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王耀中
- 格式:doc
- 大小:445.50 KB
- 文档页数:22
校本课程实施案例——运动场上的物理学对于学习物理学的学生来说,运动场是一个应用物理学的有趣的现实场景。
这里不仅有田径比赛,而且还有篮球、排球、足球等的比赛,人们可以在这里发现物理学的多种应用。
本文将以中学生的运动活动为例,着重讨论运动场上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物理学的有趣有益的实施方案。
从理论到实践,从概念到实现,物理学不仅是一种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种实际应用学科。
以学生为主体,在他们身边的运动场上运用物理学,避免过分枯燥,让物理学变得有趣起来,这正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1.高:在运动场上,最常见的就是跳高的比赛,学生们可以根据反作用力、惯性力、保持平衡力等物理学理论,学习跳跃的有效方法,以此来提高跳高的能力。
此外,学生们还可以从物理学知识中获取帮助,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撑杆,教会学生把握撑杆的截面积,控制杆的振动,以达到最佳的跳高效果。
2.篮:投篮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但是要想投篮准确,投球参数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可以通过力的合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把握投篮的抛球参数,让他们了解投篮时要考虑哪些因素,从而准确投篮。
3.球:足球也是一种受欢迎的运动,在足球运动中,学生可以学习足球静态和动态力学理论,如折射力、升力、滞空力等,从而掌握足球走位、踢球、控球技巧,以期达到队友间默契配合,完成比赛。
4.球:篮球是一项高度有趣的运动,也是对物理学的知识要求最高的运动之一,学生可以利用物理学的知识来了解投篮的路径、节奏和惯性等知识,从而掌握正确的投篮技术,把握投篮的节奏,有效提高投篮的准确率。
校本课程的实施案例运动场上的物理学,既发挥了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又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并运用物理学,可谓给物理学带来了一股春风。
这是一个可以实现实际操作,充满乐趣的实施方案,相信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为他们的学习物理学提供一个更有趣的体验。
冰棍与物理高一五班王赫阳冰棍和冰激凌是世界各国人们都喜欢的止渴解暑食品。
当你吃到凉甜可口的冰棍和冰激凌时,你是否想过,世界上最早制作冰棍和冰激凌的是哪个国家呢?我国是冰棍和冰激凌的故乡。
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就有用冰解暑的记载。
后来皇宫里就有了用奶和糖制成的冰棍。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大约700多年前),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激凌的食品,叫做冰酪。
那时,元朝统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作冰酪。
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回国前,元世祖才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教给他。
马可·波罗回去后,又把这种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把这种方法保密了约300年,到1533年,法国国王和意大利人结婚以后,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传入法国。
1777年美国纽约大街上才有了冰激凌广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解暑食品是冰核。
直到清代,每当盛夏到来之际,北京大街上还有人买冬天入窖保存下来的天然冰快冰核。
大约在1935年,北京有人想出了“绝招”:先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适量的食盐,这样的木桶就成了一个“土冷冻室”。
再准备许多圆柱形小铁筒,每个小铁筒里都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
然后把一个个装满糖水的小铁筒放进“土冷冻室”大木桶里,封闭起来冷冻。
经过半小时后,小铁筒里的糖水就冻结成了冰棍。
由于这种解暑食品很受顾客的欢迎,所以很快就在前门大街出现了专售冰棍的商店。
为什么把食盐放到天然冰里混合后能使水结冰呢?这是因为许多纯净物质一旦掺入杂质,它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放在大木桶里的天然冰,加入适量的食盐,就会因凝固点降低而融解;冰融解时要从小铁筒里的水中吸热,小铁筒的水就会放热冻结成冰。
这就是制作冰棍的道理。
当然,在现代,人们已经能用各种先进的制冷设备来制造冰棍和冰激凌等冷食了。
炎热的夏天,热气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你注意过吗,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哩!真有趣,通常只有热的东西才冒汽,冰棍为什么会冒汽呢?夏天的气温比冰棍的温度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气就要融化,融化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下降。
《有趣有用的物理》趣味物理课,知识轻松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
