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的设计流程及构造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砌体结构1 一般规定1.1砌体结构可采用粘土实心砖和多孔砖及非粘土类烧结砖,如页岩烧结砖、粉煤灰烧结砖,和蒸压类的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以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石料等。
粘土类烧结砖,除240mm×115mm×53mm实心砖以外,应优先选用多孔砖,如KP1型(240mm×115mm×90mm)和M型(190mm×190mm×90mm)模数多孔砖。
蒸压类砖仅限采用240mm×115mm×53mm的实心砖,其抗剪强度较烧结类砖低30%,多孔和空心砖不得用于承重墙体。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主导块型为390mm×190mm×190mm,以及与此相匹配的辅助块型。
不得采用非标准的混凝土砌块。
砌体块材的强度等级,砖不应小于MU10,砌块不应小于MU5;对烧结类砖和石材宜采用普通砂浆,蒸压类砖宜采用粘性较好的专用砂浆;砂浆强度等级不宜大于块材的强度等级。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所用材料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武汉地区已禁用粘土类制品,但在其他部分地区仍有采用,故应根据当地法规选择适合的砌体材料。
1.2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在施工图中加以说明,其中B级即相当于我国目前一般的施工水平,当采用其它等级时,应对砌体的强度指标进行调整。
1.3考虑到大部分地区均有抗震的要求,建议不采用对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及构件,如多层多排内框架结构、墙梁等。
1.4多层砌体及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遵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l(2008年版)中的规定,详见该规范表1.2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及其注。
关于层数和总高度的几点具体规定:1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以及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必须严格按规范1.2条控制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
其中横墙较少一般指大于4.2m开间的房间占该层面积的40%-80%以上者;横墙很少一般指大于4.2m开间的房间占该层面积的80%以上者,故当涉及到多层教学楼、食堂、俱乐部和会议楼等应特别注意。
简述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结构工程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是建筑物受地震动能影响时,通过强度、刚度、耗能能力和规范等多种方法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技术手段和措施统称。
多层砌体结构是一种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结构类型,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应充分考虑以保证地震情况下的安全性。
一、多层砌体结构设计应遵循工程设计等级及要求多层砌体结构设计应按照工程等级要求进行,房屋结构及其附属结构中砌体墙体的等级要求应符合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允许的等级要求。
二、多层砌体结构地基处理多层砌体结构的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
地基处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比如:采用厚度增加、地基振动抑制、地基改造和地下基础支撑等措施。
三、多层砌体结构设计上的要求(1)砌体砖砌筑时采用小砖砌筑;(2)墙体中心线要求横断面上宽度应大于或等于高度的1.5倍;(3)墙体的应力应在1.5MPa以内,偏心弯矩限值不大于许用弯矩的2/3;(4)墙体厚度必须大于或等于许用厚度的1.5倍;(5)采用细骨料混凝土板和抗震木椎的改性复合壁;(6)砌体中椎控制窗口应小于500mm,回转拱门的宽度应小于250mm。
四、多层砌体结构受力分析多层砌体结构在实施抗震设计时,不仅要求满足强度、刚度等性能要求,而且要求能够在抗震设计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屋宇结构及其组件的受力,并能有效消除屋宇结构的受力不均匀性,克服受力在抗震设计过程中的影响,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需要进行多层砌体结构受力分析,分析多层砌体结构中砌体墙体在抗震作用下的拉力、抗剪力、偏心力及承载力等组件受力情况,从而进行构件受力的有效控制。
五、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辅助措施多层砌体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抗震辅助构造措施,加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如:地脚手架、抗震支撑、剪力墙、阻尼器和砖柱等,可以消除屋宇结构在受震作用下的受力不均匀性,改善结构抗震性能,以及结构受力分析过程中的受力不均匀性,从而有效的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砌体构造设计规范 GBJ3-88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使砌体构造设计贯彻执行国家旳技术经济政策, 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旳原则, 合理选用构造方案和建筑材料, 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合用、保证质量, 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合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房屋及构筑物旳砌体构造旳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合用于五列砌体旳构造:一、砖砌体, 涉及烧结一般砖(粘土砖和硅酸盐砖)、非烧结硅酸盐砖和承重粘土空心砖砌体。
