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带宽计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1、首先计算 720P(1280×720)单幅图像照片的数据量每像素用24比特表示,则:720P图像照片的原始数据量= 1280×720×24/8/1024=2700 KByte2、计算视频会议活动图像的数据量国内PAL活动图像是每秒传输25帧。
数字动态图像是由I帧/B帧/P帧构成。
其中I帧是参考帧:可以认为是一副真实的图像照片。
B帧和P帧可简单理解为预测帧,主要是图像的增量变化数据,数据量一般较小。
极限情况下,25帧均为I帧,即每帧传输的图像完全不同。
则:720P活动图像的每秒传输的极限数据量= 2700 KByte×25 = 67500 KByte/s转换成网络传输Bit流= 67500×8 = 540000 Kbit/s,即528M的带宽。
在实际视频会议应用中,由于有固定场景,因此以传输增量数据为主(传输以B帧和P帧为主),一般在10%-40% 之间,40%为变化较多的会议场景。
计算如下:增量数据在1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10%×24 + 2700 KByte =9180 KByte/s = 72 Mbit/s增量数据在2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20%×24+ 2700 KByte =15660 KByte/s = 123 Mbit/s 增量数据在4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40%×24+ 2700 KByte =28620 KByte/s = 224 Mbit/s3、H.264压缩比H.264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1.5~2倍。
举个例子,原始文件为88GB,采用MPEG-2压缩后为3.5GB,压缩比为25∶1,而采用H.264压缩后为1.1GB,从88GB到1.1GB,H.264的压缩比达到惊人的80∶1。
视频监控中所需带宽及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一、比特率、字节、码流(码率)、帧率及分辨率比特=bit=b,字节=Byte=B,比特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bps=b/s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帧率概念一帧就是一副静止的画面,连续的帧就形成动画,如电视图象等。
我们通常说帧数,简单地说,就是在1秒钟时间里传输的图片的帧数,也可以理解为图形处理器每秒钟能够刷新几次,通常用fps(Frames Per Second)表示。
每一帧都是静止的图象,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
高的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更逼真的动画。
每秒钟帧数(fps) 愈多,所显示的动作就会愈流畅。
码流概念码流(Data 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他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分辨率概念视频分辨率是指视频成像产品所成图像的大小或尺寸。
常见的视像分辨率有352×288,176×144,640×480,1024×768。
在成像的两组数字中,前者为图片长度,后者为图片的宽度,两者相乘得出的是图片的像素,长宽比一般为4:3。
服务商带宽常识1、电信、铁通、长宽、广电、网通等2、不对称宽带:2Mbps=2Mb/s=256KB/s(实际80KB/s----220KB/s),4Mbps=4Mb/s=512KB/S(实际200KB/s----440KB/s),10Mbps=10Mb/s=1.25MB/s(实际500KB/s----1024KB/s),上行带宽都是512kbps=512kb/s1Byte=8bit1B/s=8b/s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3、交换机上端口带宽:10Mbps/100Mbps/1000Mbps二、监控所需带宽的计算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下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做以介绍。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传输带宽计算: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地方监控点: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2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40Mbps;监控中心: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5600Kbps=2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7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1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存储空间计算: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64×3600×24×30×50÷=≈9TB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192×3600×24×30×50÷=≈26TB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256×3600×24×30×50÷=≈35TB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512×3600×24×30×50÷=≈69TB。
1、首先计算720P(1280×720)单幅图像照片的数据量每像素用24比特表示,则:720P图像照片的原始数据量= 1280×720×24/8/1024=2700 KByte2、计算视频会议活动图像的数据量国内PAL活动图像就是每秒传输25帧。
数字动态图像就是由I帧/B帧/P帧构成。
其中I帧就是参考帧:可以认为就是一副真实的图像照片。
B帧与P帧可简单理解为预测帧,主要就是图像的增量变化数据,数据量一般较小。
极限情况下,25帧均为I帧,即每帧传输的图像完全不同。
则:720P活动图像的每秒传输的极限数据量= 2700 KByte×25 = 67500 KByte/s转换成网络传输Bit流= 67500×8 = 540000 Kbit/s,即528M的带宽。
在实际视频会议应用中,由于有固定场景,因此以传输增量数据为主(传输以B帧与P 帧为主),一般在10%-40% 之间,40%为变化较多的会议场景。
计算如下:增量数据在1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10%×24 + 2700 KByte =9180 KByte/s = 72 Mbit/s 增量数据在2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20%×24+ 2700 KByte =15660 KByte/s = 123 Mbit/s 增量数据在4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40%×24+ 2700 KByte =28620 KByte/s = 224 Mbit/s3、H、264压缩比H、264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就是MPEG-2的2倍以上,就是MPEG-4的1、5~2倍。
