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作业作业指导书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18
安放底板立杆整正安装下部横卧板填写隐蔽工程记录撤除整正器安装上部横卧板回填1.适用范围接触网支柱组立和整正2.作业预备2.1内业技术预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生疏标准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预备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的收集,了解好铁路沿线的交通状况。
3.技术要求3.1支柱进展外观检查,外表平坦,弯曲度不大于2‰;支柱翼缘破损局部露筋 1~2 根的,可修补使用,露筋 3~4 根的,可修补降级使用,超过 4 根的,不得使用。
3.2支柱翼缘不得有横向、斜向、纵向裂缝,但收缩性水纹不在此限3.3固定整正器的两钢轨卡子距支柱的水平距离一般为 2.5-3m。
3.4每回填 200mm,用捣固锤进展捣固夯实;支柱的地面培土应高于地面300mm 为宜,并回填成一个大于支柱边缘 0.5m 的长方形。
3.5待立支柱应提前吊装到平板车上,并按杆型排好挨次。
3.6具体施工技术要求以《下部工程施工表》为准。
4.工艺流程4.1安放底板将坑内的杂物清理干净,用棕绳将底板系好,缓慢放入坑底。
4.2立杆立杆车就位,司机操作吊车将杆吊起后对准坑位,支柱对准坑位后,缓缓下落,落至坑口时扶杆人员将支柱方向扭正,让杆缓缓落入坑底。
待支柱倚住坑壁稳定后,进展摘钩,取下钢丝套子、吊臂复原、安装列车撤离。
图24.3整正4.3.1将整正器的框架安装在支柱上(安装高度一般为轨面上方400mm左右),整正器一端四角固定于支柱四周适当位置上〔确保不侵入限界〕,另一端连接到支柱框架上,摇动整正器手柄,用其丝杠长度的变化调整支柱限界。
4.3.2调整支柱面与线路平行时,则将圆木矫正器插入腹孔,人工转推圆木进展调整,确保支柱面与线路平行,用丁字尺进展测量检查。
4.3.3在调整过程中,应同时利用丁字尺、水平尺、倾斜率测量仪器进展数据测定,边观看、边矫正,直至参数达标。
接触网钢柱组立及调整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2023年9月10日发布2023年9月20日实施一、适用的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广铁职院铁道供电技术综合实训中心项目接触网专业的支柱组立施工,包括H型钢柱组立、硬横梁组组立、格构式钢柱组立、门型架横梁组组立、等径混凝土柱(法兰型)组立。
二、作业准备(1)熟悉基础工程设计图纸、说明、施工要求;(2)按要求备齐所需施工机具等所需的施工机具等,明确各种机具的安全操作规程;(3)开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施工前对工机具进行安全检查和试验,确保施工安全。
(4)立杆前,施工两端按照规定设置防护标志及防护人员,防止无关人员误入作业范围内受到伤害。
钢柱装运至现场以后,在钢柱安装前要确认基础螺栓位置是否正确,进行支柱型号、支柱外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立杆前,对于钢柱,为了便于后续施工作业,要求AF线等附加线肩架在钢柱吊装前安装完成。
三、技术要求H型钢柱允许向受力反侧倾斜,倾斜率0-0.5%,也就是1米范围内最大允许向受力反侧扁移5mm。
若钢柱倾斜在范围之外,则在钢柱底座四角上垫垫铁,垫铁面积不小于50mm×100mm,垫铁最多垫3块,确保支柱倾斜在范围之内。
H型钢柱、硬横梁钢柱、门型梁支柱、等径混凝土柱基础地脚螺栓外露应不小于180mm,格构式钢柱基础地脚螺栓不小于130mm。
四、施工工艺流程五、施工要求1、组立前准备(1)立杆前,施工两端按照规定设置防护标志,人员来往较多地段,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防护人员,避免在吊装过程中,人员进入吊装作业范围内。
钢柱装运至现场以后,施工负责人在钢柱安装前要确认基础螺栓位置是否正确,进行支柱型号、支柱外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如下图所示:复核地脚外漏尺寸适用模具进行尺寸复核(2)用钢丝刷、扫把将地脚螺栓及基础面清理干净。
如下图所示:螺栓检查及清理(3)用钢卷尺或者适用钢质模板校核地脚螺栓间的对角距离,施工误差较小时,可做适当处理达标,施工误差较大时,应及时上报工程部,由工程技术部处理,不得私自处理。
接触网工岗位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供电段接除网工各项作业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作业质量控制和有关安全要求及作业相关记录等。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供电段接触网工各项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上海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接触网运行检修实施细则》《牵引供电设备应急抢修办法》《调度管理细则》《牵引供电设备故障调查处理办法》3 作业目的适应电气化接管运行,规范日常、检修作业标准化,提高检修质量,确保牵引供电设备运行安全。
