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1.16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绪论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9、神第二章前苏格拉底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
(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标签:标题]篇一:《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导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在很多正统哲学学者眼中都算不上是一本好的著作,更遑论是一本好的哲学史了。
这大概与罗素个鲜明的个人作风,不加掩饰的独立臧否和较为特立独行的行文风格有关。
然而,在学习了其他较为正统的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如门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等)之后,回过头来看罗素这本文字优美、简洁流畅且角度独特的哲学史,却也别有一番收获。
在此,笔者略过通常较为引起,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系学生关注的古希腊部分与近现代哲学部分,选择其卷二,即天主教哲学一章进行阅读和思考。
按照罗素的定义来说,这一时期包括了上起奥古斯丁,下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时间阶段。
这是欧洲思想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前与此后,希腊精神(以及与其有关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态等)都较为显著地统治了西方人的生活;而这一漫长的,经常被冠以黑暗、蒙昧等形容词的历史时期却在西方社会的核心深处打上深刻的希伯来烙印。
两种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交缠融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模型。
忽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或者给其一个较低的评价,是无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今日西方人心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几乎成为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的,哪怕这一时期的哲学从任意角度来看也与其他时期显示出更大的不同。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或者宗教)的关系不断引起思考和争论,也给历来的哲学史撰写者增加了难度。
为了避免一种陌生与无目的的盲目(也许与中世纪的世俗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同等盲目),罗素首先考察了教会制度以及教皇制的成长。
以次为开端,不但僧侣们在修道院中苦思冥想所得的见解得到关注,中世纪的普通人群或说是平信徒们的思考和信念也通过教权王权之间彼消此长的大势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第一篇教父1、受虐:有关犹太人在教父篇章的一开始,罗素便为我们描绘了整个犹太民族从诞生、繁衍、生息至今的整个过程。
当然,由于史料的缺乏,许多相关资料我们除了从圣经旧约中获得之外,别无他法。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1在探索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对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对于罗素哲学思想的理解。
罗素是一位多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涵盖了逻辑学、数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我深深被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独特的哲学视角所吸引。
罗素强调了逻辑和数学在构建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他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揭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
在伦理学领域,罗素提出了著名的“三条规则”原则:避免伤害他人、尊重个人权利以及尽量使每个人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他认为,通过遵循这三条规则,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这种思想使我思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
在政治哲学方面,罗素批判了极权主义,强调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应该保护个人自由,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使我对政治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罗素的著作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的思想使我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尝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罗素的思想让我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回顾我的阅读体验,我深深感受到罗素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
他的逻辑推理和独特的哲学视角使我受益匪浅。
然而,我也意识到,他的观点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和学习罗素的作品,我逐渐认识到,哲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地思考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2《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西方哲学史》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一本哲学史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哲学十五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十五讲》是一本介绍西方哲学的读物,本书分为十五讲,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主要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观点。
下面是我对每一讲的读书笔记。
第一讲:希腊哲学的奇迹这一讲主要介绍了希腊哲学的起源和基本特点。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它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和思辨性,这与古希腊社会的特点相对应。
希腊哲学家注重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哲学观点。
其中,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是希腊哲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第二讲:柏拉图的不朽思想本讲详细介绍了柏拉图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以其形式本体论和理念哲学而著名。
他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一种影子。
他还提出了思想家王国的观念,即理念统治者应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关于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理论。
第三讲: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他对逻辑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他主张通过逻辑来进行推理和论证,他的分类学和演绎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哲学领域。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欧洲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波义耳的变革本讲介绍了笛卡尔、休谟和康德等思想家对西方哲学的重要影响。
