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物理与现代文明》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绪言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影响2.在总体上认识物理学,认识到物理学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3.知道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的区别4.知道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二、重点理解学习物理的方法三、难点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简要介绍自己的情况,学习经历,介绍个人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使学生熟悉老师,拉近二、导入新课1.通过阅读课文,讲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展示物理学美好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2.播放序言的视频文件三、新课教学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关系: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3.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物理学与思维观念: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是人类思维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5.物理学的未来: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状态,往往既不是完全确定,也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但为理解这类现象的混沌理论还远未成熟。
6.高一新生物理学习方法指导(1)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内容、思维方式、解题方式(2)如何学好高中物理:基本态度、基本方法、基本要求(3)学习用品的要求(4)高中物理课程结构三、总结与鼓励四、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文明的概念,认识到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物理文明的概念2. 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1.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联系2. 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引导问题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物理文明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物理学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课讲授1. 物理文明的概念a. 教师讲解物理文明的概念,强调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b. 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对物理文明概念的理解。
2. 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a. 教师列举物理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案例,如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等。
2. 学生分析案例,探讨物理学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历程。
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引导问题,如“物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遇到了哪些挑战?”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1. 搜集一篇物理学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案例,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2. 思考物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物理文明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知道力的作用方式,理解力的相互性。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与运动问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定义、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小车等。
学具: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力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提问:“同学们,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相互性。
详细过程: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定义、作用方式、相互性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并展示成果。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展示。
4. 力的测量: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品的力。
详细过程: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3.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测量:测力计原理、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拉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摩擦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电与磁》的第5节“电流的磁场”。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磁场现象、安培定则、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的磁场现象,能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简单电流的磁场方向。
2. 掌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了解电动机的原理。
3.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安培定则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磁场演示器、安培定则模型、电动机和发电机模型。
学具:电流方向标识卡片、磁场方向标识卡片、导线和电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电流磁场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电流周围小磁针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电流磁场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电流的磁场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原理。
介绍安培定则,并通过模型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安培定则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解析例题,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出题,巩固安培定则的应用。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5.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5分钟)展示电动机模型,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
学生观察发电机模型,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场现象2. 安培定则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电流磁场的方向。
(2)简述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 答案:(1)略(2)电动机: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流的磁场现象和安培定则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还需加强。
初中物理文明校园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1. 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及原因分析。
2. 物理知识在解决校园不文明现象中的应用。
3. 学生动手实践,开展文明校园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如浪费水电、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
2. 提问:这些不文明现象对校园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讲解物理知识在解决校园不文明现象中的应用,如节能环保、垃圾分类、保护公共设施等。
2. 举例说明物理知识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如如何设计节能灯具、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物理知识改善校园环境。
三、动手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文明校园活动,如设计节能灯具、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活动心得。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物理知识在解决校园不文明现象中的应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提出改进措施。
3.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文明校园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认识程度。
2.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参与活动的心态和团队协作精神。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相互性,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力的作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例题讲解(15分钟)例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5N 和10N,方向相反,求物体的合力。
解题步骤:(1)画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将两个力的矢量相加,得出合力。
(3)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例题解析4.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一个力的作用现象。
(2)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1)例如:拉扯绳子,绳子对两端的手产生力,使绳子变形。
(2)合力的大小为5N,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教案物理学—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学与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关系,知道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2)了解物理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体会物理学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3)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体验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举例说明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体会物理学对自然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2)列举物理学理论转化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具体实例,体会物理(3)收集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实例,关注科技发展对冬类生活的影响.(4)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技术应与人类和谐发展,‘使学生明确在探索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应遵循客观规律,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借助自然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事迹”,激发学生对前人的敬仰,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理想的憧憬.(2)通过呈现物理学对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学生更深刻感犟物理学的价值.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3)促进学生关注物理知识与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创自己的未来.(4)通过指导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例证,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本节概述1.本节特点(1)重视展示物理学成果和方法对其他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体现物理学的博大和精深.(2)重视物理学对现代技术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展示物理学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2.教法与学法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许多内容在高中阶段都不可能涉及.在此只能作一般性介绍,并不要求学生对诸多具体问题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本节教学适宜采用师生互动型的讲座、演讲、讨论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除共同学习、体会教材所提供的实例外,应指导和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物理学对自然科学、现代科技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例证,学生对自己收集的信息体会更加深刻.