二、砌块砌体, 涉及混凝土中型、小型空心砌块和粉煤灰中型实心砌块砌体。
三、石砌体, 涉及多种料石和毛石砌体。
第1.0.4条本规范是根据《建筑构造设计统一原则》(GBJ68—84)规定旳原则进行制定旳。
第1.0.5条地震区和特殊条件下或有特殊规定旳房屋及构筑物旳设计,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旳有关原则规范旳规定。
第二章材料第一节材料强度级别第2.1.1条块体和砂浆旳强度级别, 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烧结一般砖、非烧结硅酸盐砖和承重粘土空心砖等旳强度级别: MU30(300)、MU25(250)、MU20(200)、MU15(150)、MU10(100)和MU7.5(75)。
二、砌块旳强度级别: MU15.MU10、MU7.5.MU5和MU3.5。
三、石材旳强度级别: MU100、MU80、MU60、MU50、MU40、MU30、MU20、<U15和MU10。
四、砂浆旳强度级别: M15.M10、M7.5.M5.M2.5.M1和M0.4。
注: ①括号内为相应材料原原则规定旳标号。
②石材旳规格、尺寸及其强度级别可按附录一旳措施拟定。
③拟定硅酸盐块体旳强度级别时, 块体旳抗压强度应乘以自然碳化系数。
对粉煤灰中型实心砌块, 当无自然碳化系数实验时, 可取人工碳化系数旳1.15倍, 且不得不小于0.9。
注: 对下列各类料石砌体, 应按表中数值分别乘以系数:细料石砌体1.5;半细料石砌体1.3;粗料石砌体1.2;周边密缝石砌体0.8。
砌体结构主要构造措施一、前言砌体结构是建筑结构中常用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材料易得,施工简单,造价相对较低。
本文将从基础、墙体、梁柱等方面介绍砌体结构的主要构造措施。
二、基础1. 地基处理在进行砌体结构的基础施工前,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清理地面上的杂物和草皮,然后进行挖掘,确保地基达到要求深度。
如果地面土壤不够坚实,则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2. 基础尺寸砌体结构的基础尺寸应根据建筑物的重量和土壤承载力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重量越大,则需要更深厚的基础。
3. 基础材料在进行砌体结构的基础施工时,通常使用混凝土作为材料。
混凝土应按照设计要求配制,并且需要在浇灌后进行养护。
三、墙体1. 砖块选择在进行墙体施工时,需选择质量好、规格统一的砖块。
同时,在选择时还需考虑砖块的吸水率和强度等因素。
2. 砌筑技术在进行墙体砌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砖块应先浸水,使其表面湿润。
(2)墙体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砌筑,同时需注意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
(3)在进行墙体中部及顶部的砌筑时,需加设钢筋或木梁等加固措施。
3. 空心墙填充为了增强墙体的承载能力,在空心墙内可填充混凝土或轻质隔墙板等材料。
填充前需清理空心墙内的杂物,并且还需设置适当的排水孔。
四、梁柱1. 梁柱尺寸在进行梁柱施工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结构和荷载情况来确定其尺寸。
同时,在计算时还需考虑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受力性能。
2. 钢筋混凝土施工钢筋混凝土梁柱施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2)混凝土应按照设计比例配制,并在浇灌后进行养护。
(3)在进行施工时,需注意施工顺序和安全措施。
3. 预制梁柱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可使用预制梁柱。
预制梁柱的优点是尺寸精确、质量稳定、施工周期短等。
五、结语以上是砌体结构主要构造措施的详细介绍。
在进行砌体结构的施工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砌体的构造措施概述砌体是建筑领域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用砖、石等材料建造墙体、柱子等部件来实现建筑构造。
为了确保砌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构造措施。
本文将介绍砌体构造的关键措施,包括基础处理、砌筑材料的选择、砌筑工艺等。
1. 基础处理砌体的稳定性起源于其基础的稳定性。
因此,在进行砌体构造之前,需要对基础进行处理,确保其坚实稳定。
常见的基础处理措施包括:•地基处理:对于不稳定的地基,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加铺石板、压实土壤等,以增加基础的稳定性。
•基础的尺寸和形状设计: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土壤条件,合理设计基础的尺寸和形状,以确保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砌筑材料的选择砌筑材料的选择对于砌体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2.1 砖块砖块是砌体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在选择砖块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强度:选择具有足够强度的砖块,以确保砌体的承载能力。
•吸水性:过度吸水的砖块可能导致砌体变形或开裂,因此需要选择吸水性适中的砖块。
•尺寸和形状: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尺寸和形状的砖块,以便于砌筑工作的进行。