4 作业程序4.1 交接班作业交接班前准备→交接内容→注意事项。
4.2 日常巡视作业巡视内容→问题处置。
4.3 检修作业原则及要求→主要工作项目及分项管理。
4.4 驻站联络作业作业前准备→施工作业→工作结束送电。
4.5 抢修作业了解故障情况→抢修作业→根据需要布置安全措施后恢复供电。
5 作业内容与要求5.1 接班作业5.1.1 交班人员应认真填好工作日志及相关记录,做好本班工作小结,并将室内外环境卫生打扫干净,做好交班准备。
5.1.2 因接触网工的工作特殊性,交班时要做到工长、工具员、材料员、安全员、设备负责人等分别一对一交班。
5.1.3 首先由交班人员员向接班人员介绍前班设备运行情况及有关事项,发生的故障及处理情况等。
交班时遇发生故障、事故,应将故障、事故处理完毕方可进行正常交班。
5.1.4 交班人员交接各种图纸、资料、工具、仪表、记录本和设备钥匙,并重点交接上级新下发的文件、通知、文电等,接班人员有疑问时应及时提出。
5.1.5 交接班人员共同确认当日作业内容,并核对工、料、机、接地线等设备数量及状态。
目录一、接触网一日作业流程及作业标准 (2)(一)作业前一天的准备 (2)(二)出工前的准备工作 (3)(三)要令及验电接地程序 (4)(四)作业过程 (5)(五)撤出地线及消令 (6)(六)收工 (7)二、岗位作业指导书 (10)(一)工作票签发人作业指导书 (10)(二)工作领导人作业指导书 (11)(三)安全员作业指导书 (13)(四)驻站联络员作业指导书 (14)(五)现场行车防护员作业指导书 (15)(六)地线监护人及操作人作业指导书 (16)(七)高空作业人员作业指导书 (17)(八)平台操作员作业指导书 (18)(九)车梯推扶人作业指导书 (19)三、接触网巡视作业指导书 (20)四、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 (25)(一)整体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 (25)(二)两跨式中心锚结检修作业指导书 (28)(三)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30)(四)电联结检修作业指导书 (34)(五)支持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37)(六)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41)(七)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44)(八)棘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46)(九)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48)(十)绝缘子检修作业指导书 (50)(十一)附加导线检修作业指导书 (52)(十二)隔离开关检修作业指导书 (55)(十三)避雷器检修作业指导书 (58)(十四)吸上线检修作业指导书 (61)(十五)分段绝缘器检修作业指导书 (63)(十六)扭力扳手使用作业指导书 (67)一、 接触网一日作业流程及作业标准(一)作业前一天的准备1、作业计划的接收与传达1及道岔编号一致。
2、工作票签发人及工作领导人查阅AT 分区所、AT 满足V 停作业条件。
1.工作领导人宣读工作票。
2.支柱号、行车防护、轨道车运行段、作业小组人数、线路情况等。
工时要将本次作业任务和安全措 知轨道车当班司机。
1票人签认。
2签字的票(二)出工前的准备工作)。
岗位工作手册–接触网工安全作业指导书前言为了保障接触网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作业事故率,特制定本指导书,旨在明确接触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并明确相关安全防护措施和注意事项,将本指导书作为岗位工作手册,每位接触网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本指导书,并落实在日常工作中,以保障安全生产。
一、职责1.接触网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公司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等文件。
2.接触网工作人员应当接受相关安全培训和考核,掌握本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3.接触网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履行本岗位所负责的职责,确保接触网运行安全有序。
