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北师大)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8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考试题型、重难点现代的一些书目:(1)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新编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严家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一、校园诗人群的诗歌1.西南联大的校园诗人群: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汇合了一大批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如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等,此外联大还特聘了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理论家威廉·燕卜逊。
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年青的未来诗人,如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蕻等。
2.新的诗歌观念: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
所谓“经验的传达”指的是一种曲折的传达,首先是将外在生活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而达到一种主观化,并进而感悟更深层面的底蕴,即“诗性哲学(哲理)”,它又是与生活(生命)的感性形态融会为一体的,这就是以后诗人们说的“知性与感性的融合”。
这种“思”与“诗”的融合就产生了中国新诗史中并不多见的“沉思的诗”。
3.校园诗人群的代表:冯至的“十四行诗”冯至的《十四行集》(1942)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
如:《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1、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 诗界革命:黄遵宪(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环境,反对拟古复古。
提倡“我手写我口”)②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③ 文界革命: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④ 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主要成就是涌现了四大谴责小说)2、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创刊时间:1915年。
主编姓名:陈独秀3、了解: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4、识记: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①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②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③ 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④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⑤ 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5、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文学革命的初步成绩:① 鲁迅的《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② 郭沫若的新诗,开一代诗风;③ 《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④ 《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⑤ 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
白话文运动的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话文。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6、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① 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② 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推崇白话小说;③ 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把“言之有物”放在第一条。
历史意义: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北大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笔记整理(一)(转)转载自:/viewthread.php?tid=97477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北师大)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象;4、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文艺运动(理论、口号、论争)要专门了解,重要的文学社团、风格流派要专门了解与分析。
增强历史感。
本教材比较严格按时间顺序描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应以本教材为主,适当翻阅其他教材。
推荐: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礼群著;△人大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等著,大32开。
(绿皮)内容上分几大部分: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概论;二、重要作家及文学社团的创作过程、风格特点、影响、作用;三、重要的文艺运动及其作用与影响。
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启功先生认为: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第六讲新⽉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学创作的繁荣 ⼀、新⽉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 带着对新诗要不要格律这个问题的严肃思考,新⽉社⾛上⽂坛,主张新诗要格律,所以⼜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诗格律化理论上的积极建设者是闻⼀多,他以“诗歌三美”的主张进⾏建设,即主张“⾳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是对新诗发展的规范,是形式上的要求。
闻⼀多对推进新诗格律化起到重要的作⽤。
新⽉社在新诗格律化的创作实践中也有创作,闻⼀多的第⼆部诗集《死⽔》即是严格按照“三美”主张创作的,让⼈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的样⼦,起到了⽰范作⽤。
徐志摩更是以积极的创作对新诗格律化进⾏探索,在结构的完美、⾳韵的动听、节奏感的明显⽅⾯有完整的……(此处未记全),让⼈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更好的样⼦。
闻⼀多严谨有余,鲜活不⾜;徐志摩轻飘有余,严谨不够。
新⽉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对新诗的规范化,对新诗在艺术形式上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积极的看法,这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是重要和必要的。
⼆、语丝社:(以散⽂创作为主的社团) 1、不是严密的社团,是⼀批在《语丝》刊物上发表⽂章的作家,形成了在某⼀⽅⾯有共同倾向的理论,集中表现在⼀致反对⽂坛上的学究⽓、学霸风,主张随意⽽作、率性⽽为,对现代散⽂的清新、活泼有重要作⽤。
2、在发表作品过程中,形成⼀种相对接近的⽂体——语丝⽂体。
(绿⽪书P.48) 3、周作⼈充分体现了语丝风格,带来了⼩品散⽂的繁荣,推进了学者散⽂的成熟。
某个社团的贡献⼀般从两⽅⾯看,其⼀,理论;其⼆,创作实践。
语丝社的⽂学创作——鲁迅杂⽂;另⼀⽅⾯是周作⼈创作的⼩品散⽂。
周作⼈是现代⽂学⼀流的散⽂⼤家。
(⼀)周作⼈独到风格的形成。
1、丰富的知识性,反对学究⽓不代表反对知识,对知识的传达⽣动、⾃然、不卖弄。
2、写法独特——散⽂式的笔法,笔法清淡,蕴含丰富,⽂章表⾯⾮常质朴,但⽂章背后具有深厚的意味。
3、风格幽默、⽣活⽓息浓。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9(北师大)第八讲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COLOR][/B]一、巴金:(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记;(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表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表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
(绿皮书P.13)(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不雅描写,并且看到作家充满主不雅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
巴金经常把本身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背叛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5(北师大)第四讲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
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不雅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本身的感情。
3、强调在客不雅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颁发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此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罗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半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4(北师大)第三讲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一、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
二、郭沫若史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三、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文学主张。
一、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从时间上和艺术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都不是现代新诗中最早和最好的,他是现代新诗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确立了现代新诗的基本形式:诗体高度自由,语言绝对白话,写作过程无拘无束,诗人情感饱满充实。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过于自由、过于放纵,使新诗处在一种无边无际,毫无规范的形态。
(二)形成一种总体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格。
整体的美、气势的美和个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诗显示其成就,每一首诗又不以某一句显示其价值,而在于整体的美,整体的气魄、胸怀与情感,确立了郭沫若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地位。
二、史剧创作。
(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大胆的艺术创新,不雅念和手法的创新,他反对历史剧主要是真实地表示历史,主张要敢于创造历史,要让人们在剧中看到对历史崭新的解释,并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虚构历史人物和有关情节。
(二)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更多表现了诗的特质——更多是诗味而不是剧味,反映了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本质。
诗中有剧,剧中有诗,集中在诗人浓厚的、强烈的主不雅情感的抒发上。
三、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
(一)郭沫若的美学主张:1、崇尚主情主义,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不雅抒情。
2、强调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发,主张艺术形式绝对自由,打破一切限制条条框框。
3、未忘记文学的社会功能: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
这种主张与追求对创造社有重要影响与作用。
创造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后期。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北师大)内容上分几大部分: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启功先生认为: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
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
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主题报告,郭沫若做了总报告。
思考:现代文学三个阶段如何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和主体联系的特色?二、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1、现代文学的一般特征:集中地出现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以作家背景为主的阵营:其一是以留日作家为主的东方文化阵营;其二是以留欧、留美作家为主的西方文化阵营。
现代文学始终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发展。
2、本质特征:(1)高度集中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交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纵向)例如周作人(2)中与外的沟通和融汇。
(横向)例如鲁迅(3)始终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具有自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基本的风格流派。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
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
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
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
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
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
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绿皮书P.40)两个复古派: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绿皮书P.50)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
(课本P.104)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1、坚持用白话写诗;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
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
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第二讲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
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
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
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
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
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
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
(课本P.364)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
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
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