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2.64 KB
- 文档页数:5
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研究-汉语言文学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研究□李丹芷摘要:东北方言的后缀十分丰富,本文以东北方言后缀“巴”为研究对象,从《东北方言大词典》中收取带后缀“巴”的词语44个,对其进行语义研究和语法分析。
首先分析东北方言后缀“巴”的意义,分析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巴”的区别,然后分析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结构类型,最后进一步探讨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东北方言后缀巴在古代汉语中,“巴”是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巴食象。
”①《说文解字》:“巴,虫也,或曰食象也。
”②在普通话中,“巴”是一个有实义的词,在《新华词典》(2001版)中,它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①盼望:朝~夜望。
②紧贴着或挨着:爬山虎~在墙上。
③粘住:粥~锅了。
④粘在别的物体上的东西:锅~。
⑤词尾,读轻声。
尾~、下~、嘴~。
从这些义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巴”或者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如例①、②、③、④;或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词,只作词尾,如例⑤。
在东北方言中,“巴”的意义基本虚化,和其他语素或词组合后,有着它独特的含义。
如在《东北方言大词典》中收录的以下词语③:从表1列举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巴”在东北方言中的意义基本虚化了。
其中。
“巴望”中的“巴”还与现代汉语中的“盼望”意义相近,其他方言区也有这样的词,可见各个地区的方言词在相互流传使用。
除此以外,其余的词语都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去甚远。
在普通话中,有一些以“巴”作后缀的词语,如“泥巴”“锅巴”等,但是数量很少。
在东北方言中,以“巴”作后缀的词语有很多。
本文参照《东北方言大词典》,共收集带后缀“巴”的词语44个:鼻嘎巴扯巴撑巴抽巴踹巴垫巴嘎巴跟巴儿勾巴哈拉巴齁巴糊巴挤巴捡巴捡巴将将巴巴紧巴揪巴磕巴哭巴精拉巴赖赖巴巴力巴敛巴列列巴巴拿巴蔫巴拼巴撕巴撕撕巴巴馊巴涩巴瘫巴捂巴斜巴丫巴(儿)扬巴咂巴摘巴凿巴造巴乍巴儿乍巴乍巴支巴支支巴巴作为后缀的“巴”在意义上基本虚化,往往只具有语法意义,不具有词汇意义。
东北方言名词词缀研究东北方言词缀十分丰富,极具特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东北方言名词的词缀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
标签:东北方言名词词缀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无论是语法、语音上,还是词汇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东北方言又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东北方言名词的词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一、关于前缀普通话常见的前缀如“阿、第、初”等,东北方言也有,用法也基本相同,如“第、初”一般用于表达序数,“阿”用在“阿姨”等词中,这里不再赘述。
东北方言比较特殊的名词前缀主要有“老、半、巴、二、大”等。
(一)老——东北方言名词前缀“老”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普通话,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也更浓,一般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称人老八板儿(拘谨守旧的人)、老把头(传说是保护挖参、打猎人的神仙)、老板儿(赶车人)、老半蒯(半大老婆子)、老帮蒯(半大婆子,贬义)、老倒子(没见过世面的人)、老灯(老头子,贬义)、老赶(乡下人,外行)、老客儿(商人)、老擓(妻)、老尿泥(软弱、不正经的老年人)、老牛婆(走堂接生婆)、老千儿(古代下级官吏)、老钱锈(吝啬鬼)、老铁(关系最密切的人)、老秃牙子(老家伙)、老土(很土气的人)、老外(外行)、老面兜儿(性格软弱的人)2.用于称动物老抱子(孵鸡雏的母鸡)、老家贼(麻雀)3.用于称植物老场子(苍耳)4.用于表物老鞑子(纸牌)、老末渣(零碎而短小的东西)、老牛槌(牛鞭子)、老千儿(旧纸牌的一张)、老影(家谱)、老爷(太阳)5.用于序数老疙瘩(父母的最后一个子女)、老乜儿(最末一个)、老子儿(最小的钱)6.用于称某些外省人和外国人老奤儿(指唐山、栾县一带人或带有该地口音的人)、老外(外国人)(二)半——半搭子(介乎大小之间的人或物)、半拉架(粗略的技艺或知识)、半身子人(寡妇)、半语子(有语病的人)(三)巴——巴末(最后一名)、巴梢子(最后一次、遍、回)“半、巴”可以看成类词缀,在词语中位置固定,意义虚化倾向明显。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词缀“巴”摘要:由词缀“巴”构成的词能产性大,功能上也有很多特点,它的生命力愈渐被语言界,文学界的有识之士所看重,它已经悄悄侵入了语言文学的大雅之堂。
本文将立足于从词缀的性质、语法形式及特点等角度,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理论及重要的研究成果,对词缀“巴”的问题谈一些看法,借此与读者做进一步交流。
关键词:东北方言;词缀;巴;特点“词缀”又被称为语缀,是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总称。
它并不单独出现是一种孤立语,汉语中的词缀虽然没有印欧语中词缀那么丰富,但它具有非常突出的自身特点,比印欧语词缀具有更大的任意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从东北方言词缀的共同性进行简单概括,并以“巴”作为例子辅以解释。
1 东北方言词缀及性质1.1 位置的相对稳定性既为“缀”就是指附加在某个单音节语素或词语之上的虚词素,它具有定位作用,只能放在其他词素之前或之后,分别称其为前缀和后缀。
例如“巴子”、“瘫巴”等。
1.2 词缀的类属性我们所说的词缀,其类属性主要有类义功能、决定词的语法属性这两方面的含义,并分别成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构词标志。
例如:“结巴”“瘫巴”等表示有生理缺陷的人,名词性标志;“干巴”“扯巴”则分别为形容词和动词的词缀。
1.3 词缀的能产性相同的词缀,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产生出大量的新词汇,并具有一定的类化作用,这就是能产性,“巴”这个词缀随着人们的广泛使用,已经越来越被关注,同时,又在以不同的形式演变着,分别与其构成不同意义的词语,它的能产性在名词和形容词、动词中都有具体体现。
1.4 词缀的粘附性词缀在使用时,常常粘附在词根之上,两者组成一体关系亲密,之间不能插入其他的词句,不然也就不能称之为词缀了。
例如:“你看他穿的埋拉巴汰的,谁看见都讨厌。
”1.5 语音的弱化“巴”再做词缀时就弱化为轻声了。
例如:“他吃的嘴巴上全是”。
2 “巴”的表现形式“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词缀,使用也相当灵活。
汉字“巴”多义性认知转喻阐释雷四维【摘要】The Chinese character“Ba”has experie nced great changes in its semantics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since the period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 Taking the cognitive metonymy theory as a method of studying Chinese characters“Ba”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ysemy , this paper outlines the“Ba”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people who goodat climbing”to“crawl”and then to“close to , cling to”. Finally , as the meaning of“looking forward to”, it witnesses the path of changin g from concrete con-cepts to abstract ones . However , the metonymy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and strong motivation during this evolution process .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Ba”, the metonymy plays an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metaphor does . To that end , metaphors involved in this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all based on the metonymy .%汉字“巴”从甲骨文时期出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时间,其语义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东北方言双音节形容词后缀研究作者:王丹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东北方言词典》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地搜集其中出现的形容词词缀,共56个,其中双音节形容词词缀最多,有33个。
