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分类与评估
- 格式:doc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13
who疼痛分级标准新版疼痛分级标准(也被称为疼痛评估)是医学领域中用来评估疼痛程度和指导治疗的重要工具。
不同的疼痛分级标准根据病因和临床特征进行分类,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最新版的疼痛分级标准包括多个版本,例如针对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癌症相关疼痛和伤口疼痛等。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最新版的疼痛分级标准,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个疼痛分级标准是由美国疼痛学会(American Pain Society,APS)和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于1995年共同制定的。
该标准将疼痛分为四个等级,从零级到三级,以及痛觉过敏等附加分类。
零级表示无疼痛,一级表示轻微疼痛,二级表示中度疼痛,三级表示重度疼痛。
痛觉过敏的分类包括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和神经内分泌分泌异常(endocrine)。
然而,随着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标准被认为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国际疼痛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在2024年更新了疼痛分级标准。
这一新版标准将疼痛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无法忍受的疼痛和无法评估的疼痛。
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描述并提供了治疗建议。
无疼痛是指没有任何疼痛感觉,并且无需药物治疗。
轻度疼痛是指轻微的疼痛,通常可以通过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或非药物治疗(如热敷)进行缓解。
中度疼痛是指中度程度的疼痛,可能需要处方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或其他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
重度疼痛是指严重疼痛,通常需要强效药物治疗(如镇痛药)。
无法忍受的疼痛是指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介入性治疗。
无法评估的疼痛是指无法评估疼痛的程度,可能是由于患者无法表达或有认知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疼痛分级标准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相应的等级为其制定治疗计划。
疼痛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疼痛的基本原理1. 疼痛的概念和分类疼痛是一种不适的感觉体验,是身体的一种警告信号,通常发生于身体受到伤害或疾病的时候。
疼痛可以根据其持续时间和原因进行分类,如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 疼痛的生理机制疼痛的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疼痛感受器的激活、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疼痛信息的加工。
疼痛感受器主要有辅助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组成,当身体受到伤害或刺激时,疼痛感受器会被激活,产生疼痛信息传递给神经系统,最终被大脑感知为疼痛感觉。
3. 疼痛的调控机制疼痛的调控机制包括末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等多个部位的调控。
这些部位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激活来调节疼痛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对疼痛进行调节和控制。
二、疼痛评估和诊断1. 疼痛评估工具疼痛评估工具通常包括视觉模拟评分表、面部活动观察法、多维疼痛评估量表等,通过对疼痛的程度、频率、影响和特点等进行评估,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2. 疼痛的诊断方法疼痛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详细的疼痛评估和体格检查等,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疼痛的病因和类型。
三、疼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 疼痛的治疗原则疼痛的治疗原则包括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和多学科协作等,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严重程度和影响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2. 疼痛的非药物治疗疼痛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生活方式干预和替代疗法等,如按摩、针灸、瑜伽、音乐疗法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3. 疼痛的药物治疗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通过减轻炎症、抑制神经传导和调节神经递质来减轻疼痛。
4. 疼痛的介入治疗疼痛的介入治疗包括神经阻滞、神经刺激、植入物和手术等,可以通过干预神经传导和疼痛感受器来治疗疼痛。