4.接触网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参与安全预防、隐患排查、事故应急等活动。
5.对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或危险因素,接触网工作人员需要积极报告,排除威胁工作安全的隐患。
二、安全防范措施为了保障接触网工作人员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安全防范措施:1. 佩戴防护用品工作中,接触网工作人员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防护鞋、安全帽等,以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2. 遵守规定作业程序在接触网的维修、清洁等操作中,应当坚持遵守规范的作业程序,并使用正确的工具和设备,防止因操作不当而产生事故。
3. 检查设备设施接触网工作人员需要对作业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和测试,以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状态,防止出现故障导致事故发生。
4. 全面排查隐患接触网工作人员需要全面排查接触网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排除或控制。
三、注意事项以下事项应当引起接触网工作人员的注意:1.作业过程中应当保持专注,不得心神不定或分心,以免发生意外。
2.作业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和可能的危险因素,并严格遵守安全规范,防止事故发生。
3.接触网的运转和操作需要非常小心,需要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并防止设备受损。
4.在作业过程中,接触网工作人员需要对接触网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绝不得随意延误维护时间,以免在后续操作中出现危险。
接触网专业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目录第一节简单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 (4)第二节支柱及拉线基础检查 (5)第三节基坑开挖 (11)第四节支柱组立及整正 (22)第五节供电线基础浇筑 (30)第六节硬横梁架设 (37)第七节硬横梁吊柱安装 (42)第八节隧道内化学锚栓预埋 (46)第九节化学锚栓拉拔试验 (52)第十节隧道内吊柱安装 (56)第十一节附加线架设—肩架安装 (61)第十二节附加线架设—底座安装(隧道内) (65)第十三节附加线架设—拉线安装 (69)第十四节支柱装配—测量计算 (81)第十五节支柱装配—腕臂安装 (102)第十六节隧道内补偿装置安装 (108)第十七节补偿下锚—拉线安装 (111)第十八节补偿下锚—滑轮安装 (116)第十九节补偿下锚—棘轮安装 (122)第二十节承力索架设—线索展放 (130)第二十一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归位 (138)第二十三节接触线架设 (149)第二十四节接触线中心锚结安装 (156)第二十五节吊弦预配 (158)第二十六节接触网吊弦安装 (167)第二十七节绝缘锚段关节(关节式电分相)调整 (171)第二十八节接触网接地及回流引线 (176)第二十九节分段绝缘器安装 (183)第三十节隔离开关安装 (187)第三十一节避雷器安装 (196)第三十二节 27.5kV电缆敷设 (199)第三十三节电缆头制作安装 (204)第一节 简单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
预配车间施工现场工程技术部腕臂结构预配预留基础检查和整改支柱安装整正腕臂结构安装 拉线安装附加线架设安装 硬横梁及吊柱安装 下锚补偿装置安装 隧道测量、锚栓安装拉拨实验、吊柱安装腕臂计算参数测量腕臂结构计算、数据提供预配车间承力索架设、中锚安装、倒鞍子整体吊弦安装 定位装置初安装接触线架设、检测 接触悬挂精调电连接安装、AB 值调整 设备、接地、回流安装标识牌安装 静态检测 动态检测承力索悬挂点测量整体吊弦计算、数据提供给预配车间整体吊弦预配基坑开挖第二节支柱及拉线基础检查1 适用范围适用于怀邵衡铁路桥梁、路基地段接触网支柱基础和拉线基础检查配合2 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1)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设计图纸和相关设计文件,熟练掌握国家规范和技术标准;施工前制定当天施工计划,制定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各施工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2)制定接口预留检查制度、检查记录表;(3)制作基础螺栓检查确认工具,准备测量工具。
