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核心制度之查对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5.61 KB
- 文档页数:4
医疗核心制度查对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医疗领域中所建立的重要制度,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高质量和可及性。
查对制度则是指在医疗核心制度中采取的一种审核和监督机制。
查对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诊断查对:医疗机构内部设立相关部门,负责对医生的诊断进行查对和评估,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药品查对:对医疗机构所配药品进行查对,以防止错误药品或过期药品的使用。
3. 病历查对: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病历进行查对,核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正确性。
4. 医保查对:医疗机构对医保报销的相关费用进行查对和审核,以防止虚假报销和医疗费用的滥用。
5. 患者信息查对: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查对,核实患者的身份和医疗保险资格,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合法性。
通过这些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权益,并维护医疗秩序。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查对制度定义: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
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
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一)临床科室:1.医嘱查对制度(1)医嘱经医生录入后主班护士确认后方可执行。
(重点确认:床号、患者信*息、开始时间、医嘱内容、频次、用法、首日执行次数、首次执行时间、停止时间等)(2)对有疑问的医嘱,须向有关医生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
(3)对有疑义的医嘱暂不处理,通知医生,并记录于《模糊、可疑、超常规医嘱登记本》,将新开医嘱做相应核查,确认无误后执行。
(4)医生补开抢救医嘱,经两人核对后护士通过护士长授权在电脑上补签执行时间、执行者姓名,应与《抢救患者口头医嘱记录本》记录内容保持一致。
每日下班前检查IIH系统中病人当日执行计划完成情况,并对未执行的医嘱进行交班。
(5)每日下班前检查本班医嘱执行情况,并对未执行的医嘱进行书面交班。
(6)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执行时应严格三查八对。
2.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包括服药、各种注射、静脉维持)(1)服药、注射、输液时必须扫码执行,并严格进行三查八对。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2)备药前检查药品的质量,注意有无变质,瓶身有无裂缝,注意有效期及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易致过敏的药物,使用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反复核对,用后保留安瓿。
(5)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之二:查对制度导语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为了便于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细化工作流程,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释义》,以问答形式重点对核心制度定义和基本要求中的关键节点、重点概念及名词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并对每项核心制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关键环节提出了要求,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制订和执行本机构核心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
查对制度定义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基本要求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
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
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释义Q1·哪些临床诊疗行为需要进行复核查对?患者身份错误事实上可以发生在诊断和治疗的任何阶段。
患者可能是在镇静状态、意识不清或没有充分集中注意力也可能是在住院过程中更换床位、房间或病房;或患者因听力障碍或其他情况都可能导致在确认患者身份时出现差错。
医疗机构内针对具体患者个人的医疗行为和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开具和执行医嘱、给药、手术/操作、麻醉、输血、检验标本采集、检查、发放营养膳食、接送转运患者、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等环节的行为均需要进行复核查对。
Q2·如何查对患者身份?身份查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门急诊号)、身份证号(或护照号或其他身份ID)、出生年月日以及电子设备身份认证(包括腕带或其他可穿戴设备上的二维码、条形码等)等,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住院号姓名+门急诊号等。
核心制度-核对制度要点解析1.哪些临床诊疗行为需要进行复核查对?患者身份错误事实上可以发生在诊断和治疗的任何阶段.患者可能是在镇静状态、意识不清或没有充分集中注意力;也可能是在住院过程中更换床位、房间或病房;或患者因听力障碍或其他情况都可能导致在确认患者身份时出现差错。
医疗机构内针对具体患者个人的医疗行为和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开具和执行医嘱、给药、手术/操作、麻醉、输血、检验标本采集、检查、发放营养膳食、接送转运患者、检验检查结/报告等环节的行为均需进行复核查对。
2.怎么查对包括患者身份?身份证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门急诊号)、身份证号(或护照号或其他身份ID)、、出生年月日以及电子设备身份认证(包括腕带或其他可穿戴设备上的二维码、条形码等)等,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住院号、姓名+门诊号等。
核对姓名时,请患者主动陈述本人姓名以便确认。
禁止使用病房号或床位号进行身份核查。
医用腕带信息可替代患者床头卡信息,但仍需患者以口语化方式,如陈述自己姓名以确认身份。
3.如何落实口语化查对?用电子设备识别患者身份时,仍然进行口语化查对,查对时应通过开放式提问,如“您叫什么名字?”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而不是用诱导式提问,如“您是否是某某?“等问题来确认患者的姓名。
4.如何对昏迷、意识不清等无法表明自己身份的患者进行身份查对?医务人员对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进行身份核查对时,可由其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按患者姓名和住院号(或门、急诊号等)等两种以上身份查对方式实施查对确认并及时佩戴腕带;对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临时采用其他方式标记身份(如“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等)并佩戴腕带,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由双人进行查对确认。
5.药剂师调剂处方时查对包括哪些?包括“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品、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品理性,对临床诊断。
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查对制度概述在医疗领域,质量和安全是关乎患者生命和健康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
其中,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查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可以帮助医疗机构确保制度落地和执行,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
1. 查对制度的定义和目的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内部针对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的检查和核对的制度。
通过查对制度,医疗机构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查对制度的主要目的包括: - 确保医疗机构内部各项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的落地和有效执行; - 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 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 保障医疗机构的合规性。
2. 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流程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可以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制度查对制度查对是查对制度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内部的各项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的落地和有效执行。
