼奥拉(1507-1573)年贾科莫·巴罗齐·达维尼奥拉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摩德纳附近的维尼奥拉镇。
16世纪30年代中期,他到罗马考察古典建筑,于1541年到法国枫丹白露从事艺术创作活动。
在巴黎他遇到了建筑师塞利奥。
18个月以后,达维尼奥拉回到意大利博洛尼亚,并修建了博凯奇府邸和班基府邸,1550年重回罗马。
此后他通过佩鲁齐而继承了布拉曼特的艺术风格。
维尼奥拉走的是一条比较严谨地运用古典建筑形式,而又不同于样式主义的发展道路。
代表作:维尼奥拉主要作品:罗马耶稣会教堂、兰特庄园、圣安德烈教堂总述:在欧洲古典园林之中, 意大利园林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 不管是其丰富多变的园林空间塑造, 还是其独具匠心的细部设计, 都反映出耐人寻味的造园特质, 而这种特质是其它欧洲国家的那些气势轩昂、规模庞大的皇家贵族园林所无可比拟的。
意大利占典园林的规模可能不大,但它与当地的气候、地形、人文特点等的结合, 便产生了其园林形式的独有个性,兰特庄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二、区位分析:兰特庄园位于罗马北面维特尔博附近的巴尼亚镇,是文艺复兴时期庄园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现在的庄园是1954年严格按照原貌来修复的。
这坐庄园是1566年由维格诺拉设计的,大约建成于16世纪80年代。
起初在15世纪末的时候,红衣主教里亚里奥曾在这里修建了狩猎房,作为自己的消夏住所。
1566年乔万尼·弗朗西斯科·冈巴拉当选为此地的红衣主教后,便决定在此为自己建一处夏季别墅。
1587年冈巴拉去世之后,庄园传到红衣主教亚历山德罗·蒙塔尔托手里,并在他主持下完成了最后的建设任务。
1655年被以很低的租金租给了兰特家族,以补偿他们由于在罗马的庄园被征收所造成的损失。
现在该园仍归兰特家族所有。
兰特庄园为巴洛克式庄园,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物配置为辅。
庄园以水景和花坛为中心主题,各级台地用中央轴线的水线相连,并且在各个台地上设有水景欣赏。
三、场地分析:兰特庄园建在郊外的丘陵坡地上,在府邸前留有开阔、可供眺望的远景。
为了营造出稳定而均衡的庭园空间,庄园顺山势辟成多个台层。
高差使得水景、山景等各种景物产生丰富的变化效果,而台地往往是欣赏下面花坛和园外自然景色的瞭望台。
四、项目背景和历史变迁:兰特庄园是文艺复兴时期庄园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现在的庄园是1954年严格按照原貌来修复的。
这坐庄园是1566年由维格诺拉设计的,大约建成于16世纪80年代。
起初在15世纪末的时候,红衣主教里亚里奥曾在这里修建了狩猎房,作为自己的消夏住所。
1566年乔万尼·弗朗西斯科·冈巴拉当选为此地的红衣主教后,便决定在此为自己建一处夏季别墅。
1587年冈巴拉去世之后,庄园传到红衣主教亚历山德罗·蒙塔尔托手里,并在他主持下完成了最后的建设任务。
1655年被以很低的租金租给了兰特家族,以补偿他们由于在罗马的庄园被征收所造成的损失。
现在该园仍归兰特家族所有。
兰特庄园为巴洛克式庄园,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物配置为辅。
庄园以水景和花坛为中心主题,各级台地用中央轴线的水线相连,并且在各个台地上设有水景欣赏。
