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非试卷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
河南科技学院高职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摄影试题评分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试卷可分为五类,具体如下:一、优秀:90—100:1、主题明显且紧扣比赛的主题,准确表达主题内容、寓意。
2、构图较完美。
整个作品看起来均衡、稳定、有规律。
有明显的视觉美。
3、色彩鲜艳、饱和、丰满,层次分明,有较强的感染力。
十分妥当的契合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
4、对焦清晰,曝光正确。
主题突出,细节明了。
二、良好:80—89:1、主题较为明显,与比赛主题联系较紧密,能引起欣赏者一定共鸣。
2、构图和谐。
轮廓清晰,主体突出,线条分明。
3、色彩多样,较能表达作者创作意图。
其中不乏搭配不合理之处。
4、没有色彩方面的技巧运用,光线昏暗,照明效果较差,照片灰暗,缺乏亮度。
三、较好:70—79:1、主题不明显,与比赛主题相差较远。
2、构图杂乱、头重脚轻、主题过多。
整个作品给人以混乱的感觉。
3、色彩单调,基本没有运用什么色彩搭配技巧。
整个画面不能给人以视觉上享受。
4、基本没有构图规划。
作品布局杂乱,主体模糊,没有视觉焦点。
四、一般:60—69:1、主题涣散、不集中。
2、对焦比较清晰,曝光良好。
主题相对突出。
3、对焦效果较差,曝光不准。
整个作品呈现“散焦”。
五、不及格:0—59:1、不能熟练运用相机,和形式美法则。
2、作品不新颖,不独特,视觉冲击力差。
3、较少有自己的风格元素。
4、创意差,比例不准确,不干净,不认真。
课程成绩比例构成说明及过程考核主要观测点
一、专业课成绩构成
(一)学生课程总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和学生专业成绩构成,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专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成绩、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构成。
出勤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10%,平时作业占平时成绩的1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回答问题、课堂秩序等情况;
学生出勤方面,按照迟到5分钟以内-1分、5-10分钟-2分、10-15分钟-3分计算,迟到超过15分钟按旷课-5分;请假的学生必须在课前或上课10分钟以内出示辅导员开具的请假条,请假-2分(2大节,4小节)。
2.专业成绩
专业成绩根据学生当门课程的结课作业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60%。
(二)平时成绩和专业成绩在《课程成绩记录表》中由任课教师按照要求如实记录。
平时成绩和专业成绩均需要在学生作业封面上用红笔标注清晰,且均按照成绩记录表中的各项成绩计分,不得涂改。
试卷上的分数按照百分制计分,成绩单中的专业成绩与卷面成绩保持一致。
二、学生旷课超过该门课程学时的1/5,或缺课(包括事假、病假,因学院或学校工作安排的外出请假除外)超过该门课程学时的1/3,记为0分,按重修处理。
三、立体构成课程作业观测点。
《立体构成》一、课程性质《立体构成》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程,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科目中的必修课程。
课程目的是提高应考者对各类空间体块、设计形式美感问题的空间把握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主要侧重于环境空间方面的训练。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应处理好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熟悉空间构成原理、要素与多种空间类型、形式。
教学要求:1、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
让学生从二维的思维方式向四维的空间意识思维方式方向转变。
2、掌握创造立体、观察立体、把握立体的方法。
3、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掌握基本的空间设计手法。
包括空间的分隔方式,空间的界面的艺术处理方式、空间感的调节等。
4、注意发挥空间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5、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了解国内外空间组织手法的相似和区别;从研究居住空间的组织开始,逐步过渡到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空间组织能力,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做好准备。
6、强调在方案的设计工作中,充分认识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注意发挥空间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三、学时72学时四、教学内容1、环境空间中,立体构成中材料与技术的认识与应用2、培养环境空间中的立体思维与意识(量感、空间感、材质感等)3、立体形态造型与形式美法则的应用4、建筑体块空间的组织方式(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空间构成的分析能力,体会空间设计功能性特点。
)5、立体形态的色彩运用与构成五、考核方式1、纸张:4k素描纸2、时间:3小时3、表现手法:手绘表现,工具不限,必须有色彩设计。
(无色彩设计不予通过)4、考核要点:环境空间构成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设计的技能性课程,在考试中着重在空间视觉艺术的表现,阅读规律的理解以及画面的空间分割等方面的考核。
重点引导应考者认识和体验各种空间要素、构成要素的表现特征,理解如何去组织空间的结构,处理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具体的设计实务(例如:设计景观雕塑,景观灯具,风格家具)作为考核形式。
《立体服装立体造型》课程教学与考核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服装立体造型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的课程。