四、慢性疼痛的管理1. 慢性疼痛的特点和影响慢性疼痛通常指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其特点是持续性、复杂性和多样性,长期的慢性疼痛会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严重影响。
疼痛的分级评定标准及护理原则•疼痛(pain)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爱护性防备反响。
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它包含损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损害性刺激的痛反响(躯体运动性反响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响,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损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备性爱护反响。
但另一方面,疼痛作为报警也有其局限性(如癌症等出现疼痛时,已为时太晚)。
而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因此,镇痛(analgesia)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癌症疼痛系指肿瘤压迫、侵犯有关组织神经所产生的疼痛,为癌症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在癌症早期,由于瘤体尚小,一般无转移,因而癌症疼痛的发生率较低;晚期,病灶较大,不断向附近的组织器官进行浸润性生长,且往往有骨髓等远道转移。
因此,癌症疼痛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癌症性疼痛多为延续性疼痛,并随之病灶增大而不断加剧。
疼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局部性,可定位;另一种则为布满型,疼痛部位不清。
疼痛的耐受性可因人而异。
由于癌症疼痛严峻地影响病人休息、睡眠,给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带采极大痛苦,因此,解除癌症疼痛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疼痛的分类㈠根据开展现状涉及疼痛诊疗工程1、急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急性损伤疼痛,手术后疼痛,产科疼痛,急性带状疱疹疼痛,痛风;2、慢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劳损性或退变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3、顽固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疱疹后遗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头痛;4、癌性疼痛:晚期肿瘤痛,肿瘤转移痛;5、特别疼痛类:血栓性脉管炎,顽固性心绞痛,特发性胸腹痛;6、相关学科疾病:早期视网膜血管栓塞,突发性耳聋,血管痉挛性疾病等。
㈡疼痛程度1. 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它感觉复合出现。
如痒、酸麻、沉重、不适感等。
疼痛评估中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在医疗领域中,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
准确评估疼痛的类型和程度,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疼痛评估中常用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患者的疼痛状况。
一、疼痛类型分类方法1. 根据疼痛的起源分类:根据疼痛的起源,疼痛可以分为两类:神经性疼痛和非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异常引起的疼痛,包括由炎症、神经病变、创伤等引起的疼痛。
典型的神经性疼痛包括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非神经性疼痛:与神经系统无关的疼痛,通常由组织的损伤或疾病引起,如头痛、关节炎痛等。
2. 根据疼痛的特征分类:根据疼痛的特征,疼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锐痛、刺痛、隐痛、胀痛、酸痛和麻木感。
锐痛:痛苦感强烈,如被尖锐物刺伤、骨折等。
刺痛:像被针扎一样的疼痛感,如脂肪瘤、带状疱疹等。
隐痛:感觉钝,持续时间长,如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
胀痛:部位肿胀膨胀的疼痛感,如肌肉水肿等。
酸痛:酸涩感的疼痛,如乳酸堆积引起的肌肉酸痛。
麻木感:对疼痛刺激感觉减弱或消失,常见于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二、疼痛程度分类方法1. 疼痛程度的自我评估:疼痛程度可以由患者自行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数值评分法(NRS)。
VAS是通过让患者在一条直线上用箭头或点来标记疼痛程度,从而将疼痛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NRS则是要求患者根据一个0到10的数字范围选择对疼痛程度最符合自己感受的数字,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2. 疼痛程度的观察评估:对于无法进行主观评估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来评估疼痛程度。
表情评估量表(FPS-R、Wong-Baker面部疼痛量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从而判断疼痛的程度。
行为评估(BPS)和生理评估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姿势、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疼痛疼痛的评估方法与分类
疼痛评估方法是一种定量或定性地评估疼痛的方法,以了解疼痛的性质、程度和影响。