文章从它们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及其与词根的组合情况五个角度出发,对这些后缀进行研究。
关键词:东北方言形容词后缀语义语法语用近年来,东北方言的影响日益增强,无论是历年春节晚会中极具特色的东北方言小品、红极一时的东北方言电影《大笑江湖》,还是日前热播的电视剧《乡村爱情6》都体现了东北方言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受到群众的喜爱。
东北方言具有豪放、洒脱、幽默、夸张等特点,能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形容词的作用不可小觑。
形容词作为东北方言语类中最活跃的一类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灵活生动,同时也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东北方言形容词并对其进行研究,但多是针对形容词生动式进行的研究,很少关注到形容词后缀。
本人通对《东北方言词典》人工逐条翻查,共搜集形容词后缀56个,其中双音形容词后缀共33个,占总数的58.92%,是数量最大的一类,详见下表:■本文以所搜集的雙音节后缀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语音形式以上双音节后缀,第一个字都读轻声,第二字都读阴平。
阴平与普通话的55调值有所区别,在东北方言中读成44或33,并且音长缩短。
(“-生生”除外,第一字为阴平,第二字为轻声)二、与词根的结合情况:1.有些后缀与词根的结合是基本固定的,如“艮巴揪”、“干大鲁”、“醉么哈”、“甜/美么滋儿”、“白胡/白发蹀躞”、“臭气/臊气拉哄”、“烂眼忽吃”(形容着急的样子)等,共7个,占总数的21.21%。
其它后缀与词根的搭配情况如下:2.置于单音节形容词后:“-吧嗒”、“-大哈”、“-大哄”、“-大忽”、“-大拉”、“-大涝”、“-大楞”、“-大馊”、“-大撩儿”、“-古叽”、“-巴唆”“-古都”、“-秃鲁”、“-大溜”、“-古搭/抓”、“-古隆”、“-古囊”、“-嘟噜儿”等,共19个,占总数的57.58%。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部分词缀中的入声韵尾迹象考北方方言中的入声韵虽已消失,但我们可以从部分构词后缀中窥视到古入声韵尾的类型。
入声韵尾的消失是不彻底的,往往借助一些元音与其拼合成音节,固定为文字流传下来。
标签:北方方言入声韵尾词缀“巴” “达” “个”一现代汉语中,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保留古入声字。
北方方言中古入声字已经基本消失,而南方方言中则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
北方方言中的古入声字是不是就消失得那么干净彻底呢?不是的。
历史上任何一种事物的消失都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封建制度虽被打破,但封建习俗仍保留在部分地区,封建思想在部分人的思想中还是根深蒂固的。
从语言学角度讲,词汇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封建社会消散了,可是反应封建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的词语还大量保留着,我们称之为古语词。
古语词看似丧失了他的存在价值和语用市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某些时候,我们还是会赋予它们起死回生的能量。
再如语法上,虽然古代汉语的语序已经发生了转变,但是在某些庄严的场合,我们还是会选用一些古文句式迎合表达的需要。
同样,北方方言中古入声字的消失从语音形式上看也许是彻底的,但是我们依稀可以从某些词缀(具体地说是后缀)中看出古入声韵尾的原型。
二任何一个词缀的产生都是有历史依据的,大多数词缀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如前缀:“老-、第-、初-”;后缀:“-儿、-子”。
这些词缀往往还保留着一些词汇意义;有的是为满足标准音步的需要而产生,如中缀:里,流里流气,形成两个标准音步。
另外,在北方方言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词缀(主要是后缀),由古入声字的入声韵尾加上一个元音或元音字母组合而成。
上古入声韵尾主要有-p、-t、-k三种,它们分别选用不同的元音或元音字母组合进行拼合。
如:收-p尾的入声字多选用元音a进行拼合,汉字记录为“巴”(变体主要有吧、八、叭);收-t 尾的入声字选用a进行拼合,汉字记录为“达”(变体主要有打、嗒、搭、哒);收-k尾的入声字通常选用e进行拼合,汉字记录为“个”(变体主要有格、刻、壳)等。
“X巴巴”格式中“巴巴”的语法化分析发表时间:2017-10-26T16:13:59.970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7月作者:蒋金晶[导读] “巴巴”表示固定的形容词性词缀,而“X”则表示可以插入的语素、词或者短语。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摘要】“巴巴”表示固定的形容词性词缀,而“X”则表示可以插入的语素、词或者短语。
例如:眼巴巴、苦巴巴、干巴巴等,分别表示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同时后两个短语则运用到了人们五官中的味觉和触觉。
如此类似的词语非常之多,本文则就该问题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X巴巴;巴巴;语法化语法化,通俗的来说也就是“实词虚化”的过程。
具体的来讲“语法化”指的是语言当中的语法范畴以及语法成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特殊现象。
在“X巴巴”格式当中的“巴”就是由当初的有实实在在的意义演变为一种叠音词缀,这个过程就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因此,在一开始,我们就针对“巴”一词的历史发展做一个详细的综述,据此来了解“巴”的历史发展脉络,由此可以一目了然的得出它为什么发生语法化,又是怎样发生语法化的,且在发生语法化以后,“巴巴”作为叠音词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
(一)“X巴巴”格式中“巴巴”的历史演变进程我们都知道“X巴巴”格式中的“巴巴”属于叠音词词缀,而在最初,它是由“巴”这个词演变而来的。
因此,我们就针对“巴”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1.对“巴”本义的几种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巴”的词缀用法早就已经固定下来了,就历史的演进轨迹中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巴”作为词缀使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而形成的,是在后来新的组合中产生的。
对“巴”这个词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进行详细的研究,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巴”古意的了解,更能有助于我们对其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但是,很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在研究界对于“巴”的意义的阐述分析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虽然说没有一个准确定论,但是在现如今的学术界对于“巴”的本义的阐释有几种不同的提法,接下来,我们就对这几种不同的提法做一个总体的讲述。