立体造型在人体或人体模型架上,直接进行服装三维立体设计,解决平面结构设计难以解决的不对称、多皱褶的复杂造型,从而把设计艺术转化为实用服装,是集服装设计、面料使用、裁剪制作和审美、技术、应用于一体的综合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培养学生的立体结构设计能力和样板获取能力。
服装立体裁剪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做好整体人物造型的关键与基础。
2、教学任务本课程设置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按照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和工作岗位将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于教学内容,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方法,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围绕人物整体造型中立体裁剪的技能手法,通过具体项目的操作和技能的一系列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掌握原型立裁的方法,成衣的立裁制作基础以及完成礼服的立裁制作。
二、课时56课时三、学分3.5学分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服装工艺的基础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基本了解现代服装工艺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修养,具备解决服装制作过程中基本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一些较简单的服装造型制作。
在课程培养目标上,树立以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的培养思路,确定“注重综合素质、拓展专业视野、强化核心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指导思想,从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立体裁剪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操作方法和技巧,并利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的知识点、能力要求体现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立体裁剪来体现设计意图;(3)用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相结合,使服装结构造型设计更准确,用立体裁剪制作高级礼服。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立体构成》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国际上称为构成学。
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以及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加强抽象的造型构思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的设计水平,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此课程需要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用纯粹抽象的形去考虑问题,摆脱物象化思维的纠缠。
另外,要注意生活中的各类造型,不妨以之作为切入点去抽象出形与造形的规律,根据形态所包含的各种性质,如材料形态质感结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帮助我们在理性的层次上去认识形态构成的问题。
二、课程任务:1.了解三维空间,有一定的空间造型感。
2.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
3.熟悉不同的材料,掌握其制作加工方法。
4.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运用合适的材料加工制作完成。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1)立体构成的概念(2)构成设计理论的发展(3)立体构成的对象(4)立体构成的学习方法2.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一些基本特点及方法。
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1.教学内容(1)形态(2)构成要素(点、线、面、体块的构成)(3)点、线、面、体、块的综合材质构成(4)半立体构成2.基本要求:了解二维空间平面与三维空间立体的联系与区别,如何转化。
了解掌握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特点及材料的加工表现,通过训练使学生对立体形态的量感,空间感,肌理感有感性上的认识。
第二章构成材料式及制作技术1.教学内容(1)材料的分类(2)常用材料及工艺(3)材料力学(4)材料的应用2.基本要求: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及表现技法,能够根据设计选用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加工。
第三章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则和形式法则1.教学内容(1)简单与单纯(2)变化与统一(3)对称与均衡(4)对比与调和(5)节奏与韵律(6)比例与分割(7)主次与意境2.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造型规律和法则,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立体构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作业要求
《立体构成》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半立体构成设计
1.半立体构成9个(10*10 cm),要求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多切多折各3个。
2.构成作品用白色或者浅色卡纸做。
3.统一装裱在一张4开的黑色卡纸上,贴上标签。
二:旧物改造立体设计
1.以生活中的东西为主题,设计一个可以在生活中继续使用的物品,或者装饰性物品。
2. 充分利用点、线、面知识完成作品,最后贴上标签。
2、尺寸:小于30*30*30cm
三、柱状立体构成设计
1.以纸材为主,制作柱状立体构成设计,要求具有形式美感,颜色搭配美观合理。
2、尺寸:大于15*15*15cm,小于30*30*30cm