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数字评分法(NRS):病人根据0-10的数字刻度,自行选择数字表示疼痛的程度,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严重的疼痛。
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病人根据一条标有“无疼痛”和“最严重的疼痛”两端的直线,选择自己当前疼痛程度在直线上的位置。
3. 面部表情评分法:用于无法使用数字评分法或视觉模拟评分法的患者,根据面部表情的变化等观察疼痛程度。
4. 行为表现评估法: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如哼唱、揉搓患处等,来评估疼痛程度。
5. 疼痛问卷评估法:使用一系列问题和选项,让患者选择或描述自己的疼痛程度或性质,如疼痛的起源和部位、疼痛的特点等。
疼痛可以按其起源、性质、病程和疾病进展等进行分类:
1. 根据起源:疼痛可以分为神经性疼痛(由神经病变引起)、炎症性疼痛(由炎
症反应引起)、肌肉骨骼疼痛(由肌肉和骨骼结构损伤引起)等。
2. 根据性质:疼痛可以分为剧痛、钝痛、持续痛、间歇痛等。
3. 根据病程: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短时间内发生的疼痛)和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的疼痛)。
4. 根据疾病进展:疼痛可以分为原发性疼痛(由某种特定疾病引起)和继发性疼痛(由其他病因引起)。
疼痛的分类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疼痛的病因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因此,准确的疼痛评估和分类对于疼痛管理至关重要。
疼痛评估流程引言概述:疼痛是人体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疼痛的准确评估对于医疗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疼痛评估的流程,包括疼痛的定义、评估工具、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
一、疼痛的定义1.1 疼痛的概念:疼痛是一种不适或不愉快的感觉,通常与组织损伤或疾病有关。
1.2 疼痛的分类: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种类型。
1.3 疼痛的特征:疼痛可以表现为疼痛的程度、类型、部位、持续时间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特征。
二、疼痛评估工具2.1 数字评分法:患者根据自己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从0到10进行评分,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2.2 面部表情评分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评估疼痛的程度。
2.3 问卷调查法:使用标准化的问卷,让患者回答与疼痛相关的问题,以评估疼痛的严重程度。
三、疼痛评估内容3.1 疼痛的程度:评估疼痛的强度,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
3.2 疼痛的类型:评估疼痛的性质,如刺痛、胀痛、隐痛等。
3.3 疼痛的部位:评估疼痛的具体位置,以确定可能的病因。
四、疼痛评估方法4.1 询问法: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询问疼痛的相关信息。
4.2 观察法: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以及活动能力等,评估疼痛的程度和影响。
4.3 体征检查法:医护人员通过检查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等,评估疼痛的生理反应。
五、疼痛评估结果的应用5.1 制定治疗计划: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
5.2 监测疗效:通过定期的疼痛评估,医护人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3 提供支持和教育:疼痛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患者所需的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应对疼痛。
结论:疼痛评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能够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通过疼痛评估,可以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基础必学知识点1. 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感觉和情感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
2. 疼痛的分类:疼痛可以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病理生理基础和引起疼痛的原因来分类。
- 持续时间:急性疼痛(通常在损伤后短时间内发生,并且随着伤害的修复而减轻或消失)和慢性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
- 病理生理基础:疼痛可以分为神经病理性(由于神经损伤或病变引起)和非神经病理性(由于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疼痛。
- 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可以分为病因性(由疾病或损伤引起)和非病因性(例如身体姿势引起的肌肉酸痛)疼痛。
3. 疼痛的传导和感知:当身体组织受到损伤时,疼痛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然后被感知为疼痛。
疼痛的传导过程包括感受损伤的神经纤维,将疼痛信息传递到脊髓,然后通过脊髓-脑干通路传递到大脑皮层。
