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化学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化学实验报告(精彩3篇)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诸多能力。
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做一个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有哪些呢?为您带来了3篇《2023年化学实验报告》,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化学实验报告篇一21世纪初闲鹤棹孤舟人类远古时代据理论依据表明,从远古时代算起,有100亿年,过去了50亿年,还有50亿年,但是,现实问题将有效期减短,例如能源缺乏,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树木砍伐等。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人(1)抽样,抽取n人(2)在人类中加入“金钱”“权利”,发现迅速反应,并且只需少量的“金钱”与“权利”就可以将人类完全腐蚀,可见,“金钱”与“权利”对人类的诱惑性是非常大的,人类也常常为它们失去本性,但尽管如此,当将人类置于“金钱”、“权利”两旁时,人类不是避免受它们腐蚀,而是争先恐后地去接触它们,希望让它们腐蚀,这种现象在化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3)在人类中加入“道德”与“法律”发现人毫发无伤,而“道德”与“法律”却消失了,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才知道是人类散发出的“亲情”作祟,人类接触到“道德”与“法律”后,便从体内散发出一种“亲情”的物质,使“道德”与“法律”消失,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发现“亲情”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含量相当高,如果不用大量的“道德”与“法律”是无法将“亲情”消耗殆尽的,经研究,原来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成果,并且这种亲情已变性,不是纯朴之情。
(4)检测人的化学组成,发现“损人利己“帮亲不帮理”、“舍一切而取生”、“自私自利”元素含量相当高,“知识”、“信任”、“乐于助人”、“诚信”、“善良”等元素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元素在青少年阶段尤其少见。
据探究发现,人类是一种非常喜欢“挑战”的动物,例如,向大自然挑战:人类砍伐树木,把脏水倒入河流,把废气排入空气中,导致环境恶化,动物濒临灭绝。
但人类还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意,说不定以后人也会濒临灭绝!人类是一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没有羞恶廉耻之心的动物,鉴于当时潮流的影响、实验器材的不完备和人类性格的多变性,故需要下个世纪再次测验,希望结果有所好转,不不不,应该是希望还有实验品供我们测验。
文物表面风化的化学成分含量的规律统计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表面往往会受到风化的影响,导致其化学成分含量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物表面风化的规律,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建立了一种统计模型来描述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以及我们建立的统计模型。
一、研究方法1.数据采集:我们选择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样本,并采集了它们不同时间段内的化学成分含量数据。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分析技术,如质谱仪、光谱仪等,对文物表面进行了全面的化学成分分析。
2.数据处理:我们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处理,包括求平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参数,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物表面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二、研究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表面的化学成分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某些元素的含量逐渐增加,而其他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
2.文物表面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与环境因素(如气候、大气污染等)密切相关。
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文物表面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建立统计模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建立了一种统计模型来描述文物表面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间段内文物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我们的统计模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了时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文物表面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拟合和验证,我们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对文物表面风化的化学成分含量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统计模型来描述其变化规律。
这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保护人员更好地把握文物表面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统计模型,并结合实际文物保护工作进行验证和应用。
我们也将继续深入研究文物表面风化的机制,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物文化遗产。
