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基本情况
- 格式:docx
- 大小:13.65 KB
- 文档页数:3
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特点印度尼西亚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特点。
以下是对印度尼西亚地理特点的讨论。
1. 地理位置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横跨南半球和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蓝色经济区。
它由许多岛屿组成,总数超过1万个,其中6,000多个有人居住。
这个国家的面积是1,910,931平方千米。
2. 地貌印度尼西亚地形多样,包括山脉、平原、火山、高原和海岸。
首要山脉是苏门答腊岛上的巴瓦吉亚山脉,该山脉包含印度尼西亚最高峰——卡拉贡山。
此外,爪哇岛有一系列的火山,其中最有名的是雅加达附近的印度尼西亚国家火山公园。
许多岛屿的海岸线较长,形成了壮丽的海滩和港口。
3. 气候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气候,由于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温度相对较高。
年均气温在28°C到30°C之间。
由于季风的影响,该国经历了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11月至次年4月是雨季,其余时间则是旱季。
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最多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之一,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和洪水。
4. 水系印度尼西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其中最长的是马哈坎河,流经苏门答腊岛。
这些河流是该国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通道。
此外,印度尼西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之一——通加湖,位于苏门答腊岛。
沿海区域是丰富的渔业资源,并且也是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5. 生物多样性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
该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广阔,为许多稀有和独特的物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如猩猩、虎、鸟类和昆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尼西亚古龙纳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综上所述,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
其地形多样,气候热带,水系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
这些特点使得印度尼西亚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的挑战。
地理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岛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国家。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介绍印度尼西亚的特点、地貌、自然资源和人口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令人着迷的国家。
一、地理特点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由1.7万余个岛屿组成,其中尼亚苏岛是最大的岛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印度尼西亚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的交汇处,因此频繁地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印度尼西亚拥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地貌景观印度尼西亚的地貌多样,包括海洋、岛屿、山脉和平原等。
尼亚苏岛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岛屿,其壮丽的山脉和茂密的雨林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此外,印度尼西亚的海岸线长达5.8万千米,辽阔的海洋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吸引了很多潜水爱好者。
三、自然资源印度尼西亚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印度尼西亚最重要的能源资源。
此外,印度尼西亚还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石料和森林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人口与文化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共同构成了这个国家的多样性。
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超过2.7亿人,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民族,如爪哇人、苏门答腊人、巴厘岛人等。
这些民族拥有各自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印度尼西亚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五、旅游资源印度尼西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为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尼亚苏岛的巴厘岛被誉为“天堂之岛”,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此外,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岛屿和自然保护区也因其美丽的海滩、壮观的火山和独特的动植物而受到游客的青睐。
总结: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国,拥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多样的地貌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文化。
了解印度尼西亚的地理情况,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探索这个国家的美丽。
同时,印度尼西亚也面临着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印尼概况重要知识点总结印尼的地理和位置印尼,全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岛国。
印尼地处马来群岛和新几内亚岛之间,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
它由超过1.7万个岛屿组成,其中有一半以上有人居住,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
印尼的总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
印尼的人口和民族印尼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根据最新估计,它的人口超过2.7亿。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其中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占印尼总人口的大约40%。
印尼还有其他重要的民族群体,如苏门答腊族、马来族、巴厘族等。
印尼的宗教和语言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大约有87%的印尼人信仰伊斯兰教。
然而,印尼也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还有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
印尼官方语言是印尼语,是印尼全国通用的语言。
此外,印尼还有许多其他地方语言和方言。
印尼的历史和文化印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王国开始兴起。
印尼曾经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印度、中国、阿拉伯和欧洲。
这些文化交流的影响可以在印尼的建筑、艺术、宗教和文学中看到。
印尼的文化也受到本土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印尼的经济和自然资源印尼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金属矿产。