五、设计、发展、决策过程:兰特庄园最初是红衣主教甘巴拉(1533-1587)请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建造的,主教对设计非常满意,但是当时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听说了这座别墅的美景后,便打算前来参观,这下可急坏了主教,他做好各种准备来迎接教皇光临。
兰特别墅的第一座别墅住宅便在有些仓促的情况下竣工了,维尼奥拉设计的花园也部分完工。
最后教皇因故不能成行,派来了一个特使--桑•卡洛•博罗梅奥,代他拜访这座庄园。
桑•卡洛在参观的同时,心里盘算着修建庄园究竟花费了多少钱。
他话锋一转,对主教说:"耗费在这座别墅上面的金钱,可能最好用来修建一座医院,那样可以给贫穷的维特尔波民众带来好处"。
面对这样的话题,甘巴拉默然接受了这种暗示性的责难,在后来的日子里,为了避嫌,他都没有修建计划中的第二座别墅住宅。
甘巴拉建造的别墅住宅为正方形,房间大小适度,带有拱顶,其天花板上的装饰壁画,出自于当时著名的风格主义画家祖卡里兄弟之手,采用了拘谨而和谐的风格。
不过,后来罗马教廷,尤其是教皇庇护五世,多次要求甘巴拉主教将别墅的产权移交出来,但主教都坚决而优雅地拒绝了,继续享受着所谓的"愉快生活",直到去世。
随着岁月流逝,教廷的责难就渐渐被淡忘了。
当蒙塔尔托红衣主教在此继任时,他将以前维尼奥拉的设计方案拿了出来,继续完善花园,并修建了第二座乡间别墅住宅。
第二座乡间别墅住宅的外观与第一座相同,主要用于接待客人;第一座别墅则为主人自用,作为日常起居。
第二座别墅住宅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精美的大厅,天花板仍由祖卡里负责,以装饰用的灰泥、镀金箔和壁画装饰而成。
两座别墅的不同之处,可以从室内的壁画上看出:甘巴拉别墅的壁画多为风景;而蒙塔尔托别墅里的壁画,多为更古典的风格。
六、方案内容:在空间尺度和整体布局上,身为建筑师维尼奥拉设计的兰特庄园,从主体建筑、水体、小品、道路系统到植物种植,都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那种典型的均衡、大度和巴洛克式的夸张气息。
它的园林布局呈中轴对称、均衡稳定、主次分明,各层次间变化生动,又通过恰倒好处的比例掌控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台地是“靴国”意大利园林的一大特征,兰特花园也不例外,由四个层次分明的台地组成:平台规整的刺绣花园、主体建筑、圆形喷泉广场、观景台(至高点)。
在兰特花园,维尼奥拉对丘陵地带变化丰富的地形进行了灵活巧妙的利用,在三层平台的圆形喷泉后,用一条华丽的链式水系穿越绿色坡地,使得渐行渐高的园林中轴终点落在了整个庄园的至高点上,并在此修筑亭台方便从这儿俯瞰庄园全景。
在这个新奇、精美、不断变化的展现中,理水的高度技巧和精美的雕塑艺术完美的体现出巴洛克美感。
除了中轴布局、台地、巴洛克的理水和雕塑外,兰特庄园的植物种植也颇具特色。
它从最典型的欧式园林风格--修剪整齐的小灌木刺绣花坛开始,随着层次的变化,渐渐的植物有了自然的形态,而到了至高点以充满野趣的园林森林的环绕结束,实现了完全的人工向自然的过渡,是意大利古典园林中难得一见的人类意识向自然融合的表现。
1、总体布局兰特庄园将山地分为四个台地,并且各个台地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同时也处处联系。
一层台地为平面图案表现为主,形成开豁明亮的花坛;与开敞明亮、鲜艳多彩的花坛相反,二层台地是由苍翠茂盛的树木覆盖着的清凉蔽日的场所。
为了过渡需要,一二层连接设为斜坡规则花坛。
二三层高差则换为垂直分割形式,垂直切下的山墙设为大型水景雕塑。
而三四层又换回斜坡形式,利用坡度设一流水阶梯。
这样不同的高差处理充分利用高差布置景物,给人丰富层次变化。
