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制度.doc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防控要求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医院感染关系到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的重视。
医院感染不可消灭,但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体现在清洗消毒供应中心的方方面面。
一、医院感染概述医院感染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即患者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指从环境或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又包括交叉感染和环境感染。
①交叉感染,是指在医院内或他人处(患者、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②环境感染,是指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他物品)造成的感染。
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二、医院感染防控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要求(一)管理要求(1)消毒供应中心应在院长或相关职能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医疗安全,防止发生院内感染。
(2)医院应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3)内镜、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可以依据有关的规定进行处理,也可集中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
外来医疗器械应按照WS310.2—2016的规定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4)清洗间应建立健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医院感染事件的应急预案。
推荐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保存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
医院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人员管理1.从事消毒供应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消毒专业培训,掌握各类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
2.进入消毒供应室的人员必须更换专用工作衣、鞋、帽;进入工作区,应着相应区域专用服装和防护用品;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服及外出鞋。
3.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
(二)环境管理1.布局合理,流程符合功能要求,工作区设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间有实际屏障,并设缓冲间。
2.内部通风、采光良好,空气流向由洁到污,温度、湿度、机械通风的换气次数应达到《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
3.工作区地面、墙面、物体表面保持清洁无尘,每日用清水擦拭;如有污染随时擦拭消毒。
4.不同区域及不同工作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
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布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5.下收、下送车“污”“洁”分开使用、标记明显,工作完毕清洁与消毒。
6.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使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工作区内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三)消毒隔离遵照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个规范》的各项规定。
1.去污区(1)污染器械的清洗消毒流程及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2)清洗人员在去污区内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3)按照操作流程在指定范围内处理相关器械和物品,避免环境污染;(4)设专人、专车回收临床科室使用过的污染器械、物品;(5)回收过程应保持回收车的扶手及工作人员手部的清洁,回收操作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6)回收或接收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双层包装,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做特殊处理。
其余污染物品按常规流程处理;(7)卸载污染器械、物品后,应及时对回收箱及回收车进行清洗、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每次污染器械清点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分类台;(8)每日工作结束前及时清洁消毒地面,清洗结束后应对清洗设备及区域内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9)人员离开去污区必须洗手、脱防护用品后进入缓冲间换鞋、再次洗手方可离开。
2024年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第一部分:引言2024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和卫生系统改进,为2024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并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第二部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感染控制委员会的设置与职责在每家医院内设立感染控制委员会,由院内不同科室的专家组成。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和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监测和报告医院感染发生率,设立感染预防培训计划,制定感染预防指南等。
2.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医院将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等。
同时,将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
3.医疗废弃物管理医院将严格按照政府相关法规要求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储存和处理。
对于感染性废弃物,将采取严密的包装、密封和专用车辆运送,确保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4.器械和设备消毒医院将建立全面的器械和设备消毒制度,确保每个科室和手术室都配备符合标准的消毒设备。
医务人员将接受专业的消毒培训,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器械和设备的消毒。
5.患者护理和环境清洁医护人员将加强患者护理和环境清洁管理,包括但不限于:频繁更换患者衣物和床单、经常清洁患者周围的环境、定期对医院进行清洁和消毒等。
第三部分:消毒隔离制度1.重症病房感染隔离医院将建立完善的重症病房感染隔离措施,包括单人病房、隔离空气处理系统、防护设备等。
只有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才能进入重症病房,并且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2.传染病隔离病房医院将设立专门的传染病隔离病房,以隔离和治疗传染病患者。
这些病房将符合相应的消毒标准,并且设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
3.手术室消毒和隔离医院将加强手术室的消毒和隔离管理,确保手术室的无菌环境。
医务人员将严格按照手术室的消毒程序进行操作,并佩戴符合标准的手术服和口罩等。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健全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并履行职责。
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6小时,并建立培训记录。
三、消毒供应中心的各类人员应经过相应的岗位培训,掌握各类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相关知识,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人员应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持证上岗。
四、环境布局合理,工作区域与辅助区域分开;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划分明确,有实际的隔离屏障,标志明显;三区间的空气流向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五、下收下送车辆污、洁分开,分区存放,每日清洗消毒,保持车辆清洁、干燥。
六、凡需要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特殊感染性疾病(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污染的器械应双层封闭包装,明显标记,先经高水平消毒后再清洗、消毒、灭菌。
