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3章第2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3课时) 课件(43张)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43
(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设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二课时溶液pH的计算)【答案】 B【解析】 pH 计算方法为:酸按酸,碱按碱,酸碱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稀释后A 项pH ≈7;B 项pH =9;C 项pH ≈9.7;D 项pH ≈7。
【板书】活动二、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问题探究1】(1常温下,pH =2的盐酸与pH =4的盐酸,若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求混合溶液的c (H +)及pH 。
【交流】c (H +)=[1×10-2mol ·L -1+10×10-4mol ·L -1]/(1+10)L =1.0×10-3mol ·L -1,故溶液的pH =3。
【问题探究2】(2)常温下,将200 mL 5×10-3mol ·L -1NaOH 溶液与100 mL 2×10-2mol ·L-1NaOH 溶液混合后,求溶液的c (OH -)、c (H +)及pH 。
【交流】c (OH -)=1.0×10-2mol ·L -1,c (H +)=1.0×10-12mol ·L -1,pH =12。
【问题探究3】(3)常温下,pH =12的NaOH 溶液与pH =2的硫酸,若等体积混合后,求溶液的pH 为多少?若按9∶11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又为多少?【交流】先判断酸、碱谁过量,若酸过量,直接求c (H +)和pH ,若碱过量,则先求c (OH -),再求c (H +)和pH 。
可得前者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则pH =7,后者酸过量pH =3。
【方法探究】强酸碱混合后溶液pH 的计算基本思路是什么?【交流1】(1)强酸与强酸混合:c (H +)混=c 1H +·V 1+c 2H +·V 2V 1+V 2,然后再求pH 。
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以了解水的电离作为理解影响溶液酸碱性本质因素的突破口。
因此,教科书以提供“精确的导电性实验”的结果这种方式来说明水的微弱电离,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并以此作为后面讨论问题的实验依据。
通过水的离子积的导出,可以加深学生对弱电解质电离的理解,找到溶液发生酸碱性变化的平衡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水不仅是促使酸、碱、盐等电解质发生电离的环境因素,它自身也是一种弱电解质,尽管水的离子积非常微小,但恰恰是它对溶液酸碱性变化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通过教科书表3-2可以告诉学生:我们一方面需要了解水的离子积大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水的离子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事实认定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但另一方面,由于水的离子积在室温条件下的变化不是很大,所以为了实际应用的方便,通常“可忽略温度的影响,Kw值为1×10-14。
”教科书中的【思考与交流】要求学生分析酸或碱的稀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主要是为理解pH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关系作铺垫。
关于溶液pH的教学可大致分为这样几部分:pH的概念、pH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pH的测定方法和pH的应用。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科书以图示和资料的方式介绍pH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可使教学的知识更加鲜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②使学生利用平衡移动原理理解温度、溶液酸碱性、外加试剂等对水的电离的影响③溶液酸碱性与c(H+)、c(OH—)以及跟pH的关系;有关溶液pH的计算④溶液pH的测定方法和应用⑤理解酸碱中滴定原理、操作、注意事项;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合理分析实验误差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节的“思考与交流”“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实践活动”等栏目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②培样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
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处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包括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
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电解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
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
在25℃时K w= c(H+)* c(OH -)。
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c(OH-) 与c(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1×10-14。
使学生了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c (H+)>c(OH-);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的c(H+)<c(OH-);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c(H+)=c(OH -)。
.使学生了解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了解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二)、教学三维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评价建议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的离子积的运算,提高有关的计算能力,加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认识。
2、通过水的电离平衡分析,提高运用电离平衡基本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过程中H+ 、OH-关系的分析,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由水的电离体会自然界统一的和谐美以及“此消彼长”的动态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的离子积,c(H+)、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了解水的离子积的含义;掌握[H+]和[O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初步学会有关水的离子积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观察动画和问题探究与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水的离子积和溶液酸碱性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溶液酸碱性与[H+]和[OH-]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计
H
H
H H
H。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章是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三章,它包含四节内容: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本章内容应用前一章所学化学平衡理论,探讨水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内容比较丰富,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兼而有之,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pH的应用、盐类水解反应的应用、沉淀转化的应用等,展示了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酸碱中和滴定介绍和测定酸碱反应曲线的实验则是学习实验操作技能。
在教学功能上,这一章起着巩固和深化前一章所学知识的作用。
全章4节内容可分为两条知识链:一是与弱电解质相关的电离平衡,包括1-3节,它们在知识的认识水平上是渐进的,前一节是后一节的基础和铺垫;二是沉淀溶解平衡,安排在第4节,它的知识基础是溶解度和化学平衡理论。
从整体上看,本章内容以深入认识水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为核心问题线索,分别研究了各类物质(弱电解质、水、盐类、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使学生发现化学平衡、电离程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这些原理的应用。
教材内容框架如下:二、本章教学内容在选修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的基础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高中阶段必修课程化学1、化学2模块中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本模块中主题2中化学平衡方面的理论知识。
1.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关系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前两个专题分别从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的角度介绍了有关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理论,本专题以前两个专题的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最常见、最典型的水溶液体系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特别是化学平衡理论)分析物质的行为。
例如,本专题在化学平衡常数的基础上建立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5.掌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研究对象到多个研究对象的复杂体系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