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4.评价 (1)性质:它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积极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西方 的矛盾,为 20 世纪 2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和平和繁荣局面创造了条件。 (3)消极影响:它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基础上,隐含了 许多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变化而日益尖锐,新的争夺 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这个体系不可能持久。 (4)启示:①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呈现出动态的、渐进的 运动过程和周期变化规律。 ②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既是战争的根源,也是争 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力量。③围绕经济利益的争夺是战略格局演变的内在因 素,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参与国际政治的首要条件。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注入了活力。⑤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归根 结底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
1.召开 (1)时间、地点:1919 年 1 月 18 日;巴黎凡尔赛宫。 (2)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性质 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一
二
三
四
3.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 (1)内容: ①战争责任问题: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罪责。 ②德国的疆界问题: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地区由国际联盟代 管 15 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东岸 50 千米宽的地带为不设防 地区。 ③殖民地问题:剥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 ④军事问题: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重型武器,陆军不 得超过 10 万人。 ⑤赔偿问题:德国必须向战胜国提供赔偿,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偿数额 和方式。 (2)影响:它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把德国民众置于奴 隶的地位,由此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并最终为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所利用。
一
二
三
四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 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大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并 无理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这一消息传到中国,立刻激 发了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一
二
三
四
三、国际联盟的建立
1.背景 (1)一战后期,饱经战祸的各国人民渴望找到根除战争、保障持久和平 的途径。 (2)在人民的强大压力下,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 建议。 (3)1918 年,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 2.建立 (1)初步建立:1919 年 4 月 28 日,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成为 《凡 尔赛和约》 的一部分。 最初的成员国为 44 个,包括各战胜国和一些中立国。 (2)正式建立:1920 年 1 月 10 日,国际联盟盟约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联 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评价 (1)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 地位。它在协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关系方面取得了较 大的成绩,显示了其存在的价值;对后来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一些 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 兴起,说明在当时政府的背后正在形成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真正力量。 (2)国联在成立之初,机构虽然完善,但不切合实际,英法的自私与短视, 使得改善国际关系的努力都无法实施,不能有效抑制战争的再次爆发。
一
二
三
四
3.性质 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 4.主要任务 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 5.主要机构 大会、 行政院、 秘书厅,其中行政院由 5 个常任理事国和 4 个非常任理 事国组成。 6.美国与国联 美国是国际联盟的主要倡导者,但由于国联的成立并没有给美国带来 多少实际利益,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一
二
三
四
4.评价 (1)华盛顿会议是继巴黎和会之后的另一次重要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 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它们在这一地区的 矛盾。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受到压制,而 中国半殖民地地位依然如故。 (3)华盛顿会议确立起来的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被称为华 盛顿体系,它与凡尔赛体系一起合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 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 平”体系下,掩盖着许多矛盾、隐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 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 20 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 的整体。 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 ,严重削弱了国 联的权威性。
一
二
三
四
四、华盛顿会议
1.背景 巴黎和会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协约国各国在远东和太 平洋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美、英、日成为这一地区竞争的主角,其中日美 矛盾最为突出,中国是它们争夺的重点。 2.召开 1921 年 11 月 12 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主要议题包括限制军备和处 理有关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问题。
一
二
三
四
3.主要内容 (1)签订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 (2)签订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五国条约》,规定英、美、日、 法、意主力舰的比例为 5∶ 5∶ 3∶ 1.75∶ 1.75。 (3)签订《九国公约》,主要确立了美国主张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原则,为美国排挤英日,加强对华扩张准备了有利条件。 (4)中日两国在会外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规定 日本将胶州湾德国原租借地归还中国,胶济铁路路权由中国赎回。
)
B.建立国际联盟 D.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C.重新瓜分世界 答案:D
1
2
3
4
5
2 在 1919 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因此被称为 “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
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D.日本代表不擅外交辞令 解析:要结合一战后日本的状况仔细分析选项。 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 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并期望获得西方的支持。 答案:C
1
2
3
4
5
4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其结果有很 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人民是否坚决斗争
)
B.中国代表是否坚持原则立场 C.美英两国对日态度是否变化 D.日本侵略的目标是否变化 解析:从所给四个选项来看,A、B 两项明显不是直接因素,因为无论是巴黎 和会还是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一直坚持收回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 的原则立场,中国人民一直进行了坚决斗争,同时日本一直想在中国攫取更 多的权利这一侵略目标也没有变化,故 D 项也不是直接原因。C 项正确,日 本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不断扩张,威胁到了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反对 日本独占中国,所以对日本施加了压力,从而使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例题 2】 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刊登了如右边 的漫画,该漫画要表达的思想是(
A.列强贪婪地宰割德国
)
B.列强在重新瓜分世界 C.德国内部已四分五裂 D.美国已成为欧洲霸主 解析:漫画将英、法、美、日、意比作五头怪兽,将德国比作受害者,它 们贪婪地吞食着受害者的内脏。因此,漫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德国在遭受 着列强的宰割。 答案:A
一
二
三
四
2.战后大国的争霸计划 (1)美国:1918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企图建立有利于美 国的世界秩序。 (2)英国: ①维持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②巩固既得利益,恢复和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 ③力图在太平洋上与美国争雄。 (3)法国: ①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树立起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②扩大在非洲和近东的殖民地。 (4)意大利:企图占据南斯拉夫、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部分土地,称霸地中 海地区。
1
2
3
4
5
3 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 和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A.①②
) ③《凡尔赛
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④《凡尔赛和约》否定了“十四点”计划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美国的外交政策是由其国家利益决定的,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根本原 因在于 《凡尔赛和约》 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没有达到参加和会的最初目 的。而导致这一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攫取战后世界 领导权的计划。 因此,①③的内容是正确的。 ②④的内容本身就不符合历史 事实。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例题 1】 有网友看了下面这幅政治 漫画后,表达了不同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 是( )
A.英法设计,美国造桥
B.美国设计,英法造桥 C.国会设计,总统造桥 D.总统设计,国会造桥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设计”可知,A、C 两项错误。根据图片中“桥”的组成部分——“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 可知,“桥”是英法等欧洲国家建立的,而美国只能坐在桥的一边,由此可判定 D 项错误。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二
如何全面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含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新 秩序。 2.特点 (1)它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现有实力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 (2)该体系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具有反动性。 (3)该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内部存在着很多矛盾,因而不可能持 久存在。 (4)该体系具有不全面性,如出于社会制度的区别,把苏俄(联)排斥在外; 出于分赃的目的,排斥了德国等。 3.实质 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