2.2 砂浆砌体的砂浆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砂浆应具备以下特点:•强度:砂浆的强度需要与砖块相匹配,以确保构造的整体强度。
•粘结性:砂浆需要具有足够的粘结性,以确保砖块之间能够牢固连接。
•施工性:砂浆的施工性能也需要考虑,如凝结时间、黏度等。
3. 砌筑工艺砌体的砌筑工艺对于砌体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样重要。
3.1 砌筑顺序砌体的砌筑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通常的砌筑顺序包括:•先砌墙角:将墙角的砖块优先砌筑,以确保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根据设计要求,按照墙体的结构和安装需求进行砌筑,例如门洞、窗洞等。
3.2 砌筑技术为了保证砌体的质量,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砌筑技术:•砌筑砂浆:将砂浆均匀地涂抹在砖块上,保证接缝处充满砂浆。
•砌筑墙体:将砖块按照设计要求放置,保证垂直度和水平度,并在砌筑过程中使用水平仪进行检查。
砌体结构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一、施工前准备工作1.1 工地准备在进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前,首先需要对工地进行充分准备。
确保施工场地平整、干净,清除杂物和障碍物,确保安全施工环境。
1.2 施工材料准备准备所需的砌体材料,包括砖块、水泥、砂浆等。
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储存条件良好,以保证施工质量。
1.3 设备布置安排好各种施工设备,如搅拌机、吊装设备等,确保设备运转正常,能够满足施工需求。
二、砌体结构施工过程2.1 基础墙体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在基础墙体位置标出基准线和墙面标高,进行基础墙体的砌筑。
注意砌体砖块的摆放顺序和砂浆的使用比例,保证墙体的垂直度和强度。
2.2 主体墙体施工在基础墙体完成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主体墙体的砌筑。
密实砌筑,注意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确保墙体结构的稳固性和整体性。
2.3 封顶及收尾工作待主体墙体完成后,进行封顶工作,设置梁柱及楼板等支撑结构,进行顶部平整度和尺寸的检查。
最后进行收尾工作,清理施工现场,完成相关结构的完善和外观的修整。
三、质量及安全管理3.1 质量控制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质量把控,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3.2 安全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施工意外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四、施工验收及后期维护4.1 施工验收完成砌体结构工程后,进行验收工作,通过相关部门验收,检查工程质量和施工符合度,合格后方可移交使用。
4.2 后期维护施工结束后要对建筑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结构的问题,延长建筑寿命,确保建筑的使用安全和舒适性。
以上是关于砌体结构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详细步骤及管理要点,希望对您的工程施工有所帮助。
12SG620砌体结构设计与构造砌体结构是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简单、经济、施工方便,因此在多数住宅和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砌体结构的设计与构造。
砌体结构的设计首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理环境和荷载要求等因素进行结构布置的初步设计。
然后需要进行承载墙和非承载墙的选型设计。
在承载墙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荷载情况,选择墙体的厚度和砌筑材料,以满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非承载墙则可以选择砌块或砖石结构,只需考虑隔音、隔热等要求。
在墙体的设计中,要考虑墙体与楼板、梁柱的连接方式,确保墙体与结构之间的协调和连接。
砌体结构的构造包括砌筑和结构连接两个方面。
砌筑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先进行墙脚打地、安排抹灰表面和绑扎钢筋或钢网等工作,然后按照砌筑尺寸和材料要求进行砌筑。
在砌筑过程中,要注意砌块或砖块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有缺陷的砌块或砖块,以确保墙体的质量。
同时要注意墙体的垂直度、水平度和表面平整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墙体的开裂和变形问题。
砌体结构的连接是确保整个建筑物结构稳定和综合性能满足要求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墙体之间和墙体与结构之间的连接中,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柱、钢梁、钢筋或钢膜连接等方式,以增强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要考虑连接部位的防水、防火和隔音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连接的质量和功能。
总之,砌体结构设计与构造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刚度和耐久性等要求,保证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
在设计时要合理选择砌体材料和墙体厚度,确保砌体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在构造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砌筑和连接,确保连接的质量和功能。