笛卡尔是第一个在哲学上试图建立一个无疑真理的思想家,他的“我思故我在”成为现代欧洲哲学的基础。
休谟则对知识和认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我们的知识只是基于习惯和经验的。
康德则试图合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他著名的“理性的边界”。
第五讲:黑格尔与历史辩证法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哲学家,他对历史辩证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认为历史是逐步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动力。
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观点。
第六讲:尼采的力量哲学尼采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一、古希腊哲学。
1. 米利都学派。
- 泰勒斯。
- 泰勒斯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
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这一论断具有开创性意义。
他试图从自然本身去寻找世界的起源,摆脱了神话对世界解释的束缚。
例如,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也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这可能是他认为水是本原的一个依据。
- 阿那克西曼德。
-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无限者)。
他意识到如果以水这样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本原,会面临很多解释上的困难,比如水本身也需要被解释是从何而来的。
“阿派朗”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和性质的东西,它能够产生出各种对立的性质,如冷与热、干与湿等,从而生成万物。
- 阿那克西美尼。
-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气通过稀薄和凝聚的方式转化为其他事物。
当气稀薄时就变成火,当气凝聚时就变成风、云、水、土和石头等。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既保留了以一种自然物质作为本原的思路,又对本原如何生成万物有了更具体的解释。
2. 毕达哥拉斯学派。
-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核心观点是“数是万物的本原”。
他们发现数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和谐的比例关系,如琴弦长短比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由此他们推断数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构成万物。
例如,他们认为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而体就构成了万物。
这个学派还强调灵魂的轮回和净化,他们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也对数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赫拉克利特。
- 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他的哲学思想中最著名的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表达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即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他还强调对立统一,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因为战争(斗争)促使对立双方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万物的发展。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1发觉“思路行者”这名字没取好,在这个领域,行走的姿势看上去就有些古怪,如果叫“思空飞者”“思海游者”,不仅视觉效果会好得多,境界之高下更是“昭然若揭”。
最近就着实到“思海”里去“畅游”了一番,粗粗浏览了大哲学家罗素(1872—1970)的《西方哲学史》。
这部书于1945年出版,罗素先生很长寿,晚年主要靠这书养老。
我以跟看小说差不多的速度来看这部60多万字的巨著,每天看4万字左右,实在有些亵渎神明,好在罗素先生是无神论者。
对于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以前可谓一无所知。
自己的兴趣好像还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但是西方文明无论是作为参照物还是更为宏大的背景,必须有些起码的常识,至少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总得能说出点ABC吧。
凭我的学识和智商,实在看不了这书,比如柏格森(1859—1941)的理论,不要说理论体系没看懂,硬是一句话也没看懂,“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等,搞得我完全是云里雾里。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看得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过了。
并没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本特别看不懂的书倒想写,至少把有印象的几点整理一下,也算给特别热爱、看重中国文化的罗素先生一个交待。
第一次知道西方哲学的起源竟然是数学;第一次知道原来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西方思想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竟然跟我们的孔先生差不多,统治了西方思想界2000多年;第一次知道,中世纪的西方竟然腐朽黑暗到了如此地步,让我看了都心有余悸,以致于觉得人类能从中世纪的丑陋中走出来多少有些侥幸。
在我印象中,德国是世界上专门生产思想的地方。
看了书后才知道,在康德(1724—1804)之前,德国是思想十分贫瘠的土地,历史上少见的通才、“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1646—1716)出生的时候德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受的也主要是法国教育。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优秀感触《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优秀感触1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
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
*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
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
(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
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
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
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