4. 疼痛的评估:疼痛的评估有助于了解疼痛的程度和类型,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评估疼痛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位置、放射范围以及与活动或姿势的关联等。
5. 疼痛的治疗:疼痛的治疗目标包括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行为治疗和手术等。
6.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法之一,包括使用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以及使用强力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来缓解剧烈疼痛。
7.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和康复治疗等,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消炎和促进康复。
8.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疼痛患者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来减轻疼痛的方法。
常见的行为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等。
9.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某些疼痛病因的有效方法,如切除肿瘤、修复损伤的神经或手术介入治疗等。
10. 疼痛管理的个体化: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和疼痛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因此疼痛管理需要个体化和定制化的方法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和特点。
疼痛分级标准疼痛是人体常见的一种不适感,它是机体对某种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
疼痛的产生是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受到某种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疼痛的程度和强度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疼痛分级标准,以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治疗病人的疼痛症状。
疼痛分级标准是根据疼痛的程度和强度进行分类的,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疼痛通常是指病人感到的疼痛不强烈,可以忍受,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中度疼痛是指病人感到的疼痛较为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重度疼痛则是指病人感到的疼痛非常剧烈,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强度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疼痛,可以选择一些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疼痛,比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对于中度疼痛,可能需要使用一些处方药物来进行治疗,比如阿司匹林、吗啡等;而对于重度疼痛,则可能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治疗,比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除了根据疼痛的程度和强度进行分类外,疼痛分级标准还可以根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进行分类。
比如,疼痛可以分为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也可以根据疼痛的部位进行分类,比如头痛、背痛、关节痛等。
疼痛分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疼痛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同时,疼痛分级标准也可以帮助病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疼痛症状,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总之,疼痛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病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和治疗病人的疼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病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疼痛症状,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疼痛分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以提高疼痛治疗的效果,减轻病人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评估教案疼痛一、教学目标1. 了解疼痛的定义、分类及评估方法。
2. 掌握疼痛评估的工具及步骤。
3. 提高护理人员在疼痛管理中的评估和干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舒适的感觉,通常与组织损伤、炎症或其他疾病状态有关。
2. 疼痛的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3. 疼痛评估方法:a)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一种直尺式评分工具,用于评估疼痛程度。
b) 数字评分法(NRS):一种数字评分工具,用于评估疼痛程度。
c) 面部表情评分法:一种根据患者面部表情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