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与施工措施,可以使得砌体结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办公环境。
总结砌体结构目录一、工程概况1、简况(层数、高度、高宽比)2、伸缩缝3、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二、工程条件1、设计使用年限2、安全等级3、雪荷载4、风荷载5、地面粗糙度6、场地类别7、设防烈度8、设防类别三、计算及假定(整体及抗震)四、荷载取值1、恒荷载2、活荷载五、设计部位及构造1、墙(1>计算:受压计算;局部受压;梁端部受压;高厚比;抗震横墙间距;墙段局部尺寸限值;2>构造)2、圈梁(1>布置原则及位置;2>构造)3、过梁(1>计算;2>构造)4、挑梁(1>计算;2>构造)5、构造柱6、楼屋盖7、楼梯间8、砌块房屋砌体结构《北京细则》4.1.1:砌体结构指实心砖和多孔砖以外,还包括非粘土类烧结砖,如煤矸石、页岩烧结砖;粉煤灰烧结砖;另外还包括蒸压类砖,如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以及砼小型空心砌块等。
非粘土类烧结砖,除240×115×53实心砖外,应优先选用多孔砖,如KP1型(240×115×90)和M 型(190×190×90)模数多孔砖。
蒸压类砖仅限采用240×115×53实心砖,多孔和空心砖不得用于承重墙体。
砼小型空心砌块的主导块型为390×190×190,以及与此相匹配的辅助块型。
不得采用非标准砼砌块。
《北京细则》4.2.3:多层砌体房屋,防潮层以上墙体宜采用混合砂浆砌筑。
若用水泥砂浆时,应按有关规范折减强度。
一、工程概况:1、一层地下室,地下一层为5级人防,高度为2.80m;建筑总长为81.24m,总宽为15.34m,总高为14.22m<18m,层数为5层<6,室内外高差为0.30m;高宽比为0.93<2.0。
《抗规》7.1.7条: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这是本人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底框—砌体结构设计总结,从未外传,这次吐血奉上,恭候拍砖.(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1. 底框部分:(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 (2) 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5) 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
5—1。
7之间)(8) 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2. 砖混部分:(1) 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5) 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 (6) 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1. 底框部分:(1) 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砌体结构的一般构造措施摘要:介绍了已有试验研究成果及工程设计经验基础上新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六章涉及的砌体结构整体稳定性措施、房屋的防裂抗裂措施的条文背景,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或示例,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砌体结构整体性/稳定性抗裂/防裂措施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以下简称新规范或GB50003)第四章4.1.2条规定:砌体结构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要求。
根据砌体结构的特点,砌体结构正常使用要求,一般情况下可由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
这些构造措施包括砌体结构或结构构件的稳定和整体性构造措施、耐久性措施及裂缝或变形控制措施等等。
由于砌体结构组成材料的多样性,其相应的构造措施也要比其他材料结构的相应措施看起来显得“繁杂或琐碎”些。
多层砌体结构是我国应用最广泛和应用数量最大的结构形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墙改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由于研究乏力和相应措施的滞后,设计、施工、施工管理的针对性不强,又因系多层结构,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致使砌体结构房屋出现了一些带普遍性所谓质量问题,而新型砌体材料较传统砌体材料表现的尤其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墙材的顺利推广应用。
另外随着国家住宅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深入,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业主的使用要求、设计、施工的责任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的强化。
这其中体现标准强化、管理的措施就是国家已颁布实行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这对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新规范就是根据这样的背景,总结我国近年来试验研究成果、工程经验以及借鉴国外可行的技术的基础上完成本规范的全面修订的。
本章的构造要求,和原规范相比虽仍为三节,但其内容已有较大的扩充和变化,有关构造要求的标准也有所提高。
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新增和修改变动较大的那些条文以及被列为强制性的条文,并按“深入浅出”的原则,在简介背景的基础上,力求在执行和应用方面提出注意事项或例证,供参考。