注:以上三个作业都必须完成!。
《立体构成》试卷D(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一、判断正误,正确打√,不正确打×。
共5题,每题2分,计10分;1、立体构成是运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学原则组成新的立体形态的过程。
()2、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树立空间意识,培养造型感觉,启发设计思维,培养对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3、立体构成是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一门造型艺术。
()4、立体构成形态在光线照射下会产生明暗变化,会产生体量感,对立体形态的造型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5、立体构成形态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平衡,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不是凝固在空中绝对静止的形态。
()二、填空题:共十空,每空2分,计20分;1、立体构成中,形态是指立体物的,形状是指物体的,也就是说,物体的某种形状只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之中的一个面向之外廓,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2、自然形态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可视或可触摸的物质形态,也就是自然生成的形态。
包括形态和形态。
3、抽象形态指用造型要素点、线、面、体、色等经过高度与而形成的非具象立体形态。
4、立体构成中的点,是构成一切形态的,它相对小而集中,视觉效果活泼多变,主要起到、、的作用,并有较强的视觉导向作用。
三、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没小题5分,计20分;1、立体构成中的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能决定形的(),其不同组合方式,可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A、大小;B方向;C、造型2、线相对于面和体块更具()与延伸感,更显轻巧。
A、速度;B、轻快感;C、表现力3、加法指()群化组合构成的加工方法。
A、基本形;B、单体;C、点线面4、滑节点是三种节点中最不牢固的一种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设置结构(如在接触面刻上小槽、增加凸凹结构)来增大(摩擦力),以增加造型稳定。
A、接触面积;B、摩擦力;C、连接强度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计30分;1、简要回答立体构成的范围?2、简述线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3、简要回答在一个正方体内进行基本切割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哪8种代表形式?4、简述两种不同的平衡形式?5、请简要回答造型问题的处理程序通常可以分为哪几个重要的阶段?五、论述题:试论述立体构成的3个条件?计20分;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二、填空题:1、整个外貌;外形轮廓2、有机;无机3、概括;提炼4、基础;点缀;装饰;划分空间三、选择题:1、B方向;2、A速度;3、B单体;4、B摩擦力四、简答题:1、从目前的教育来讲,立体构成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立体构成与想象能力;(2)立体构成中形与形的过渡;(3)立体构成中形与形的协调统一;(4)立体构成中的有机形的创造;(5)立体构成中数理形的创造与应用;(6)立体构成中形的语义;(7)立体构成中形的抽象提取;(8)立体构成中的材料与结构;2、线在立体构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线能够决定形的方向,而且能将轻浅的物象浓重地表现出来。
住宅建筑立体构成设计试题
1、试题内容:
根据所学习的立体构成基础知识和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及表现方法,进行住宅建筑立体构成设计,构成形式不限,尽量选取适合的材料进行制作,具象和抽象作品形式均可,作品高度为30cm。
2、要求:
(1)住宅建筑立体构成设计形式感强,制作认真、结构合理、形体设计有美感,立体构成作品需为原创设计,有创作艺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作品完成后将设计稿拍照或用手机扫描,按时提交在智慧职教平台上设计构成课程相应板块,上传作品照片清晰,选取适合的角度进行拍摄,文件名以试题题目+班级+姓名的方式命名。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09–2010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查《构成基础》课程非试卷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
考核题目四个立体构成作业
考核内容及考核观测点评分标准分值
重心构图完整,具备构图组织关系。
主体大小
适中,物理重心较稳。
视觉感受要有张力,
有动感。
20
造型能力1对于动态特点的把握得当,结构交代清
楚,体现出对形体的理解。
注意空间关系,
形体比例,整体协调。
2在形体优美的基础上,既表现出体感又表
现出量感。
50
美感1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形体组织整体流
畅,疏密有致,体现出对于韵律节奏等造
型美的各因素的理解。
2整体感强。
所运用的造型手法能够表现一
定的精神内容。
15
肌理
体现出材料本身的美感15
总评分 100 (分)
评分人签名:年月日注:1.非试卷考核课程须结合课程特点,参照以上格式,提出明确的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和相应分值,总分满分为100分。
“分值”、“总评分”可以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或数字填写。
2.“考核内容”应结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拟定。
本表一式两份,试卷和课程归档各一份。
3.主考教师负责该门课程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总评分”为该课程期末考核“卷面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