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苏格拉底在其一生中没有写下只字片语.他的思想完全是通过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以谈话录等形式记录下来.色诺芬是个军人,他的思想是因袭守旧的,他对于对苏格拉底不虔诚以及错误引导青年人的指控是不能接受的.在色诺芬的笔下他的老师是一个虔诚的人,但问题就在于如果苏格拉底正如他笔下那般虔诚,他是不会受到公民大会审判的.而柏拉图相对于色诺芬,在哲学上的造诣显然更高.但柏拉图又是一个着名的小说家.他的问题在于很难分清究竟他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他老师的还是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名在阐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划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件相当困难的事.苏格拉底曾被德尔斐神坛希腊人占卜问卦的官方神坛的女巫认定为当时最具有智慧的人.他得知此事之后相当诧异,因为他认为他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从此他便开始寻找那些被公认为具有智慧和知识的所谓贤达,向他们讨教.他总是提出问题,提出那些似乎众所周知的问题,然后不停地诘问,而那些贤达没过几轮便招架不住,丢尽颜面,也正是以这批人为首,向苏格拉底提出控告.苏格拉底最终被推上了审判席,他放弃了流放外地的轻判,选择饮鸩自尽.他相信灵魂不朽,他死之后便能与奥尔弗斯,荷马,赫西俄德谈话,获得更高的智慧,与此相比肉体之死又何惧.苏格拉底之死对于文明的影响似乎要比耶稣之死之于宗教的影响来得更加重要.苏格拉底的辩证的方法源于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他始终相信回忆说,因此他希望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去重新获取被遗忘的知识.他的辩证方式对于梳理那些我们似乎已经懂得的但由于思维的混乱以及不加分析以至不能以最佳的逻辑方式加以使用的知识是有益的;但对于发现新科学是无能为力的;柏拉图的老师被雅典的公民会议鸩死,而雅典当时又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战败,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以雅典以及雅典的民主制为范本转而以斯巴达为榜样也就不足为奇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看作是斯巴达的改良版,他将公民分为三等:普通民众,士兵以及卫国者.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但与之不同的在于柏拉图希望通过''一个高贵的谎言''来欺骗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他认为两代以后他所编造的那套"金银铜铁"的神话就会被相信和接受.这种将人分为三等,世袭,但偶尔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源于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宇宙正义的学说.柏拉图理想国的范本斯巴达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但斯巴达的法律制度是过分严厉的,因而逐渐产生了反效果,比如社会道德的堕落,这些情况从柏拉图和普鲁塔克的书中是很难见到的,但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记录中一窥究竟.柏拉图本是想在希腊城邦中实验他的乌托邦模式的,但亚历山大的铁骑将他的试验场踏平,最终只能遗憾地呈现于书中.柏拉图认为知识的对象是存在,知识是不会错误的,因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意见则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错误的,意见的对象不会是存在,因为与存在相对的是知识,当然其对象也不会是不存在.因此意见的对象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柏拉图认为神创造了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是绝对的实在的,因此与它对应的是知识,而万物流转的感官世界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比如一幅画是美的又是不美的, 一个人是正义的又是不正义的---他并不了解相对性的概念,因此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世界,自然就属于意见的对象.他做了一个类比:太阳直接照到的东西就是理念的世界,而四周朦胧模糊的世界则是感官的世界,太阳就是真理或者善将德行与知识联系在一起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个显着的特点,而眼睛就是灵魂.因此人是可以训练德行和提高知识并通过灵魂去窥见理念的世界.但在巴门尼德篇中写到当是已经老迈的巴门尼德对年轻的苏格拉底提出了种种关于理念世界矛盾的地方,而且柏拉图自己也意识到神不可能创造永恒的事物,因为没有时间性的事物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还有感官世界既然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是虚幻的不可靠的,为什么神要创造出来,或者神只创造了美好的部分,那么不美好的那一部分是谁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些显然的矛盾,柏拉图大多含糊其次或者不予解答;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的学说是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到共相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文学等领域亚里士达克的太阳中心论的发展;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灵魂相对于身体更有优越性.这种观点世俗化了之后就是禁欲主义.苏格拉底不是禁欲主义者,比如他喝酒,有时喝得比其他人都多,但不嗜酒,又比如他娶了老婆,虽然是个悍妇.柏拉图所说的优越性是指对心灵的关怀要多过对身体的关怀,比如哲学家会边看书边吃饭.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哲学家对关于心灵的事情更感兴趣.但这些观点被一些道德学家曲解之后便发展成为了完全避免快乐并过有德行的生活的观点.这种观点后患无穷,因为当人从肉体的专制之内解放出来会使人更伟大,更伟大的善,当然还有更伟大的恶.中世纪的基督教士和希特勒都是从肉体解放后在权势上寻求心灵快乐的例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妨碍人获取知识的障碍,因为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使我们就像通过镜子去看事物那样模糊不清,它又是一切人欲的根源;而且他认为闻和见都是不正确的见证人,如果知识要向心灵显示的话,也是显示于思想而不显示于感官,也就是说要通过理智的眼力来获取知识;当摒弃掉感官世界,也就摒弃掉了所有的经验的知识,剩下的只有数学,逻辑以及对神秘世界的洞见;这和苏格拉底的回忆说是相符合的,也和毕达哥拉斯将数学和神秘主义相联系的观念相契合;柏拉图对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是通过苏格拉底和西比斯的对话展开的;首先他搬出了阿那克西曼德的对立说:既然万物都是存在它的对立面,那有生必然有死,有死必然会再生;其次他搬出的是回忆说:既然知识是回忆,那么必定有灵魂承载着回忆,那灵魂在一个人的生前自然是已经存在的;柏拉图对于回忆说的论证也是通过苏格拉底的谈话;他说人与生俱来就有诸如“完全相等”之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是从经验世界是无法获取的经验世界只有近似相等;苏格拉底找了一位小奴隶,问了他一些关于几何学的问题,而小奴隶也给出了似乎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是通过这个例子加以论证的;罗素认为首先苏格拉底认为的“完全相等”的观念其实在在人的观念中也是不存在的,它仍然是一种经验的表述,而且小奴隶能回答几何问题也是因为经验的获取,虽然可能并不是直接的经验,所以回忆说是站不住脚的;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定回忆说是真确的,因此继续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之前苏格拉底只证明了灵魂在人生前已经存在,他进一步证明在生后会继续存在;他的论据的第一点还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对立说,他还提到了只有复杂的东西才会被分解,而灵魂是单一的,因此不能被分解,还有就是看得见的是非永恒的,比如身体,而灵魂是看不见的,所以是永恒的;综上所述,苏格拉底又证明了灵魂在生后还是不灭的;他认为只有哲学家在生后才能与神共享福祉,恶人入地狱,中间的入炼狱;罗素对于苏格拉底的评价是很有意思的;他说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他运用理智去证明那些他所喜欢的结论,而不是把理智运用于对知识无私的追求上;最为一个人,苏格拉底有资格通于圣者;而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可就需要长期住在科学的炼狱里头了;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神按照永恒的原本所创造的摹本,神使世界尽量接近于他所理解的那种永恒;神从无序的世界中造出秩序来,他把理智放入灵魂,将灵魂放入身体,他把世界造成一个有理智有灵魂的活物;恒星也是神圣永恒的动物,神则主要是火;关于时间起源的解释,柏