浅议砌体结构的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相应带动了大量的城乡改造工程。
但我国的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在较为落后偏僻的城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差、交通不便等原因,楼房的建设仍以砌体结构为主。
本文通过对砌体建筑的建筑方案、结构设计和地基基础设计要点和相关设计规范条文的论述,达到控制设计质量、保证主体结构安全性的目的。
关键词:砌体结构;概念设计;构造措施1、建筑设计1.1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由于平面上质量和刚度中心偏移距离较大,而在地震中产生较大的扭转变形。
地震作用计算一般采用底部剪力法,此法的前提是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将影响水平力的传递途径,引起水平力的重分配和应力集中。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就有力地诠释了这个概念:平面规则的建筑破坏相对较小,而那些平面不规则的如h型、l型、t型、回型等建筑破坏相对较大。
1.2设计应严格控制房屋高度、层数和层高《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7.1.2条明确规定了各种设防烈度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
经过对多栋建筑(8烈度设防)抗震计算结果分析可知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抗震规范表7.1.2规定的限值时,不但横墙的间距、洞口的尺寸、窗间墙等都远大于本规范的限值,而且构造柱的设置数量远大于本规范的构造规定。
即使计算能通过,建筑造价也要大幅增加。
同样,抗震规范表7.1.5规定了砌体房屋的层高限值,若超过了限值则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如增加墙的厚度、加密构造柱等,无形中增加了很多造价。
因此,建筑方案设计时应尽量避免房屋的高度、层数和层高接近、达到或超过抗震规范规定的限值。
1.3控制房屋的高宽比和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房屋的高宽较大时,在水平力作用下,建筑的变形中不仅有剪切变形,而且产生较大的整体弯曲变形,与底部剪力法的计算假定条件不符,计算结果可想而知。
五、过梁、圈梁、墙梁、悬挑构件及墙体的构造措施(1)、常用的过梁有砖砌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两类。
作用在过梁上的荷载有墙体荷载和过梁计算范围内的梁板荷载。
根据过梁的工作特性和破坏形态,砖砌过梁应进行跨中正截面和支座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过梁应进行跨中正截面和支座斜截面承载力计算以及过梁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2)、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各类砌体房屋中均应按规定设置圈梁。
对圈梁的构造要求是为了保证圈梁作用发挥。
(3)、墙梁按承受荷载可分为承重墙梁和非承重墙梁;按支撑条件可分为简支墙梁、框支墙梁和连续墙梁。
墙梁设计时应满足一般规定的要求以及对材料、墙体、托梁、开间等方面的构造要求。
(4)、影响墙梁破坏形态的主要因素有:墙体的高跨比、托梁高跨比、砌体和混凝土强度、托梁纵筋配筋率、剪跨比、墙体开洞情况、支承情况以及有无翼墙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墙梁将会发生弯曲破坏、斜拉破坏、斜压破坏、局压破坏等几种破坏形态。
因此,墙梁应分别进行使用阶段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墙体受剪承载力和托梁支座上部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以及施工阶段托梁承载力验算。
自承重墙梁可不验算墙体受剪承载力和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
(5)、针对挑梁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挑梁应进行抗倾覆验算、承载力计算和挑梁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其中抗倾覆验算应作为重点。
(6)、设计砌体结构房屋时,除进行墙柱的承载力计算和高厚比验算外,还应满足墙柱的一般构造要求,这是为了保证结构的耐久性,保证房屋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
(7)、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收缩变形和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为了防止和减轻墙体的开裂,除了在房屋的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外,还可以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经过工程实践证明确实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1)、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分为纵墙承重方案、横墙承重方案、纵横墙承重方案和内框架承重方案。
砌体结构建筑知识与构造做法墙体在建筑物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围合成空间的基本构造。
建筑墙体除非在砖混结构中是承重墙,在框架等其他结构体系中,主要作用是围护、保温、隔声、防火等作用。
墙体按照其材质的不同,墙体类型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墙体类型有砌块墙体、轻钢龙骨石膏板墙体、钢骨架墙体等,作为室内设计接触比较多的应该有轻钢龙骨石膏板墙体、钢骨架墙体,对于砌块墙体通常属于建筑设计的范畴。
虽然大部分室内设计不进行砌块墙体的设计,但由于砌块墙体具有很多其他墙体无可比拟的优点,在室内设计特别是深化设计过程中,经常也会接触到,所以了解掌握砌块墙体的做法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
