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评分及处理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739.50 KB
- 文档页数:2
疼痛评分标准及处理原则
疼痛评分标准及处理原则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影响。
因此,对疼痛的评估和处理非常重要。
下面是疼痛评分标准及处理原则:
疼痛评估:
1. 疼痛评估工具:医师可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疼痛强度量表、面部疼痛评估量表等。
2. 疼痛强度:疼痛强度可用数字评分法进行评估,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严重的疼痛。
3. 疼痛质量:疼痛质量是指疼痛的感觉类型,如刺痛、胀痛、隐痛等,对评估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案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疼痛持续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是指疼痛发生到缓解所需的时间,对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意义。
疼痛处理原则:
1. 多学科联合治疗:医师应与疼痛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给予药物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疼痛,医师可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剂、抗抑郁药等。
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疼痛强度和疼痛质量,合理选用药物。
3. 应用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包括冷热敷、电疗、按摩等,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等,缓解疼痛。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消除焦虑,从而减轻疼痛。
5.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的疼痛病因,如肿瘤等,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之,疼痛评估和治疗应是个性化的、综合的、规范的,应针对患者的疼痛类型、强度、持续时间等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疼痛管理效果。
疼痛评估频率标准:
(1)入院4小时内完成评估;目的:筛选疼痛人群
(2)轻度疼痛(1-3分): 每日常规评估1次;
(3)中度疼痛(4~6分):至少每日评估2次
(4)重度疼痛(≥7分): 通知医生,需要护理措施和记录,且q4h 评估至<4分。
实时评估:(1)当患者报告疼痛,或出现新的疼痛时进行评估;(2)镇痛治疗方案更改后;(3)给予疼痛干预治疗后,追踪评估,如:非消化道途径给予镇痛药物后30min(皮下30分);口服途径给予镇痛药物后1h。
如果疼痛评估结果理想,恢复常规评估。
遵循“评估-干预-再评估”循环,直至达到疼痛<4分。
(4)当患者正常入睡时,不需要进行疼痛评估。
疼痛的阶梯治疗: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非阿片类加减辅助止痛药(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吗啡、杜冷丁)。
疼痛监测与处理制度1. 前言为了保障患者的疾病治疗和病愈过程中舒适的体验,实现疾病治疗过程的人性化管理,本医院特订立疼痛监测与处理制度,确保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疼痛管理。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部门及临床岗位,全部医务人员都应严格遵守。
2. 疼痛评估与记录2.1 全部患者来院后,医务人员应在开展疾病治疗前,进行疼痛评估。
常用评估工具包含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数字减法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等。
依据医院标准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水平进行客观记录。
2.2 疼痛评估结果应认真记录于患者病历中,并在患者每次就诊时进行更新。
2.3 对于无法自行表达疼痛感受的患者,医务人员应通过察看其面部神色、身体语言和生理指标等方式评估疼痛程度,并及时记录。
3. 疼痛处理原则3.1 医院将疼痛管理纳入全员培训内容,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应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疼痛,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
3.2 基于疼痛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依据以下原则进行疼痛处理:—对于轻度疼痛,首选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如冷热敷、推拿、放松训练等。
—对于中度疼痛,可以选择口服非处方药物进行疼痛缓解,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对于重度疼痛,应及时使用强效镇痛药物进行疼痛缓解,如阿片类药物、硝酸甘油等。
3.3 疼痛处理中,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感受和药物副作用的风险进行适度调整,并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4 医务人员应随时关注疼痛情形的变动,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和调整疼痛处理方案。
4. 多而杂疼痛处理机制4.1 对于存在特殊情况或多而杂疼痛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形成多学科协作机制,通过内科、外科、疼痛科、病愈科等专科的共同关注和处理,订立个性化的多而杂疼痛处理方案。
4.2 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认真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和影响因素,依据患者的需求和合理期望,共同订立、调整和评估疼痛处理方案。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患者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掌控的质量和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准则,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在院患者,包含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以及病房外来就诊患者。
第三条基本原则患者疼痛管理工作必需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敬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充分敬重患者的知情同意。
2.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疼痛感受。
3. 采取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四条评估方法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评估方法,包含: 1. 患者自发疼痛评估:通过问询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和程度进行评估。
2. 察看评估:通过察看患者的神色、动作、体位和呼吸等变动来评估疼痛程度。
3. 采用标准化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第五条评估时间和频率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 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
2. 疼痛发作或加重时进行再评估。
3. 每日病程记录中进行评估。
第六条疼痛评估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多学科合作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心理科等。