拉图说原本是永恒的,神也力图将宇宙造得尽量永恒,但将完美无缺赋予生物是不可能的,因此神决心使永恒具有一种运动着的影像,这种影像既是永恒的又是依数目而运动的,这种影像我们就称为“时间”;关于空间,柏拉图有着一种奇怪的理论,他认为空间是介于本质世界与流变的,可感的事物的世界两者中间的某种东西,它为一切被创造的事物提供了一个住所;关于元素,柏拉图认为恩培多克勒所说的水,火,土,气并不是真正的元素;真正的元素是两个三角形;一个是正方形之半,一个是等边三角形之半;这两个三角形所构成的五种多面体中的四种就是水火土气;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主要是记载在蒂迈欧篇中,罗素认为尽管其中的许多观点现在看来是愚蠢的,但它对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中世纪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还是必须加以研究的;知识与知觉---柏拉图反对知识等于知觉是通过三条相互联系着的论题加以论证的;第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智者普罗泰戈拉所提出的学说;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学说可以等同知识就是知觉;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任何一件事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他所看到的样子,因此知觉是一种实有的东西,并且知识是不会有错误的;柏拉图认为如果这种学说成立,也就意味着普罗泰戈拉与任何一个傻瓜有着相同的智慧和知识;他让苏格拉底暂时站到普罗泰戈拉的立场上,提出除非我们承认从结果来看虽然有些人的判断不比另一些人更真,但可以更好;这也就承认有些人相对另一些人,乃是万物更好的尺度;这显然和普罗泰戈拉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第二,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流变状态的;这是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因为万物永恒流变,因此那些我们认为是实有的东西,实际都是处于变的过程;将此学说与普罗泰戈拉的学说加在一起就是:知识是变化着的东西而不是实有的东西;接着,柏拉图就将此观点赋予一种极端的形式:比如一个人看到雪是白的,因为事物是永恒流变的,因此他不能说他看见雪是白的,因为在他说完话之前,雪可能已经不是白的了;所以如果一切事情都以所有方式在变化着,那末我们就没有权利说看见而不说看不见,或者知觉叫做知觉而不叫做不知觉了;上述的论证等于说,不论在永恒的流变中有其他什么,字的意义在一定时间内至少要是不变的,否则就没有任何论断是确定的;罗素认为这个观点是可以承认的,虽然流变说大部分其实是与这种承认相符合的;罗素认为柏拉图的错误在于将他将见与不见,知与不知这种逻辑对立应用于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断变化的过程是应该用另外的计量工具加以度量的;第三,知识就是知觉;我们是“通过”眼,耳,手等感官器官来知觉,而不是“用”它们在知觉;比如有两样东西,我们通过触觉而知觉到硬和软,但是判断他们的存在以及对立则是心灵;而且也没有任何特殊的器官可以知觉一和多;对于柏拉图的论证可以归纳为两类:关于存在的知识以及对数的了解,这些对于知识最本质的东西却不能包括在知觉之内,它们并不是任何感觉器官产生的;关于相似性,其实是知觉的判断;若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就是:知识就不是知觉,而是知觉的判断;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柏拉图不知道大脑皮层也是知觉器官之一的缘故;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柏拉图的论点是错误的;回到柏拉图的第一类论证,关于存在,罗素认为柏拉图是犯了语法上的错误;因为存在这个词只能用在与一个名字相对立的一种描述时,才是有意义的;关于数,有两种不同的东西;一种是算学的命题,对于这点罗素认为确实是无需知道任何我们所知觉的事物便可以加以理解的,因此与知觉无关,在这点上柏拉图是正确的;另一种是计数命题,这点或多或少是依靠知觉的;因此在这点上柏拉图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逻辑和数学是特殊的,其部分是无需通过知觉便可以理解的,但其他的知识则需要通过知觉才能认知;因此可以看到柏拉图受了毕达哥拉斯学说很大影响因而把知识等同于数学才会得出知识不等于知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这个学生并不是太听话,一直试图要推翻老师的理论;然而他自己的学生,也是最着名的那位,亚历山大,似乎也不是一个好学生,罗素分析亚里士多德之于亚历山大顶多是他父亲腓力二世派来看管他的老迂腐;有趣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也完全无视亚历山大用帝国取代城邦的现实;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互相影响几乎为零;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不赞同的;他通过许多方式来论证理念论的错误性,其中最有冲击力的是“第三个人”论证;此论证大体是这样的:既然对于所有人都有一个理想的原本,那将这个理想的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人置于所有人之中,那么应该有一个更为理想的人作为这个理想的人和所有其他人的原本,以此类推,将会有无穷的理想的人;这个论证是有说服力的;亚里士多德破完之后,自然要立起自己的学说,首当其冲的便是共相论;简单的说,一个专名词所指的东西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所指的东西叫作“共相”;我们很容易证明一个形容词其存在乃是有赖于一个专名词所意味的东西,比如“植物生命力强”这句话,生命力强这个形容词存在是因为有生命力强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东西,比如说没有任何动物植物,则生命力强的这个形容词也就不存在了,但反之,植物可以是生命力不强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专名词所意味的东西却不依赖一个形容词而存在;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区分事物与性质的方法;但我们也很容易证明,比如同样是生命力强的植物,植物分为生命力强或者生命力不强,植物总必须属于其中一种性质,如果不属于任何一种性质,则植物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主体没有某种性质也不能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区分事物与性质的那种假设的理由是虚幻的;所以罗素认为共相论本身就不清楚;还有一个名词非常重要,那就是“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你的本质就是你的本性所规定的你之为你;可以说它是你的那样一种属性,你若丧失了那些属性就不成其为你自己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另一点,就是形式与质料;比如说大理石是质料,雕塑家所塑造的形状就是形式,又比如水是质料,而平静就是其形式;他还告诉我们: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照这么看似乎形式就是把统一性赋予某一部分物质的那种东西,而这种统一性通常总是目的论的;他告诉我们一件事物的形式就是它的本质和它的原始实质;形式是有实质的,共相则没有实质;并不是每件事物都有质料,那些永恒的事物,其中除了那些在空间中移动的而外,都没有质料;事物由于获得了形式便增加了现实性,没有形式的质料只不过是潜能而已;形式是实质,它独立存在于它所以体现的质料之外,这一观点似乎又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意是认为共相就是理念,没有实质,而形式则是与共相截然不同的东西,但我们在形式中却看到了许多与理念同样的特点;他还说:形式比质料更加实在,这不禁使人想起了理念具有唯一的实在性罗素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是有道理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大致来说,可以描述为被常识感冲淡了的柏拉图,要理解他的形而上学最简易的方法就是,首先摆出他常识感学说的那一半,然后再考虑他对此所进行的柏拉图式的修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质料与形式的学说,是和潜能与现实的区别相联系的;单单的质料被想成是形式的一种潜能;某一东西在发生变化以后,则比以前具有更多的形式,更少的质料,这就是一种演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该东西被认为是越来越“现实”的;神是纯形式与纯现实,因此不能有变化;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乐观主义和目的论的;整个宇宙以及宇宙中的万物都在朝向某种不断地变得比过去更为美好的事物而发展着;亚里士多德