(一)底层台台地近似方形,四周有12个精致的绿丛植坛,正中是金褐色石块建造的方形水池,十字路连接水池中央的圆形小岛。
岛上又有圆形泉池,其中有单手托着主教教徽的四青年铜像,徽章顶端是水花四射的巨星。
整个台层无一株大树,完全处于阳光照射下。
(二)第二层台第二层上有两座相同的建筑,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依坡而建,当中斜坡上的园路呈菱形。
建筑后有庭荫树,中轴线上设有畸形喷泉,与底层台的圆形小岛相呼应。
两侧的方形庭院中是栗树丛林,挡土墙上有廊柱与建筑相对,柱间建鸟舍。
(三) 第三层台中轴线上有一条长形水渠,据说曾在水渠上设餐桌,借流水冷却菜肴,并飘送餐盘给客人,故此园又称餐园。
台层尽头是三级溢流式半圆形水池,池后壁上有巨大的河神像。
在顶层台与第三层台之间是一斜坡,中央部分是沿坡设置的水阶梯,其外轮廓呈一串蟹形,两侧围有高篱。
水流由上而下,从“蟹”的身体及爪中流下,直至交界处,落入第三层半圆形池中。
(四) 顶层台中心为造型优美的八角形水池及喷泉,四周有庭荫树、绿篱和座椅。
全园终点是居中的洞府,内有丁香女神雕像,两侧为凉廊。
这也是贮存山水和供给全园水景用水的源泉。
廊外还附有铁丝网的鸟舍。
2、造园艺术建筑师维尼奥拉设计的兰特庄园,从主体建筑、水体、小品、道路系统到植物种植,都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那种典型的均衡、大度和巴洛克式的夸张气息。
(一)水景水景为联系全园的纽带,所以每一层都设有一大型水景以供观赏。
在埃斯特庄园中水是无处不在的,它以或滴、或淌、或喷的形式被巧妙地加以运用。
而在兰特庄园中,水在它的流动过程中却得到艺术的控制。
从顶层台地流下的水,在第三层台地上半段沿位于中轴线的花石边水阶梯而下,而阶梯的末端是一个由两个巨大河神分守两旁的半圆形水池。
在这层台地的下半段轴线上,则是一个长条形水渠。
之后水流在第二、三层台地之间又形成一个小瀑布,然后再注入位于第二层台地后半段的圆形水池。
最后注入底层的方形水池,以喷泉的形式作为高潮而结束。
第四层台地中央是一个八角形的海豚喷水池,台地中轴线的末端是一个洞府,它的两边为凉廊。
洞府是全园的水源。
而在台的四周则布置有对称的树木、绿篱和座椅等。
这样的四级台地水景动静结合,极具风趣。
庄园景观处处充满特色,而水景则是园中最为突出的景观。
园中水景动静结合,有规模宏大的大型喷泉雕塑,也有细细流水的流水阶梯和小水渠。
由第四层台地洞府作为全园的水源,连接各个水景,再以底层的方形水池喷泉的形式作为高潮而结束。
一些如流水阶梯、底层水池喷泉和洞府等的美丽景观不用多说,想说的是二层台地上的长条形水渠。
这水渠位于中轴线上,长条形大理石中间开缝装有平静的流水,这样的设计让我联想到广东的祠堂中也有类似的盛水物,下雨后积水,配上青苔和祠堂的柏树,总给人幽静、舒适感,在庄园这里也起到相同作用。
树荫底下一切显得和谐安静,碰巧可能还会见到动物在这里喝水,这样也刚好给主人修心看书的环境。
水渠同时也起到引导和指向作用,突出了岩壁的半圆喷泉。
(二)建筑形式及布置在庄园的第二层台地上的斜坡上,有两座大小相等、外观一致的小楼对称地分列在中轴线的两侧。
在当时的庄园建造中,园中的主要建筑——别墅一般都处于比较醒目而重要的位置,而将主要建筑一分为二则是非常罕见的。
但这一设计却更能与庄园的景观融合。
建筑正面可以眺望远景和一层台地的精美图案,而后面则有绿树成荫,使得居住者更舒适。
(三)植物景观庄园中用建筑引出的主轴线,或者从建筑派生出来的次轴线左右着花园的布局,甚至整个花园都以“建筑”的原则来营造。
按照建筑手法,把树木、花卉布置成几何图案。
甚至把树冠修剪成几何形体,高度发展了树木造型艺术,以此作为主体建筑与周围自然的过渡,求得艺术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