化学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精】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实验报告1一、教学目标(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三、教学重点1、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四、教学难点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五、实验原理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
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 Cl2 > Br2 > I2。
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
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X2 + H2O === HX + HXO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
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
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
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 ClO3- > IO3-。
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
考古化学知识点总结1. 考古化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古代文物和遗址中的各种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来源于陶瓷、金属器物、玻璃器物、建筑材料、食品、饮料、药物、颜料、染料、香料、化妆品、医药用品、动植物遗骸、地下水和土壤等。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组织、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2. 考古化学的分析技术考古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非破坏性分析和破坏性分析两种。
非破坏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和质谱分析等;破坏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样品的取样、装瓶、研磨、溶解、分离和测定等。
这些分析技术可以对古代文物和遗址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从而揭示古代文明和历史遗留物的重要信息。
3. 考古化学的应用领域考古化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古代文明、历史遗留物和考古材料的分析鉴定、保护修复、展览陈列和学术研究等方面。
在古代文明方面,考古化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技术、贸易活动、食品生活、疾病医疗、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历史遗留物方面,考古化学可以帮助人们鉴定和分析文物的真伪与年代、材质与制作工艺、保存状态与风化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在考古材料方面,考古化学可以帮助人们修复和保护文物、准备和展示展品、备案和研究化石遗物等方面的情况。
4. 考古化学的研究成果考古化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文物鉴定、年代测定、成分分析、结构测定和保存修复等方面的成果。
在文物鉴定方面,考古化学可以通过对石器、陶器、金属器、玻璃器、宝石器等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文物的真伪、产地、年代、作者、用途等方面的情况。
在年代测定方面,考古化学可以通过放射性碳、放射性铅、电子自旋共振、磁性测年等方法对古代文物和遗址中的有机和无机样品进行测定,从而确定文物的年代和历史时期等方面的情况。
在成分分析方面,考古化学可以通过质谱、光谱、色谱、电化学、热分析等方法对古代文物和遗址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文物的成分和配比等方面的情况。
2024化学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目的
描述本次实验的主要目标和意图。
阐述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简述实验的基本原理。
描述反应方程式和化学过程。
说明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操作过程。
包括试剂的配制、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流程。
描述实验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图表和表格。
对比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差异。
五、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对比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解释原因。
对实验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估。
六、实验问题与讨论列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七、实验建议与改进根据实验问题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探讨实验的优化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
[课外阅读]浅谈化学分析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
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科学。
它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和化学成分以及测定物质有关成分含量(定性、定量分析)。
分析化学包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从分析对象来说包括各种气态、固态或液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在现代化学研究中分析手段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在矿物学、地质学、海洋学、生物学、医药学、考古学及文物保护等诸多科学领域中分析化学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几个实例谈一谈湿法化学分析在文物保护研究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王室祭器。