同时,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是当今重要的时代特征,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并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应该说,信息能力既是本节内容有两个主题,安排了“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拓展”各两项.在进行活动时需要学生了解大量相关拓展性知识,拓展性知识是基础性知识的拓展,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背景(如知识背景、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实际上,随着物理和物理教育理论的发展,物理教育不应当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拓宽物理教育的视野和背景,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三)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教材开篇即指出:物理学肩负着“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拯救生命”的历史使命,这也是通过本章教学应能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如此的认识,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物理学与自然科学一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物理学的基础性研究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手段和精密的测试方法,已成为其他许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医学、农业科学甚至经济学都是如此,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的项目,是一个对全球金融产生巨大影响的期权定价模型——Black一Ccholes公式.该公式的主要创建人F.S.Black的学历背景如下: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1964一年获该校数学应用系博士,1971年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当前出身理科的人跻身经济学界的大有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并形成了一些交叉,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地球物理等等.当前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课题,如生命科学、宇宙起源、材料科学等等,都与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现代物理知识对其他的渗透比上个世纪要广泛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拓宽视野,重视物理学与人文科学和其他技术科学知识的交叉与拓宽.物理学对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限于篇幅,教材不能过多地介绍,只是列举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的影响,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结合本节“实践与拓展”第1题了解更多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关系.[实践与拓展]1.数学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物理学也促进数学的发展.例如力学与数学在发展中始终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一种力学理论往往和相应的一个数学分支相伴产生,如运动基本定律和微积分,运动方程的求解和常微分方程,弹性力学及流体力学和数学分析理论,天体力学中运动稳定性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等,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力学应该也是一门应用数学.但是力学和其他物理学分支一样,还有需要实验基础的一面,而数学寻求的是比力学更带普遍性的数学关系,两者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地质学与物理学密切相关.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物理学性质和物理过程,如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地磁的测定、地震的研究等等.地质学的分支矿物学和岩石学,是在19世纪应用物理学和化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理学与气象学用物理学的相关规律去研究大气的性质和运动,使人们得以进行天气预报.2.物理学与现代技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为说明物理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密切关系,教材列举了电子信息技术、核能发电、激光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相关的物理理论和实验基础(详细背景知识可参阅课程资源),目的在于使学生切实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教学中要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每一项科学技术诞生的物理学发展背景.本节最后一段总结了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概括了人类社会随科技发展而进入的四个时代,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科学技术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在历史上始终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最好能结合本章第二、第三节内容补充介绍物理学的革命是如何引起科学技术发生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20世纪前半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物理学革命,带动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的科学革命.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又带来一系列技术进步.以电力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不断深化,电力、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下,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并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的标志.20世纪前半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又引起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为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旨在补充和拓展学生在学校物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乐趣,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物理实验:选择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物理知识拓展:对学校物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 物理与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
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实施1. 课程时间: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 课程地点:学校教室、实验室等场所。
3. 课程师资:由物理教师担任主讲,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4. 学生参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了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在不同介质中,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应用。
4. 实验探究5. 知识讲解讲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重点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
a. 物体距离凸透镜10cm,成像距离透镜20cm,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成像距离透镜10cm,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2)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可成实像或虚像。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只能成虚像。
(3)判断:a. 正确。
b. 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及成像规律3.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4. 作业设计中的判断题和答案解析一、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 折射定律的基本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物理与现代文明》
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在人类在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社会数千年里程中只是缓慢地前进,到最近几个世纪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回顾300多年来从哥白尼开始,从牛顿力学到现代物理学发展,对照联合国大会关于国际物理年的决议,结论是很清楚的:物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物理学的发展使人类认识了自然界,是物理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物理学发展了现代人类文明。
如果我们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是物理学推动了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
1687年,牛顿奠定经典力学的基础。
1750年,蒸汽机、纺织机械发明。
1804年,蒸汽火车出现在欧洲大陆。
——以动力革命为
推动的工业革命, 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铁路的发展形成了更大的市场。
没有经典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一代一代热机的改进和发展,不能创造出汽车、火车、飞机,不能有火箭和人造卫星以实现飞离地球、奔向太空探索的梦想。
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奠定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基础:1840年,焦耳“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各种不同形式之间转化的规律。
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本质上就是电力技术革命,是用大规模电气化生产替代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规模工业化生产。
没有电磁感应理论,就没有电力技术。
1895年,贝克内尔发现放射性,人们开始进入物质的分子、原子、原子核内部;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力学,十年后又提出“广义相对论”。
194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1948年,维那、香农“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出现核武器、核发电,信息科学和自动化理论和应用,人类社会进入成熟工业化。
建立在物理学重要分支电子学基础上,1946年电子管计算机ENIAC诞生,数字技术出现;1948年,Bell Lab发明了二极管;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出现;1978年,微计算机8086出现;1995年,Internet开通。
———信息技术经过50年的助跑,进入高增长的辉煌时期。
由信息技术带动一系列高技术兴起,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初见端倪。
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划时代技术革命,构筑起了雄伟、壮丽的现代科技大厦。
物理学的贡献还不止如此,物理学一些相邻较远的科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生命科学的初期,是以观测、解剖、分析为主要手段的科学,物理学为生命科学提供了越来越精细的观测手段,直到进入分子水平。
开始介入到生命的本质。
“人类基因组”启动,借助了大量的分析、测量、计算工具都是物理学的成果。
从生命科学的产生历史,当今的现实和今后的发展,无可争议地表明,离开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手段,离开物理学家直接投入和共同努力,生命科学的发展将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难.
现代生态学、地理学,借助于物理学对地球看到更早、更高、更远、更精细。
显微镜、光学和射电望远镜这些来源于光学、电子学原理的仪器已经成为常规观测手段。
这是物理学方法对现代生态学、地理学、古人类学、历史学的重要贡献。
而现代3S技术(Remote Sense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可以从空间对地球上的环境和生态的变化进行从厘米波段电磁波到X射线、红外,多波段的定量扫描和观测,使生态学、地理学、地质学进入了自己全新的辉煌时期。
物理学对近代技术的贡献也是直接的,没有量子力学的创立,就没有固体电子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就不能创造出晶体管、集成电路,因而就没有现代信息技术。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没有激光物理,就没有激光照排为基础的现代化出版业”;“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电视、广播、网络”等。
建立在基因研究基础上的生命科学,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和生
物学家携手共同努力的伟大创举。
现代医学的诸多诊治方法,如X光、B超、CT、核磁共振r射线、激光刀等都是直接应用现代物理学的成果。
物理学不断追求的前沿问题,带动人类不断前进和走向未来。
已经形成一种不断追求真理的物理文化。
已经成为我们人类不断发展向上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