的神学认定有三种实质:首先是可感觉可毁灭的,即动植物;其次是可感觉不可毁灭的,即天体他认为天体除了运动没有任何其它变化;再次是不可感觉不可毁灭的,即人的理智的灵魂心灵和神;关于神的主要论据是最初因:必须有某种事物产生运动,而这种物质本身是不动的,永恒的,是实质和现实;欲望与思想的对象造成了运动,神是生物的欲望与思想的对象,从而神是由于被爱而产生了运动;神是纯粹思想,幸福,完全的自我实现;反之感觉世界则是不完美的,但它有生命,欲念,属于不完美的那类思想以及热望;一切生物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察觉到神,并且是被对神的敬爱所推动而行动着的;这样神就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变化在于赋予质料以形式,涉及到可感事物时,总有一种质料作为下层基础,只有神只包含形式没有质料;世界朝着更大程度的的形式演进,日益变得更接近于神;这一过程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质料不能被完全消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是数学的,而强调着演化的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的;需要补充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雕像的质料因是大理石,形式因是我们要雕塑的那座像的本质,动力因是凿子与大理石相接触,目的因是雕刻家心目中的目的比如供人欣赏;神被看作是目的因,因为它为变化提供了一个目的,那本质上就是朝着与神自身相似的一种演化;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不朽与柏拉图和基督教有着很大的不同;要讲清楚他的灵魂学说首先要认识一个概念:心灵;亚里士多德区别了心灵与灵魂;心灵也许是灵魂的一部分,但它被提得比灵魂更高,更不受身体的束缚,是植于灵魂之内的一种实质;心灵能理解数学和哲学,数学和哲学是没有时间性的,因此心灵被认为是具有更高的思维功能且是没有时间性的;灵魂最本质的特征是:它使身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作为一个统一体而有其目的,灵魂就是以此而成为身体的形式的;而心灵则不大相同,它之为少数的一部分生物所具有;它可以被看作是灵魂中理性的那一部分,而灵魂的其他部分可以看作是非理性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灵魂非理性的部分分为生物中都可以发现的生长部分和只为动物所具有的嗜欲部分;也就是说个性是与身体以及灵魂非理性的部分相联系的,而灵魂理性的部分,也就是心灵,是神圣的而又非个人的;非理性的灵魂把我们区分开来,而理性的灵魂则把我们结合起来;因此心灵的不朽并不是个别的人的个人的不朽,而是分享着神的不朽;这么看来,亚里士多德是不相信柏拉图和基督教教导的”个人“的不朽的;他相信就人有理性而论,他们便分享着神圣的东西,而仅这神圣的东西才是不朽的;人可以增加自己天性中神圣的成分,这是最高的德行;如果他成功的话,显然他就不是个别的”人“ 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偏向于先对善下定义;他认为善就是幸福,那是灵魂的一种活动;由于他将灵魂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灵魂又分为生长和嗜欲;他认为当所追求的是理性所赞许的善的时候,嗜欲的那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理性的;因为在他认为理性本身是纯粹静观的,若不借助嗜欲则理性不会引向任何实践的活动;相应于灵魂的两部分,就有两种德行:理智的德行与道德的德行实践的德行;理智的德行得自于教学,而道德的德行得自于习惯;立法者的职务就是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为善;这样公民就被迫地获得善良的习惯,到时公民就会在作出善良行为时发见快乐,就无需法律的强制也能使公民有德了;谈到亚里士多德必谈到他的中庸之道:每种德行都是两种极端中间之道,而每一个极端都是罪恶;比如勇敢是怯懦与鲁莽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只得一提的是,他认为真理性是自夸与虚伪之间的中道,这显然是荒谬的,有实例为证;下面来比较一下亚里士多德与斯多葛和基督教的伦理学之间的区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将理智的德行估价高于一切,而很明显的是最高的德理智的德只能是少数人的;他详细地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一位最好的个人,他把他称作骄傲的或者恢宏大度的人;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我们发现恢宏大度的人依仗的是他显赫的社会地位,拥有这样的地位的人在社会上决不会多;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与他的政治学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社会应该把最好的东西只限制于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应满足于次。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巨大的学术名作。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影响,不少人都曾焚香静读。
将其视为案头的必备哲学读本。
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
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罗素,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
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
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Heraclitus№.1-Heraclitus, though an Ionian, was not in the scientific tradition of the Milesians. He was a mystic, but of a peculiar kind. He regarded fire as the fundamental substance; everything, like flame in a fire, is born by the death of something else. "Mortals are immortals, and immortals are mortals, the one living the other's death and dying the other's life." There is unity in the world, but it is a unit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opposites. "All things come out of the one, and the one out of all things"; but the many have less reality than the one, which is God.【译文】赫拉克利特虽然是伊奥尼亚人,但并不属于米利都学派的科学传统。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篇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共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学习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的历史以及其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
我在阅读中发现,每个伟大的人物在其成就背后都可能有缺点,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和不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像袁老师说的常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
再毛病多的人也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好的拿过来,不好的警示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引以为戒。
哲学和几何数学分不开,科学性也是哲学一直所追求的,这让我理解了老师说的为什么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都很好、心理学既是文科又是理科。
这也让我对数学的重要性从新认识了。
想要写好论文,熟练的统计功底必不可少。
哲学除了数学功底外,逻辑也很重要。
提出假设、推论、验证假设等一系列过程,帮助我们积极探索一切想研究的问题。
古代哲学史中的哲学家都想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来描述我们所在的世界,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当时是可以自圆其说、自成一派的。
