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精选3篇)
- 格式:doc
- 大小:16.91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第【1】篇〗
近日拜读了《该段移至末好》,该文认为把《圆明园的毁灭》的开头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移至文章最后更合适一些,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
其一,小学生对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是如何被毁坏的,毁坏的程度如何等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在文章开头写圆明园是祖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由此让学生质疑,让学生饶有兴趣并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性就可以调动起来。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学生也会随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其二,文章在讲述完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后,用“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一片灰烬”。这一感叹句作结,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精妙之处在于给了学生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纵横于历史的时空转变中,更能激起他们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及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三,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而特殊的结构方式正是对传统章结构的挑战,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若迎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而采用传统的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记叙顺序把第一段移至末,则会使文章变得模式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文章不应拘于形式,形散而神聚,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的训练都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该段移至末并不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第【2】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本方案设计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颇有人文色彩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在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最终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语文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教时:
第二教时
说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服务的。
2、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说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或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第【3】篇〗
品读文本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主题单元“勿忘国耻”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读看《圆明园的毁灭》,我先是为圆明园昔日的的灿烂辉煌而自豪,随即而来的是满腔的怒火和无限的惋惜.细细品读,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独具匠心,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了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也为后文的学习积淀学法.
纵横联系说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于圆明园的具体情况缺乏感知,对这篇课文的深层感悟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及教材特立拟定如下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销毁、众星捧月、玲珑剔透”等词语. 有愁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1)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
(2)明白作者大篇幅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原因.
三、以生为本说策略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为此,我将采用“以读促悟、想象入境、读写迁移、资料链接”等学法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环环相扣说流程
本文我预设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读学词,读通课文,理清脉路,学习课一的片段.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激情导入,走近圆明园 孩子们,当作者目睹圆明园被断壁残垣的凄凉不禁写下这样的语句:圆明园是······的损失,既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昔日的圆明园中究竟有什么? 将师充满激情的语言犹如轻风掠过,将学生的兴趣撩拨起来,而且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自然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走进圆明园 总览圆明园布局学习第二自然段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的确,语文教学必须贴着地面踏实行走,不能天马行空.因此,在教学此段时,我采用“百读百悟——交流反馈——画面展示——理解朗读”等环节引领孩子理解“众星拱月”之意,从中体会圆明园的规模宏大,独特的美观.浑然天成的布局,发出这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感叹.
细赏风格建筑:学习第三自然段 认读、熟读,看看圆明园中还有什么?用笔画一画.在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回答中圆明园价值的不可估量有了整体的印象. 用心读读,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潜心读文后,?一串串文字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画面,想象着、朗读着,圆明园仿佛就在眼前.
孩子自读感悟的基础上链接播放画面,老师配示描述,一个个各具特色,诗情画意的景观呈现在眼前,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一片惊叹声中,孩子们为我因拥有这一园村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自豪.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阅读,总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我采用品读引读,想象读,引导孩子读出对圆明园的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了解珍贵文物
教学此段主要通过“上自”、“下已”等体会圆明园奇珍异宝、年代久远.
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损失 可是,这一切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却变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860年10月——(生读)随即抓住生词“闯进”“凡是”“统统”任意可与坏再现侵略者野蛮行径,接着播放当时画面.文字这样的画面犹如一瓢冷水瞬间把满心的激情自豪瞬间浇灭.取而代之的是满腔怒火,是深沉的反思.
(三)走出圆明园
1.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课件定格在熊熊大火的画面)面对这把罪恶之火,你有什么话想说?提示?“这把火,烧毁了”在略带深沉的的余曲中,一名句句或指责或反思的话语从笔尖流淌.这一练笔既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又了实践运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2.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正因为深切地体会到了昔日的辉煌,才会更加痛心,这一问题旨在学生体会文章写法,突破难点.
五、画龙点睛说板书
勿圆明园的毁灭
国 学观美毁
(不可估量的价值)?(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