举个例子,原始文件为88GB,采用MPEG-2压缩后为3、5GB,压缩比为25∶1,而采用H、264压缩后为1、1GB,从88GB到1、1GB,H、264的压缩比达到惊人的80∶1。
监控工程关于交换机带宽选择、镜头选择、存储空间计算高清摄像机带宽不足,那么如何解决带宽不足的问题呢?简单的计算示例: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每路图像占用多少带宽。
以常用的720P网络摄像机产品为例,正常的默认码率为4096Kb/s 那么它所占用网络的带宽为:4096Kb/s除以8(1个字节8个字位) =512KB/s(即512千字节每秒)=4Mb/s同理1080P为:8192Kb/s=1024KB/s=8Mb/s最简单的速记:D1的码流是2M/s,720P的码流是3M/s,960P的是4M/s,1080P的是6-8M/s。
其次要弄清楚交换机的带宽容量,很多人认为:用百兆就可以完全的支持了,我们常用的交换机有百兆交换机、千兆交换机。
它们的实际带宽一般只有理论值的60~70% ,所以它们的总带宽容量大致是60Mbps或600Mbps。
从网络拓扑结构上来讲,一个局域网通常是两到三层结构。
接摄像机那端为接入层,一般用百兆交换机就够了,除非你在一个交换机上接了很多个摄像机。
汇集层、核心层则要按该交换机汇聚了多少路图像来计算,计算方法如下:如果接720P的网络摄像机,一般15路图像以内,用百兆交换机,超过15路则用千兆交换机。
如果接1080P的高清网络摄像机,一般8路图像以内,用百兆交换机,超过8路则用千兆交换机。
网络摄像机定时录像所占用的硬盘空间计算公式为:存储空间(MB)=码率÷8×时间×天数×监控点数÷1024 例:我们要计算720P网络摄像机每小时每路所占硬盘空间:4096÷8×3600(秒)÷1024=1800MB≈1.76GB,比如我们计算16路720P 网络摄像机存数1月所占用的硬盘空间4096÷8×3600(秒)×24(小时)×30(天)×16(路摄像机)÷1024=20736000(MB)≈20250GB≈19.8TB,MB→GB→TB的换算都是除以1024。
高清网络监控系统的带宽及硬盘容量计算在高清网络监控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图像不流畅,最大的原因就是网络带宽不足,如何解决带宽不足的问题。
以下做些简单的计算示例: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每路图像占用多少带宽。
以常用的720P网络摄像机产品为例,正常的默认码率为4096Kb/s 那么它所占用网络的带宽为: 4096Kb/s除以8(1个字节8个字位) =512KB/s(即512千字节每秒)=4Mb/s同理1080P为: 8192Kb/s=1024KB/s=8Mb/s最简单的速记:D1的码流是2M/s,720P的码流是3M/s,960P 的是4M/s,1080P的是6-8M/s。
其次要弄清楚交换机的带宽容量,很多人认为:用百兆就可以完全的支持了,我们常用的交换机有百兆交换机、千兆交换机。
它们的实际带宽一般只有理论值的60~70% ,所以它们的总带宽容量大致是60Mbps或600Mbps。
从网络拓扑结构上来讲,一个局域网通常是两到三层结构。
接摄像机那端为接入层,一般用百兆交换机就够了,除非你在一个交换机上接了很多个摄像机。
汇集层、核心层则要按该交换机汇聚了多少路图像来计算,计算方法如下:如果接720P的网络摄像机,一般15路图像以内,用百兆交换机,超过15路则用千兆交换机。
如果接1080P的高清网络摄像机,一般8路图像以内,用百兆交换机,超过8路则用千兆交换机.网络摄像机定时录像所占用的硬盘空间计算公式为:存储空间(MB)=码率÷8×时间×天数×监控点数÷1024 例:我们要计算720P 网络摄像机每小时每路所占硬盘空间:4096÷8×3600(秒)÷1024=1800MB≈1.76GB,比如我们计算16路720P网络摄像机存数1月所占用的硬盘空间 4096÷8×3600(秒)×24(小时)×30(天)×16(路摄像机)÷1024=20736000(MB)≈20250GB≈19.8TB,MB →GB→TB的换算都是除以1024。
视频监控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计算方法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下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做以介绍。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传输带宽计算: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地方监控点: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 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2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40Mbps 监控中心: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5600Kbps=2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7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1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存储空间计算: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0.9(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64×3600×24×30×50÷0.9=8789.1GB≈9TB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192×3600×24×30×50÷0.9=26367.2GB≈26TB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256×3600×24×30×50÷0.9=35156.3GB≈35TB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512×3600×24×30×50÷0.9=70312.5GB≈69TB例如:8路硬盘录像机,视音频录像,采用512Kbps定码流,每天定时录像12小时,录像资料保留15天,计算公式如下:每小时录像文件大小=512×3600÷8÷1024=225MB硬盘录像机所需硬盘容量=225×8×12×15=324000MB≈320GB各种分辨率下采用什么样的码流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一般的硬盘录像机都支持多种分辨率,我们一般使用CIF、DCIF、D1三种。
1、首先计算 720P(1280×720)单幅图像照片的数据量每像素用24比特表示,则:720P图像照片的原始数据量= 1280×720×24/8/1024=2700 KByte2、计算视频会议活动图像的数据量国内PAL活动图像是每秒传输25帧.数字动态图像是由I帧/B帧/P帧构成.其中I帧是参考帧:可以认为是一副真实的图像照片。
B帧和P帧可简单理解为预测帧,主要是图像的增量变化数据,数据量一般较小。
极限情况下,25帧均为I帧,即每帧传输的图像完全不同。
则:720P活动图像的每秒传输的极限数据量= 2700 KByte×25 = 67500 KByte/s转换成网络传输Bit流= 67500×8 = 540000 Kbit/s,即528M的带宽。
在实际视频会议应用中,由于有固定场景,因此以传输增量数据为主(传输以B帧和P帧为主),一般在10%—40%之间,40%为变化较多的会议场景.计算如下:增量数据在1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10%×24 + 2700 KByte =9180 KByte/s = 72 Mbit/s增量数据在2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20%×24+ 2700 KByte =15660 KByte/s = 123 Mbit/s增量数据在4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40%×24+ 2700 KByte =28620 KByte/s = 224 Mbit/s3、H。
