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中福贵的苦难承受力描写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活着》人生苦难与生命的坚韧余华的《活着》以朴实的笔触和真实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动荡年代中充满苦难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的经历,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坚韧。
福贵本是富家公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得家庭逐渐走向衰败。
他先是输光了家产,从富裕跌入贫困,父亲因此离世,母亲也在贫困中患病。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福贵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但生活的苦难并未就此停止,反而接踵而至。
在贫困的岁月里,福贵不得不学着像普通农民一样劳作,养活家人。
可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内战爆发,他被抓去当兵,在枪林弹雨中艰难求生。
那段日子里,福贵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不知何时就会命丧黄泉。
当他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时,却发现母亲已经离世,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成了哑巴。
本以为苦难到此为止,然而,生活的折磨依旧无情。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福贵一家忍饥挨饿,为了生存苦苦挣扎。
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
每天早早起床去学校跑步,只为了把鞋子跑坏得慢一些,给家里节省开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却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被过度抽血而失去了生命。
这对于福贵一家来说,无疑是又一道晴天霹雳。
女儿凤霞长大后,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她勤劳善良,最终嫁给了一个疼爱她的男人二喜。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凤霞在生产时大出血去世,只留下了儿子苦根。
后来,福贵的妻子家珍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女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身亡,只剩下福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
但命运的捉弄仍未停止,苦根因为吃豆子太多被撑死。
至此,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只剩下他独自一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面对如此多的苦难,福贵却没有被打倒。
他依旧坚强地活着,以一种平静而又坚定的态度面对生活。
他在田间劳作,与老牛为伴,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他的生命仿佛就像那片土地一样,虽然历经风雨的侵蚀,却依然顽强地存在着。
《活着》读后感揭示中国农民的苦难与生命的坚韧小说《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所写,该小说经过多次改编成了电影、舞台剧等,引起广泛讨论和热议。
小说通过一个农民的故事,揭示出中国农民的苦难与生命的坚韧,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现实生活中农民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小说《活着》通过农民福贵的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苦难。
小说中,福贵的遭遇可以说是种种苦难的集合体。
他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父母、妻子、儿子等家人。
他被迫了卖掉土地,也曾因此上过法庭,被判刑坐牢;福贵之后的生活,也是种种艰辛。
他劳作之余,还不得不面对种种无奈的命运安排,穷困潦倒,一贫如洗。
通过福贵的遭遇,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许多困境和痛苦。
其次,小说《活着》也通过福贵的坚韧不拔,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命力。
福贵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追求,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仰和追求。
他依靠自己的毅力和勇气,一步步地走出了困境,重获新生。
他保住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希望和信念。
福贵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农民们的坚毅和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小说《活着》描绘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也引起人们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注。
在小说中,福贵的遭遇虽然是小说的主旨,但并不只是一个故事,而代表着数百万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小说,读者不仅可以领悟到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也能更加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阻力。
小说《活着》引发了对中国农民问题的争议和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与改进农村问题的机会。
综上所述,小说《活着》是一部充满思考和启示的作品,它揭示了中国农民的苦难与生命的坚韧。
小说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民们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最最重要的是,小说《活着》也引发了对中国农村问题的争议和关注,为改善农民生活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思考的机会。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活着:生命的无尽苦难与坚韧简介《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揭示了人类生存与挣扎的真实面貌。
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他在历经家庭破碎、战争和饥荒等种种苦难的同时,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和对生命的珍视。
内容1. 家庭幸福破灭福贵是一个普通村民,他娶了富裕家庭的丽英,并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许多田产。
然而,在一场事故中,丽英不幸去世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福贵意识到生命是多么脆弱而不可预测。
2. 战乱带来的困境故事背景设置在中国解放后不久,大规模土地改革以及国内政治运动给农民们带来巨大的影响。
福贵家里被抢劫并没收了所有土地,并被迫流亡外地。
这段时期福贵经历了生活的无尽困境,他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去维持生存。
3. 生命的坚韧与自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福贵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在饥荒年代仍然不屈不挠地寻找食物,并努力保护自己和女儿免受战争和疾病的侵害。
这种对生命的坚韧和执着表明了人类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来的惊人力量。
4. 生活中的人性破败小说中还揭示了人性中腐败、虚伪、自私等丑恶面貌。
福贵目睹了许多残忍和不公正的行为,包括贪婪、欺骗和背叛。
这些情节深入揭示了人性中暗藏的弱点和黑暗一面。
5. 道德反思与积极意义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活着》中获得一些重要的道德反思。