七、经过清洗、消毒、干燥处理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和器械功能检查,符合要求后再包装灭菌。
八、根据器械、物品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灭菌方式。
灭菌物品的包装、装载、卸载、存放与发放应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及操作规程,对各类无菌包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供应物品的质量。
九、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物品的安全。
十、消毒供应中心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清洁剂、洗涤用水、润滑剂、消毒剂、包装材料(含硬质容器、特殊包装材料)、监测材料、试剂、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并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中心。
十一、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十二、保持环境整洁、物体表面清洁无尘;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应按规定运行空气净化系统;换风口、回风口、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初、中、高级过滤器定期检修更换,并有工作记录。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建筑布局1.1 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邻近手术科室,便于收、送;通风、采光良好。
1.2 建筑布局应分为办公区域和工作区域。
工作区域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有实际屏障,设立人员出入缓冲间和物品通道。
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流。
2.院感管理小组组织管理2.1 建立健全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科室的感控管理工作,制定本科室院感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做好本科室的院感监测,小组成员负责相对应的工作区域,相关区域人员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召开科室院感会议、培训和质量自查工作。
2.2 人员培训:新上岗人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在岗人员应每年接受相关培训,每季度常规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各一次。
2.3 消毒员培训: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人员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和经过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后才能上岗。
3.工作质量(工作环节管理)3.1 CSSD制度建立与落实的监督CSSD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工作管理、消毒隔离、监测、仪器与设备管理、职业防护、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具体落实,确保医疗用品使用安全。
3.2 工作质量的监督(工作环节管理)3.2.1 物品回收、分类3.2.1.1 工作人员回收重复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
CSSD物品交换清单记录回收日期、科室、物品名称、数量、回收者等。
3.2.1.2 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用污物回收车或塑料周转箱进行密闭回收,用具每日清洁消毒。
3.2.1.3 分类应在去污区的分类台上进行,不得出现洁污交叉或物品回流。
3.2.2 物品清洗3.2.2.1 手工清洗:①做好个人防护、戴防护手套、口罩、眼罩或面罩、穿防水衣或围裙、戴袖套,帽子遮住头发及穿防护鞋。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外源性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剂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剂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310.3)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等相关法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消毒供应中心(CSSD)是医疗机构内负责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的部门。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消毒供应中心。
第三条 CSSD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CSSD应配备与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并对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过程进行严格监控。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 CSSD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
第五条 CSSD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人员负责,负责人对CSSD的医院感染管理全面负责。
第六条 CSSD应定期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和技能。
第三章设施与环境第七条 CSSD应设在医疗机构内相对独立、环境整洁、通风良好的区域。
第八条 CSSD的建筑面积应与医疗机构的规模、性质和任务相适应。
第九条 CSSD内部应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
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
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第十条 CSSD的工作区域设计、流程和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一)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二)去污区与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三)去污区与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之间应设洁、污物品传递通道;(四)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应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消毒;(五)地面防滑、易清洗,耐腐蚀。
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通风、采光良好。
2.建筑布局应分为办公区域和工作区域。
3.工作区域分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去污区和检查包装区设立人员出入缓冲间和物品通道。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工作管理、消毒隔离、监测、仪器与设备管理、职业防护、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具体落实,确保医疗用品使用安全。
5.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
6.供应室物品交换清单记录回收日期、科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回收者等。
7.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用污物回收车进行回收,用具每日清洁。
8.清点分类应在去污区的分类台上进行,不得出现洁污交叉或物品回流。
9.灭菌物品分类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按有效期顺序排列,不得过期。
10.存放架(橱)必须离地面20—25cm,离天花板50cm,离墙5cm处储存。
11.灭菌物品存放的有效期:在温度低于25℃、湿度低于60%的存放条件下,棉布包装有效期为7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1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须去除外包装后方能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入库时检查并应记录入库日期、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13.棉签、棉球、纱布批号改变应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
14.做好消毒灭菌的各项监测工作。
二、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根据功能和感染管理要求区域划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
2.手术室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
物体表面无尘埃,地面无碎屑、无污迹。
3.每日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对手术间各种设施、仪器等物体表面及地面采用湿式打扫。