具体流程如下: - 确定查对周期和频率: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实际情况,确定查对的周期和频率,保证制度查对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 制定查对清单:制定制度查对的清单,列出需要查对的制度内容和具体要求; - 分工查对:安排专人或专业团队进行制度查对,分工合理,确保全面查对; - 记录问题:记录制度查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达标情况; - 汇总整改:对查对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制定整改措施和责任人;- 跟踪落实:跟踪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2 制度修订和完善制度查对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部分制度存在不完善或需要修订的情况,医疗机构应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具体流程如下: - 分析问题:针对查对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制定修订方案:根据问题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修订方案;- 审批和发布:将修订方案按照医疗机构的程序进行审批和发布; - 落实和培训:将修订的制度内容进行落实和培训,确保全员了解并落实修订后的制度。
查对制度(核心制度)引言概述:查对制度,作为一种核心制度,在各个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对信息、数据、材料等进行核查和对比,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正文内容:1. 查对制度的定义和目的1.1 查对制度的定义查对制度是指通过对信息、数据、材料等进行核查和对比,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制度。
它涉及到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对、核实和验证的过程。
1.2 查对制度的目的查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信息进行核查和对比,可以发现和纠正错误、避免误导和偏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查对制度的应用领域2.1 金融领域在金融领域,查对制度被广泛应用于交易确认、账户对账和风险控制等方面。
通过对交易数据和账户信息进行核对,可以防止错误和欺诈行为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2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查对制度被用于医疗记录的核对、用药的查对和手术前后的核对等环节。
通过对医疗信息的核实和对比,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2.3 生产领域在生产领域,查对制度被用于生产流程的核对、质量检验的查对和原材料的核对等环节。
通过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核查,可以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规范,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2.4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查对制度被用于学生作业的批改、考试成绩的核对和学生信息的核对等方面。
通过对学生作业和考试成绩的核实和对比,可以减少评分错误和学生信息错误,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2.5 政府机构在政府机构中,查对制度被用于政策执行的核对、数据统计的查对和行政审批的核对等环节。
通过对政策执行情况和数据统计结果的核实和对比,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减少行政错误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总结:综上所述,查对制度作为一种核心制度,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对信息、数据、材料等进行核查和对比,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新制定医院医疗机构十八项核心制度之查对制度1. 目的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及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特制订本制度。
通过严格、系统的查对程序,确保所有医疗行为的准确性,减少医疗事故,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医疗科室及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进修医师、规培医师等。
具体查对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医嘱、给药、输血、抽血、特殊饮食、无菌物品、各项有创操作、检查等。
3. 定义查对制度是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一套系统性管理制度。
通过多层次、多环节的查对措施,确保医疗行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内容4.1 患者身份识别4.1.1 患方如实填写信息,确保患者基本信息的准确性。
4.1.2 入院处为患者编具唯一住院号,病房护士在佩戴腕带前应核实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诉姓名。
4.1.3住院患者、急诊留观和急诊抢救室患者均使用“腕带”条码技术识别患者身份,门诊患者实施就诊号管理。
4.1.4 身份不明的患者以“无名氏n”(n=1、2……)+日期表示,确认身份后及时修改信息。
4.1.5收费室、门诊、入院处、临床医务人员等在评估和处置患者时必须核对信息,如发现不符应及时纠正。
4.1.6重点关注对象:危重患者、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精神异常者、手术患者及不愿提供个人信息、语言沟通不畅或有疑问的患者。
4.1.7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查对方法包括腕带和询问。
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唯一标识。
4.1.8为无名患者、意识不清、交流障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必须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或就诊号,并用电子设备(如PDA)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4.1.9腕带应正确佩戴,字迹清楚,松紧适宜,完整可用。
如字迹模糊应及时更换。
4.1.10落实各关键流程(如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之间的转运)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详见患者转科时的身份识别流程)。
查对制度一、医嘱查对:1.开具医嘱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等。
2.应班班查对医嘱。
夜班查对当日医嘱;总查对由护士长组织,每周1次。
其内容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
3.查对、处理医嘱者,须签全名。
4.对转抄医嘱须由另外一人核对。
转抄医嘱者与查对者均须签名。
5.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完整复述一遍,经医师复核无误后,方可执行。
抢救完毕,医师应在6小时内补开医嘱并签名。
6.查对时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师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和转抄。
二、服药、注射、输液、处置查对:1.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1)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注射、处置后查。
(2)八对:对住院号/门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姓名、住院号、出生年月等)确认患者身份,禁止将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3.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身份信息,并及时佩戴腕带。
对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临时采取其他方式标记其身份(如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等),并佩戴腕带,由双人查对确认。
4.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水剂、片剂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有效期和批号有无超期。
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5.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
使用特殊管理药品及高警示药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规定,经过双人核对,特殊时间段,本岗位仅有一人时,采用单人双次复核查对和两次签字。
用后保留空瓶及时交回药房。
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7.发药、注射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8.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药名、剂量,并留下空瓶,经另一人核对并在药袋或药瓶上签名后方可使用。
医疗核心制度之查对制度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1、医嘱应做到班班查对、每日总对,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设总查对登记本。