小说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性本身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揭示生命中苦难与坚韧的真实面貌,我们可以更加珍视生活,并反思人类社会中需要改变和提高的方面。
结论《活着》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小说,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人类生存与挣扎的真实面貌。
无论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下,福贵都坚韧不拔地执着于生活。
这部作品引发了读者对人性、道德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活着》中的乐观精神如何支撑福贵度过难关《<活着>中的乐观精神如何支撑福贵度过难关》余华的《活着》向我们展现了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福贵经历了家庭的兴衰、社会的变革以及无数的生离死别,但他却始终坚强地活着。
支撑福贵度过重重难关的,正是他内心深处那股强大的乐观精神。
福贵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年少时的他肆意挥霍,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然而,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他先是输光了家产,从富家少爷沦为了贫苦农民。
生活的巨大落差并没有将福贵击垮,他开始学着适应新的生活,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一困境。
他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投入到农耕生活中,努力地养活自己和家人。
这种能够迅速接受现实并且积极改变的心态,是他乐观精神的初步体现。
当福贵面临家庭的变故时,他的乐观精神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父亲在他败光家产后离世,母亲也在不久后病故。
妻子家珍对他不离不弃,陪着他一起吃苦受累。
福贵没有被这些不幸压垮,他深知家庭的责任,努力地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会在劳作之余和家珍聊聊家常,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故事,用亲情的温暖驱散生活的阴霾。
即使生活艰苦,他依然能在家庭中找到安慰和力量,这种对家庭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他乐观精神的重要支撑。
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给福贵带来了更多的磨难。
战争的爆发让他被迫参军,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
但福贵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他坚信自己能够活着回家。
在战场上,他与战友们相互扶持,用乐观的话语鼓舞着彼此。
他把每一次的危险都当作是生命的考验,而不是绝望的深渊。
最终,福贵幸运地回到了家乡,继续他的生活。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放过福贵。
他的儿子有庆因献血意外去世,女儿凤霞在生产时也不幸离世,妻子家珍随后也离开了他。
接踵而至的打击让福贵的世界几近崩塌,但他仍然选择了坚强地活着。
他把对亲人的思念深埋在心底,带着他们的期望继续前行。
他会在田间地头回忆起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光,会在夜晚的灯光下想起家珍的温柔与善良。
《活着》人生苦难与生命的坚韧余华的《活着》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饱经沧桑的一生。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苦难,然而他却以坚韧的姿态活着,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他嗜赌成性,最终输光了家产,一夜之间从天堂跌入地狱。
父亲被他气死,母亲也在贫困中患病离世。
从此,他过上了艰苦的农民生活,开始学着种地、养家糊口。
这是他人生苦难的开端,却也是他生命坚韧的起点。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击垮福贵,他努力适应着新的身份和生活方式。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福贵经历了战争的残酷。
他被抓去当兵,在枪林弹雨中挣扎求生。
当他终于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为一场病变成了哑巴。
但即便如此,福贵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和家人相互扶持,继续艰难地前行。
随后的日子里,福贵的苦难接踵而至。
儿子有庆为了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无良的医生抽干了血而死。
这对于福贵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痛苦,因为生活还得继续。
女儿凤霞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嫁给了二喜,可在生孩子的时候却因难产而死。
妻子家珍也在长期的劳累和病痛中离开了他。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福贵的世界变得支离破碎。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命运彻底打倒。
他带着外孙苦根,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
尽管生活贫苦,但他依然坚强地面对每一天。
他给苦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福贵的一生,是充满苦难的一生。
他经历了家庭的兴衰、社会的动荡、亲人的离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活着的信念。
他的坚韧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
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和痛苦,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就能够坚强地走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苦难。
也许是事业上的挫折,也许是感情上的失意,也许是身体上的病痛。
但当我们面对这些苦难时,我们应该像福贵一样,保持坚韧的心态。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云南昆明市寻甸县凤合镇中学邓怀仙摘要:《活着》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
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的巨大变化,甚至承受了所有的亲人全都死在自己前面的残酷现实,最终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相伴度过余生。
面对一次又一次苦难遭遇的沉重打击,福贵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死亡,他总是忍耐、坚强、乐观的活着。
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遭遇、坚强乐观、活着的真谛《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风靡文坛的先锋作品。
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活着》中的福贵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年轻时衣食丰裕,吊儿郎当,嫖赌成性。
疯狂赌博中输光家产,由“少爷”沦为“穷人”。
继而气死父亲,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接走,母亲劳累成疾,福贵进城抓药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枪林弹雨中侥幸存命,回到家,老娘已死,爱女凤霞因为高烧而成了哑巴。
屡遭不幸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家。
他欲靠自己在泥土里扒拉养活一家。
但贫穷还是威逼他送掉女儿以供儿子上学。
成年累月的劳累使妻子积劳成疾患了软骨病,儿子为了救县长的夫人——校长而被抽干血身亡。
女儿好不容易出嫁并怀有身孕,却因为产后大出血死去,妻子也相继撒手西去。
圆满的家庭缺口屡现,最后只剩他与女婿、外孙相依为命,可谓祸不单行。
亲人惨死的悲剧并没有结束,不久女婿也撒手归天,外孙在饥荒中被外公亲手煮的豆撑死。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在中国动荡时期的人生故事。