4.术中被血液或体液污染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5.不同区域、不同手术间的保洁工具(拖布、抹布)应分开使用。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措施一、严格划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标识醒目设实际屏障;设洁、污物品传递通道;设人员出入缓冲间,缓冲间应有洗手设施。
各区的门窗在无传递物品时,应处于关闭状态。
二、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洁、更衣、换鞋入室,进入各工作区域更换专用鞋,按要求洗手,必要时着防护服、戴手套、口罩。
去污区人员应遵循标准防护原则。
三、不应在诊疗场所对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采用封闭方式回收,避免反复装卸。
四、下送与下收车应分开放置、固定使用。
每天下送下收完毕后应对车辆及储物箱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五、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空气流向由洁到污。
回收的污染物品均应经过标准清洗流程后再包装灭菌。
六、保持清洁区空气洁净。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及无菌物品存放区空气平均菌落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10CFU/cm。
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专用洁具间应采用封闭式设计。
清洗用具固定区域使用,标识清楚,每天清洁、消毒、干燥备用。
八、每日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或消毒溶液擦拭传递窗、工作台面;每日拖地面,保持地面清洁、干燥。
九、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并严格按照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办法实施管理。
十、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进行B-D试验;每次灭菌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环氧乙烷灭菌器每次灭菌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每次灭菌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每天使用时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植入物器械的灭菌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以确保灭菌效果。
十一、严格掌握洗手指征,规范化洗手。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实行护士长负责制,督促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本科室实际,修订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并落实。
2、认真履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兼职人员职责,每月组织自查,每季度召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工作会议,针对医院感染管理科督查和科室自查存在的问题及科室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采取改进措施,体现持续改进。
遇有医院感染特殊问题及时上报。
3、组织参加医院内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并每月对科室人员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详实记录。
同时做好保洁员、参观者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4、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要求,规范开展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并再次监测直至合格(连续三次)后方可使用。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及监测计划要求,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资料的收集及报告,依据质控标准落实自查,及时发现防控措施落实方面存在问题,根据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体现持续改进,减少危险因素。
5、CSSD布局内部布局合理,建筑布局应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
明确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
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
遵循医院感染与预防的原则。
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内部通风、采光良好。
6、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储、发放严格执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卫生行业标准,做到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可循环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及时清洁、消毒、灭菌处理,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遵循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处理。
7、根据物品的性质、材质等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耐高温、耐湿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光滑表面物体表面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方法。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感染控制在当今全球突发疫情的背景下,医院成为抗击病毒的重要战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消毒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内部环境的整洁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因此,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控制工作尤为重要。
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控制一直是医疗服务的基础,尤其在疫情期间更显得尤为重要。
医院是集中患者、医护人员等众多人员的场所,若感染控制不到位,将导致疾病传播,不仅影响到患者康复,也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健康,甚至扩大疫情范围。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职责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负责医院内各个区域的消毒工作,包括手术室、病房、诊疗室等地方的定期消毒。
其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消毒计划:根据医院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毒计划,明确消毒频次和方法。
2.供应消毒物资:确保医院消毒物资的充足供应,包括消毒液、消毒纸巾等。
3.指导消毒工作:对医院内的消毒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消毒工作符合规范。
4.协助调查感染源:在发现感染源时,积极协助医院开展调查,控制感染传播。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控制措施为了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控制工作,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1.规范消毒流程:建立标准的消毒操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避免程序混乱导致消毒不到位。
2.加强培训:定期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进行消毒操作培训,提高他们的消毒技能和意识。
3.强化检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定期对各区域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消毒工作有效进行。
4.增加监控:引入消毒设备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消毒物质的使用情况和消毒效果,提高消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加强卫生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增强医院内部人员对感染控制的重视和认识,形成共同的防控意识。
结语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加强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控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医院内部环境的清洁和安全,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的重要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供应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防控感染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减少医院内发生的各类感染,并确保医院内环境清洁卫生。