印尼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矿产资源和制造业。
该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石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木材、橡胶和纺织品。
旅游业也对印尼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印尼的政治和政府印尼是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政府体制是总统制。
印尼总统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公民选举产生。
印尼的政治系统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分支。
此外,印尼还分为34个省份,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行政机构。
印尼的教育和健康状况印尼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和健康事业的发展。
印尼的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印尼的医疗保健系统也在不断改善,政府致力于提供普惠的医疗服务。
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特征与自然灾害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特征和多样的自然灾害。
这个国家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
这种地理特征使得印尼成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灾害。
首先,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特征是其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个国家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印度洋地震带的交汇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印度尼西亚拥有130多座活火山,其中包括著名的克拉孟加火山和巴厘岛上的巴杜尔火山。
这些火山的喷发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还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容易受到洪水和飓风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年降水量较大。
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季节性的降雨,而这些降雨往往会引发洪水。
此外,印度尼西亚还经常受到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飓风袭击,这些飓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除了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和飓风外,印度尼西亚还经常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和土壤侵蚀。
这些地质灾害往往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环境破坏导致的。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会导致土壤侵蚀,从而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威胁,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尽管印度尼西亚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该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应对这些问题。
印度尼西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影响。
例如,他们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了公众对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减少洪水对居民和农业的破坏。
此外,国际社会也积极参与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
世界各国纷纷向印度尼西亚提供援助,包括物资和人力资源。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在印度尼西亚开展了许多项目,旨在提高当地居民的抗灾能力和灾后重建能力。
印尼的基本国情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1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02亿(1997年)。
有100多个民族,约90%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
印尼语为通用语。
首都雅加达。
1945年独立以前印尼曾长期为荷兰殖民地,经济是单一的热带种植业。
苏哈托执政后,宣布进入“新秩序”时期,十分重视发展经济。
印尼在其国民经济第一个25年长期发展规划期间(1969-1993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6.8%,工业年平均增长12%,农业年平均增长3.6%,成为东南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国家之一。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印尼经济出现较大滑坡,1998年出现13.7%的负增长。
人均国民收入由1997年的1055美元降至1998年的460美元,贫困人口翻了近两番,失业率超过20%。
1999年印尼经济开始初步复苏,全年GDP 增长0.23%,通货膨胀率为2.01%,但国内外投资均大幅下降。
人均国民收入恢复至700美元左右,在东盟国家中属中等水平。
印尼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但生产技术落后,单产低。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和木薯;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椰干、棕榈油、咖啡、金鸡纳霜、丁香、木材和茶叶等。
印尼是世界第二大橡胶、棕榈油生产国,第三大咖啡、可可和锡生产国,同时也是藤条、香料和香料油的主要生产国。
与东盟其他国家相比,印尼的工业起步较晚。
现有工业主要是轻工、加工和装配业,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仍很薄弱。
印尼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锡、铝等储量十分丰富。
进入90年代,旅游业也越来越成为印尼重要的创汇部门之一。
天气情况:印尼地处赤道,常年气候炎热,年均温27℃。
当地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潮湿,每年的5月——10月,降水相对较少,此时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是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陆地面积1,904,556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166,000平方公里(不包括专属经济区),海岸线长54,716公里。
印度尼西亚的地理条件与自然灾害印度尼西亚是位于东南亚的岛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条件。
它地处两个板块交界处,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勃罗卡斯特火山带的重叠区域,因此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以地理条件和自然灾害为主题,探讨印度尼西亚的特殊地理因素与频发的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
一、地理条件印度尼西亚是由17,5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总面积达到1,9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
它位于赤道附近,拥有独特的热带气候。
这个多岛国家的地理条件对于自然灾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地震带交汇处印度尼西亚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勃罗卡斯特火山带”的交汇处。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而勃罗卡斯特火山带则是以印度尼西亚为中心,延伸至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喀里多尼亚等国。