接触网作业指导书接触网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审批:一、基坑开挖施工1、人员组织2、工机具3、施工步骤基础施工采用软土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类型.(1).工艺流程(2).操作方法①、施工准备确认基坑类型、支柱限界,清理工作面;将需要开挖的路肩面整理平整,去除杂物,安设防道碴挡板;如遇到下雨等恶劣天气,禁止开挖基坑,已开挖未成形的基坑除加强支护、回填外,还应加强巡视、监测力度,确保路基稳定性。
基础与既有水沟位置重叠堵塞水沟时,基础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水沟改移,改移后的水沟过水断面与既有保持一致。
②、基础坑开挖临线基坑开挖时,利用无列车时段开挖.基坑开挖分两步走,第一步,按照基坑开口尺寸开挖至设计深度后,用编织袋装土将已开挖部分回填;第二步,第二天进行基坑放大角开挖、基础浇筑。
限界3.1米H型独立钢支柱基础开挖限界2。
870米,基坑开挖,基础坑开挖尺寸0.7*0。
7米,安装防护板.下挖约200mm~500mm后,开始安装防护板;随时用碎石或土将防护板与坑壁的间隙填满;按上述程序每挖200mm安装一层防护板,直至坑深达到标准为止。
基坑开挖深度为1。
5米。
③、开挖放大角:基础开挖尺寸达到要求后(深1.5米)坑底用支护木板于坑四周支护,拆除坑底防护挡板,开挖放大角,中间柱放大角为开挖0.75米,下锚柱放大角为开挖0.95米。
每开挖一个放大角后用编织袋装土将放大角回填.当四个放大角全挖好后,取出装土编织袋立即浇筑基础。
④、接触网基坑坍塌防范措施:(1)基础坑开挖下挖约500mm后,开始安装防护板;随时用碎石或土将防护板与坑壁的间隙填满;按上述程序每挖500mm安装一层防护板,直至坑深达到标准为止。
(2)防护板安装防护板安装顺序应由坑口向坑底安装;基坑开挖先挖四周一层,再往中间挖,每下挖约500mm,设置一层防护板;随时用碎石或土将防护板与坑壁的间隙填满;按上述程序挖一层,安装一层防护板,下层防护板的交错方式应与上层相反(即上层为b向坑中心缩进顶住a,下层为a向坑中心缩进顶住b)直到直到坑深达到标准为止。
接触网作业车GYK操作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第一节 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接触网作业车司机、副司机使用操作GYK的要求,规范了接触网作业车GYK操作程序。
第二节 准备工作准备人员:接触网作业车司机、副司机。
准备工具:状态良好的GYK设备,存有更新运行揭示数据的U盘及纸质调度命令。
第三节 作业流程1.GYK设备静态检查⑴检查主机、Ⅰ、Ⅱ端DMI显示器外观清洁完整、接线紧固、保险无损坏或接触不良;⑵检查电源线接触良好,上电电压正常;⑶轴温传感器无断线或损坏,轴温线与轴温插头、插座无松动;⑷速度传感器安装良好,无损坏。
速度传感器接线无断裂或松动;⑸风压传感器接线无松脱,风压通道设置正确;⑹紧急放风阀无损坏,接线无松脱;⑺检查配线盒熄火开关位置正确。
2.出勤⑴使用专用U盘下载揭示数据。
⑵出勤时,司机、副司机核对揭示内容和条数。
3.库内作业⑴开机操作。
司机上车后先开启接触网作业车总电源开关,然后打开GYK 主机电源开关,30秒左右后GYK进入系统界面,DMI(显示器)显示目视行车模式。
⑵操作权确认。
有权端可进行正常的按键操作,无权端只能进行夺权及屏保操作,按压【车位/3】+【开车/7】键进行夺权操作。
无权端若没有操作默认30秒后自动进入屏保,按任意键退出屏保。
按压【车位/3】+【定标/9】键,无权端可快捷进入屏幕保护状态。
⑶检查监控日期、时钟确认。
⑷参数设定开车前,司机必须正确输入司机号、副司机号、车次号、本/补、交路或监控交路号、车站号、对标公里标、公里标趋势、编组限速、总重、辆数、计长、运行揭示等数据。
①参数设定停车状态下,按压【设定】键,DMI界面弹出“参数设定”窗口。
如图1-1所示。
按压【↑】、【↓】键移动光标,在选定栏输入正确的参数信息,待所有参数输入完毕,移动光标到“7.确认”项(可直接按压快捷键【→】将光标移动至“7.确认”),按【确认】键退出。
图1-1参数设定界面②无地面数据的参数设定在DMI主界面按压【正常】键,DMI弹出“轨道车位置设定”窗口,在路局项输入0,依次输入交路、线路号、公里标、公里标趋势,按压【确认】键,进入正常监控模式,按压【半自闭/2】键,DMI弹出“信息输入”窗口,输入前方到站公里标后,按压【确认】键,DMI显示“侧线出站”,按30km/h控制轨道车运行,当运行800m或越过道岔后司机按压【解锁】键后,语音及DMI窗口提示“尾部过岔,请确认!”,同时发出报警音,司机按压【确认】键解除道岔限速,按地面限速控制轨道车运行。
铁路接触网工程作业指导书铁路接触网工程是铁路电气化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为电力机车、电动客车、电动货车等提供供电。
操作铁路接触网需要严格遵循安全规范,下面是对铁路接触网工程作业的指导书。