单线班处理的医嘱,由下一班负责查对。
2、各项医嘱处理后,应核对并签名。
3、临时执行的医嘱,需经第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4、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大声复述一遍,经医师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医师补开医嘱并签名;安瓿留于抢救后再次核对。
5、对有疑问的医嘱须经核实后,方可执行。
二、发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1、发药、注射、输液等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查:备药时与备药后查,发药、注射、处置前查,发药、注射、处置后查。
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品有效期。
一注意: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备药时要检查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标签是否清晰;水剂、片剂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瓶(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等。
任意一项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3、备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麻醉药使用后须保留空安瓿备查,同时在毒、麻药品管理记录本上登记并签名。
5、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6、发药、注射、输液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核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7、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床号、姓名、主要药名、剂量,并留下空安瓿,经另一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三、输血查对制度1、抽交叉配血查对制度(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上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协助)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抽血(交叉)前须在盛装血标本的试管上贴好写有病区(科室)、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等的条形码,条形码字迹必须清晰无误。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核心目标是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准确无误,避免因人为错误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和病患伤害。
查对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术前查对:在进行手术或者其他侵入性操作前,医疗人员应按照规定程序核对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信息,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药品查对:在赋予患者药物治疗时,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姓名、病历号、药品名称、剂量等信息,防止因给错药或者给错剂量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者药物中毒。
3. 检查查对:在进行各类检查项目前,医疗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检查项目、检查部位等信息,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输血查对:在进行输血操作前,医疗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血袋标签等信息,以防止输血错误导致的严重后果。
5. 护理查对:在进行各类护理操作前,护理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操作项目、操作部位等信息,确保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查对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并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全体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查对流程和技巧,提高查对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的准确性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因患者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错误和病患伤害。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患者身份确认:在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病历号等信息,以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2. 患者身份标识:医疗机构应为每位患者建立惟一的身份标识,如病历号、门诊号等,以便于在医疗过程中进行身份识别和记录。
3. 患者身份保密: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或者滥用。
4. 患者身份核对: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手术、输血、药物赋予等,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疗核心制度之查对制
度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1.临床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
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用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
①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及袋有无裂痕。
②查输血单位与血袋签上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血质量是否相符及配血交叉报告有无凝集。
③查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
2.手术室
(1)术前准备及接病人时,应查对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
(2)查手术名称及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
(3)查无菌包的灭菌指示剂,以及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4)凡做体腔深部组织手术,要在缝合前核对纱垫、纱布、缝针、器械的数目是否与术前相符。
(5)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洗手护士与手术者核对后,再填写病理检查单送验。
3.药房
(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等与诊断是否相符。
(2)发药时,查对药品、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4.检验科(配发血)
(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备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检",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袋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5.检验科
(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
(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6.病理科
(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
(2)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3)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4)发报告时,查对单位。
7.放射科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8.针灸及理疗科
(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2)低频治疗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3)高频治疗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4)针刺治疗时,检查针的数号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9.供应室
(1)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
(2)发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消毒日期。
(3)发器械包时,查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
lO.功能检查科(特殊检查室)有:心电图、B超、多普勒彩超等。
(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
(2)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其他科室亦应根据上述要求精神,制定本科室的查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