消毒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步骤,通过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传播。
消毒供应室的职责包括:
1. 负责协调和管理医院内各部门的消毒工作,确保各项消毒工作得到有效进行。
2. 负责医院消毒物资的采购、储存、管理及分发。
3. 制定和执行医院内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医院内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消毒处理。
4. 监督和指导医院内各科室的消毒操作,确保消毒操作符合规定,消毒效果良好。
5. 开展消毒技术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消毒操作和管理水平。
6. 跟踪和监测医院内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和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医院内各科室的感染管理职责,规定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制定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各项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消毒、医废管理等,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 消毒隔离制度:规定各个环节的消毒处理要求,包括手术室、病房、门诊区域等,明确各项消毒工作的具体操作和频率。
3. 感染调查制度:建立感染调查的流程和要求,要求对感染事件进行跟踪、调查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防止感染扩散。
4. 感染培训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培训及教育要求,提高其感染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包括手卫生培训、消毒知识培训等。
以上是关于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的主要内容,医院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的制定和执行。
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监测制度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监测制度(一)灭菌效果的监测制度1.各种灭菌器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2.每个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
3.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第一锅次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灭菌。
4.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等改变时,均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经环氧乙烷灭菌的物品,条件许可应每次进行生物监测,并待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
5.凡监测不合格,应立即停用灭菌器,查找原因,监测合格后重新启用灭菌器。
6.定期对所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进行化学监测。
7.对所使用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8.对所使用的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9.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每月对无菌区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监测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l5982—1995。
见表7—1。
表7—1 与消毒供应中心(室)相关的卫生监测标准环境类别范围空气(cfu/m3)物体表面(cfu/m2)医务人员手(cfu/ m2)II类无菌区≤200≤5≤5III类清洁区≤500≤10≤10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制度1.加强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教育,防止各类意外事故发生。
2.在回收、清洗区处理物品时,应穿隔离衣,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必要时戴防护镜。
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皮肤表面一旦染有血液、其他体液、各种消毒液及酶,应当立即彻底清洗。
4.不慎被利器刺伤,应按锐器伤处理原则处理。
5.使用压力蒸汽、干热灭菌器时,应具有防止爆炸、燃烧的措施,操作时应戴防护手套,预防烫伤事故发生。
6.使用低温灭菌器时,应保持空气流通,防止环氧乙烷中毒、燃烧、爆炸等意外事故发生。
7.必要时检测环氧乙烷灭菌区环境中气体的浓度,防止产生职业伤害。
环氧乙烷灭菌器安全管理制度1.消毒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指医院针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和操作,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和规范。
1. 消毒供应室的布局和设置:消毒供应室应符合卫生标准,设备齐全,设置合理,容易清洁和消毒,确保供应室内物品的安全和无菌。
2. 人员管理:消毒供应室应有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和操作,且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具备一定的消毒知识和技能。
3. 货物管理:对于进入消毒供应室的物品,应进行清点、验收和登记,确保物品的来源可追溯,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储存。
定期检查货物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及时处理过期或损坏的物品。
4. 消毒操作: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物品的有效消毒。
操作人员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遵守消毒流程和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5. 设备管理:消毒供应室内的消毒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消毒。
设备的使用记录和保养记录应进行备案和留存。
6.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消毒供应室进行监测和评估,检查物品和设备的情况,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和操作规范。
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7. 培训和宣教:针对消毒供应室的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宣教,提高其消毒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8. 管理制度的评估和改进:定期评估和检查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2)一、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二、布局合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生活办公区四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各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
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周围环境无污染源,相对独立。
三、应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配备清洗、灭菌装置,如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洗净消毒装置、压力蒸汽灭菌器等设备。
消毒供应中心(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消毒供应中心(室)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它担负着医疗器材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
现代医院供应品种繁多,涉及科室广:,使用周转快,每项工作均关系到医疗、教学、科研的质量。
如果消毒不彻底,直接影响到患者安全,会引起全院性的感染,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因此做好供应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布局合理,符合供应流程,职责分明,制度完善等手段,是确保供应质量的前提。
(一)消毒供应中心布局(1)消毒供应中心应建在相对独立、四周环境清洁、无污染源、接近临床科室、方便供应、相对独立的区域。
(2)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工作区域温度、相对湿度、机械通风换气次数及照明符合相关要求。
(3)严格划分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
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并有实际的屏障,标识明确。