一、准备工作1.安全帽、安全鞋、安全绳等安全装备必须带齐,检查安全装备是否漏洞。
2.检查工具和设备是否齐全、完好。
特别要注意电气工具的绝缘性能和接地。
3.检查天气情况,判断施工条件是否满足。
4.仔细阅读作业指导书,明确作业内容、作业地点和作业要求。
二、施工作业1.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注意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必要时设置警示标志,保障施工人员安全。
3.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固定铁路接触网设备,保证设备的稳定性,防止设备滑动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4.在作业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安全工器具,如安全带、安全绳、保险锁等,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5.在作业中要时刻关注电气设备的绝缘状态和接地状态,避免人员触电。
6.在作业前必须进行绝缘测试,保证铁路接触网设备的绝缘性能。
7.机电作业要特别注意机械设备的稳定性,防止机器滑动或倾覆。
8.施工结束后要进行清理,保持施工现场的整洁,防止杂物或设备残余物的遗留。
三、注意事项1.在作业中要严格遵守工作规程,防止意外发生。
2.注意保护好工作环境,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注意维护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
4.注意安全宣传和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5.重视日常检查和维护,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和排除。
以上是对铁路接触网工程作业的指导书,希望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铁路接触网工程是一项高危的工程,尤其需要注意安全,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接触网槽道及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至**高速铁路**段**ZQ-5标隧道接触网槽道及综合接地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1)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方案,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2)施工前,应完成三级技术交底,即项目总工程师对项目部各部室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主管人员对作业队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对班组长及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3)对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及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并体检合格。
2.2外业技术准备(1)施工前对已拼装好的衬砌台车进行验收,并根据各类型槽道设计要求位置,在模板台车的相应位置准确划出定位线,确定定位孔,准确开螺栓二次定位孔。
(2)每批槽道进场后,及时进行原材料检查,待检测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3)槽道安装时复核接触网槽道、综合接地系统的埋设里程,槽道在模板上固定前,利用制定台架,根据设计槽道型号先进行好组装。
(4)施工放样测量,精确确定槽道里程。
(5)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并确认人员、设备、材料、机具、作业环境满足正常作业的要求。
3.技术要求必须按照设计及技术交底文件进行接触网槽道及综合接地施工。
按照《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4-2015)、《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及《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8)施工及验收。
4.施工程序及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衬砌台车开孔—槽道焊接组装---测量定位---槽道与衬砌台车固定---台车移位---加固台车---精确复核槽道位置---衬砌混凝土浇筑移动台车脱模---槽道检测。
