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的中医饮食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717.00 KB
- 文档页数:11
缓解呕吐的方法首先,当你感到恶心和呕吐时,可以尝试深呼吸来放松身体。
深呼吸有助于平息紧张的情绪,减轻身体的不适感。
你可以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呼出。
重复几次,你会发现身体逐渐放松,恶心的感觉也会有所缓解。
其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缓解呕吐的重要方法。
避免食用过于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面包、水果和蔬菜等。
此外,要确保充分的水分摄入,保持身体的水平衡,有助于减轻呕吐的症状。
另外,中草药也是缓解呕吐的有效方法之一。
姜、薄荷、柠檬等中草药都具有缓解恶心的功效。
你可以将姜切片,用开水冲泡成姜茶,或者将薄荷叶和柠檬片放入开水中冲泡,待凉后饮用。
这些中草药不仅可以帮助缓解呕吐,还能提神醒脑,让你感到清爽舒适。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呕吐。
适度的散步或者进行一些轻松的伸展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缓解胃部不适,减轻呕吐的症状。
但要注意,运动过度可能会加重呕吐的情况,因此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最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呕吐的关键。
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减少压力和焦虑等都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减少呕吐的发生。
此外,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过期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呕吐的发生。
总之,缓解呕吐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采取深呼吸放松身心,调整饮食习惯,使用中草药,进行适当的运动,还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有助于减轻呕吐的症状,让你感到舒适和放松。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你缓解呕吐,保持健康的身体。
呕吐(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火、胰腺炎等)。
护理评估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护理一般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者,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
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限、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呕吐呈喷色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物大便及失气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的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逐进热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1.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2.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3.虚寒性呕吐宜热性食物,忌生冷不洁或肥甘厚味之品,忌甜食。
五、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范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六、临证施护1.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引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3.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4.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5.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按摩胃脘部。
健康指导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
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
3.饮食一般宜软、宜消化、切忌过饱。
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护理评估1.皮肤、巩膜、二便颜色、有无传染性。
2.腹痛、出血。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热毒炊盛证等。
中医调理女性更年期心慌引起的恶心呕吐女性更年期是指女性进入中年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月经逐渐停止的一段过渡期。
在这一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过程中,许多女性可能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其中心慌、恶心和呕吐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这些症状与女性身体内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因此,通过中医调理,可以有效缓解更年期心慌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
1. 中医对于更年期的认识与理解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
在中医理论中,女性更年期被称为“衰微期”,认为这是女性生命力逐渐减退的表现。
同时,中医认为女性更年期的症状与肝经失衡、心脾气血虚弱有关,从而导致了心慌、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症状的出现。
2. 中医调理的基本原则中医调理更年期心慌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基本遵循以下原则:(1)调理心脉:心脉主管心血,恢复心脉的平衡是缓解心慌症状的关键。
可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刺激心脉,促进心气的运行,并结合中药来补充心血。
(2)调理肝脉:肝脉主管气血,恢复肝脉的平衡能缓解恶心的发作。
通过针灸、食疗等方法来调理肝脉,平衡肝气,保持气血畅通。
(3)调理脾脉:脾脉主管气血运行,调理脾脉有助于缓解呕吐问题。
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疗方式来促进脾气和胃气的协调。
(4)调理气血:女性更年期气血运行不畅是症状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选择适合的中药来滋补气血、调理经脉,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中医调理的具体方法中医调理女性更年期心慌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针灸治疗:选择具有调理心、肝、脾经的穴位进行针灸,如心包经的“内关”、肝经的“太冲”、脾经的“足三里”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促进经络的通畅,缓解心慌和恶心。
(2)中药调理:中医药方包括中草药、中药粉末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调配中药,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等。
这些中药具有补益心血、调理肝脾等功效,能有效缓解恶心呕吐。
(3)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如何缓解呕吐症状呕吐是一种令人非常不适的症状,它可以出现在很多疾病中,例如感冒、胃病、头痛等等。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呕吐甚至比疾病本身更加难以忍受。
所以,如何缓解呕吐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一、饮食调整当您感到恶心或者呕吐时,适当的饮食调整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