、砌块墙体优缺点:优点:1、隔声、保温性能好;2、防火性能好;3、作为石材、瓷砖类的粘接基层墙体,稳定性好,不宜脱落缺点:1、最小的墙体厚度约在100mm,再加上抹灰及装饰层,相对厚度比较大无法满足装饰要求的墙宽;2、属于湿作业,施工条件受限,施工效率低,工期长。
二、构造要求及做法:1、砌体结构在框架结构的建筑内,属于二次结构,一般不进行承重,但由于涉及到建筑的抗震要求,砌体结构在建筑设计内属于结构设计,整体的砌体结构也属于主体结构的子分部。
既然涉及到结构安全,那么在装饰设计中,对于砌体结构就不能随意的拆改,改动后必要增加措施。
2、砌体结构的材料各地区会有差别,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应该属于加气块(全称:蒸气加压混凝土砌块),本文主要对加气块墙体的做法进行说明。
3、加气块的厚度常见基本由100/150/200mm 等多种规格,具体墙体的厚度需要经过计算进行确定。
4、砌体结构的墙体厚度,按照规范要求还需要进行高厚比的验算,主要就是墙体高度与厚度的比值要小于规范允许的数值,根据墙体上是否有窗洞口等因素,允许值可进行修正。
具体计算方式作为室内设计仅了解即可。
各墙厚墙体高度,可参考上表内相关数值5、填充墙体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mm 设2①6拉结筋,拉结筋伸入墙体长度在抗震烈度6/7度时不小于700mm ,8度时应全长贯通。
浅谈砌体结构的设计流程及构造措施
摘要:砌体结构在设计中计算不多,但其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的内容却相对较重要,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众多的建筑质量问题。
本文结合实际设计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阐述了砌体结构的设计流程及相关构造措施。
关键词: 砌体结构;设计流程;构造措施
abstract: masonry structure calculation is not much in the design, but the concept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content is relatively important, a little neglect may be building many quality problem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some practical design wor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elaborated the design process of masonry structure and related structural measures.
key words: masonry structure; design; constru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相应带动了
大量的城乡改造工程。
较为落后、偏僻的城市, 由于经济实力差、交通不便等原因, 楼房的建设依然以砌体结构为主, 如多层住宅, 沿街一、二层商店和多层底商住宅楼等。
因设计水平所限, 注重承载力的计算, 忽视了构造措施和概念设计, 在许多建筑的施工图
设计文件中, 已经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这样的设计不但不符合现行
设计规范, 而且降低了建筑的可靠度。
一、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参与建筑方案的设计。
此时,需要结构工程师综合运用其掌握的结构概念和专业知识,对建筑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总高度,总层数,地下室埋深,屋顶造型的可行性等等进行分析判断,选择效果最好、造价最低的结构方案,同时满足建筑专业需要,在建筑方案阶段就能达到对设计优化的作用。
在拿到建筑专业的图纸后,首先要理解透彻建筑图的意图,平立剖的关系,各层平面之问的关系,各承重墙、填充墙上下层的对应关系,各坡屋面交界处的关系等等,使自己对建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空间认识。
同时也是对建筑条件图的一种审核和确认,避免在下一步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修改和返工。
二、结构方案的确定
整体结构方案当然是砌体结构了。
先说一下基础的方案,确定基础方案的前提是正确读懂和理解地质勘察报告文件。
提醒一点的是,一定要根据建筑专业的总图来确定建筑正负零的绝对标高和地质报告中绝对标高的相对关系,这样才能合理的确定基础的埋深和地基的处理情况。
要根据地质劫察报告的建议和建筑条件图的具体形式并结合周边建筑设计经验来确定基础的形式,同时告知业主予以确认,以免造成按常规设计后又更改设计的情况。
上部结构部分主要是根据甲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以下部分:
1)楼板采用现浇板还是预制板,若是现浇板的话钢筋采用什么
强度等级的钢筋;
2)板、梁、构造柱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3)屋面做法、楼面做法的确认,内外装饰做法的确认等等。
三、砌体结构的设计阶段
由于砌体结构在设计中所需的计算工作并不多,通过结构计算软件的建模计算可以直接进行抗震分析,抗压计算,局部抗压计算,高厚比等计算。
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形式及墙体布置(整体性)决定了是采用刚性、刚弹性,还是弹性理论进行计算。
大开间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横墙间距。
小进深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高宽比。
对于底部框结构,一般不会出现由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情况,结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2001)第4.2.6条的规定,基本上不需要考虑风荷载。
在多层砌体结构设计中发现以下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对于出入口处的悬挑雨篷问题。