所以我理解到了,逻辑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能够自圆其说,然后交给世人去验证,认可的人越多,越能证明逻辑的正确性。
想要学好哲学和心理学,还有一点是要去除迷信和偏见。
就像老师六祖坛经里讲的很多要义,不可有贡高心、傲慢心等,又像老师让我们背的大学中的要戒身有愤懥、心有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等,如若不然则心不得其正。
中国文化中的的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修身养性好处多多。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2虽然在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进行了重读,比较阅读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合卷之时,脑中仍然一片空白,对着键盘不知从何写起,难道我也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种状态究竟是“不知”还是“无知”我想,冯先生的这本哲学史着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让我这位哲学门外汉突然觉得:一直闻而生畏、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哲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话题: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读书笔记发展方向和文化毕达哥拉斯上半年已经看过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美国的大学教材,感觉非常好,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的。
但是没有做详细的读书笔记。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名著,文采飞扬,因此打算两本书同时读,每章完成如果有想法的话,就做笔记。
另,罗素的是英文原文,我想用读原文的方式,放慢一些读书的速度。
2010.9.30绪论:哲学是什么?世界观和方法论。
更进一步的说,就是世界观,方法论是为世界观服务的。
哲学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哲学解决的问题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
与科学不同,哲学的问题无法通过明确的试验获得证实。
同神学的绝对神或者多元神不同,哲学强调思考和推理。
哲学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答案的。
我们会看到从古希腊到现代,对于世界的认识各不相同---不能绝对说谁错了。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和研究哲学?因为哲学对我们生存的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影响并正在影响2/5的地球人口;尼采的哲学指向国家主义。
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哲学的影响,儒家,道家,佛家对我们日常的影响还不够多吗?我为什么了解哲学?第一,希望理清楚西方和东方的哲学的大致脉络,但我并不打算对每个哲学家都深入的研读--这是很困难的。
第二,希望能够对我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有所助益。
第三,那些大哲学家的思想,我很有兴趣了解。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
在罗马和基督教兴起后,被神学所掩盖;近代西方哲学起源于笛卡儿。
从公元600年到现在,哲学家可以分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和放松社会约束的人。
在斯通普夫的书中,哲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经验主义(贝克莱,洛克),和大陆理性主义(以笛卡儿为首)。
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1、希腊文明是为什么兴起的?罗素在这里没有展开。
希腊在数学,科学,哲学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如果我们看一下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
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古代哲学始于希腊这块神秘的土地,希腊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世纪前的索菲亚,它研究了自然界现象的本源,并尝试构建一种比传统宗教更有说服力的高知识性普遍原理。
首先是荷马文化,其次是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
在古希腊,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都以独创性的理论系统探索人类本质,研究事物发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随着古典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衰落,哲学发展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的哲学得到了基督教的指导,主要活动集中在围绕宗教主题的思想讨论中,新的哲学家如奥古斯丁,阿德利欧等等,都在宗教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哲学体系。
然而,当宗教改革运动带来了一些变革时,中世纪的哲学也开始发生变化,哲学家用事实和逻辑解释宗教和其他自然现象,而不是用迷信来解释。
从16世纪开始,西方哲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古典主义。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如基辛格,伏尔泰,哥白尼等等,都将哲学研究从宗教活动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了一个以促进普遍学术规范和合理思维为基础的实用哲学体系。
同时,他们也研究了政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问题,以此来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
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展,西方哲学家开始不断发现并探索新的哲学问题,并根据他们的研究发展出新的哲学理论。
他们在研究许多不同的哲学领域,涉及到经典哲学,现代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等。
例如,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尼采发展了“本体论”,卡尔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詹姆斯洛克讨论了人类不同阶段的意识和行为,法国哲学家诺柏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概念,等等。
总之,西方哲学史上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思想,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
西方哲学家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以其独特的视角来探索问题,构建起一种普遍的知识体系,对现代社会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在阅读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我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全面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的西方哲学,让我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流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感到罗素对哲学的定义非常独特。
他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这种定义让我重新审视了哲学的本质和范围,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哲学的特点。