第八条疼痛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疼痛类型和程度,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治疗方法,包含:1. 药物治疗:包含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包含热敷、冷敷、理疗等。
3. 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
4. 介入治疗:包含神经停滞、神经调控等。
第九条药物管理医院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体要求包含: 1. 开展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临床信息。
2. 选择和使用药物需符合相关规定,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3. 应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监测。
第十条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医院将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优化。
护士在疼痛评估和管理中的责任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评估和管理是护士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职责之一。
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需要准确评估疼痛的程度和类型,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护士在疼痛评估和管理中的责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一、有效的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精确判断患者疼痛程度和类型的关键步骤。
护士在疼痛评估中负有重要责任,需要细致地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疼痛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客观观察和测量。
这其中包括如下的几个方面:1. 主观评估:护士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询问疼痛的起始时间、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可能诱因等因素。
此外,护士还应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这对于确定合适的疼痛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2. 客观评估:除了主观评估,护士还需要进行客观体征的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体位,以及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测量。
这些都可以为疼痛的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疼痛量表:疼痛量表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工具,通过患者自己的主观评分来反映疼痛的程度。
常用的疼痛量表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表情量表(FPS)、数字评分法(NRS)等。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能力和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疼痛量表进行评估。
二、综合干预策略护士应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方案。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非药物干预: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条件,护士可以采取不同的非药物干预策略,如冷热敷、按摩、放松技巧、音乐治疗等。
这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舒缓疼痛,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2. 药物管理:在一些情况下,药物是必要的疼痛管理手段。
护士应根据临床指南和医嘱,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在给予药物治疗时,护士需要确保正确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时机,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
3. 病情监测:疼痛评估和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并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通过不断的病情监测,护士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关心。
疼痛控制管理规程为了尊重和支持疼痛有得到适当的评估和处理的权利,及时有效的预防和缓解病人疼痛,并对疼痛病人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宣教,对相关政策向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特制定以下管理规程。
一、疼痛评估1、凡是进入我院门急诊、病区的病人都要由护士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初筛,如果有疼痛,应给进一步评估,并记录在相应护理记录单中,医师将疼痛病因、病情、处理原则、方法和教育内容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2、疼痛程度分5级/10分,一般以“分”表示程度,其对应关系见附件4。
3、护理人员对所有疼痛病人都要进行疼痛部位、时间、性质、程度等内容的再评估,住院病人至疼痛消失或病人出院时为止。
终止评估时间应在疼痛记录单上注明并签名。
护士再评估和记录要求见附件5,按照《护理文书书写与规范》记录在相应文书中。
4、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在接到护士疼痛报告后要在10分钟内查看患者,按医疗常规做出相应处理,再评估和记录要求见附件5。
如果伴有异常的病情变化要再评估,同时对药物效果、心理辅导、调整治疗方案、增加教育内容等要适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留观、住院病程记录中。
5、对癌症等需长期使用止痛药、镇痛泵的患者,护士应建立疼痛评估单,并常规每8小时至少评估、记录一次(每班交班前),评估记录要求按附件5执行。
6、对于出院时仍有疼痛患者,要向病人进行疼痛的病因、预防、自我控制方法、休息、饮食、止痛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教育,并告诉何时、什么情况复诊。
二、疼痛处理1、护士对初筛发现1—6分(轻度—较重度)的疼痛病人,要在1小时内告诉主管或值班医师,医师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对于7分以上疼痛(重度以上),护士立即告诉医师,并应按“疾病诊疗常规”在30分钟内进行处理。
在门诊如果有7分以上(重度以上),疼痛病人应及时转急诊科或优先进行诊疗。
2、不予止痛剂治疗:疼痛轻微可以忍受者;拒绝止痛治疗者;诊断不明、止痛治疗后可能延误病情者。
3、止痛治疗:临床医师根据病人情况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及时足量使用止痛剂缓解控制疼痛。
临床护理:疼痛评估与控制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疼痛的程度、表现和变化情况。
2.评估患者疼痛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二)操作要点。
1.心理干预
(1)交流与沟通: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因势力导,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患者分析疼痛的反复性,解释与疼痛有关的问题,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松弛和意念干预:节律性呼吸或有规律地使肌肉紧张和松弛,减轻或减少环境刺激,放松全身和提高痛阈。