福贵是一个充满着善良和坚韧精神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遭遇和经历,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社会的残酷。
福贵是一个具有坚韧精神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的衰败、身世的变故、饥饿的煎熬、家人的离世等一系列困难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责任。
他通过卖唱、捡破烂等方式艰难维持生计,从不向现实妥协,展现了他的顽强和勇敢。
其次,福贵是一个富有善良品质的人物形象。
他对待家人无私无畏,把生活的重担扛在了肩上,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和照料家人。
在困境中,他不仅没有向家人索取任何东西,反而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他的善良和宽容让人感动,也显示了他内心的高尚品质。
最后,福贵是一个被动的人物形象。
尽管福贵在生活中经历了诸多痛苦和不幸,但他却一直没有反抗的意识和行动。
他没有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没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顺从命运的安排。
这种被动性让福贵的形象显得有些消极,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福贵是一个具有坚韧精神、善良品质但又被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展示了在中国动荡时期普通农民所承受的苦难和生活的
艰辛,同时也借此反思了人性的强大和社会的残酷。
通过福贵的形象,读者可以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可贵之处。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个体命运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无常与渺小。
本文将采用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对《活着》进行解读,探讨作品中展现的坚忍姿态与不可抗拒的苦难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于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活着》不仅是一部描述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交织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哲学著作。
通过对福贵一家经历的苦难与坚韧精神的剖析,余华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时,如何以坚忍的姿态去承担和超越苦难,从而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现代主义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活着》的艺术魅力,也能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更加积极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境。
二、余华与现代主义文学余华的作品《活着》无疑可以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
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入探索,以及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
余华在《活着》中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对苦难和生存的独特理解,以及叙事手法的创新,都使得这部作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紧密相连。
余华通过《活着》展现了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刻关注。
他让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一生的苦难和经历。
这种自述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福贵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面对苦难时的无奈和坚韧。
这与现代主义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个体经验的重视不谋而合。
余华在《活着》中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也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他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福贵的一生碎片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张力和深度。
同时,余华还通过荒诞和幽默的手法,对苦难和生存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这也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相呼应。
浅析《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读了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一生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作为千千万万不幸遭遇者的一个典型形象的代表,既有着他独特个性特征,也有着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共同特征,简单总结起来我觉得有如下几点:一、百折不挠的坚强父亲因儿子败家一命呜呼;母亲因体力透支一病丧命;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顷刻停止心跳;聋哑女儿凤霞因产后大出血撒手人寰;妻子家珍因长年劳累落下软骨病不治身亡;女婿二喜因遭遇飞来横祸被水泥板砸成肉酱;外孙苦根因饿极吃多豆子被活活撑死……一个曾声色犬马的地主阔少沦为贫苦农民后的漫长生涯中,其家人相继躺在田头坟地永远弃他而去,惟留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就是这篇《活着》中福贵人生的真实写照。
当福贵目睹几千国民党伤兵活活冻死在雪夜,因之哭得眼泪融化了脸上的冰雪后,当他亲历所有患难与共的亲人颓然逝去的悲痛欲绝后,孑然一身的他意念上并未对死的阴霾与召唤俯首就擒,他仍不屈不挠地执着于生,满腔热情地好好活着,“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他的顽强乐观感染和鼓舞着读者,传达出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就算世界上只剩下你最后一个生命,你也一定要好好地饱满地活着,为只此一次、生命诚可贵的本身,为活着而活。
如此,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不服输……人便不辜负了地球上最高级形态生命的美名。
正如余华在此书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艰难困苦中百般忍受而活,即便在地狱中也要擦干眼泪微笑着高唱着牧歌而活,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因此,在福贵亲手埋葬了他一个个苦命的亲人后,我们每天仍能听到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在落日的余辉里像风一样飘扬,他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充满了芬芳的泥土的气息,那是鲜活肥沃的活着的生命气息。
余华《活着》中福贵的苦难承受力描写
作者:李胤秀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
摘要:余华《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苦难重重,万贯家财被他一夜败光,亲人相继离世。
苦难贯穿福贵的一生,当苦难已经成为福贵的宿命时,活着需要什么条件?当苦难与生相偕,活着的意义将如何探寻?本文主要从苦难的来源、活着的原因、活着的意义等方面来探究福贵对于苦难的承受力。
关键词:《活着》;福贵;苦难承受力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由受人尊敬的地主少爷变成众人唾弃的赌场败类之后,他先后经历了父亲的离世,母亲的衰老,妻子的疏远,孩子的早逝,最后成长为直面苦难的真正男子汉。
由玩世不恭到成熟稳重,福贵经历了一个人可能经受的一切苦难,他为何能承受如此沉重的苦难呢?