4. 疼痛评估步骤:a) 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等基本信息。
b)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进行量化评估。
c)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疼痛管理计划。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疼痛的定义、分类及评估方法。
2. 演示:展示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3. 实践:分组进行疼痛评估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疼痛概念、分类和评估方法的理解。
2. 演练评价:评估学生在疼痛评估演练中的表现,包括评估工具的选择、使用步骤和结果记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健康评估相关教材。
2. 疼痛评估工具:VAS、NRS、面部表情评分法图示。
3. 疼痛评估演练道具:模拟患者、评估表格等。
六、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介绍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引发学生对疼痛评估的关注。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疼痛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场景(如医院、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医护人员和患者,模拟疼痛评估的场景,加深对评估方法的理解。
七、疼痛评估的实际应用1. 临床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展示疼痛评估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 疼痛管理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疼痛管理计划,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3. 疼痛评估的改进:探讨如何根据患者反馈和治疗效果,不断改进疼痛评估方法和策略。
疼痛评估操作流程标题:疼痛评估操作流程引言概述: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于疼痛的评估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疼痛评估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疼痛评估的操作流程,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准确的疼痛评估。
一、主观评估1.1 询问疼痛的特点:询问患者疼痛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频率、强度等特点。
1.2 询问疼痛的部位:了解疼痛的具体部位,有助于确定可能的病因。
1.3 询问疼痛的诱因:询问患者是否有特定的诱因会导致疼痛加重,有助于找出潜在的诱因。
二、客观评估2.1 观察患者的表情:观察患者的表情是否痛苦,是否有明显的疼痛反应。
2.2 观察患者的姿势:观察患者是否有特定的姿势来缓解疼痛,有助于了解疼痛的性质。
2.3 触摸疼痛部位:轻轻触摸患者疼痛的部位,了解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三、疼痛评分3.1 使用疼痛评分工具:根据患者的描述和观察结果,使用疼痛评分工具进行评估,如VAS评分、NRS评分等。
3.2 记录疼痛评分:将患者的疼痛评分记录在病历中,便于医护人员进行后续的治疗和监测。
3.3 定期评估疼痛: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四、疼痛类型评估4.1 分类疼痛类型:根据疼痛的性质和病因,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不同类型。
4.2 了解疼痛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疼痛,了解其特点和常见的疼痛表现。
4.3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根据疼痛的类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五、疼痛评估的重要性5.1 为治疗提供依据:准确的疼痛评估可以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帮助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5.2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有效的疼痛评估和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5.3 预防并发症:及时的疼痛评估和治疗可以预防疼痛引起的并发症,避免疼痛加重和病情恶化。
结语:疼痛评估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疼痛评估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疼痛的分类及评价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痛觉反应。
根据疼痛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作出客观、定量的评估。
因此,护士必须同时釆集主观资料、客观资料,应用问诊、身体评估、疼痛测评方法等综合评价。
通过问诊,了解病人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与程度,疼痛发生与持续的时间,诱发、加重、缓解疼痛的因素以及相关健康史。
通过身体评估,采集疼痛的客观资料,以便与主观资料相比较,对疼痛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疼痛时应采集的客观资料与内容。