264压缩比H。
264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
264的压缩比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1。
5~2倍。
举个例子,原始文件为88GB,采用MPEG-2压缩后为3.5GB,压缩比为25∶1,而采用H。
网络监控交换成机选择问题: 不稳定的网络监控系统,不光是视频卡顿,而是会存在大量的视频包丢失,各种糟糕的用户体验.高清监控在安防监控领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网络高清的增长迅猛。
然而网络系统的技术对于安防行业相对于比较陌生。
在第4期我们讲道了网络监控的延时和网络架构对监控的影响,这期我们重点讲"中小型网络监控项目,网络交换设备的选择"。
如果以保障效果为前提, 首要建议是"独立搭建视频监控网络,与办公网络隔离".监控网络有三层架构方式:核心层, 汇聚层,接入层,传输中继层上行: 网络摄像机传输视频(主码流+辅码流), NVR/监控平台转发流,少量控制命令下行: NVR存储/磁盘阵列/监控平台服务器, 解码器/解码矩阵, 客户访问端以选用720P 的摄像机为例,分别选择对应交换机。
前端20路720P接入1个接入层交换机* 传输中继层(延长距离,和讲就近几个摄像头接入到一条网线上)为了覆盖到各个摄像头和远距离传输, 监控需要用到小路数的交换机作为传输的中继/汇聚. 如果不需要进行汇聚,甚至于可以选择网线的延长器来处理. 传输中继层交换机通常100M普通交换机即可. 不建议多级级联,远距离用光纤。
*接入层交换机的选择(连接前端摄像机,并将视频数据上传汇聚层)通常选择原则是:低于12路720P,选100M上行交换机即可;超过12路720P选千兆上行线速交换机,x个100M端口,2个1000M电口。
例如:720P网络摄像机码流大致为4.5Mbps,20个摄像机就是20*4.5=90Mbps,也就是说接入层交换机上传端口必须满足90Mbps/S的传输速率要求,考虑到交换机实际传输速率(通常为标称值的30%,100M的也就30M左右),所以接入层交换机应选用具有1000M上传口的交换机。
接入层如果选择24口交换机满负荷运行,则背板带宽最好在8.8Gbps以上,包转发率在6.55Mpps/S。
网络带宽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1秒),能通过的最大位数据,其单位是bit/s(比特/秒)。
在实际网络应用中,我们使用电脑下载文件时,会看到显示器上显示下载速度,为125KB/s(KB)、103KB/s等大小字样,此数字代表的是宽带速率;因为运营商提供的线路带宽使用的单位是比特,而一般下载文件时显示的是字节(1字节=8比特),所以要通过换算,才能得到实际值。
我们以4M宽带为例,按照换算公式换算一下:4Mb/s=4096Kb/s=4096/8KB/s=512KB/s由此可知,4M宽带的下载速度为512KB/s有一点要特别记住,宽带的下载速度和上传速度是不一致的,正常情况下,上传速度比下载速度要慢很多(有可能相差几倍),具体数值以运营商为准;当IPC上传图像时,所用到的就是宽带的上传速度,上传速度与图像传输的实时性是息息相关的。
以下为IPC路数所对应的网络带宽的参考表:分辨率1路4路9路16路20路25路36路2048×15365Mbps 20Mbps 45Mbps 80Mbps 100Mbps 125Mbps 180Mbps (300万)1920×10805Mbps 20Mbps 45Mbps 80Mbps 100Mbps 125Mbps 180Mbps (200万)1280×960(1303.5Mbps 14Mbps 31.5Mbps 56Mbps 70Mbps 87.5Mbps 126Mbps万)1280×720(1003Mbps 12Mbps 27Mbps 48Mbps 60Mbps 75Mbps 108Mbps 万)72Mbps 704×576(40万)2MKbps 8Mbps 18Mbps 32Mbps 40Mbps 50Mbps352×288(10万)512Kbps 25Mbps 4.5Mbps 8Mbps 10Mbps 12.5Mbps 18Mbps。
附件:
视频监控中存储容量的计算
手动计算公式:
第一步:计算单个通道每小时所需要的存储容量S1 , 单位MByte。
S1=D÷8×3600÷1024
其中:D-码率(即录像设置中的“位率/位率上限”),单位Kbit/s 第二步:确定录像时间,计算单个通道所需要的存储容量S2, 单位MByte
S2=S1×24×t
其中:t为保存天数,24表示一天24小时录像
第三步:确定视频通道数,计算最终所需容量S3,单位TB
S3=S2×N÷1024÷1024
示例:200W网络摄像机按4M码流(单位:Kb/s)容量大小,要求全天录像,共有208个摄像机,要求存储1个月的录像资料,计算硬盘容量。
每个通道每小时:S1(MB)=4096÷8×3600÷1024=1800
每个通道每个月:S2(MB)=1800*24*30=1296000
计算最终所需容量:S3(T)=1296000*208÷1024÷1024=257.08
摄像机和NVR录像机同时支持H.265编码,容量储存减半。
视频监控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计算方法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下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做以介绍。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传输带宽计算: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地方监控点: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 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2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40Mbps 监控中心: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5600Kbps=2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7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1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存储空间计算: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0.9(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64×3600×24×30×50÷0.9=8789.1GB≈9TB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192×3600×24×30×50÷0.9=26367.2GB≈26TB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256×3600×24×30×50÷0.9=35156.3GB≈35TB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512×3600×24×30×50÷0.9=70312.5GB≈69TB例如:8路硬盘录像机,视音频录像,采用512Kbps定码流,每天定时录像12小时,录像资料保留15天,计算公式如下:每小时录像文件大小=512×3600÷8÷1024=225MB硬盘录像机所需硬盘容量=225×8×12×15=324000MB≈320GB各种分辨率下采用什么样的码流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一般的硬盘录像机都支持多种分辨率,我们一般使用CIF、DCIF、D1三种。