从我们早上睁开眼睛看到的阳光,到晚上关闭电灯进入梦乡,物理知识始终伴随着我们。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物理这门学科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头疼,复杂的公式、抽象的概念,似乎都让它变得遥不可及。
但实际上,物理是一门既有趣又有用的学科,只要我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它。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游乐场坐过山车时,那种心跳加速、尖叫连连的刺激感,其实就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过山车在轨道上飞驰,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时而急转弯。
在上升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减慢,而高度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而在下降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速度却急剧加快,重力势能又转化为了动能。
再比如急转弯时,我们会感受到强大的离心力,身体被紧紧地压向座位的一侧,这是由于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会产生离心力的缘故。
通过这样的实际体验,我们是不是对动能、势能和离心力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呢?物理不仅在游乐场上能找到,在厨房里也同样无处不在。
当我们煮鸡蛋的时候,会发现如果往水里加一些盐,鸡蛋就会更容易浮起来。
这是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淡水大,浮力也就更大。
又比如,我们用高压锅煮饭会熟得更快,这是因为高压锅内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随之升高,从而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煮饭,加快了煮饭的速度。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刹车系统就运用了物理中的摩擦力原理。
刹车时,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产生摩擦力,将汽车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使汽车逐渐减速直至停止。
而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也是利用了物理学中的伯努利原理。
飞机的机翼形状特殊,上方的气流速度快,压强小;下方的气流速度慢,压强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升力,使飞机能够克服重力在空中翱翔。
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物理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更是令人惊叹。
从智能手机中的芯片制造,到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定位,从医疗设备中的核磁共振成像,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每一项重大的科技突破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的支撑。
⾼中物理校本课程《⽣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案》⽣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案⾼⼀物理⽣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案⾼⼀物理⼀、课程背景⽣活是许多⾃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知识规律的作⽤就在于其来源于⽣活⽽⼜作⽤于⽣活,进⽽改变⽣活。
物理作为⼀门⾃然科学在这⼀⽅⾯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活中。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活这⼀环节,以致使许多⼈认为物理学⽽⽆⽤,因⽽对⽣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不见了,从⽽造成了实际⽣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活,勇于探究,学以致⽤,促进发展”为宗旨,以⽣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亲近⽣活,了解⽣活,探究⽣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常⽣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课程⽬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活,勇于探究,学以致⽤,促进发展”为宗旨,全⾯落实素质教育,让师⽣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带着物理的眼光⾛进⽣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平,形成⼀⽀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认识物理与⽣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处理信息的能⼒和解决问题的能⼒。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活中的趣味物理(⾼⼀年级,⼀学期,24课时)第⼀章、趣味物理讲座1、步⾏者和蒸汽机车的奥秘2、应该怎样跳下⾏驶着的车?3、电磁列车4、引⼒有多⼤?5、在铁路的弯道处6、失重现象7、假如没有摩擦8、冰棍和冰激凌9、趣味物理⼩实验第⼆章、科普知识1.超声波及其应⽤2.⼈造地球卫星3.⽰波管4.质谱仪5.晶体⼆极管6.失重与宇宙开发7.恒星的⽣命历程8.雷达9.⾃⾏车上的⼒学知识10.潮汐产⽣的原因11.⽇光灯12.光圈指数中的规律13.ABS汽车防抱死装置简介第三章、我们⾝边的物理现象第四章、⽣活中的物理四、课程实施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本课程在⾼⼀年级开设,将纳⼊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