第十七章疼痛的分类与评估本章要点:1.疼痛涉及临床各科,分类多种多样,临床上一般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病因及持续时间进行分类。
2.根据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分为急性和慢性疼痛。
3.临床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估量表有视觉模拟量表、语言评价量表、数字评价量表等,一般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量表进行疼痛评估。
4.疼痛问卷表是一种较疼痛强度量表更为全面的对疼痛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5.在实施临床疼痛评估过程中应注意从病因、性质、部位等方面综合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一节疼痛的分类由于疼痛涉及临床各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病因错综复杂,许多疼痛既是某些疾病的一组的典型症候群或综合征,又可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对于疼痛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但还是以结合疼痛性质、部位和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实用。
一、疼痛的性质分类1、刺痛(pricking pain)又称第一痛(first pain)、锐痛(sharp pain)或快痛(fast pain),其痛刺激冲动是经外周神经中的Aδ纤维传入中枢的。
痛觉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明确,痛觉迅速形成,除去刺激后即刻消失。
常引发受刺激的肢体保护性回缩反射,情绪反应不明显,因而比较稳定,易于进行定量研究。
脊髓前外侧束和后束与刺痛的传导有关。
切断前外侧束,刺痛完全消失;切断后束,刺痛的阈值降低,定位性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刺痛信息经脊髓至丘脑后腹核的基底部换神经元后,传至大脑皮质体感区。
与此类痛觉传导有关的神经结构统称皮质痛觉系统。
2、灼痛(burning pain)又称第二痛(second pain)、慢痛(slow pain)或钝痛(dull pain),多因化学物质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引起,一般认为此类性质的痛觉信号是经外周神经中的C类纤维传入的。
其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往往难以忍受。
痛觉的形成缓慢,常常在受刺激后0.5~1.0s后才出现,而除去刺激后,还要持续几秒钟才能消失。
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同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横纹肌紧张性强直,并多伴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以及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皮肤烧伤、暴晒伤、局部软组织炎性渗出,亦可引起灼痛,一般来说,灼痛多较表浅。
传入脊髓内的灼痛信息主要经由对侧的前外侧束上行,小部分通过同侧的前外侧束上传。
切断一侧的前外侧束后,对侧身体在收到痛刺激时仍能出现慢痛。
此类痛觉信息主要传至中脑中央灰质、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和下丘脑,这些与灼痛传导相关的神经结构统称为皮质下痛觉系统。
上述两种类型痛觉,刺痛和灼痛或第一痛和第二痛,合成为双重痛觉(double pain),即痛觉的双重性。
3、酸痛(acking pain)又称第三痛(third pain),痛觉导入冲动经外周神经中的Aδ和C类纤维传入。
此类痛觉是由内脏和躯体深部组织受到伤害性刺激后所产生的,尤其是指机体发热或烧伤时源自深部组织的痛感觉。
疼痛在刺激后缓慢地发生于广泛部位,数分钟后达最高值,这是由于致痛物质生成缓慢所致。
其主观体验的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感觉定位差,很难确定痛源部位。
痛觉产生时常伴有内脏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4、跳痛常伴动脉压的搏动而短暂加剧,多发生于炎症区,敏感的神经末梢受所在组织膨胀压力而产生规律性或阵发性痛,痛常剧烈难忍。
在枕颞部、肩胛区,当神经伴随血管时,两者之一的炎症,亦可引起难忍的跳痛。
5、点击痛为根性痛的一种表现,神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敏感的神经根受到突出的椎间盘挤压或组织短时间内压力升高,如咳嗽、喷嚏,可引起触电样疼痛。
根性痛对疾病定位具有诊断意义,疼痛区域提示相应节段病灶发生部位。
二、疼痛的部位分类1、局部痛(local pain)局部痛是指病变所在部位的局限性疼痛,多为感受器或神经末梢受刺激引起,如体表痛、深部痛和内脏痛等。
其中体表痛(如皮炎或皮肤损伤)性质以锐痛即快痛为主;深部痛(如关节痛)和内脏痛性质则多为钝痛或慢痛(也可称延迟痛)。
2、放射痛(radiant pain)放射痛是指感觉通路的病变引起的受累感觉神经纤维所支配躯体部位的疼痛或不适。
即当周围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通路受某种病变刺激时,疼痛可沿受累的神经向末梢传导,并致远离病变的部位,但在其分布区域内。
例如,通过腕管处的正中神经可因临近组织病变的压迫而发生拇指和食指远端的刺痛;脊神经根因肿瘤、骨刺或椎间盘突出等而受压时,可出现向相应皮节或皮节放射的疼痛。
此外,幻肢痛(phanton pain)和中枢痛(central pain)均属放射痛之列。
放射痛不因在放射痛区注射局部麻醉剂而减轻。
3、扩散痛(diffusing pain)扩散痛是指当某神经的一个分支受损伤刺激时,疼痛除向该分支远端分布区放射外,尚可扩散至同一神经的近端部分(双向传递作用),甚至可扩散至邻近的其他周围神经或相距较远的脊髓节段的感觉分布区域。
例如,当上肢的正中神经或尺神经于腕管内受压损伤时,疼痛不仅向其末梢方向放射,有时尚可累及整个上肢,甚至扩散到枕部。
临床上常表现出影响整个上肢的臂丛神经痛。
4、牵涉痛(referred pain)牵涉痛是指当内脏病变时,刺激内脏的痛觉传入纤维,而引起与之相同或邻近脊髓节段所属的某躯体神经支配区疼痛,甚至为躯体更远隔部位的浅表或深部痛。
