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名字叫中国》1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6
中小学歌曲活动教案:名字叫中国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名字叫中国》的歌词内容和旋律。
2. 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名字叫中国》的歌词和旋律。
2. 祖国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歌曲《名字叫中国》的歌词记忆和旋律掌握。
2. 祖国的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乐播放设备。
3. 歌曲乐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祖国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新课导入:介绍歌曲《名字叫中国》的背景和意义。
3. 歌词学习: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词的节奏和韵律。
4. 旋律学习: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旋律。
5. 实践练习:分组进行歌唱练习,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熟练度。
6. 知识拓展:讲解祖国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
这五个章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后续五个章节可以依次介绍歌曲的演唱技巧、音乐理论知识、实践演练、课堂活动以及评价与反馈等内容。
六、歌曲演唱技巧讲解1. 呼吸控制:教授正确的呼吸方法,确保学生在歌唱时能够持久且稳定。
2. 声音投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身体共鸣,提高歌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3. 情感表达:讲解如何通过歌声传达歌曲的情感,鼓励学生用心歌唱。
七、音乐理论知识拓展1. 节奏与拍子:分析《名字叫中国》的节奏特点,教授拍子的概念。
2. 音阶与和弦:介绍简单的音乐理论,如音阶、和弦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结构。
3. 音乐欣赏:播放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祖国歌曲,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八、实践演练与课堂活动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名字叫中国》的合唱练习。
2.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歌曲中的角色,加强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3. 课堂表演:鼓励学生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九、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
中班艺术教案《名字叫中国》教案主题:《名字叫中国》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帮助幼儿了解中国的名称、位置和文化特色。
2. 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教学准备:1. 一张中国地图。
2. 一本描绘中国文化的绘本。
3. 中班艺术活动用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询问幼儿:“这是什么地方?”2. 引导幼儿发现地图上的中国,并解释中国的意义。
学习中国的名称:1. 教师指着地图上的中国,给幼儿展示中国的汉字,并读出:“中-国”,要求幼儿跟着老师读一遍。
2. 教师使用幼儿熟悉的声音拼读“中国”的拼音,并让幼儿跟着读几遍。
了解中国的位置:1. 教师询问幼儿:“中国是哪个大洲的国家?”引导幼儿回答亚洲,并指向地图上的亚洲。
2. 教师指出中国在亚洲的位置,与邻近的国家作简单介绍。
探索中国的文化特色:1. 教师出示描绘中国文化的绘本,介绍中国的文化元素,如长城、熊猫、汉服等。
2. 教师鼓励幼儿观察插图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中国的什么文化特色?”3.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并总结出中国的文化特色。
艺术创作活动:1. 教师发放艺术活动用纸和彩色铅笔给幼儿。
2. 教师要求幼儿画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可以画长城、熊猫等。
3.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艺术作品,讲述自己的创作理由。
结束活动:1. 教师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和学习中国的文化特色,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教师提醒幼儿尊重和欣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拓展活动:1. 提供一些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品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
2. 鼓励幼儿使用纸、剪刀和胶水等制作自己的中国手工艺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幼儿了解中国的名称、位置和文化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幼儿通过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印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幼儿能够增加对中国的认知,并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同一个名字叫中国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东部、西部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2.引导学生感受西部发展的需求,知道只有优势互补,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3.小组合作完成手工作业,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2学情分析学生是湖南的孩子,又在五年级,对西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了解甚少,所知知识来源于网络,没有很多的实际体验。
所以,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西部的相关知识,探究地区特点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一、谈话导入1、解释主题“西部放歌”,是一首歌的名字,简单介绍歌唱者――王宏伟。
2、出示中国地图:这就是我们的共有的家,这个家人口众多,兄弟姐妹多达13亿;这个家地域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哪个省?让我们打开课本84页,仔细的看看书中的地图,找出我们居住的省,说一说,我们是生活在祖国的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活动2【活动】二、走进西部1、我们生活在祖国的中部,在我们的西面有一片广阔的土地,那是祖国的西部,大家来看一看,我国西部包括了哪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出示课本84页地图)指名说,然后告诉孩子:中国西部由12个省、市、自治区组成。