(3)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争取亲属、朋友支持及社会的支持,使患者受到正性的影响,以积极的心理情感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三)注意事项。
1.介绍,解释诊疗计划。
2.简述患者的话,以确定你理解了他的意思,对患者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术语。
3.同情和关爱患者,尊重和信任患者的诉说,避
免出现一种施救者的态度。
4.结合药物、理疗等措施进行疼痛的综合照护。
5.避免直接下结论。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一、评估疼痛1. 采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使用数字评分量表(NRS)或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估。
采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使用数字评分量表(NRS)或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估。
2. 定时评估:至少每4小时进行一次疼痛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调整评估频率。
定时评估:至少每4小时进行一次疼痛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调整评估频率。
3. 关注患者的诉述: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诉、行为、生理反应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关注患者的诉述: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诉、行为、生理反应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二、疼痛分类1. 急性疼痛:手术后初期疼痛,通常在头几天内最强烈。
急性疼痛:手术后初期疼痛,通常在头几天内最强烈。
2. 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三、疼痛处理原则1. 多模式镇痛:结合不同类型的镇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多模式镇痛:结合不同类型的镇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疼痛阈值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疼痛阈值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3. 预防性镇痛:在疼痛发生前就开始镇痛治疗,以减轻术后疼痛。
预防性镇痛:在疼痛发生前就开始镇痛治疗,以减轻术后疼痛。
4. 按时给药:按照预定的时间表给予镇痛药物,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疼痛反复。
按时给药:按照预定的时间表给予镇痛药物,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疼痛反复。
四、镇痛方法1. 药物镇痛:药物镇痛:-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等。
-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
- 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如曲马多、加巴喷丁等。
- 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贴片等。
2. 非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 物理疗法:如冷热敷、按摩、针灸等。
疼痛评估频率标准:
(1)入院4小时内完成评估;目的:筛选疼痛人群
(2)轻度疼痛(1—3分):每日常规评估1次;
(3)中度疼痛(4~6分):至少每日评估2次
(4)重度疼痛(≥7分): 通知医生,需要护理措施和记录,且q4h 评估至〈4分。
实时评估:(1)当患者报告疼痛,或出现新的疼痛时进行评估;(2)镇痛治疗方案更改后;(3)给予疼痛干预治疗后,追踪评估,如:非消化道途径给予镇痛药物后30min(皮下30分);口服途径给予镇痛药物后1h。
如果疼痛评估结果理想,恢复常规评估.遵循“评估—干预—再评估”循环,直至达到疼痛<4分。
(4)当患者正常入睡时,不需要进行疼痛评估。
疼痛的阶梯治疗: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非阿片类加减辅助止痛药(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吗啡、杜冷丁)。
术后疼痛评估及管理一、术后疼痛评估方法和原则(一)疼痛强度评分法镇痛治疗前必须对疼痛强度做出评估。
临床采用的疼痛强度评分法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法(numericalrating scale,NRS),语言等级评定量表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以及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等,通常可以将几种评分法结合使用。
一般简单的数字评分以“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
对儿童和不能合作的患者,推荐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facial scale)和精神行为评分法(neurobehavioral scale)。
(二)治疗效果评价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
在治疗初期疼痛尚未得到稳定控制时,应缩短评估间隔(持续给药时),或在每次给药后及时测评(根据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给药途径决定)。
对暴发性疼痛应立即评估并做出处理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疼痛治疗中药物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也应清楚记录并做出分级评价。
治疗效果的评价还应包括患者对整个疼痛治疗过程的满意度,以及对疼痛服务人员的满意度等。
(三)评估原则1.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2.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和方法干预后的效果。
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时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患者自控镇痛(PCA)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
3.对疼痛治疗的反应包括不良反应均应清楚记录。
4.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尤其伴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同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作出新的诊断和治疗。
疼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是身体某种异常或损伤的表现。
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类。
急性疼痛通常是由急性损伤或疾病引起,持续时间较短;而慢性疼痛则是指持续时间较长,常常伴随着慢性疾病或病理性改变。
### 疼痛的临床表现疼痛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取决于疼痛的性质、部位、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
常见的疼痛表现包括:刺痛、胀痛、隐痛、酸痛、麻木感等。
不同疼痛的表现可帮助医师初步判断疼痛的病因和严重程度。
### 疼痛的治疗原则疼痛的治疗原则包括:疼痛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手段和多学科协作。
首先,医师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考虑疼痛的原因、病因、病程和患者自身特点。
