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双反”之路
- 格式:ppt
- 大小:862.50 KB
- 文档页数:2
“双反”调查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光伏产业龙头公司上世纪后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常规能源供应短缺危机日益严重,价格大幅上涨。
根据能源权威机构的分析,按照现在已经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以及开采速度来计算,从2021年起,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年限为45.7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年限为61.9年,煤炭剩余可采年限为230年。
能源问题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也无不积极地研发新兴能源。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焦点放在了无污染、分布广的太阳能上,发展光伏产业,实施“太阳计划”。
在太阳能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企业自1990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已形成四川、江苏、河北、江西、广东、内蒙古、宁夏等几个产业聚集区。
然而,我国光伏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两头在外”和严峻的贸易保护争端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自2021年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展开“双反”调查以来,我国光伏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呈现产能相对过剩、产品价格暴跌、企业利润下降的不利局面。
二、我国光伏产业及“双反”调查1.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8年,直到2021年,产量也只有2MW左右。
进入新世纪,随着欧美太阳能市场需求的急剧放大,给我国光伏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使我国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光伏设备及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
仅以太阳能电池产量为例,2021年为50MW,2021年为200MW,2021年为400MW,2021年为1088MW,2021年为2GW,2021年达到4.01GW,2021年高达8GW,连续两年增幅达到100%。
在产业布局上,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集聚态势,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及无锡尚德、英利绿色能源、赛维LDK和常州天合光能等一些龙头企业。
但是,由于光伏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提纯多晶硅技术工艺非常复杂。
目前该项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的少数厂商手中,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董事会022观察Observation有可能重新进入欧盟市场。
将产能向海外迁移,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将给光伏企业提供进一步渗透海外市场的机会。
在当地设厂无疑能使企业掌握更多实地市场信息,铺设自有销售渠道,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企业文化,减少人文或政治因素的摩擦,有效地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海外新路并不意味着坦途,光伏企业走出去容易,想要“走得好”却并不容易。
此前就有众多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遭遇失败的案例,人们记忆犹新。
因此,政府在鼓励光伏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应提供更多配套的扶持政策。
目前许多光伏企业嗷嗷待哺,没有资金搞搬迁,也缺少对外投资经验,对当地经济、政治环境更是缺乏了解,这些都需要国家予以政策扶持,银行、驻外机构等要给予配合,政府在当地的使馆应当尽好向导之职。
光伏产业的价值主要集中在上下游上,即设备制造、原材料提纯以及终端发电,而中国光伏企业大多处在价值链的中游地带,也就是将硅材料加工成光伏电池和组件,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还要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
欧盟光伏双反警示中国企业,必须将光伏产业向上下游延伸。
这就要求光伏企业练好内功,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特别是进行战略方向上的重大调整,中国光伏产业还是值得期待的。
从商业市场规律来看,中国光伏遭遇双反未必是坏事。
历史上任何一个新兴产业从萌芽、成长到壮大,不可能一帆风顺,都有一个挫折的过程,其中包括从一哄而起到优胜劣汰的痛苦嬗变,最终是适者生存。
只有更多企业倒闭破产,产量供大于求,产品价格直线下跌的局面才能缓和,企业才能购买更多设备并投入新技术,从长计议,太阳能才可以同化石能源一比高低。
现在,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洗牌周期。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适当时机进行洗牌重整,不一定会对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拖累,反而会为相关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双反”反出一个中国光伏加工全球化作者:红炜来源:《能源》 2016年第10期“双反”不但没有压垮中国光伏加工业,反而使其越压越强。
同时可以肯定的是,欧洲在争夺太阳能产业统治地位的斗争中失败了。
到10月19日,由Solar World牵头掀起的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美的“双反”就满五周年了0 Solar World等要求美国政府“征收超过10亿美元的关税”,曾对年轻的中国光伏加工业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对于这场“双反”,老红从未认真研究过,这既是因为缺少国际贸易知识,更是因为坚信一般的贸易保护手段是阻挡不了中国光伏加工产品走向世界的。
这是基于:中国光伏加工业从一生下来就是国际化的,具有国际化基因;中国光伏加工业那时就已经具备全球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只要有市场需求就有这种生产能力存在的价值。
对于这场“双反”,老红那时最不喜欢看的文字就是突出强调代表着美国绝大多数太阳能企业利益的“低价太阳能联盟”要求撤销“双反”,因为这不过是一些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中国其他加工业还没有把发达国家的加工业怎么着,就已经面临无数次的“双反”,而这次中国光伏加工业已经把发达国家打的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所以“双反”一定是在劫难逃。
对于这场“双反”,老红唯一没有想到是,五年后竟然反出了一个中国光伏加工全球化的结果。
“双反”的结果刚开始,中国光伏加工企业的全球化是被动的。
中国光伏加工企业为了逃避高额关税,先是委托台湾等地企业生产,后来干脆把企业开设到产品出口国去。
他们说:“为了有效应对美国‘双反’带来的影响,我们不得不选择在欧美投资建厂,携带资金、人员、技术‘外逃’,不然企业就得死掉。
”后来,这种全球化变为主动。
因为有了在境外设厂的经验,中国光伏加工企业便有了不断国际化的自信,以致不久前中国光伏产业协会会长高纪凡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下一步的重点是制造布局走出去,不光是在中国境内制造,还要到全球去制造,一个真正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最终必会是全球化的生产布局。
中国光伏“双反”狙击战【词汇网-企业调查报告】新一轮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壁垒再次筑起。
日前,在回应有关美国就光伏电池及组件全球保障措施调查做出损害(“201”调查)裁决时,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表示,美国调查机关不顾其他国家、美国国内各州政府及众多光伏下游企业的强烈反对,坚持认定进口中国光伏产品严重损害国内产业,增加了光伏产品全球正常贸易的不确定性。