4.2工艺流程图4.1槽道施工工艺流程图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1)材料准备根据操作平台加工设计图纸,提前加工所需部件,具体所需部件数量及部分尺寸分列如下:钢板:事先裁剪尺寸为2900X1200X3mm的钢板作为操作平台面板。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精品文档【精品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1 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广深港客运专线香港段接触网支柱定位测量及放样、隧道吊柱定位测量及放样、轨面标高测量及放样。
2 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时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土建单位提供CP Ⅱ交桩资料。
2.1.1 路肩高程计算H =Hd+L*i (m ) 式中:H :支柱点路肩高程; Hd :变坡点高程; L :支柱点至变坡点距离; i :坡度(‰); 2.1.2 竖曲线计算公式:)(22m RL y =)(2000m i RT ∆=T=7.5△i式中y :竖曲线支距; T :切线长;L :支柱点到竖曲线始、终点距离;R :15000m △i :相邻坡段坡度代数差的绝对值i2-1i i =Δ; 2.1.3 曲线偏角计算 2.1.3.1 圆曲线夹角计算公式T=R*tg(a/2) L=R*a*π/180 C=2* R* SIN(r/2) 由三角关系可得 r=2* ββ=L*90/R*π 此即为圆曲线上任一点处弦线与切线的夹角公式 其中 T :切线长 L :曲线长 R :圆半径 C :弦长 r :圆心角2.1.3.2 缓和曲线夹角计算公式弦长计算公式C=L-L3/(90*R2)+L5/(3888*R4) β=L2*180/(6*R*L0*π)ZYYZRJDβarCT图1HZ且图中夹角关系为: β2 : β1 : β=3 : 2 : 1 其中 L :缓和曲线上任一点与ZH 点的弧长 L0:缓和曲线长 R :圆曲线半径C: 缓和曲线上任一点与ZH 点的弦长2.1.4 坐标计算由于使用全站仪进行坐标放样测量,所以必须先将各点坐标计算完成才能进行放样测量。
*****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编号: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目录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1)基坑开挖施工作业指导书 (10)基坑浇制施工作业指导书 (18)支柱组立及整正作业指导书 (27)支柱装配腕臂安装作业指导书 (37)硬横梁架设作业指导书 (45)硬横梁吊柱安装作业指导书 (50)软横跨安装作业指导书 (55)锚柱装配作业指导书 (63)承力索架设作业指导书 (74)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作业指导书 (82)接触线架设作业指导书 (88)吊弦安装作业指导书 (95)交叉线岔安装调整作业指导书 (103)附加线架设作业指导书 (110)分段绝缘器安装作业指导书 (118)隔离开关安装作业指导书 (123)避雷器安装作业指导书 (128)冷滑试验作业指导书 (131)送电开通作业指导书 (136)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接触网支柱或基础位置及隧道吊柱的测量施工。
二、作业准备2.1 内业技术准备在接触网测量之前,首先要熟悉待测区段的接触网设计图纸等相关设计文件,练掌握国家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各施工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2.2 外业技术准备修建或租赁生活及办公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既有线测量要结合施工现场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或配合专业索取相关线路、相领配套设施等相关技术资料,了解既有线路技术状况以及沿线跨越或邻近平行架空线路、地下电缆等既有设施的分布情况。
新建电化工程应向设计单位或站前单位,了解并索取有关站场、线路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标准测站坐标、水准点高程等站前专业的技术资料和定测结果。
同时向其他同步建设工程施工单位落实各种新建设施、电缆路径情况,以便加强配合,避免相互干扰。
三、技术要求3.1 区间测量技术要求(1)测量中遇到大型建筑物,如桥、隧道、立交道口时,应根据平面图分段进行闭合,测量精度不得低于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