一、苦难的来源
(一)福贵自身原因带来的苦难
福贵青年时,是地主的儿子,不学无术且迷上赌博,倾家荡产的结果是父亲活活被他气死。
他那勤劳贤惠的妻子家珍,福贵更是不知珍惜,随意践踏家珍对他的真情,对丈人呼来喝去……品行的恶劣让他失去了一切,也失去了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此外,福贵自小在富裕环境中长大,较好的经济条件使得他不会专注于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他先后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反右派、左倾思潮、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面对这急剧变化的时局,很明显,福贵应对灾难时所采取的态度及解决方法并不那么高明。
如,福贵被抓壮丁后,听到逃跑的人被枪毙后,他便打消了这种念头。
他只是一個小老百姓,唯一的愿望就是和家人好好地活下去,可是在生与死的抉择上,他没有冒险。
而他的女儿凤霞却高烧变成了聋哑。
如果,他回来了,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善呢?
(二)社会环境带来的苦难
《活着》分别描写了国内革命战争、反右派、左倾思潮、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时期中国当时的农民生存状况。
激烈动荡的时局,每一个人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福贵也一样。
在这样的时局中颠沛流离,福贵被迫承受时代带给他的苦难。
他,因为给病重的母亲找大夫而被国民党将领抓去做壮丁,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时,母亲已经因病去世,女儿也变得聋哑;“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他们唯一的儿子有庆在医院给县长夫人献血时,活生生的被抽干血而死,在那个相同的医院,福贵的女儿凤霞也因为难产而死;等到人们的生活好起
来的时候,福贵的孙子苦根却因为饥饿吃了太多豆子噎死。
福贵所经历的这些苦难,有自己种下的因而得出的果,但主要的还是动荡的时代带给他的,他没有选择,也无法选择,只能被迫接受。
二、活着的原因
(一)乐观的心态应对苦难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1]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气的事,然而像福贵这样,遭遇一次又一次足以彻底打倒一个人的苦难,活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勇气。
经历苦难,笑对人生,源于自己对人生的达观以及想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在自己被陷害从而输掉所有家产时,福贵感觉“脑子里空空荡荡,像被捅过的马蜂窝”,甚至想拿根裤带吊死自己,但是他又想到债主不会和自己一起死,于是就放弃死亡了。
这里体现的就是对于活着的达观,对于自己人生的豁达。
并且,福贵独自送走了一位又一位的亲人,最后和老黄牛相依为命,没有乐观、通透的心态,谁能承受住这一系列的打击?
(二)苦难中的温情带来的心灵慰藉
当福贵输完家产回到家后,母亲没有怪他而是心疼他,妻子家珍没有离开他而是一边替他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在福贵经历绝望之际,母亲和妻子的表现是暖暖的温情,这种温情把福贵从绝望的深渊带离,给他活着的希望。
面对与自己扶持一生的即将死去的妻子时,福贵再一次陷入了绝望,但家珍一遍遍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满足了,我为你生了一对儿女,也算报答你了,下辈子还要一起过。
”[2]妻子家珍平淡却动人的话语带给了福贵活下去的勇气。
生活是残酷的,但家珍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坚忍和宽容,她对福贵至死不渝的爱,给了福贵后半生活下去的莫大勇气。
许多人对福贵活着的结局充满不解,所有的亲人都死去了,身无他物,更无朋友相伴,只有一头老年相依为命,他为什么还要活在这世上?余华会不会把福贵塑造的太过戏剧了?如果我们细细研究福贵的人物性格,就不难发现,除了他本身超出常人的苦难承受力之外,还有那在种种苦难中他所感受到的来自母亲、妻子和孩子们的温情,正是这温情给予了他源源不竭的、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换句话说,是温暖的亲情扩大了福贵对苦难的承受力。
三、活着的意义
毕淑敏曾说:“活着是没有意义的,但你要为你的人生规定一个意义!”[1]从小不学无术的福贵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但他在过完一生后显然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生命的豁达乐观,带有人类为了生存而承受苦难、超越苦难的永恒心理体验性质。
福贵面对苦难的承受力是平常人所不能及的,但他面对苦难的态度体现的却是一般人都会有的人性。
儿子被抽干了血而死,他是恨的。
但看到县长夫人是他的战友春
生的老婆,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面对上天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苦难,他的情感与普通人无异。
然而,他像普通人一样面对苦难,但普通人却没有他身上的乐观与超出想象的苦难承受力。
参考文献:
[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