生活中的物理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源自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3.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塞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4.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5.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6.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从视差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的快,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7.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是因为银幕产生了光的漫反射。
校本课程纲要——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物理都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简单的运动到复杂的光学现象,物理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奇和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校本课程纲要中应该包含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相关内容。
本文将讨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纲要应该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物理原理的基础知识学习物理,首先要掌握基础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声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原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们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二、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与力学相关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骑自行车时,需要使用力来推动自行车前进;当我们打篮球时,运用物理原理可以更好地控制球的运动轨迹。
通过学习这些力学现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力学的原理和应用。
三、热学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热学是研究能量转化与传递的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热学相关的现象。
比如,我们看到水是如何在热源下沸腾的,或者在冷水中放入热物体会发生什么。
通过学习这些热学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热能的转化和传递,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合理利用太阳能和节约能源。
四、光学现象与生活光学是研究光传播与现象的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与光学相关的现象。
比如,我们看到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物体在不同的光照下会有不同的颜色。
通过学习光学现象,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且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利用反光材料提高能见度和设计光学仪器等。
五、电磁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电磁学是研究电与磁的现象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电磁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使用电器、手机等设备时,电磁学的原理在背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电磁学现象和原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从而提高对电器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率。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一、课程背景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生活中的趣味物理(高一年级,一学期,24课时)第一章、趣味物理讲座1、步行者和蒸汽机车的奥秘2、应该怎样跳下行驶着的车?3、电磁列车4、引力有多大?5、在铁路的弯道处6、失重现象7、假如没有摩擦8、冰棍和冰激凌9、趣味物理小实验第二章、科普知识1.超声波及其应用2.人造地球卫星3.示波管4.质谱仪5.晶体二极管6.失重与宇宙开发7.恒星的生命历程8.雷达9.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10.潮汐产生的原因11.日光灯12.光圈指数中的规律13.ABS汽车防抱死装置简介第三章、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第四章、生活中的物理四、课程实施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