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镇痛药、抗炎药、神经调节药和其他特定用途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心理治疗、针灸推拿、按摩和瑜伽等。
物理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减轻疼痛的重要手段。
对于某些需要手术治疗的疼痛,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此外,疼痛的治疗还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疼痛科医师、神经科医师、康复医师、心理医师和社会工作者等。
多学科协作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疼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
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疾病的早期康复。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疼痛评分标准及处理原则
疼痛评分标准及处理原则如下:
1. 疼痛评分标准:
(1)数字评分法:将疼痛程度按照0 ~ 10个数字来进行评估,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严重的痛苦。
(2)VAS视觉模拟量表:将一条直线分成10个等份,患者根据自己的痛苦程度在其中进行打点评估。
(3)面部图形评分法:让患者选择一张表情图,从正常到最痛苦的不同表情中选择自己当时的状况。
2. 疼痛处理原则:
(1)针对疼痛病因进行处理:不同的病因需要不同的治疗,如感染、肿瘤、损伤等不同的原因所致的疼痛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注意药物的选择:根据疼痛程度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如轻度疼痛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疼痛可采用弱效阿片类药物,严重疼痛可采用强效阿片类药物。
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合理用药。
(3)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按摩、理疗等可以辅助缓解疼痛。
(4)疼痛持续不缓解及疼痛程度加剧的,应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总而言之,针对不同的疼痛,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选用适当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同时注意安全性和合理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疼痛评估原则
疼痛评估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个疼痛评估的原则。
第一,疼痛评估应是全面的。
疼痛的评估应该包括疼痛的程度、类型、时间、部位、性质以及患者行动、情绪、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影响。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估,才能对疼痛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第二,疼痛评估应是客观的。
客观的疼痛评估是指根据患者的自述和观察,结合相关的医学知识和评估工具来进行评估。
疼痛的客观评估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第三,疼痛评估应是系统的。
系统的疼痛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评估,包括询问疼痛的特点、进行观察和体征检查、使用疼痛评估工具等。
通过系统的评估,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第四,疼痛评估应是个体化的。
个体化的疼痛评估是指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的病因、生理和心理特点等。
不同患者的疼痛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第五,疼痛评估应是动态的。
疼痛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患者的疼痛情况可能会随着时间、治疗和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因此,疼痛评估应该是连续的、定期的,并对疼痛的
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总之,疼痛评估是一项综合性、客观性、系统性、个体化和动态的工作,只有充分理解和应用疼痛评估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疼痛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院疼痛管理制度L目的持续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尽量控制患者的躯体症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标准2.1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有得到合适的疼痛评估和止痛的权利。
2.1.1疼痛评估。
2.1.1.1评估及再评估人员资格:2.2.1.1.1本院在职或返聘执业医生、注册护士及相关医务人员。
221.1.2来本院进修学习,取得执业医生、注册护士资格,经本院医务部授权的进修生。
2.L1.2评估对象:凡是进入本院门急诊、病区的病人、围分娩期孕产妇都要由护士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初始评估,如果有疼痛,应给进一步评估,分别记录在《门诊患者评估表(章)》、《住院患者评估记录》、《疼痛护理单》、《产前待产记录单》和《产时待产记录单》中。
2.LL3护理人员对所有疼痛病人都要进行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发生频率,疼痛对功能活动及睡眠、休息的影响,疼痛引起的生理行为反应如心率快、出汗、烦躁不安,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反应如焦虑、恐惧、疼痛危害性、自我应对方法等,疼痛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对疼痛治疗的反应等内容的评估。
评估结果应及时报告医生,4~6分每小时内报告医生,医生查看病人后,联系麻醉医生会诊。
2.1.1.4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在接到护士疼痛报告后要在10分钟内查看患者,按医疗常规作出相应处理。
如果伴有异常的病情变化要再评估,同时将疼痛病因、病情、处理方法、效果和教育内容等适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留观、住院病程记录中。
2.L1.5定期再评估:未进行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的病人,疼痛评分为0分,每72小时评估1次并记录;疼痛评分1~3分,每24小时评估1 次并记录;疼痛评分心6分,至少每8小时评估1次并记录;疼痛评分>6 分,至少每1小时再评估并记录。
对有疼痛主诉的患者随时评估。
对采取药物治疗的病人,静脉及肌内注射止痛药物后30分钟内、口服止痛药或物理治疗的病人要在1小时内对病人进行再评估并记录。
疼痛评分及处理原则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疼痛评估频率标准:
(1)入院4小时内完成评估;目的:筛选疼痛人群
(2)轻度疼痛(1-3分): 每日常规评估1次;
(3)中度疼痛(4~6分):至少每日评估2次
(4)重度疼痛(≥7分): 通知医生,需要护理措施和记录,且
q4h评估至<4分。
实时评估:(1)当患者报告疼痛,或出现新的疼痛时进行评估;(2)镇痛治疗方案更改后;(3)给予疼痛干预治疗后,追踪评估,如:非消化道途径给予镇痛药物后30min(皮下30分);口服途径给予镇痛药物后1h。
如果疼痛评估结果理想,恢复常规评估。
遵循“评估-干预-再评估”循环,直至达到疼痛<4分。
(4)当患者正常入睡时,不需要进行疼痛评估。
疼痛的阶梯治疗: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非阿片类加减辅助止痛药(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吗啡、杜冷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