其次,我对罗素在书中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和流派印象深刻。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再到近代的笛卡尔、休谟和康德等,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和学说都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各个时期和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此外,我也对罗素在书中所强调的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了共鸣。
罗素认为,哲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哲学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影响和作用。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方哲学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哲学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知识,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书籍信息全书名:《西方哲学史》原书名:《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作者名:罗素译者名:张作成前言伯特兰·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
伯特兰·罗素为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1950年,因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且一同与哲学交互作用的。
一、古代哲学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在东方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西方哲学史在这里开始了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自然派哲学。
第一位哲学家是米利都人泰勒斯,他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水是生命之源。
毕达哥拉斯建立了一种宗教,灵魂是不朽的。
他说「万物都是数」,他最伟大的发现是直角三角形的命题,把数学与神学相结合,影响了整个哲学史。
神秘主义者赫拉克利特相信万物都由火生成,都在变化着。
恩培多克勒综合了前人的学说,认为大自然由土、气、火和水四种元素组成,用「爱」和斗争来解释变化。
第一个把哲学介绍给雅典的是阿拉克萨哥拉,他认为万物都可以无限地分割,最小的物质也包含着各种元素,心是一切运动的根源。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的创始者,他们相信大自然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它们是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
自然派哲学关切的事自然界的本质,雅典哲学家则以人为中心,代表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欧洲。
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称自己为哲学家,承认自己的无知。
他批评各种形式的不公不义和腐败现象,向地方势力挑战,最后被判死刑。
每一讲花费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看每一页都有点艰难。
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看懂,但一些看懂的地方确实看的很愉快。
消耗很多的精神。
读完这本后我觉得其他难读的书比如《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也没那么难读了。
这本书相对于《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难度高一些。
当然读这本的收获也比那两本多。
这本从希腊哲学讲到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那里。
贯通了之前看过很多哲学类的相关内容。
也更加发现了自己的无知。
看到了如果想在哲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需要付出多少东西。
这本才算开始西哲的入门了。
之后要先把各种哲学史过一遍,在重复第二遍第三遍。
然后再读原著。
我认为张志伟教授的语言还是比较易读的,相比于中间10,11,12其他人编写的。
那三讲讲英国经验哲学,可能本来就比较晦涩?那三讲是在有些读不下去,导致读的非常缓慢,有时候还要停两天不想去看。
第一讲关于哲学和智慧的讲的很精彩。
回答了一些我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
就算不看后边。
只是第一讲也值得一看。
第一遍先这些大概说点,等以后读个差不多在详细说吧。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一、笔记梗概西方哲学简史是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通过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思想和文化的根源。
以下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的一些读书笔记:1.哲学的起源: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问题,如存在的本质、真理的定义和伦理道德等。
这些问题成为后来哲学发展的基础。
2.古希腊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家分为自然哲学家和人类学哲学家两大流派。
自然哲学家致力于研究宇宙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代表人物有泰勒斯和安那克西曼德罗斯。
人类学哲学家关注人类的本性和行为,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3.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它试图将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
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
4.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类的尊严和自由。
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和培根。
5.启蒙时代:启蒙时代的哲学强调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和康德。
6.德国理想主义:德国理想主义是19世纪初德国哲学的重要流派,强调绝对精神和普遍理念的存在。
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和费希特。
7.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证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有康普和米尔。
8.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关注语言和逻辑的精确性,代表人物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框架,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现代思想和文化的世界。
二、西方哲学发展史在阅读《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再到近现代的笛卡尔、洛克和康德等众多著名哲学家的思想。
这本书让我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思想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
《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一篇》读书笔记
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其特点正如罗素在书中所说“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
近代哲学分为三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中期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一.文艺复兴是指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自我觉醒,思想也从空幻回归到现实,开始追求科学知识,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虽说文艺复兴不是在哲学上有伟大成就的时期,但它摧毁了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解除了智力上的束缚,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