现代汉语专业论文选题第一部分1.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现代汉语题目)2.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题目)3.汉语应答句研究———(现代汉语题目)4.标题语法研究———(现代汉语题目)5.标题语用研究———(现代汉语题目)6.文学语言研究———(现代汉语题目)7.汉语语气词研究———(现代汉语题目)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现代汉语题目)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现代汉语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现代汉语题目)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现代汉语题目)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现代汉语题目)13.新闻语言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4.广告用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5.法律、商贸语言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6.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现代汉语题目)17.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8.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现代汉语题目)19.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现代汉语题目)20.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现代汉语题目)第二部分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现代汉语题目)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现代汉语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现代汉语题目)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现代汉语题目)5.“同志”的尴尬———(现代汉语题目)6.汉语修辞研究———(现代汉语题目)7.汉语多音字研究———(现代汉语题目)8.汉语复活词研究———(现代汉语题目)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题目)12.汉语惯用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7.说“秀”(英show)———(现代汉语题目)18.汉语象声词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现代汉语题目)20.汉语感叹词研究———(现代汉语题目)第三部分1. 谈“俗话”———(现代汉语题目)2.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现代汉语题目)3.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现代汉语题目)4.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现代汉语题目)5.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现代汉语题目)6.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现代汉语题目)7.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现代汉语题目)8.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现代汉语题目)9.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0.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1.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2.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3.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4.“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5.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6.实验语音学———(现代汉语题目)17.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8.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9.语音的规范与发展———(现代汉语题目)20.《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现代汉语题目)第四部分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现代汉语题目)2.汉语新词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4.汉语字母词研究———(现代汉语题目)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现代汉语题目)6.标题语义研究———(现代汉语题目)7.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现代汉语题目)8.东北官话语音研究———(现代汉语题目)9.东北官话词汇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0.东北官话语法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1.东北官话语用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2.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3.现代汉语修辞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4.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5.现代汉语补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6.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7.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8.“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现代汉语题目)19.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现代汉语题目)第五部分1.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现代汉语题目)2.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现代汉语题目)3.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现代汉语题目)4.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现代汉语题目)5.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现代汉语题目)6.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现代汉语题目)7.汉语中介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8.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现代汉语题目)9.对外汉语教材分析———(现代汉语题目)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现代汉语题目)1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现代汉语题目)1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现代汉语题目)13.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现代汉语题目)14.语言课的文化教学———(现代汉语题目)1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现代汉语题目)16.