视频监控中常用码流计算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下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简单介绍。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假如比特率越少则情况恰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往,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传输带宽计算: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50米红外摄像机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
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监控点: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2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浙江监控批发网络编码板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40Mbps;监控中心: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Kbps=2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75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100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00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存储空间计算: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0.9(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64×3600×24×30×50÷0.9=8789.1GB≈9TB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192×3600×24×30×50÷0.9=.2GB≈26TB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256×3600×24×30×50÷0.9=.3GB≈35TB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512×3600×24×30×50÷0.9=.5GB≈69TB。
监控系统带宽如何计算监控系统带宽如何计算⒈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监控系统带宽的计算方法。
在设计和运维监控系统时,准确计算带宽需求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⒉带宽计算原理带宽计算基于监控系统中所涉及的数据流量和传输需求。
带宽是一个网络连接的最高传输速率,通常以每秒传输的位数(bps)来衡量。
⒊数据流量估算在计算带宽前,首先需要估算监控系统的数据流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据流量估算方法:⑴告警数据:估算每个告警事件所占据的数据大小,并将其乘以预期的告警事件数量,从而得出告警数据流量。
⑵监控指标数据:估算每个监控指标的数据大小,并将其乘以监控指标的数量和采集频率,从而得出监控指标数据流量。
⑶日志数据:估算每条日志的数据大小,将其乘以日志产生的频率和日志数量,从而得出日志数据流量。
⒋带宽需求计算一旦获得了数据流量的估算值,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带宽需求:带宽需求 = 总数据流量 / 监控时间段其中,总数据流量为上述各种数据流量的总和,监控时间段为监控系统需要保留的数据的时间范围。
⒌预留带宽除了基于数据流量的带宽需求,还需要预留带宽来处理突发的数据增量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预留带宽一般为总带宽的一定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⒍增加带宽方法⑴升级网络连接:如果当前网络连接的带宽无法满足需求,可以考虑升级网络连接来增加带宽。
⑵负载均衡:通过在监控系统中使用负载均衡技术,将传输负载分散到多个网络连接上,从而增加带宽。
⑶压缩数据:使用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压缩,在传输过程中减少数据量,从而减少带宽需求。
⒎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附件1: 带宽计算示例表格⒏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带宽:网络连接的最高传输速率。
⑵ bps:每秒传输的位数。
⒐结束。
1080P、720P、4CIF、CIF所需要的理论带宽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上下、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下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做以先容。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假设比特率越少那么情况恰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局部。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方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往,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方从FTP效劳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传输带宽计算: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50米红外摄像机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
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地方监控点: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 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2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浙江监控批发网络编码板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40Mbps;监控中心: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Kbps=25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7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1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存储空间计算: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0.9(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64×3600×24×30×50÷≈9TB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192×3600×24×30×50÷0.9=.2GB≈26TB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256×3600×24×30×50÷0.9=.3GB≈35TB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512×3600×24×30×50÷0.9=.5GB≈69TB。