第一课时有趣的平面镜问题题1:如图1所示是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看到的钟表的像,你知道此时的实际时间是多少吗解:下面我们从五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1、由于物像对称,故钟表在平面镜里成像后将左右调换,将钟表沿6点和12点之间平分后,左右对称,可知,此时时间为10时20分,如图2.2、将纸翻过来,从背面透过纸观察,此时指针所指时刻为10 时20分。
3、沿逆时针方向读数,先读时针为10时,再读分针为20分。
4、先直接读数为1时40分,再用12时减去1时40分,则实际时间为10时20分。
|5、用一平面镜使钟表再成一次像,通过平面镜可直接读数。
题2:哪些大写英文字母,经过平面镜成像后,仍然为原来的字母解:这些字母有A、H、I、M、O、T、U、V、W、X、Y。
题3:检查视力时,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米远,若房间两墙壁间的距离只有3米,你有什么办法呢解:可在墙壁上挂一视力表,在对面墙壁的同一高度挂一平面镜,被检者面对平面镜,与镜相距2米,那么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检者之间的距离就是5米了。
如图3.题4:如果某人身高为1.8米,他要想在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的全身像,则这个平面镜至少要多长解:如图4所示,从B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入人的眼睛,人眼逆着反射光线就可看到人脚,由几何知识和反射定律可知,此时MN= 1/2AB,镜子至少需要0.9米题5:在两个平行的平面镜前放置一个小泥人,此时这个镜子里将有多少个像。
!解:这里平面镜内将有无数个像.,如图5所示,从S0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1,成像在S1位置,S1经平面镜M2成像在S2位置,……依次类推,可成无数个像。
题6: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有一根点燃的蜡烛,问此时人眼能同时观察到几根蜡烛的像,如果夹角为60°,30°呢解:如图所示,S1和S2是关于平面镜M、N成的像.如果S 发出的光线连续经过两平面镜反射,则人眼将观察到像点S3,故可观察到3个像。
如果平面镜夹角为60°、30°,则成像个数为360°/60°—1 =5个;360°/30°—1=11个题7:如图7,小明在一竖直放置的偶像面前(两平面镜成90 °夹角),眨了一下左眼,则镜中的像是眨左眼,还是右眼呢解:眨右眼,因为此时的成像情况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左半部分脸成像在右边,右半部分脸成像在左边。
题8:在十字路口,矗立着豪华的大楼,它临街的一面全部都是新型的玻璃装饰,因此,过往的车辆都在这面大的平面镜中成像,如图8所示,小刚在十字路口中心,面向北而立,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一辆汽车向东行,驶到十字路口,向左转弯,这辆汽车实际上是在向哪行驶往哪转弯解:向北行驶,向右转弯题9:小明理发后,很想看看自己的后脑部理得怎样,他想了想,便利用所学的光学知识将两面镜子配合比试后,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后脑勺,你知道他是怎样设计的呢{解:如图9所示,他把第一面镜子L1面对自己,第二面镜子L2放在后脑勺旁边,光线经平面镜成像后,可进入小明眼中。
题10:在江边观察节日的夜景时,常常会看到对岸江边屋檐边上的电灯,在江中的像不是一盏电灯而是一条光柱,这是为什么呢解:这是由于江面发生漫反射电灯光成像的结果,由于水面总有水波起伏,好象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平面镜组成的一样,电灯在每一个平面镜内都成一个像,但各个像的位置高低不同,这些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光柱。
第二课时1吨木头和1吨铁,哪一个重1吨木头和1吨铁,哪一个重这还不知道,一样重。
可是如果有人回答说:“1吨木头重。
”你一定会大笑起来。
然而,严格地讲,这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因为平常我们说的1吨铁和1吨木头,是指铁和木头在空气里称起来的重量。
假若有一架很大的天平,我们把这堆铁和这堆木头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上,那么,它们在空气里称得的结果是正好平衡的。
(但是,我们都有知道,任何物体放在空气里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
因此一个物体的真正重量,应该是它在真空里称出来的重量。
可是我们平常所指的重量,都是在空气里称出来的。
既然是在空气里称的,就要受到空气的浮力作用,所以它的重量就要减小。
根据阿基米得原理,物体在空气里所受的浮力,等于这个物体所排开的空气的重量;也就是说,在空气中称得的重量,等到于物体的真实重量减去物体所受的浮力。
此题中,木头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所以木头所受的浮力大于铁的浮力,因此,木头的真正重量,应该等于1吨重加上木头所受的浮力;而铁的真正重量,应该等于1吨重加上铁所受的浮力。
1吨铁大约占八分之一立方米的体积,1吨木头约占2立方米。
它们的浮力相差约千克力。
所以1吨木头的真正重量,就比1吨铁的真正重量约重千克。