该构件虽然简单而常见,但设计人员应对其从严要求,特别是设有反梁的雨篷,其活荷载应按全满的积水考虑。
2)砌体结构中的墙梁问题。
应尽量避免采用,当必须使用时,墙梁以上的墙体应尽量采用轻质隔墙。
3)对于坡顶建筑。
我认为应该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原因有3:a.坡屋面比平层荷载稍大,且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双层双向配筋也不太浪费;b.坡屋面施工困难,双层双向配筋再设置马凳筋有利于现浇板保护层的控制:c.对于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方便施
工均有好处。
4)对于屋顶飘架应考虑风荷载作用下的负压作用,对飘架水平构件与柱的连接应该按照抗震框架的节点构造措施来进行节点的锚固和处理。
5)对于飘窗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进行抗倾覆验算,而且应按照荷载规范从严要求。
因为在紧急情况下,飘窗更有可能成为避险求救场所。
尽管结构设计规范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各种专业书籍也未提及,但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大家注意和探讨。
四、砌体结构设计的构造措施
虽然一般的砌体结构在设计中所需的计算工作并不多,主要是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但是就砌体结构而言,其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涵盖较为广泛,内容较多,构造措施包括《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中的内容,所以在设计时容易忽略一些措施。
另外,砌体结构因其构件组成和连接方式的内在因素,使其具有脆性性质,其抗剪、抗拉、抗弯强度相对较低,如再不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其抗震性能及抗破坏能力就更低了。
所以在进行砌体结构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尽量采用简单规整的平面立面布局,尽量采用横墙承重体系或者纵横墙共同承重体系。
而且纵横墙在平面内尽量连续对齐,错位墙体不宜过多。
2)合理确定圈梁和构造柱的位置,合理设置配筋砌体。
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的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大大改善。
要确保构造柱和圈梁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合理确定它们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此己经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我们一定要严格按规范执行。
另外,圈梁应封闭连续,尽可能形成一个个近似矩形或圆形的箍。
3)做好各构件之间的拉结工作。
这包括砌体墙与墙之间,圈梁、构造柱与墙体之间,楼屋盖与圈梁之间,以及其他混凝土构件与墙体之间均应设置可靠连接。
4)确保构造措施落实到位,无遗漏。
五、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的分析
关于砌体结构的常见裂缝的防治问题随着施工质量的提高及设
计水平的提高,砌体结构的常见裂缝也在逐渐减少,下面对砌体结构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砌体结构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位置一般位于双面外墙处,距角部400~1000mm 以内,且在板的上下表面均出现,为贯穿裂缝,并不在屋面及底层楼面出现。
首先砌体结构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不是由地基沉降引起的,因为顶层及底层楼板及墙体并不出现,而且钢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大于砌体。
其次不符合荷载裂缝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另外,这种裂缝多出现于夏季,所以可以判定是由于混凝土的不均匀干缩和双面外墙相对于楼板的膨胀变形,在砖混住宅标准层的端部四角楼板中产生了正拉应力和剪应力,当二者的合力超过
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容易产生切角贯穿裂缝。
六、减少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的措施
1)提高施工质量。
减小干缩应力是减少切角裂缝的主要手段。
混凝土中的砂石配比不当,砂多石少,水灰比控制不严,混凝土塌落度过大,保湿养护期过短,均会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在保持混凝土良好工作性能的条件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减小混凝土的用水量,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良好的养护可显著地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2)减少外墙和室内楼板的温差。
现在强制执行的外墙保温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还可从减小外墙的连续长度来减小温差应力,比如设置大的落地门窗和改变墙体厚度均可有效地减小端部温差应力,避免切角裂缝的产生。
3)设计中可提高双面外墙角部的板配筋率,从而增大混凝土的极限拉伸限值。
角部负筋应有足够的长度以越过裂缝易发生的区域(宜双层双向配筋),也可在四角设置放射筋以抵抗裂缝。
以上措施在设计施工中的应用都己证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七、结语
以上论述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设计工作中,做到严格执行规范、采取合理构造措施,凡事一丝不苟,必能做出优良的结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