每一内脏病变时都有一较固定的皮肤牵涉痛区(又称Head区)。
关于牵涉痛发生的机理,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①一般认为是体表某部分与患病部位的传入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同一节段,内脏和皮肤的第一级传入神经元在同一脊髓背角传给第二级神经元上达丘脑和皮层,而皮层习惯于皮肤刺激,因而将内脏刺激误以为皮肤刺激。
②有人认为是内脏的过度刺激在脊髓背角处同样兴奋了与体表有关的后角细胞群。
③也有人认为是进入脊髓的内脏传入神经C类纤维可使二级神经元的突触开放,以致到达该处的体表神经Aδ纤维容易通过,使同节段刺激阈降低,形成过敏区。
如心肌缺血时有心前区、左肩及上臂内侧痛;肝、胆囊疾病时,可引发右肩及右肩胛痛;颈椎5、6病变时,除上肢根性痛外,也有颈肩及肩胛区痛。
牵涉痛区除有自发性疼痛外,间歇期还可表现出痛觉过敏和压痛。
放射痛与牵涉痛的区别见表17-1-1。
表17-1-1 反射痛与牵涉痛的区别项目放射痛牵涉痛原发损伤区原发于神经根受损继发于内脏器官或软组织或根性痛传导路径神经前支感觉纤维后原支、窦椎神经、交感神经灰交通支疼痛部位该神经前支远端,手或手指、定位清楚肩、背、胸部,定位模糊疼痛性质锐痛、放电样钝痛、酸痛、麻木痛感觉改变常伴同皮节皮肤感觉改变常无客观改变肌力改变神经支配区肌张力低、无力、萎缩无改变反射改变神经支配肌腱反射降低或消失无神经牵拉痛受损神经牵拉实验阳性,如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
无三、疼痛的病因分类目前,为使疼痛分类更加确切和完善,提出结合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将疼痛分为:①生理性疼痛,指神经系统功能正常时所产生的疼痛。
②病理性疼痛,指神经系统本身病变所致疼痛。
(一)生理性疼痛(physiological pain)伤害性感受器对即将作用于身体的损伤起预警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如关节和韧带的疼痛提示需要改变姿势;口腔的疼痛则提示所咀嚼的食物太烫,将会伤害黏膜。
换言之,生理性疼痛是保护性的,是健康和生存所必需的反应。
体表痛、深部痛(如关节、肌肉痛等)、内脏痛、牵涉痛及各种非神经源性肿瘤性疼痛等均属生理性疼痛。
(二)病理性疼痛(pathological pain)多系周围神经末梢到各级中枢的任何一部分受损时所出现的疼痛。
临床常见的病理性疼痛如下。
1、灼性神经痛(causalgia)此类疼痛多发生于周围神经的不完全性损伤,特别在交感神经纤维丰富的正中神经或胫神经部分性中断时。
通常在受伤1~2周后出现,性质为弥漫性烧灼样疼痛,阵发性加剧。
对伤肢局部的任何轻微或对身体其他部位的较强烈刺激,甚至噪声、强光或可引起情绪反应的任何因素,都可能触发或加剧疼痛;如果阻断相应的交感神经节,可暂时缓解疼痛。
灼性神经痛的发生机理有二:①损伤部位的神经发生短路,使交感神经纤维的传出冲动经伤害性感受器传入纤维回传。
②部分受损的神经膜以及神经瘤内的神经芽枝,对去甲肾上腺素变得异常敏感,且可引发伤害性刺激冲动。
这些传入冲动作用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细胞,后者再发出异常冲动至外周,反射性地引起各种植物神经症状。
2、幻肢痛(phanton pain)截肢后患者依然有肢体存在的幻觉,即称幻肢,其中部分患者的幻肢发生剧烈疼痛称幻肢痛。
据研究,如果被截肢体原来就有病痛,则更易发生幻肢痛,且部位和性质都可能与截肢前的痛非常相似。
其产生机理:①截肢后经由粗纤维进入脊髓非特异传导通路的抑制性冲动减少,以致胶状质或突触传递系统的兴奋性异常增高。
②由于失去一部分传入纤维后,原来接受其突触传递的脊髓灰质神经细胞由其他神经纤维发出的分支投射支配,结果发生幻肢痛。
3、残肢痛(stump pain)截肢后的肢体残端发生的剧烈疼痛。
对所有截肢而言,在大神经切断端均有神经瘤,其主要由细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的芽枝组成。
这些纤维不断有自发放电,因此该残端局部皮肤极度敏感,任何轻微触碰即可引起疼痛加剧。
如果在残端处作浸润麻醉,常能缓解疼痛。
4、痛性麻木(painful anesthesia,analgesia dolorosa)指周围神经或脑、脊神经感觉根破坏中断后,其分布区的感觉消失,经过几天或几周后,该麻木区所出现的感觉不适和疼痛,并慢慢加剧。
例如,为治疗头痛作后根切除术后,患者却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性麻木。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丧失了正常的传入信息后,中枢内形成一过度活跃的慢性放电灶,造成相应的完全麻木区的感觉不适和疼痛。
5、中枢痛(central pain)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丘脑通路或后束一内侧丘系后,所引起的疼痛或/和感觉不适。
中枢神经系统自脊髓后角直至大脑皮层的任何水平的损害,均可产生中枢痛,但性质各异。
如:①大脑皮层感觉区病变多引起感觉异常。
②丘脑痛为最典型和最剧烈的中枢痛,表现为对侧肢体自发的弥散和难以忍受的持续性灼痛或钻痛,阵发性加剧。
③脊髓后角病变(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可引起相应节段感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自发性定位不清的剧烈紧束性疼痛。
④脊髓痛觉传导束受损时,多显示病灶平面以下肢体的弥散性疼痛。
中枢痛产生的机理复杂,目前尚无定论。
总的看法是: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完整时,传入感觉冲动按一定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到达中枢,经中枢调整后形成正常的感觉。
若中枢神经系统传入通路某一环节发生病变时,传入冲动的正常时-空构型受到破坏,再由中枢不正常地调整作用,就可能产生异常的感觉乃至痛觉。
6、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pain)是指带状疱疹病毒侵及脊髓后根神经节或半月神经节,引起脊神经或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出现放射痛或灼痛,并伴有皮肤分布区的痛觉过敏和水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