据了解,除美国外,今年以来欧盟、印度、土耳其也先后宣布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或做出裁决,中国光伏“走出去”再度受阻。
美再挥“201”调查大棒美国东部时间9月2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光伏电池及组件全球保障措施调查做出损害裁决,认定进口产品对美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将研究对进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而这也是继2001年美对华钢铁发起“201”调查并做出裁决后,时隔16年再次挥起贸易救济大棒。
对此,王贺军直言,光伏产品自由流动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全球气候,在该领域维护自由贸易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也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美国此举罔顾了近年来对光伏产品多次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已为其国内产业提供足够保护的客观事实,“我们希望美国调查机关严格遵循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慎用贸易限制措施”。
据了解,所谓“201”调查是指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201条款发起的调查,根据该条款,如果某企业向ITC声明该行业产品因过度进口受严重损害,ITC就需对产品进口国进行全球保障措施调查,对损害情况进行裁定,并在120天内向总统提交报告和建议。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光伏产品由于物美价廉的特性,曾一度遭到各国贸易部门“围剿”,其中美国分别于2012年、2014年宣布对华光伏发起“反补贴”调查并做出裁决,欧盟、印度也相继跟进。
正是由于多国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一度显著滑坡,并逐渐将重心转向其他新兴市场,或采取其他措施避免直面负担过重的“双反”政策。
中国光伏行业应对欧美“双反”调查的现状及对策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产品遭到别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次数逐年增多,由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速度快且出口比重很大,很快成为了欧美等国“双反”调查的一大目标。
本文研究并明确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困境,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光伏产业的出口乃至光伏产业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欧美;反倾销;反补贴;光伏产品一、“双反”调查及中国光伏产品概述“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光伏产业是指按照半导体太阳能电池蓄电或放电所产生的光电效应原理,科学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有效使用相关材料,能够把太阳能转化为太阳能光电的产业。
光伏产业是我国新兴的战略型科研产业,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需求刺激下,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0年以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科研项目中的主力行业。
二、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遭受欧美双反调查的现状2011年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高速增长,主要的出口产品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类产品,且主要出口欧洲,但是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导致欧美等国光伏产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首先站出来反对我国建设光伏产业,不断进行反倾销调查,阻碍了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一)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量如图1所示,2017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為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11-2017年,中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逐年递增,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9.26%。
随着国家政策对光伏产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产业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但是,由于双反调查的存在,自2012年开始,中国光伏产业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
(二)中国光伏产品遭受欧美双反调查的情况中国的光伏产业自2004年连续5年的年增长率超过100%。
2007年中国就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
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
“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并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提出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双反”调查,这会对我国光伏产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双反”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光伏产业;“双反”调查;影响;应对措施一、“双反”及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背景(一)“双反”及“双反”调查的概念“双反”是“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的统称。
1、倾销与反倾销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中,某个国家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相同产品的正常价格或平均价格甚至成本价格,将产品销售到别国市场,以击败竞争对手、抢夺市场,是不正当贸易手段。
反倾销是指对国外某种倾销商品采取的抵制措施,除对国外倾销商品征收一般进口税外,还会增收被称作“反倾销税”的附加税,使得国外这种商品不能在本国市场廉价出售。
2、补贴与反补贴补贴是指产品出口国的政府或其国内的某些公共机构为产品出口商提供价格支持或者任何形式的财政资助。
反补贴是指,如果某一产品出口国对其要出口的产品给予财政资金上的或者公共性质的经济补贴,那么另一成员方对该产品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包括承诺征收反补贴税以及一些临时措施。
“双反”调查是指同时对来自某一个或一些国家的某种产品进行反补贴以及反倾销的“双反”调查。
当产品在接受其出口国政府的补贴或者以“倾销价”进入某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并对该进口国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造成事实上的损害或者实质性威胁的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WTO)会依据相关准则允许其成员国运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借以恢复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正常的进出口秩序,保护其成员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合法利益。
(二)我国光伏产业1、什么是光伏产业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从而产生电流直接进行发电,是最佳地利用太阳能的方式。
光伏产业是指,以开发应用硅材料而形成的产业链,包括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的生产、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的生产以及相关设备的生产制造等。