网络监控交换成机选择问题: 不稳定的网络监控系统,不光是视频卡顿,而是会存在大量的视频包丢失,各种糟糕的用户体验.高清监控在安防监控领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网络高清的增长迅猛。
然而网络系统的技术对于安防行业相对于比较陌生。
在第4期我们讲道了网络监控的延时和网络架构对监控的影响,这期我们重点讲"中小型网络监控项目,网络交换设备的选择"。
如果以保障效果为前提, 首要建议是"独立搭建视频监控网络,与办公网络隔离".监控网络有三层架构方式:核心层, 汇聚层,接入层,传输中继层上行: 网络摄像机传输视频(主码流+辅码流), NVR/监控平台转发流,少量控制命令下行: NVR存储/磁盘阵列/监控平台服务器, 解码器/解码矩阵, 客户访问端以选用720P 的摄像机为例,分别选择对应交换机。
前端20路720P接入1个接入层交换机* 传输中继层(延长距离,和讲就近几个摄像头接入到一条网线上)为了覆盖到各个摄像头和远距离传输, 监控需要用到小路数的交换机作为传输的中继/汇聚. 如果不需要进行汇聚,甚至于可以选择网线的延长器来处理. 传输中继层交换机通常100M普通交换机即可. 不建议多级级联,远距离用光纤。
*接入层交换机的选择(连接前端摄像机,并将视频数据上传汇聚层)通常选择原则是:低于12路720P,选100M上行交换机即可;超过12路720P选千兆上行线速交换机,x个100M端口,2个1000M电口。
例如:720P网络摄像机码流大致为4.5Mbps,20个摄像机就是20*4.5=90Mbps,也就是说接入层交换机上传端口必须满足90Mbps/S的传输速率要求,考虑到交换机实际传输速率(通常为标称值的30%,100M的也就30M左右),所以接入层交换机应选用具有1000M上传口的交换机。
视频监控中常用码流计算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就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下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简单介绍。
比特率就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就是0,要么就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假如比特率越少则情况恰好相反。
码流(DataRate)就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就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就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往,影响上传速度的就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就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与码流的大小定义表:传输带宽计算: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注:监控点的带宽就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就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50米红外摄像机理论上其上行带宽就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就是2Mbps=256kb/。
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瞧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监控点: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2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浙江监控批发网络编码板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40Mbps;监控中心: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与)=Kbps=2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与)=7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与)=1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与)=2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存储空间计算: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0、9(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64×3600×24×30×50÷0、9=8789、1GB≈9TB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192×3600×24×30×50÷0、9=、2GB≈26TB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256×3600×24×30×50÷0、9=、3GB≈35TB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512×3600×24×30×50÷0、9=、5GB≈69TB。
视频监控存储空间大小计算方法
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下
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做以介绍。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
传输带宽计算:
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
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
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
地方监控点:
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
D1(4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
带宽为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
监控中心:
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
和)=25600Kbps=25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
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75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