首先,您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食物,例如高粱米粥、面包、苏打饼干等等。
避免饮用咖啡、茶、牛奶等刺激性强的饮料,需要在饮食之间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避免刺激胃肠道,引起更加严重的恶心和呕吐。
二、药物缓解一些药物可以有效的缓解呕吐症状,例如盐酸多塞平、多潘立酮等。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一些支持性治疗的疾病中,如消化性溃疡、肠胃炎等等。
但是,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不要盲目使用,并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心理疗法呕吐症状往往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例如精神因素、压力、抑郁等等。
有些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症状产生过多的焦虑和忧虑,导致症状更加严重。
因此,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缓解症状。
例如,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进行催眠、认知行为疗法等等,可以缓解症状,并且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四、中医治疗中医具有很好的调整身体内环境的作用。
例如,针灸疗法、中草药治疗等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呕吐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选择中医治疗时,要注意找到合适的医生,避免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
总之,缓解呕吐症状是非常重要的,在患者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防止呕吐症状的出现。
例如,合理规划饮食、避免岔气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等,都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生。
如果患者感到呕吐症状持续不退,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中医关于“呕吐”的证治分类一、外邪犯胃1.临床表现:突然呕吐,频频泛恶,胸脘满闷,或心中懊侬,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
2.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3.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4.代表方:藿香正气散5.常用药:藿香、苏梗解表化浊,和胃止呕;半夏、生姜降逆止吐;厚朴、白仁、陈皮、茯苓理气降逆,祛湿和胃。
如表邪偏重者,加荆芥、防风之类以祛风解表;宿食积滞,脘胀吸腐者,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以消导积滞;气机阻滞,脘闷腹胀者,加木香、积壳行气消胀;感受奢,身热心烦者去生姜,加黄连、香蕾、荷叶清暑化湿:秒浊犯胃,胸病闷,舌苔白,加枢丹辟移泄浊止呕。
1.临床表现:呕吐酸腐量多,或叶出未消化的食物,气厌食,脘腹胀满,大便移,或秘结或溏泻,舌苔厚膩,脉滑实。
二、饮食停滞2.证机概要:积食内停,中焦塞滞,胃气上逆。
3.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山楂、神曲、莱子消食和胃;陈皮、积实理气;连翘散结清热。
若伤于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伤于米食而吐者,加谷芽;伤于面食而吐者,重用菜子,加麦芽;伤于豆制品而吐者,加生萝卜汁;酒积者,重用神曲,加蔻仁、积棋子、葛花;鱼蟹积者,加苏叶、生姜。
因食物中毒呕吐者,若邪在上脘,用烧盐方探吐,防止毒物被吸收;食滞在肠,腹胀拒按或便秘者,加小承气汤导滞通腑,使积滞下行,则呕吐自止;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者,加黄芩、黄连清胃泻热,或改用大黄甘草汤合橘皮竹茹汤以清胃降逆。
三、痰饮内阻1.临床表现:呕吐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水,脘痞满闷,纳谷不佳,头眩,心悸,或逐渐消瘦,舌苔白滑或腻,脉沉弦滑2.证机概要: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3.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4.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前方以和胃降逆为主,后方则以温阳化饮为主。
5.常用药: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健脾利水化湿;桂枝温化痰饮。
呕吐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释义有声有物——呕有物无声——吐无物有声——干呕又名“吐逆”呕吐一名,追溯至《内经》《金贵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篇》,并提出“干呕”之病名。
《东垣十书》:“声物兼出谓之呕”(有声有物)“物出而无声谓之吐”(有物无声)“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有声无物历史沿革1.《内经》论病因甚详。
病因:(1)外感;(2)内伤;(3)饮食所伤。
病机:与肝、胆、脾等有关“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少阴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
”“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2.《金贵要略》列专篇论述:(1)外感热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呕吐:六经病及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均致呕吐。
(2)内伤杂病致呕吐:黄疸、痰饮、宿食、误吞毒物。
(3)证治: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
(4)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某些病证勿见呕止呕,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
”呕吐的发生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不调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杨仁斋《直指方·呕吐》:“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
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
”5.《景岳全书·呕吐》强调虚实辨证:“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倡命门火衰致呕吐之说,并创上病下取之灌肠通腑法及温补肾阳法。
中医关于“呕吐”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呕吐呕吐是以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为主症的疾病。
其中,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临床呕与吐常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合称为“呕吐”。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尿毒症、颅脑疾病等,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呕吐”的古医书摘抄1. 《黄帝内经》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脉解》云:“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专篇,根据不同病因、症状而立法遣方,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
而且认识到呕吐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本病的治疗禁忌。
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酒痘,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云:“夫呕家有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谓:“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呕吐》云:“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生姜、黄芪、白术、香附之类。
