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健康心理学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45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述医学模式和健康心理学一、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关于医学的哲学观,对医学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受整个哲学观的制约,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例:红楼梦中的医学观二、医学模式的发展l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源于原始社会,至今仍存在,特点是将外在神秘力量作为疾病的来源,以巫术作为治疗的根本;l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公元前3000年,存在4700年,特点是:认识到自然环境以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开始将对心理的调节运用到医学治疗中。
《黄帝内经》l生物医学模式18、19世纪,特点是:忽视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简单的生物决定论,孤立地用生物学原因解释疾病。
生物医学模式回答的基本问题:1、疾病来自于化学失衡、病毒、细菌和遗传倾向的共同作用。
2、疾病起因于自身无法控制的生物变化,个体不对疾病负任何责任。
3、医疗人员担负治疗的责任4、治疗方法包括接种疫苗、外科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以改变身体的状况。
5、心理与身体相互独立,心理不能影响身体状况。
6、疾病可能对心理有影响,但并非由心理引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PS)20世纪以来,恩格尔1977年提出“”精神病学和医学的危机”,认为以往的医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能解释在都有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没有;二是大量疾病随压力的变化而程度,时间有不同;三是只能治疗身体症状而不能使人痊愈;四是无法解释治疗期间的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医患关系对治疗的作用。
特点在于:以身心一元论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统合考察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疾病和健康问题中的作用。
BPS的成分:生物学成分:(1)对生物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了解;(2)导致疾病产生的致病因素和机体的风险因素;心理学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社会学成分:支持网络系统,包括家庭、教堂和学校及其他减缓压力的支持系统。
医疗保健服务的分配及保健人员和病人的遵医行为;支持和减少高风险行为的社会政策,策略;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Engel,1977,1980生物因素:BPS回答的基本问题1、疾病的产生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健康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健康心理学绪论第一节健康心理学概述一、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专门领域,它专注于研究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健康和疾病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原理和技术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疾病的挑战。
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 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心理应激与疾病:研究心理应激如何通过生理途径影响健康。
- 心理因素在慢性病中的作用:探讨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慢性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 心理免疫学:研究心理状态如何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2. 健康行为的心理机制- 健康行为的动机理论:分析人们采取健康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动机。
- 健康信念模型:解释人们如何根据自己对疾病的信念和态度来采取行动。
- 自我效能理论:研究个体对自己改变健康行为能力的信念如何影响行为改变。
3. 心理干预与健康促进- 心理教育: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 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个人或群体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以改善心理健康。
- 健康促进项目:设计和实施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干预项目。
三、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应用领域1. 临床心理学- 心理评估:在医疗环境中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 心理治疗:针对心理疾病和健康问题提供治疗。
- 康复心理学:帮助患者从疾病中恢复,重新融入社会。
2. 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 健康促进:通过政策和社会支持来改善健康行为和生活条件。
- 疾病预防: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 公共卫生- 心理健康政策:制定和实施促进心理健康的政策。
- 心理健康服务:提供面向公众的心理健康服务。
- 心理健康研究:进行流行病学和健康相关研究。
第二节健康心理学的学科位置一、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它与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整合了这些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解决健康相关问题。
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第一节什么是健康二.健康的内容“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面健康观的框架体系。
三.健康的结构(一)健康-疾病统一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它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二)健康中的身心关系一般健康连续体是一种单维双极结构,通常透露着一层意思: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的追求。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应该是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的两个维度四.健康的测量(一)健康水平的一般评价标准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群体健康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四项指标: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的综合情况2.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评价个体健康主要是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主要可以通过自我报告及医生经验判断、仪器检查等手段进行测量(二)生活质量及其评价生活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
人们开始重视一些正向健康指标。
它不仅仅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而且将人作为社会的人来对待,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状况,并能从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表现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三)健康成分测量的新框架ICFICF是对健康成分进行测量的新框架。
使用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健康状况和背景性因素(即环境和个人因素)间交互作用和复杂联系的结果。
它从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残疾性作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因此,对残疾问题的管理要求有社会行动,要求改善环境以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节关于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二.希波克拉底的贡献:疾病的物质理论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他对疾病的一些论述,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的魔法理论,从物质化的角度来理解疾病(一)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1.对癫痫的物质化解释2.瘴气理论(二)体液学说关于疾病和治疗的整体理论,是疾病最早的系统性理论,是疾病的物质理论,是经验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体现疾病的“自然哲学阶段”三.中世纪:医疗实践宗教化四.文艺复兴至今:医学的生物化五.疾病研究的新模式:生物心理学研究贡献:利用疫苗征服了许多感染性疾病;发明抗生素,对抗细菌性感染;对于基因图谱的研究,更是希望从根本上预防和干预各种遗传性的疾病不足:简单地认为个体只要没有细胞损害或生理病理改变就是健康,只考虑生物学上的变化;关心的只是病痛而非真正的健康,关心延长生命的数量而非提升质量;强调治疗而非预防保健【21世纪的医学的新走向(8)】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等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的含义1、什么是健康导入】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
曾经有人用“”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纷繁冗杂“”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嚣将归于沉寂。
XXX也曾说:“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
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提问】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不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就是健康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这是对健康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
这种对健康的理解就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⑴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一样平常生活和工作;⑵处事悲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义务不挑剔;⑶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⑷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⑸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⑹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和谐;⑺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⑻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⑼头发光洁,无头屑;⑽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从这十条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