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教案 高一 _《儒学的兴起》教案1(人民版必修3)99375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 理解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儒学的起源:从孔子开始,介绍儒家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2.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3. 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从战国到汉代,儒学的地位逐渐上升。
4. 儒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儒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核心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如“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儒学的实际应用。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以“什么是儒学?”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 简要介绍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主体部分:- 讲解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孔子及其思想。
- 详细讲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儒学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 引导学生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
3. 巩固与拓展:- 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小论文、制作PPT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拓展儒学知识面。
4. 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的合理性、论据的充分性等。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内容标准】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前知识提问:、“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专题一二儒学的兴起学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焚书坑儒(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阅读材料:“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回答:诗人在这所诗中讽刺了哪一件历史事件?此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它最终达到目的吗?结合诗的内容说明。
回答:焚书坑儒;原因见课本;没有,从诗中可知发生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3、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4、简述“焚书坑儒”。
5、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5、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6、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三)基础知识焚书坑儒:原因内容实质评价(四)巩固训练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反映的是A 焚书坑儒B 刘邦项羽反秦起义C 阿房宫被山东起义军焚毁D 焚书坑儒没有达到目的2、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A、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B、秦朝统治严酷残暴C、秦始皇个性暴虐D、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3、关于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历史现象的正确分析是A 两者手段、方法相同、本质相同B 两者手段、方法不同、本质相同C 两者手段、方法相同、本质不同D 两者手段、方法不同、本质不同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含义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主张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专题一第2课:儒学的兴起设计教师: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班级:姓名:评分:_________【学习目标】1.搜集董仲舒相关的儒学主张,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2.通过史料学习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提高调动知识能力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说出哪些主张对今天有积极意义,哪些具有消极意义,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学习难点】从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发展历程,认识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学法指导】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完成学案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带★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无助于诸侯兼争霸、兼并统一,故受冷落;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大受打击。
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存在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因素。
【概念释疑】1、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
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主要内容:(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2、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长安。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1 人民版必修3●教材分析: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Ⅲ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课本侧重于理论的分析。
所以在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方面,本课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第二目的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
第三、四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思维比较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很大进步,有利于本节课进行难度较大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要求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阐释、概括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学习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第2课儒学的兴起(1课时)自主探究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焚书坑儒”2.“焚书坑儒”评价:是对先秦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而死气沉沉,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时期,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确立独尊地位。
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但汉王朝也加强了对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建,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太学建立的影响:是儒学教育的标志。
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4.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
,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2.科技制的文化影响:问题研讨1.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跨越障碍1.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②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
“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 1第2课儒学的兴起[课型] [第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教学过程]【重点知识整合】春秋——西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1.春秋,创立 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4.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5.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一,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1,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2,西汉初年,以"黄老之学"治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得以复苏.3,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导入新课:师:(打出材料)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给切尼的礼物是孔子的著作.校方赠送这样的礼物说明了什么生: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师:很好,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教学过程】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②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从引导学生分析秦亡教训和汉初经济贫困入手,提问学生西汉初年以何种思想治国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复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小结: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相近,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儒家思想得以逐渐复苏.4、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投影)师: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武帝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怎样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结合"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没有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思想方面:"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他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呢二、兴起的表现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①政治:王国问题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③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2.影响:(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所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措施为政治,经济和民族等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以下两部分内容由学生概括)B、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C、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总结:儒学兴起的表现;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假设你是生活在中国汉武帝时期的古人,根据你的切身感受,你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为切入点,你的身份可以是汉武帝,农民,书生,官吏等)答案提示:1,社会背景:汉武帝初期,各种思想学派纷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2,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但这就杜绝了百家之说,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平等发展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作业布置][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