“数液滴法”测密度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石腊块、两个玻璃杯、足量的水、细线、针、一个长约20厘米的用在自行车气门芯上的软胶管。
你有什么办法测出石蜡的密度方法:1、在玻璃杯A中注满水,用细线拴上石腊,使其漂浮在水中,这时杯A中要溢出一部分水。
接着将石腊从水中提出来,将另一玻璃杯B垫高,并倒入一定量的水。
然后,利用虹吸现象将玻璃杯B中的水通过软胶管引出来,一滴滴地流入A中,如图。
直到将杯A注满为止,记下水滴数n1。
(实验前,最好先试滴几次,可通过调节出水管口的高度,从而控制水流的速度,使水一滴一滴的滴下来。
)|2、用针将石腊按住,使其浸没在玻璃杯A中,此时A杯中有水溢出。
接着用细线将石腊提出来,用同样的方法(保持同样的水流速度),将A杯注满水,并数出水滴数n2。
3、设石腊的密度为ρ0,体积为V蜡,水的密度为ρ水,石蜡排开水的体积是V水。
当石腊漂浮在水面时,根据阿基米德定理,得:ρ0gV蜡=ρ水gV水。
由于每滴水的体积可以认为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得出V蜡/V水=n2/n1,因此,石腊的密度ρ=ρ水·n1/n2第三课时如何测蜡块的体积题:测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蜡块的体积,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呢要求,方法尽可能多,测量方法要合理。
方法一:用“排液法”测出蜡块的体积。
由于蜡块的密度比水小,因此可以采用“按压法”或“沉锤法”。
方法二:还是采用“排液法”。
这时,可直接找一个密度比蜡块小的液体来测量,如利用酒精等。
:方法三:利用“排沙法”开始往量筒内装一定量的沙,测出沙的初始体积,然后再将蜡块浸没在这些沙中,测出沙与蜡块的总体积,从而算出石蜡的体积。
方法三:利用“查表法”。
先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再从密度表中测出石蜡的密度,从而算出石蜡的体积。
方法四:利用“变形法”。
将蜡块熔化后,倒入一个规则器皿内,等凝固后取出,用刻度尺算出体积。
方法五:利用“比例法”。
先用天平测出蜡烛的总质量M,然后用小刀把蜡块切成一个规则物体,测出长、宽、高算出体积V0,接着用天平测出规则物体的质量m0,最后根据公式V=MV0/m0。
方法六:利用“溢水法”。
找一个溢水杯,装满水,将石蜡按入水中,使水溢出,并用量筒接住,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就行了;也可把溢出的水用烧杯接住,用天平设法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从而计算溢出水的体积,此体积即为石蜡的体积。
用数学思想解答一道物理题…例:在水平桌面上有一叠圆形金属片,最下面一块的重力为G,面积为S,它相邻的上面一块金属片重G/2,面积为S/2,……。
如此类推,即金属片的重力和面积逐渐减半,一直叠下去。
求每块金属片下表面所受压强之比为多少解析:依题意,从下往上数,每块金属块的重力分别为:G、G/2、G/4、G/8、……G/2n,此题如用无穷等比数例公式求解,显然很好,但由于初中生没有学过这一数学知识,因此,我们可以从一古代数学思想入手,巧妙地解答此题。
我国古代数学中曾有“一尺之棰,日取一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它的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棒,如果每天取前一次的一半扔掉,那么永远也不可能将它分完。
显然,如果把扔掉的木棒全部合在一起,其数值应该为1,根据这一思想,我们不难得出,桌面所受重力为:G+G/2+G/4+G/8+……+G/2n=2G第一块金属的上表面所受总重力为:G/2+G/4+G/8+……+G/2n=G依次类推,第二块、第三块的上表面所受重力为:G/4+G/8+……+G/2n=G/2/G/8+G/16+……+G/2n=G/4……………………………而从桌面往上,各金属块下表面的面积依次为S、S/2、S/4、S/8……+S/2n因此,各金属块下表面所受压强应为:2G/S。
即各金属块所受压强之比为1:1:1:……1。
第四课时不估不知道,一估吓一跳?题1:估一估,你大拇指指甲上所受的大气压大约为多大相当于1根鸡毛重一支钢笔重还是几斤酒重解:人体大拇指的面积约为1厘米2左右,大拇指所受的大气压强约为P0=×105帕,则大拇指上所受的压力约为:F=P0S ≈×105帕×1×10-4米2≈10牛小小一个大拇指表面上承受的力约为1千克力,相当于一对礼品酒吊在你的大拇指上。
你说大不大!题2:如果把你雕成一个等大的石像,花费的石料约为M0千克,现在需要重塑这个石像,使它的身高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这时所花费的石料应是原来的几倍2倍4倍还是8倍解:由于身高变为原来的2倍,则其长和宽也应变为原来的2倍,故其总体积应变为原来的8倍,所以这时花费的石料是原来的8倍!你猜对了吗题3:你来到这个世界后,始终“霸占”着一定的空间,如果某一天,你“脱胎升仙”了,那么你所“腾让”出来的这个空间,所装的空气为多重呢显然,这个重力就是你每时每刻都受到的一个浮力,它相当于一根大头针重一个鸡蛋重还是一瓶酒重解:根据F浮=ρ空气gV排.?而V排= m人/ρ人又∵ρ人与ρ水大致相等,故:F浮=ρ空气g×m人/ρ水m人=50千克,代入数据可得:F浮= =牛牛顿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力,你猜对了吗题4:如果把教室内的空气放在一个特制的大天平的左盘内,让你站在天平的右盘,请你猜猜哪边重解:估计教室的长为10米,宽为6米,高为3米,则根据F空=ρ空·gV排=×10×3×6×10)牛=2322牛大约相当N个中学生的重力,则N= 2322牛/500牛≈5个你必须喊上你的四个同伴,才能和教室内的空气配重!@题5:大象的重力可达×103千克,鲸的重力可达×10 5千克,它们各是你的重力的多少倍解:一头大象相当于N1个中学生的重,一头鲸相当于N2个中学生的重,则N1= ×103千克/50千克=120倍N2=×105千克/ 50千克=3000倍一头大象居然相当于2~3个班的中学生的总重量,一头鲸居然相当于1~2个学校的总人数的重量。
题6:冬天洗脸的时候,一盆热水所释放的热量,估计可以把你举高多高。
解:假设一盆水有2千克,水的初温为70℃,末温为10℃,人的质量约为50千克,g取10牛/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