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双反”调查现状及对策[提要] 我国光伏产业海外频繁遭遇“双反”打击,出口额急剧下滑,整个行业全面亏损,行业洗牌加速。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应积极推进政治磋商,解决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光伏企业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内在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开发国际新兴市场。
关键词:光伏产业;“双反”调查;技术创新一、我国光伏产业遭受“双反”调查现状自2011年10月中旬以来,先是美国“双反”,再是欧盟跟进,最后连与我国光伏产品贸易额只有16亿元的印度也跟着加入了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的大军。
在美、欧、印三方围堵下,我国光伏产业举步维艰。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光伏巨头SolarWorld在美分公司联合6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
2011年10月19日和11月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相继予以立案调查。
2011年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
根据美国贸易救济政策程序,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后,美国商务部的”双反”调查将跟进。
2012年3月和5月,美国商务部分别宣布了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初裁结果: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4.73%的反补贴税;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高达31.14%~249.96%的反倾销税。
2012年10月10日和11月7日,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分别作出终裁,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反倾销税率为18.32%~249.96%,反补贴税率为14.78%~15.97%。
同年12月初,美国商务部宣布,自2012年12月7日起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征收双反关税,预计为期五年。
2012年7月24日,SolarWorld公司又向欧盟正式提交申诉请求,称中国光伏企业接受非法补贴和从事倾销。
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外部原因1、中国作为新兴贸易大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规模日益扩大,在市场竞争愈益激烈情况下,发生贸易摩擦和纠纷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其次,经济衰退期间各国更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规律性的表现;此外,有的世贸组织成员滥用规则。
美国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一直都不景气,相反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而且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稳步发展,因此美国更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保护本国危机重重的光伏企业。
2、2011年8月,在美国先后出现三家光伏企业宣布破产:加州的Solyndra,马塞诸塞州的EvergreenSolar以及纽约的SpectraWatt公司。
2000至今,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率为-20%。
美国目前在这领域重新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重新建立美国的领先优势,可能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因此美国只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新兴产业。
而对于目前陷入困境的美国经济来说,除了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贸易摩擦振兴出口无疑是美国政府唯一的出入。
3、近年来,我国多种产品受到美国双反调查,其中包括光伏产品,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钢格板,硬木胶合板产品,无缝碳钢和合金钢标准的管线管和高压管,太阳能电池……。
归根到底,美国对我国企业征收高额关税并非从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角度出发,而是完全出于政治目的对我国的强项进行打压,是受到了大选年因素的影响,是奥巴马企图通过强硬的对华贸易政策,来为自己拉选票的“政治秀”。
内部原因1、我国光伏产品符合被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相关国际法律法规。
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料与人力资源成本价格相对低廉,再加上政府部门提供的补贴,纷纷以极低的定价出口产品。
我国产品的出口额很大,出口市场相当集中,容易造成进口国国内产业的损害。
根据WTO反倾销规则和反补贴规则,如果存在专向性补贴和倾销,并且由此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损害威胁或者对产业建立产生障碍,那么就具备了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事实条件”。
我国光伏产业两交遭受“双反”调查的原因与对策————————————————————————————————作者:————————————————————————————————日期:我国光伏产业两交遭受“双反”调查的原因与对策-国际贸易我国光伏产业两交遭受“双反”调查的原因与对策杨海艳陈晓川吴秀清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自2014年以来,国家各项光伏政策陆续出台,包括规范光伏开发秩序、开展光伏扶贫工程、推进分布式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拓展国内外光伏市场。
仅201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达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 85%,其中出口到日本的光伏产品就高达24.6亿美元,位居各出口市场首位。
究其原因,是因为美欧等国家对我国的光伏产品施以重压,近几年时间光伏产业就遭遇到美欧先后两次的“双反”调查,我国不得不将出口市场转移到日本等国。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光伏产业遭受“双反”调查的原因和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光伏产业遭受美欧两次“双反”调查案简介(一)美欧首次提出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纷纷采取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降低国外产品的需求量,使我国出口额也大幅度下降。
2011年10月9日,我国的75家光伏企业遭到美国提出的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
经过为期一年的调查,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4. 73%的反补贴税;2012年5月又宣布了对中国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初裁结果:对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高达31. 14%~249. 96%的反倾销税。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又作出终裁,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并在同年12月初宣布,自2012年12月7日起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征收双反关税,其反倾销税率为18. 32%~249. 96%,反补贴税率为14. 78%~15.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