①工作区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②去污区与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之间应设洁、污物品传递通道,并分别设人员出人缓冲间。
③缓冲间应设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无菌物品存放区内不应设洗手池。
④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专用洁具间应采用封闭设计。
⑤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应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与墙面踢脚及所有阴角均应为弧形设计;电源插座应采用防水安全型;地面应防滑、易清洗、耐腐蚀;地漏应采用防返溢式;污水应集中至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其功能满足工作要求。
(4)应设无菌、清洁、污染物品通道或窗口。
(二)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编制(1) 设护士长1名,护士长具有实际临床工作经历,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以上职称。
护士必须持有注册执业证,所有人员要经过系统培训,消毒员必须持有效的压力容器上岗证。
(2)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要求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护士应占1/2以上比例,并以中青年为主,消毒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并持有上岗证。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文医院感染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中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为了建立科学规范的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在此,我将对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消毒供应室的运营管理1. 消毒供应室的设置消毒供应室应位于医疗区域附近,与手术室、病房等相关区域接近,且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充足的自然光照。
同时,应设置严格的门禁系统,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进入。
2. 消毒供应室的区域划分消毒供应室应根据功能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划分为清洗区、消毒区和储存区。
清洗区用于清洗医疗器械,消毒区用于进行器械的灭菌消毒,储存区用于储存已消毒和未消毒的器械。
各个区域之间应进行合理划分,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工具。
3. 医疗器械的采购和储存医院应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确保医疗器械的采购渠道正规可靠,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储存。
器械的储存应做到井然有序,定期检查和清点器械,合格的器械及时放入储存区,不合格的器械应及时淘汰。
二、消毒供应室的环境管理1. 空气质量管理消毒供应室应配备适当数量的空气净化设施,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洁。
同时,应定期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区域及时进行处理。
2. 室内清洁管理消毒供应室应定期进行室内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工作台等的清洁和消毒。
清洁工具和消毒剂的选择应符合相关标准,并加强对清洁人员的培训,确保清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医疗器械的清洗与消毒管理1. 清洗程序的制定消毒供应室应明确医疗器械的清洗程序,包括设备和工具的选择、清洗剂的使用、清洗时间和温度的控制等。
清洗程序应制定清晰明确,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 消毒程序的制定消毒供应室应制定医疗器械的消毒程序,包括消毒方式的选择、消毒剂的使用、消毒时间和温度的控制等。
消毒程序应科学合理,并在消毒过程中监控消毒剂的浓度和杀菌效果。
四、消毒供应室的人员管理1. 人员配备与培训消毒供应室应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并按照职责和要求进行培训。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目录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制度 (4)消毒供应室质量追溯制度 (5)消毒供应室与科室联系制度 (5)消毒供应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保养及维修制度 (7)消毒供应监测制度 (8)消毒供应室查对制度 (10)消毒供应室安全管理制度 (11)消毒供应室物资管理制度 (12)消毒供应室外来租借器械管理制度 (13)压力容器(灭菌类)安全管理制度 (14)医院中心供氧室安全管理制度 (14)医院感染管理奖罚制度 (15)检验科及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2)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消毒供应中心应设在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邻近手术室和临床科室,通风采光良好,相对独立的区域。
二、室内布局合理,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
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有实际屏障,并分别设人员出入缓冲间。
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应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消毒;地面防滑、易清洗,耐腐蚀。
三、流程合理,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
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对无菌区、清洁区的洁净系统按规定进行保养维护,并有记录。
四、有物品回收、清洗、消毒、辅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放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各种清洗消毒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器材设备科指定专人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并记录,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日常维护和保养,建立设备档案,完整保存相关资料。
五、配备不同岗位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护目镜、口罩、面罩、帽子、防水围裙、手套、防护鞋及洗眼装置等。
六、有健全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各种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七、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物品的安全。
八、供应室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具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范工作人员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制度4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一般消毒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要更换拖鞋,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2.消毒供应中心分为生活区和工作区,工作区又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3.各室桌面、地面每日清洁擦拭,每月打扫除一次,保持各室的清洁整齐。
4.凡回收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5.消毒供应中心对各科带有标记的特殊感染器械要严格按规定操作。
6.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运送车与回收车分开,并有明显标记,用后冲洗、消毒后备用。
7.各种包布一用一洗一更换,保证无破损、无污渍。
(二)高压蒸汽灭菌器效果监测,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执行。
(三)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测
1.每日对所用灭菌锅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随时检查灭菌锅运转情况,每锅有记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2.无菌物品存放区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每季度空气培养一次,记录完整。
3.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证明无误方可下发。
4.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三部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