其土地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71.4%。
同学们,看到这一串数据,你的感受是什么?2、西部很大,这只是我们对西部的最初印象,观看西部风光视频或图片,深层地了解西部,走进西部。
学生观看PPT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美)在课前,大家都去收集了关于西部的资料,我相信通过课前的调查,大家对西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你对西部有着什么样的了解?(1)西部很“美”:有一颗镶嵌在高原中的璀灿明珠——青海湖,有辽阔的草原,有最美的桂林山水。
还有雄伟的黄河,神奇的九寨沟,终年不化的丽江雪山,还有贵州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2)西部很“荒凉”:西部有八大沙漠,其中包括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名字叫中国》手势舞(教案)一年级舞蹈美育通用版教学内容:《名字叫中国》手势舞是一堂以舞蹈为基础的美育课程,旨在通过手势舞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多元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手势舞的基本动作教学、舞蹈队形的编排、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以及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讲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名字叫中国》手势舞的基本动作和舞蹈队形。
2.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教学难点:1. 手势舞的动作协调性和舞蹈队形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现。
3.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舞蹈视频。
2. 舞蹈服装:准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服装,增加舞蹈的表现力。
3. 舞蹈道具:如扇子、丝巾等,用于丰富舞蹈动作和表现力。
4. 舞蹈教材:准备一些关于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教材,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名字叫中国》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舞蹈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2. 动作教学:教师示范手势舞的基本动作,并逐一讲解和指导学生的动作。
3. 舞蹈队形编排:教师示范舞蹈队形,并指导学生进行队形的编排和练习。
4. 舞蹈表现力培养:通过讲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和表现舞蹈的情感和意境。
5. 综合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手势舞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6.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分组进行手势舞的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名字叫中国》手势舞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教学内容:手势舞的基本动作教学、舞蹈队形的编排、舞蹈表现力的培养、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讲解4. 教学目标:掌握手势舞的基本动作和舞蹈队形、培养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5. 教学难点:手势舞的动作协调性和舞蹈队形的准确性、学生对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现、培养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6. 教具学具准备:音响设备、舞蹈服装、舞蹈道具、舞蹈教材7. 教学过程:引入、动作教学、舞蹈队形编排、舞蹈表现力培养、综合练习、展示与评价8. 作业设计:让学生回家后练习手势舞的基本动作,并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手势舞的编排和展示。
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入乡随俗》说课稿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入乡随俗》说课稿一、准确定位,说教材《同一个名字叫中国》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里的第三个活动主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单元体现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内容。
本单元有三个主题“这一方水土”“我们在这里生活”“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区域间地形、气候、物产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民俗,帮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祖国,增进对祖国的亲近感,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本单元打算用9课时教学(详见《单元计划表》)。
而《同一个名字叫中国》这个活动主题下分设“入乡随俗”“西部放歌”两个课题。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单元课时中第8课时的教学《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入乡随俗》。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做到入乡随俗。
二、了解学生,说学情我校地处龙泉驿边远农村。
针对本课教学,我在五年级二班48位学生中做了调查。
从获得信息的渠道看:他们当中80%的学生仅限于教学书籍,10%的学生能查阅课外书,10%的学生能通过家里的电脑上网。
可见,他们的知识面很窄,见的世面也很少。
从整理资料的能力来看:全体学生都愿意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其中70%的学生能抓住资料要点进行归类。
可见,他们已初具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对资料的筛选归类还需教师的指导。
从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虽然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对祖国概貌有了解,但他们学习地理的经验和空间思维能力还很缺乏。
三、以学定教,说目标(一)我区“育人为本,特色发展”顶层设计理念提出了要在学科教育中落实学科性、教育性、创新性三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