这两个地理因素的交汇使得印度尼西亚成为全球地震和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2. 大范围海岸线印度尼西亚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域,海岸线长达5.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这个长达几千公里的海岸线使得印度尼西亚容易受到海洋灾害的侵袭,比如海啸和风暴潮。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洋巨浪,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
而风暴潮则是飓风或台风过境时,带来的大规模海水倾泻入陆地所形成的灾害。
二、自然灾害由于印度尼西亚的特殊地理条件,频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
1. 地震印度尼西亚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
地震是地壳内的岩石发生断裂时,释放出的能量所引发的地面震动现象。
地震不仅能够造成房屋的倒塌和基础设施的破坏,还可能引发土地滑坡和海啸等次生灾害。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就是印度尼西亚遭受的一次重大地震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火山爆发印度尼西亚拥有130多座活火山,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活跃的克拉孜火山和梅鲁火山。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热能和岩浆的释放,造成了火山口的爆发和熔岩的喷发。
印度尼西亚概况【国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面积】1,904,443平方公里(陆地面积)。
【人口】 2.1亿(世界银行数据),世界第四人口大国。
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马都拉族7%。
民族语言200多种,通用印尼语。
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首都】雅加达(JAKARTA),人口838.5万(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
【国家元首】总统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MEGAWATI Soekarnoputri),2001年7月23日就任。
【简况】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
海岸线长3.5万公里。
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
公元3至7世纪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
13世纪末14世纪初爪哇形成强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国。
15世纪先后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的入侵,1602年荷兰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开始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
1942年日本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后爆发8月革命,8月17日宣告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政治】实行总统内阁制。
近年来政治上经历了很大变动,现处于民主改革过渡时期。
1998年5月,苏哈托在执政三十二年后辞职,由哈比比副总统接替总统职务。
根据印尼人民协商会议(简称人协)1998年特别会议决定,1999年6月7日举行了第七次全国大选。
1999年10月20日,人协选举瓦希德为印尼第四任总统。
21日选举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为副总统。
2001年7月23日,人协特别会议以渎职罪罢免瓦希德总统职务,副总统梅加瓦蒂接任总统。
26日,人协特别会议选举哈姆扎·哈兹(Dr HAMZAH Haz)为副总统。
印度尼西亚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语:Republik 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别名:因德坭坹,为东南亚国家之一,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
印尼由上万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
各岛处处青山绿水,四季皆夏,人们称它为“赤道上的翡翠”,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 Indonesia)简称印度尼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之一;约有17,508个岛屿组,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火山国”。
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38亿人,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
国体属共和国,国会代表及总统皆由选举产生。
印度尼西亚首都为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国界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邻国。
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且为20国集团之成员国。
印度尼西亚为依国际汇率计算为世界第16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15大经济体。
印度尼西亚群岛自7世纪起即为重要贸易地区,古代王国三佛齐及之后的满者伯夷曾与中国及印度进行贸易。
印度尼西亚当地统治者逐步吸收外国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态,曾出现兴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国。
外国势力因天然资源而进入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商人带入伊斯兰
教,欧洲势力则带来了基督教,并于地理大发现后垄断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的贸易。
在35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后,印度尼西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始告独立,但独立后仍面临天灾、贪污、分离主义、民主化进程、经济上剧变等挑战。
由于岛屿遍布,印度尼西亚有数百个不同民族及语言,最大的族群为爪哇族,并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国家语言、种族多样性、穆斯林占多数人口[3]、殖民历史及反抗殖民为印度尼西亚人的共同身分。
印度尼西亚国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异求同)阐明了多样性及国家的型态。
虽然人口众多且稠密,印度尼西亚仍保有大量的原野,且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二位。
国家的天然资源丰富,但贫穷仍相当普遍。
印度尼西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无四季印度尼西亚分别。
北部受北半球季风影响,七八九三月降水量丰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风影响,十二月、一月、二月降水量丰富。
印度尼西亚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
火山有400多座,其中活火山有77座。
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
印度尼西亚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中,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海岸线长3.5万公里。
印尼全国的森林面积为1.2亿公顷,其中永久林区1.12亿公顷,可转换林区810万公顷。
印尼的森林覆盖率为67.8%。
印尼盛产各种热带名贵的树种,如铁木、檀木、乌木和袖木等均驰名世界。
粮食作物是印尼种植业的基础部门。
稻米是主粮。
杂粮有玉米、
木薯、豆类等。
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豆类生产国,但单产较低。
印尼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热带作物生产国。
经济作物大多在种植园种植,不但品种多, 而且有的作物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印尼的胡椒、金鸡纳霜、木棉和藤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天然橡胶、椰子产量居世界第二。
产量居世界前列的还有棕榈油、咖啡、香料等。
印尼是水果王国, 盛产香蕉、芒果、菠萝、木瓜、榴莲、山竹等各种热带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