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与结构(单元)
- 格式:ppt
- 大小:39.31 MB
- 文档页数:204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各种形状与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种形状的识别、几何图形的构成、结构的设计与搭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形状与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形状和结构的认识仍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学会用几何图形进行设计和搭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形状的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构成。
2.难点:复杂形状和结构的认识,设计与搭建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各种形状和结构。
2.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和结构的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同形状的卡片或模型,用于实践活动。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形状和结构的应用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形状的特点和名称,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通过模型展示让学生触摸和感受这些形状。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给学生相应的形状卡片或模型,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识别和命名这些形状。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是有4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物体是有台形、柱形、锥形、球形四种基本的形状构成的,这些形状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其他形状。
2、仙人球是有柱形和球形构成的。
3、像纸张这样的薄型材料承受力都较差,我们可以通过折叠、弯曲等方法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经研究发现,改变纸张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4、球形在各个方面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5、人体自然形成的结构非常巧妙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人脑。
6、不同形状的支架稳定形不同,三角形是最稳固最结实,所用的材料最少7、像艾菲尔铁塔这种估价师的结构常被叫做框架结构,这种结构的:“小格子”基本上都是三角形。
框架结构的铁塔的特点是上轻下重、上小下大。
8、水立方的形状是柱形,它的透明膜结构已经成为世界之最。
9、不稳固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式它变的稳固。
10、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对于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六边形等,可以用横梁使之分解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增加其稳定性。
11、小桥一般是由桥身和桥墩两部分组成。
12、根据桥的形状不同,我们也可以把桥分为不同几个种类,赵州桥属于拱桥、南京长江大桥属于拉索桥。
13、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造房子,古时候,人们使之和茅草造房子;现在我们用钢筋、水泥、砖块建造平房和大厦。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房子的主要功能都是避暑御寒。
14、我知道中国的主要建筑有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拉萨布达拉宫、苏州园林。
15、模仿贝壳的著名建筑是悉尼歌剧院,被称为我国古典园林精品的是苏州园林。
16、桥面的跨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跨度越小,抗弯曲能力越大。
17、通过制作西瓜皮桥,我们可以得知拱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18、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厚度和改变物体的形状的方法来增加物体抗弯曲的能力。
19、将一张纸张加工成拱形,它就变硬了。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一、抵抗弯曲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宽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2、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厚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3、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师要注意的重大问题。
4、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材料、形状、宽度、厚度、长短等因素有关。
5、横梁的放法:【横梁厚度】能更大的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所以横梁一般【立着放】。
这样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6、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①材料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②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③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
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可以看出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7、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8、研究的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实验材料:两叠书、三张A4纸、若干个垫圈实验假设: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纸越宽,它的抗弯曲能力越大实验步骤:①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②放两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放三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中应控制改变的量:纸的宽度;不变的量有: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
(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结论(我们的解释):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纸越宽,它的抗弯曲能力越大9、实验: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我的猜想: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展开的思路是,条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设计建造桥的模型,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
本单元活动涉及了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和制作、搜集信息、思考与推理、表达与交流,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这些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要注重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的设计、制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促进儿童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1.了解一些常见的结构,知道物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2.能说明结构上的力的作用,知道力有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3.知道不同形状结构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改变形状结构可以改变承受力的大小;4.能设计、制作桥的模型,能够对桥模型的结构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加深对设计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5.经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6.通过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桥梁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7.通过了解物体的形状结构,感受形状结构的美;8.逐步养成注意观察物体结构,分析受力状况的习惯。
教学目标1.本单元第一课、第二课的内容有: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研究横梁是平放还是立放,认识改变薄形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这些内容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2.在原《自然》低段教材中有“搭纸桥”“捆支架”两课,通过实验认识“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和“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
本单元作为高年级《科学》课教材,也有这两方面的认识。
比较一下,两者在要求上、编排上有哪些不同?3.在“找拱形”一课中,安排了找塑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的活动,活动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让儿童了解一些生物体上的拱形结构有什么科学意义?4.本单元选取了塔和桥的结构来作研究材料,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塔的研究”“桥的研究”两课在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地位如何?5.你认为“设计建造我们的桥”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怎样?让学生介绍评价桥的活动有什么意义?怎样教学好这个环节?教学建议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把材料做成“T”“工”“0”等异型形状,用框架结构代替实心横梁,都利用到了抗弯曲能力与材料“厚度”的关系。
浅谈民歌传承的教育作用1. 引言1.1 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流传于民间的歌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歌曲形式。
它源自于人们生活、劳动和情感的需要,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民歌具有口头传承、简单易学、情感真挚的特点,通常采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人们的生活和感情。
民歌的传承是指将这些具有民间特色的歌曲世代相传,使其在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通过民歌的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统,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民歌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保护和传承民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2 民歌传承的重要性民歌传承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
通过传承民歌,可以让后人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心情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民歌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传唱民歌,民众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歌传承还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不同民族的民歌各具特色,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民歌传承也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助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性格塑造。
民歌传承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民歌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载体,通过传承民歌,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育中,通过学习民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
民歌传承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加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投石机-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单元一、设计目标S(科学)会探索杠杆原理在投石机中的应用。
能够找到使结构稳定的方法。
体会不同材料的性能与用途的关系T(技术)能够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和工程绘图能力能够用身边的简单材料木材、橡皮筋、细线等物品制作一架投石机。
E(工程)能够按照设计图纸完成投石机的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针对遇到的问题调整改进。
能够在制作完成后有效测试投石机的效果。
M(数学)能够利用数据总结出投石机投掷远的原因。
二、操作步骤1、引发兴趣,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在学生完成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课程后,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介绍stem项目作业——投石机。
首先,让学生观赏古时候的一场战争,提问你对视频里的什么装置最感兴趣,引发他们对投石机的兴趣。
为了制作投石机,学生需要观察历史上各种投石机的图片,分析其工作原理,对各种不同的投石机进行归类、总结,通过讨论学生得出投石机的基本结构包括支架、杆臂、动力装置。
人力投石机重力投石机设计前,我们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来让学生提出设计制作一个投石机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每组选择他们觉得可行的一个思路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
在这个有趣的环节中,学生们开动他们的脑筋,纷纷献计献策,形成了他们的初步设计并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设计方案。
在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对此提一个问题。
平时在课堂上,一般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而在stem课程中,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图1是第六组的初步设计,在汇报过程中,有小组提出支架底部没有固定,投石机不牢固容易散架,建议他们在底部加上固定的支架,图2是他们改进后的设计。
图1 图2第二小组将投掷的杆臂用固定在一根杆上(图3),这样杆臂无法绕着支点旋转,而且用力过程中非常不牢固,有小组建议搭建一个三角形框架,将杆臂插在缠绕的橡皮筋中,顺利解决了他们小组的问题(图4)。
图3 图43、搭建模型,让学生的手动起来我们根据学生的材料清单为他们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学生们都卷起他们的袖子开始工作。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