”已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呕吐雏形。
4.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景岳全书·呕吐》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这一分类方法,提纲挈领,对后世影响很大。
5.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以“泻肝安胃”为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治疗方药丰富。
恶心呕吐别慌张中医妙招来帮忙多原因都可能引发呕吐,而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简、验、便、廉”的中医小妙招可用于反胃、呕吐或干呕不止,比如饮食调理、药膳或中医外治法,例如针灸、穴位按摩等治疗手段,均能取得良好的止呕效果。
现将这些常用的止呕小妙招介绍给大家。
内关穴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穴有开窍回厥、镇静安神、和胃理气、降逆止呕的功效,对心痛、心悸、胸闷、眩晕、癫痫、失眠、偏头痛、胃痛、呕吐、呃逆等均有疗效。
针刺内关穴对神经性呕吐、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好。
对晕车出现的恶心呕吐,用手指重按内关也有效。
按压1分钟,以有麻胀感为度。
治疗呕吐的家庭按摩除了刺激内关穴,还可以配合其他部位。
抚擦任脉:以手掌自膻中穴(在两乳中间)擦至肚脐,由上向下反复5~7遍,以皮肤发热为度。
可以治疗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疾病。
推膀胱经:将手掌自肺俞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推至胃俞穴(在第1 2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自上向下左右各抚擦5~7遍,以皮肤发热为度。
按揉中脘、天枢穴:中脘穴和天枢穴都是治疗胃肠疾病常用的穴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为任脉的穴位,是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按揉治疗时,用手掌或拇指按揉中脘穴、天枢穴,每穴各2分钟。
中医止呕小食1.生姜5片、醋20毫升、红糖50克,用沸水冲泡15分钟,分多次饮用。
2.萝卜叶捣汁,开水送服或加红糖水冲服。
3.甘蔗汁1小杯,生姜汁1汤匙,混匀后加热饮服,每日2次。
4.柿饼1~2个,捣成泥状,每次15克,开水送服,或蒸熟连服数日。
生姜安全治孕吐孕吐也是常见的呕吐原因。
对于比较轻度的妊娠期呕吐,可以通过合适的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于孕妇,应避免进食气味过重的食物,以免诱发呕吐;宜进食清淡及高蛋白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少食多餐,两餐之间多饮水。
胃炎中药方剂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指胃黏膜的炎症。
胃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胃疼、恶心、呕吐、胃酸倒流、食欲不振等。
胃炎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饮食不规律、饮食过量、长期吸烟、饮酒过多、精神压力大等。
一些中药方剂可以有效缓解胃炎的症状。
1.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方剂,具有补益脾胃、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的作用。
四君子汤的组方包括白术、半夏、人参、甘草。
这个汤剂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改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常见的胃炎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饮用四君子汤。
2. 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剂,适用于肝胆汁滞、湿热之疾、胃肠炎症等。
黄连汤的组方包括黄连、黄芩、栀子、丹皮、茯苓等中药材。
黄连汤能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肠胃消化不良等症状。
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发作时,黄连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3. 苏合汤苏合汤是一种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中药方剂。
苏合汤的组方包括黄连、黄芩、苏叶、茯苓、法半夏、甘草、薄荷、炙甘草等中药材。
这个方剂具有开胃健脾、清热解毒、解热、镇静、止吐等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炎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4. 天王补心丸天王补心丸是一种益气养胃、壮心安神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弱、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等。
天王补心丸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三七、太子参、当归等中药材。
这个方剂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改善胃肠消化不良、口干舌燥、失眠等症状。
天王补心丸是一种非常好的胃炎中药方剂。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胃炎时应认真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剂量控制。
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油炸、辛辣、腌制等刺激性食品,以免加重胃病症状。
呕吐的中医辨证施治呕吐是将食物及痰涎等胃内容物经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症。
呕吐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而频繁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障碍。
呕吐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呕吐、胆囊炎、胰腺炎、肾炎、幽门痉挛或梗阻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等。
中医学认为,呕吐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发,并有实证与虚证之分。
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虚证多为脾胃功能减退所致。
而二者又相互夹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故临床多运用扶正祛邪的方法以期达到治疗目的。
一、实证(1)外邪犯胃:突然恶心呕吐,并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或兼有脘腹胀闷、肠鸣腹泻、舌苔薄腻或白腻、脉浮滑。
(2)饮食停滞:呕吐泛酸、腹胀满、食后加重、吐后则轻,厌食肠鸣,舌苔厚腻,脉濡滑。
(3)肝气犯胃:呕吐吞酸,郁怒而发,嗳气频繁,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滑。
(4)痰浊中阻:呕吐痰涎,脘闷纳呆,眩晕心悸,口干不欲饮,身体困重,大便不爽,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二、虚证(1)脾胃虚寒:稍感凉即呕吐,四肢困重,脘腹冷痛,面色发白,神疲乏力,喜热喜按,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濡弱。
(2)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或嫩红苔,脉细数。
呕吐病人应安静休息,消除恐惧心理。
呕吐时,亲属应轻拍病人的背部、以免把呕吐物咽下、吐后应用温开水漱口。
呕吐后病人不能立即进食。
食滞伤胃所致呕吐者,应使其胃中所停滞的宿食全部吐出,不宜单纯止呕。
痰饮内阻及脾胃虚寒所致呕吐者,要忌食生冷油腻食品;肝气犯胃及胃阴不足所致呕吐者,应忌食烟、酒、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品。
呕吐日久或量多引起脱水时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窝下陷等,胃阴虚者尤易发生此种情况,应注意遵医嘱补充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