长方形腹、立耳柱足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时期少见的大型器物。
腹内铭文" 司母戊"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所铸。
一九三八年春在离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西南八十米处吴培文祖坟地中出土面世。
一九九零年夏在对司母戊鼎保护的过程中发现位于该鼎铭文背面右上方处(鼎腹北外右上方)有一块13×15cm不规则形状的砖红色的锈。
从锈的外型上来看呈块状集合体,很象铁的氧化物。
因为褐铁矿(fe2o3.3h2o)、针铁矿(fe2o3.h2o)的形状多呈葡萄状、土状集合体。
但是,青铜器在土壤与大气中常年氧化腐蚀过程产生的另一种腐蚀产物赤铜矿(cu2o) 也呈红色。
同时在司母戊鼎南腹内中部、腹左上部等处均发现此种锈样。
首先从该处取少许锈样做定性分析来判断锈蚀物是铁锈?锡盐?铜盐? 试样分别溶解在1:1hcl 、1:1hno3 的溶液中。
⒈样溶于1:1hno 3溶液中呈无色,溶解完全,无沉淀生成。
①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无二价铜离子存在。
②溶液溶解完全说明反应过程中无偏锡酸生成。
⒉锈样溶于盐酸溶液中溶液呈黄绿色,加入硫氰酸铵后有红色沉淀生成。
fe2o3+6hcl=2fecl3(黄色)+3h2ofe3++cns-→[fe(cns)]2+(血红色)通过以上两组定性分析试验,砖红色锈样溶于盐酸溶液中呈三价铁离子黄色,溶于硝酸溶液中未发现二价铜离子和水合偏锡酸(h2sno3)存在。
文物考古研究报告文物考古研究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特定文物进行考古研究,以探究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古人类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科学的考古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对文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和发现。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考古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发现结果以及结论等内容。
2. 背景在某地一座古墓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件独特的文物,它呈现出独特的工艺和纹饰,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经初步鉴定,该文物属于某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王朝时期,然而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尚不甚清楚。
因此,我们决定对该文物展开详细的考古研究,希望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故事。
3. 研究目的本次文物考古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确定文物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分析文物的工艺和制作技术,揭示当时的工艺水平;•推测文物的用途和文化意义,探究古人类活动。
4. 研究方法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我们采用了多种考古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4.1. 线索搜集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查和线索搜集,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从中寻找与该文物相似的案例和信息。
同时,还进行了现场勘察和对相关专家的访谈,以获取更多的背景信息。
4.2.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我们对文物所在的古墓进行了详细勘探和记录。
通过测量、摄影和采集样本等方法,我们获得了准确的实物数据和图像资料,为后续分析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4.3. 非破坏性分析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我们采用了非破坏性分析方法对文物进行了测试和检测。
使用X射线、红外线和显微镜等技术,我们对文物的结构、成分和细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获取更多关于制作工艺和材料信息。
4.4. 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中,我们对文物的样本进行了化学分析、放射性碳测年和断层分析等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手段,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确定文物的年代和地域来源,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
4.5. 文化考古学研究结合以上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对该文物进行了文化考古学的研究。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10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陶器表面沉积膜的去除姓名:赵星学号:2010102110报告日期:2013年3月陶器表面沉积膜的去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会去除陶器表面沉积膜。
2、学会使用EDTA处理陶器。
二、实验原理:1、EDTA螯合反应去除沉积膜表面的阳离子,从而去除沉积膜。
2、对于有些不能浸泡的器物,采用贴敷法。
三、实验材料:陶块、EDTA、氢氧化钠、三乙醇胺、洗涤剂、电炉、醋酸、滤纸、六偏酸钠等。
四、实验内容:1、配制溶液。
EDTA配比为80-90ml蒸馏水、8克氢氧化钠、3ml三乙醇胺、10克EDTA、3-5滴洗涤剂。
再配制10%的六偏磷酸钠溶液用于贴敷。
2、处理样品。
将样块放入烧杯内加热,煮沸20-30分钟。
将另一块样块用滤纸包一层,刷一层溶液,再包一层涂刷一层,包裹数小时。
3、清理样块。
用手术刀将表面沉积膜刮除。
4、后期处理。
将样块浸泡在2%的醋酸溶液中,以中和残留的碱。
5、整理实验。
将废液倒入废液瓶,清理实验台,清洗实验仪器。
五、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注意刀具和溶液。
2、煮沸时间不宜过长。
3、配制溶液应以实际情况为准。
六、实验步骤:1、配制溶液。