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现代汉语题目)17.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汉语题目)18.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汉语题目)19.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20.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汉语题目)20.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现代汉语题目)第六部分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现代汉语题目)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现代汉语题目)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现代汉语题目)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现代汉语题目)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现代汉语题目)6.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现代汉语题目)7.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现代汉语题目)8.褒义词考查分析———(现代汉语题目)9.同义词辨析与运用———(现代汉语题目)10.贬义词考查分析———(现代汉语题目)11.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12.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5.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6.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现代汉语题目)17.词类区分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8.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9.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现代汉语题目)20.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现代汉语题目)第七部分1.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现代汉语题目)2.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现代汉语题目)3.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现代汉语题目)4.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现代汉语题目)5.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现代汉语题目)6.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现代汉语题目)7. 报刊语言研究———(现代汉语题目)8.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现代汉语题目)9.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现代汉语题目)10.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现代汉语题目)11. 法律语言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2.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现代汉语题目)13.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4.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5.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6.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现代汉语题目)17.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现代汉语题目)18.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现代汉语题目)19.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现代汉语题目)20.给病句一个理由———(现代汉语题目)第八部分1.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现代汉语题目)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现代汉语题目)3.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4.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5.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现代汉语题目)6.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现代汉语题目)7.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现代汉语题目)8.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9.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10.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11.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12.现代汉语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13.汉语歌曲如何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14.把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题目)。
论东北方言中词缀的理据性一、引言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双重属性,即能指与所指关系原本是任意的,没有必然性的;但二者关系一经固定之后,就具有了约定俗成的规定性。
此后,用已然的语言符号来组织另一类语言符号时,就必须遵守先在的规定性,这就形成了语言的理据性。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有口皆碑。
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中的相当一部分正在进入或终将进入民族共同语汇中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东北方言作为基础方言的一个次方言,虽然很接近普通话,但也有很多有别于普通话的地方。
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
在东北方言词汇中,绝大多数词的构词形式与普通话词汇是一致的,只有一部分词,它们的方言色彩极为浓厚,构词形式也别具特色。
二、东北方言中词语的前缀东北方言中的前缀词种类繁多,极富地方色彩、口语色彩、感情色彩,使用频率高,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东北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其使用特点,前缀又可以分为状态词及表示感情的程度副词。
(一)状态词在前附式状态词中,词缀与词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这表现为二者在构词形式的相互选择性及语义配合的内在规定性。
其体现一个词法形式所表现的感情色彩,及语言的自然逻辑规律。
每个状态词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词根群,彼此之间不能任意替换。
常见的状态词有:精、稀、溜、确。
它们单独出现的时候,意义广泛,但是跟特殊的词根粘合到一起的时候,本身便具有了特殊的意思,相当于“非常、太”。
1.精+词根此类词根包括薄、细、瘦等空间类单音节形容词,但是与之相对的厚、粗、胖等词根的前面却不能用“精”。
因为“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经过提炼或挑选出来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