另外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运动鼓励把知识活动看成是乐趣洋溢的社会性活动。
文艺复兴的伟大功绩主要在建筑、绘画和诗歌方面,这期间出了雷奥纳都、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等伟大的人物。
就像作者罗素在书中提到的,“文艺复兴运动把有教养的人从偏狭的中古文化里解放出来,通过复活希腊时代的知识创造出一种精神氛围,让个人天才在自由状况下蓬勃生长”。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条件有利于个人发展,然而却不稳定。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近代哲学的中期是指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科学逐渐脱离神学开始兴盛起来,出现了像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带来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期近代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问题上。
真正的近代哲学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
培根哲学的全部基础是实用性的,就是借助科学发现与发明是人类能够制驭自然力量。
他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扰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
他是理性真理与启示真理“二重真理”论的拥护者,主张哲学应当和神学分离。
培根不仅瞧不起演绎推理,也轻视数学,主张一切事情都必须解释成由致因必然产生的结果。
另外,培根哲学中最出名的一个部分就是他列举出他所谓的“幻象”,他用“幻象”来指让人陷于谬误的种种坏心理习惯。
总之,尽管培根的哲学有许多欠缺的地方,他仍旧占有重要的地位。
霍布斯同样是经验主义者,但他赞赏数学方法。
他不耐烦做微妙细腻的事情,而偏向快刀斩乱麻,他有魄力但粗率。
霍布斯的声誉主要在《利维坦》这本书上,书的开头宣布了他的彻底唯物论,他认为生命无非是四肢的运动,国家是人工技巧创造的东西。
书的第一篇论个体的人以及霍布斯认为必须有的一般哲学。
他是一个十足的唯名论者,他认为几何学是迄今创立的唯一真正科学,主张理性并非天生的,而是靠勤奋发展起来的;他与大多数专制政治的拥护者不同,认
为一切人生来平等。
第二篇讲人类如何结合成若干个服从一个中央权力的社会,也就是社会契约论,霍布斯论断君主制最完善。
第三篇《论基督教国》,说明不存在一统教会,因为教会必须依附俗界政府。
第四篇《论黑暗的王国》主要涉及对罗马教会的批判。
霍布斯和以前的政治理论家相比,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完全摆脱了迷信,论事清晰而合逻辑,他的伦理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东西。
他的弱点有两点:第一,他总把国民利益作整体看,假定所有公民的利害是一致的;第二,他倡导的主义也过分狭隘,这一点涉及不同国家间的关系问题。
笛卡尔被看成是近代哲学的始祖,也是近代唯理论的第一个代表。
在数学上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发明了坐标几何,运用了解析方法,并且把代数应用到几何学上。
在哲学上,笛卡尔不接受前人奠定的基础,另起炉灶,努力缔造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他怀疑一切他能怀疑的事物,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最可靠真理。
他的哲学全有主观主义倾向,偏向把物质看成是唯有从我们对于精神的所知、通过推理才可以认识的东西,他以“凡我们能够设想得很清晰很判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为一般准则。
此外,笛卡尔也是个机械论者,他把人和动物看成是机器,动物完全受物理定律支配,缺乏情感和意识;而人具有灵魂。
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者和唯理论者,罗素在书中称赞他是伟大哲学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和可亲的。
斯宾诺莎的政治学说大致和霍布斯一脉相承,认为主权者无过,教会应当完全从属于国家。
而他们的分歧是斯宾诺莎把民主制看成是“最自然”的政体,认为臣民
不应当为主权者牺牲所有权利。
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巴门尼德所创始的那样类型的体系:实体只有一个,就是“神即自然”;任何有限事物不独立存在。
在他看来,思维和广延性全是神的属性,一切事物都受着一种绝对的逻辑必然性支配。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的精髓命脉在于主张一切事情全可能证明,其本质所在是“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者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
莱布尼兹是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他勤勉,俭朴,有节制,在财务上诚实,但他缺少斯宾诺莎身上所表现的很显著的那些崇高的哲学品德。
莱布尼茨是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一样,他的哲学也立基在“实体”概念上,但是关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以及实体的数目,他和这两个人的意见不同。
莱布尼兹主张广延性不会是某一个实体的属性,只能属于若干个实体并成的集团。
他认为万物的实体是“单子”,任何两个“单子”之间绝不能有因果关系,它们通过“前定的和谐”来来联系。
莱布尼兹以“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两个逻辑前提作为他哲学的基础,其哲学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可能的世界有许多之说。
洛克是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1688年英国革命的倡
导者。
他是认识论中经验论的奠基者,也是哲学上自由主义的始祖,少独断精神是洛克的特质。
他说,知觉作用是“走向认识的第一步和第一阶段,是认识的全部材料的入口”。
洛克否定了天生的观念,观念出于两个来源:一是感觉作用;二是对我们自己的心灵活动的知觉。
他认为所有观念都是从经验来的,任何知识都不能先于经验。
洛克反对世袭制为合法政治权力的基础,在他的政治哲学中财产占非常显著的地位,财产是设立民政政治的主要原因。
他主张民政政治是契约的结果,而非由神权确立的东西。
另外,他阐明了政治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几种职权应分离之说。
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他因为否定物质存在而在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主张物质对象无非由于被感知才存在,即“存在就是被感知”,唯有心和精神的事件能存在,而作者罗素认为这是个根本的错误。
贝克莱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极力批判了“物质”实体。
休谟同贝克莱一样也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休谟不但物质实体,而且取消了精神实体。
他把“观念”改称为“知觉”,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
休谟以自己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完全否定了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把多样性和个别性当成了最高原则。
休谟的哲学不管对与错,代表着十八世纪重理精神的破产。
三.在政治和哲学中自由主义的兴起,为研究“政治社会情势向来对有创见的卓越思想家们的思想有什么影响,反过来,这些人对以后的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又是怎样”这个问题提供了材料。
初期的自由主义是英国和荷兰的产物,它维护宗教宽容;它本身属于新教,但不是狂热的新教派而是广教派的新教;它认为宗教战争是蠢事;它崇尚贸易和实业;它万分尊重财产权。
初期自由主义的趋向是一种用
财产权调剂了的民主主义,它充满了乐观精神、生气勃勃而又理性冷静。
初期自由主义反对哲学里和政治里一切中世纪的东西,同时也反对狂热主义。
初期自由主义在有关知识的问题上是个人主义的,在经济上也是个人主义的,但在情感或伦理方面却不带自我主张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