先向500ml烧杯中加入120ml蒸馏水,12g氢氧化钠,4.5ml三乙醇胺,15克EDTA,5滴洗涤剂。
搅拌均匀使溶解后加入陶块上加热,煮沸30分钟。
配制10%的六偏磷酸钠溶液备用。
2、处理试样。
用滤纸将另一块样块包裹好,用毛笔蘸取溶液涂刷,再包裹一层,再涂刷,直至包裹8层。
3、清理试样。
用镊子将试样取出放在滤纸上,用手术刀轻轻刮除沉积膜。
清理未尽的部分继续浸泡一会,再清理。
取出包裹的器物用手术刀刮除表面附着物。
4、后期处理。
将EDTA处理过的样品浸泡在2%醋酸溶液中中和残留的碱。
5、整理实验。
将溶液倒进废液瓶,清洗仪器,清理实验台。
七、实验感想本次实验也许可以在通风橱内完成。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工作者不仅需要从遗址中提取物质文化遗存,还需要通过实验手段来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现象。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实验,验证考古学理论,丰富历史研究。
二、实验目的1.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物理和化学分析,揭示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特点。
2. 评估考古学理论在解释古代遗址和文物方面的有效性。
3. 为后续考古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取了三件出土文物,分别为商代青铜器、汉代陶瓷器和战国时期铁器。
2. 实验方法:(1)物理分析:对出土文物进行重量、尺寸、硬度、密度等物理参数的测定。
(2)化学分析: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原子吸收光谱(AAS)等手段,对文物进行成分分析。
(3)实验模拟:根据考古学理论,模拟古代生产、生活场景,验证考古学假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商代青铜器(1)物理分析:青铜器重量约为2.5kg,长30cm,宽20cm,厚5cm。
硬度约为HB250。
(2)化学分析:XRF分析显示,该青铜器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锌等。
AAS分析显示,锡含量约为10%,铅含量约为5%。
(3)实验模拟:通过模拟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发现商代青铜器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
2. 汉代陶瓷器(1)物理分析:陶瓷器重量约为1kg,高15cm,口径10cm。
硬度约为HB180。
(2)化学分析:XRF分析显示,该陶瓷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铝硅酸盐等。
AAS分析显示,铁含量约为0.5%。
(3)实验模拟:通过模拟古代陶瓷器制作工艺,发现汉代陶瓷器在造型、装饰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3. 战国时期铁器(1)物理分析:铁器重量约为1.5kg,长30cm,宽15cm,厚3cm。
硬度约为HB200。
(2)化学分析:XRF分析显示,该铁器主要成分为铁、碳、硅等。
AAS分析显示,碳含量约为1%。
(3)实验模拟:通过模拟古代铁器制作工艺,发现战国时期铁器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和军事价值。
色差测试:
色差测试旨在测试不同种类的天然,人造树脂作为保护层涂在油画表面后其本身光学性
质对视觉感官产生的影响。
原始黄色垫板L:+73.8
A:+4.1
B:+56.7
B72 丙酮溶液浓度15% dl:-1.1 L:72.7
da:0.16 A:4.26
Db:-6.76 B:49.04
M50丙酮溶液浓度15% dl:-1.03 L:72.77
Da:-0.86 A:3.24
Db:-6.53 B:50.17
B72 乙醇溶液浓度15:%:dl:-4.66 L:69.14
Da:-2.76 A:1.34
Db:-5.3 B:51.4
玛蒂油乙醚溶液浓度50% dl:0.55 L:74.3
Da:0.45 A:4.55
Db:-2.1 B:54.6
达玛树脂甲苯溶液浓度15% dl:-2.36 L:71.44
Da:1.3 A:5.4
Db:-1.5 B:55.2
光泽度测试:
光泽度测试旨在使用仪器对天然,人造树脂投射光量相同,角度不同的光线,以测试树
脂对光线的反射角度和反射强度。
原始黄色垫板15% B72 乙醇溶液15%B72 丙酮溶液15%M50丙酮20°87.3 72.93 16 13.03
60°97.5 113.83 24.3 40.96 85°103.1 69.7 63.2 43.76
有机溶液测试:
有机溶液测试旨在使用各常用有机溶液对天然,人造树脂进行点测试,以测试各常用有
机溶液对各天然,人造树脂的溶解性。
以此作为对树脂进行清洗时的理论依据。
1mol/L浓度的盐酸对B72乙醇、B72丙酮、M50丙酮无明显反应
1mol/L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对B72和丙酮有极小的腐蚀作用
95%乙醇对B72乙醇、B72丙酮、M50丙酮有强烈腐蚀作用,B72丙酮遇乙醇泛白
环乙烷对B72乙醇、B72丙酮、M50丙酮无明显效果
甲苯对B72乙醇、B72丙酮、M50丙酮都有强烈效果
乙醚对B72丙酮有较轻微效果对B72乙醇、M50丙酮都有较强效果
石油醚对达玛甲苯有轻微效果对玛蒂乙醚无明显效果
环乙烷对达玛甲苯有较小效果对玛蒂乙醚无明显效果
丙酮对达玛甲苯有较小效果对玛蒂乙醚有明显效果
甲苯对达玛甲苯、玛蒂乙醚有强烈效果
无水乙醇对达玛甲苯、玛蒂乙醚有较强效果
粘度测试:
粘度测试旨在对天然,人造树脂进行粘度测试,测试树脂溶液的浓度对其粘度的影响。
以了解树脂溶液的流动性。
使用旋转粘度计对浓度20%的375溶液进行测试,使用60转速2号转子,测试五次后取平均值,得到最终数值并换算为217.5(Pa·s)
颜料溶解测试:
颜料溶解测试旨在使用天然,人造树脂对有机颜料及无机颜料进行溶解调配,以检测树脂对有机,无机颜料的溶解能力,及调配的颜料的附着能力。
取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各8种混合浓度各为15%的M30 95%乙醇和M50 95%乙醇溶液
涂在纸上待干发现
结论:
有机色粉比无机色粉更加鲜艳
M50比M30显色效果更好
粘结力测试:
粘结力测试旨在对不同浓度的树脂将两片亚麻布粘接,再使用拉力机进行分离,以测试不同浓度的树脂对其粘结力的影响。
试验中我们使用了两种不同浓度的375甲苯溶液,分别使用浓度20%及40%的375甲苯溶液将两片亚麻布粘结,待完全干后使用拉力器将其分开,得到的拉力峰值为:20%的粘结力为67.3
40%的粘结力为78.6
渗透性测试:
在渗透性测试中,我们使用了滤纸作为实验媒介,以测试不同树脂的渗透性及流动性。
在试验中,我们使用了5张滤纸堆叠放置。
将定量的浓度为15%的m30 95%无水乙醇溶液浓度为15%的m50 95%无水乙醇溶液及浓度为20% 375甲苯溶液。
滴于滤纸上。
待其完全干后进行观察,在实验中,m30 95%无水乙醇溶液渗透了3张滤纸,m50 95%无水乙醇渗透了一张滤纸,第二张滤纸上留有细微痕迹。
20%的375甲苯溶液仅浸透了表层滤纸。
结论:M30>M5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