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壤监测布点和采样
- 格式:pdf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21
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及采样方法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污染逐渐加剧,尤其是土地土壤污染问题,若是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那么将会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要对污染场地土壤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污染场地土壤进行有效的调查布点和采样分析,使其能够有效提升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调查工作效率,为各项监测结果提供保障。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采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中需要对土壤环境污染的进行进行有效的调查,但是因土壤环境污染涵盖污染种类和特征比较多,如数量较大、土地面积较大、毒害情况有所不同。
为了能够进一步改善污染场地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善,需要对污染场地的土壤进行有效的调查,并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估,使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与措施。
一、污染场地土壤调查目标在进行调查工作时,首先要确定污染场地土壤的调查目标,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调查方法,使其能够精准分析土壤中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将场地环境调查准则作为主要依据,可以将土壤调查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识别污染物环节;其二,调查污染与分析环节;第三,采样研究环节。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环境的土质情况采取不同的有效策略,使其能够确保土壤调查采样的有效性。
再者,在进行土壤参数调查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土壤环境的有效性和复杂性,使其能够对相关土壤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查与收集,同时还要制定明确的土壤检测计划,使其能够确定污染场地内的污染为主要调查目标,在调查过程中还要对土壤污染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将其与水质污染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能够确定污染场地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类型。
二、污染场地土壤调查主要布点策略(一)策略——准备环节在进行污染场地土壤调查时,需要综合分析采样布点的合理性与精准性,并确保场地调查的全面性,使其能够客观反映土壤污染的真实性。
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及采样◎李结胜(作者单位:怀化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可以为建设以及农业提供土地资源,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当前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带来了很多的危害,在防治工作中,安全用地变成关键问题,国家对于土地污染问题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就当前国内土壤污染调查情况而言,土壤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这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
所以,要想改善现状,就要加强土壤污染调查技术研究,全面把握土壤污染的各种信息,为修复、治理和管控工作提供依据。
一、污染场地土壤情况调查流程在调查工作中,一般运用系统调查法,明确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从下面的表1中可以看到调查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首先,确认土壤污染情况,识别污染;其次,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有关人员要通过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如,人员访谈、现场勘查等,之后进行分析,有效识别污染,为布点采样提供依据;最后,风险评估。
以污染程度为依据,划分区域。
表1调查工作流程二、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策略1.前期准备工作。
在调查布点之前,应该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一,要先了解污染场地复杂性,做出相应的预期。
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污染场地有一些详细的资料获得难度较大,对此,在调查布点中,就要借助PID 以及XRF 的检测数据,明确布点方法,提升布点方案的可行性和目的性。
在调查污染场地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情况时,要全面具体的分析周围的敏感区域,明确污染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暴露方式、迁移渠道、受体信息等。
还要收集周边的地质勘查报告,明确地块地层结构状况,尤其是含水层、地下水流向、隔水层埋深等,给垂直采样深度的确认提供依据。
要收集的材料主要有:地下管线图、原辅材料运用情况、危险废物暂存间、场地卫星图片、污水处理池等,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查,获得更多的调研资料,为调查采样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常用的布点方法。
在污染场地布点调查工作中,土壤布点检测通常会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
社科文化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及采样研究汤传栋1 马晶晶2 雷修明3(1、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2、南京丰水塬环境工程有限公司;3、海盈生态环境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污染场地修复决策系统是在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基础上,根据场地污染特征,筛选出最佳的土壤调查布点及采样方法,并据此制定经济高效的场地污染治理方案。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采样一、土壤污染物分析厂内产生的污水、废气会先处理后排放,固体垃圾采用分类收集,再交给有关单位处理。
通过对某飞机维修有限公司厂区污水处理厂以及排放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生产加工车间和污水处理厂周围区域存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这些物质均来源于生产加工和污水处理过程排放的废水和废渣。
由于部分飞机零配件防腐蚀要求较高,故厂区也存在电镀车间。
若电镀过程产生的重金属废水出现泄漏,则其中的重金属往往会对土壤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此外,企业的喷漆循环水、污水处理站、清洗间等均会产生有机物和重金属废水,也可能造成土壤环境污染。
二、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措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高分辨率场地调查技术同样有着重要的应用,这项技术主要是基于对监测技术与材料密度的融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土壤污染类型及分布状态清晰地展现出来,能够对水文地质的异质性进行准确调查判断,能够有效保障调查结果的精度。
增量采样是场地调查技术中重要的环节,可有效减小土壤样品误差,从而保障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在正常条件下,采样误差主要是由于土壤地质的空间分布差异大和污染物浓度不均引起的。
污染场地土壤采样点布局的主要内容是水平点布局和垂直点布局。
对于水平点布局,可以根据以下条件实现:农田,荒地,旧居民区等污染物分布均匀,可以采用系统网格点布局方法。
对于比较明确的污染物(如工厂等),可以采用专业的判断方法。
对于污染分布较均匀,污染物比较明确的,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和系统点检相结合的方法,并在地块划分后进行点选。
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及采样分析[摘要]虽然我国各行业均处于持续进步发展态势中,但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面对日益严重土地污染方面问题,积极落实污染场地范围土壤相关调查工作较为关键,尤其是积极落实好布点及其采样各项工作,能够为土地污染相关问题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及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对污染场地开展土壤调查相关工作当中布点和采样要点,可供业内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土壤;污染场地;调查布点;采样前言:伴随国内土地污染方面问题日趋严重化,为能够更好地落实此方面污染问题的高效治理各项工作,则提高对污染场地周边土壤调查相关工作重视度较为必要。
因而,污染场地周边土壤调查当中布点和采样要点开展总结分析相关工作,对土地污染的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及其措施有效制定、具体实施而言可提供更多数据参考或是依据,现实意义和价值比较显著。
1、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当中布点实施要点1.1在基础准备方面对污染场地开展土壤调查相关工作前期,应当注重采样布点法的合理选用。
实践中,布点工作最重要的便是通过积极落实前期调查、访谈,收集更为全面真实的资料,最终确定点位,确保采样点位更具针对性、代表性、可操作性。
针对现场踏勘,应当侧重于场地内部和企业,对场地范围搬迁企业整个生产区域、生活区域、办公区域、原料仓库、危险废物的暂存间、污水的处理站所可能潜在污染情况、化学品的储存处理及使用区域等实施重点调查,以当面、调查表发放、电话交流等方式,对企业及生产相关负责人、环保管理相关人员,还有比较熟悉场地情况相关知情人员等开展实地调查工作。
通过全方位、综合性地做好考察,确保布点精准可靠,所选用布点法更具科学合理性。
1.2在布点流程方面基础准备落实到位后,应当依照着特定流程顺利完成布点工作,详细如下:先结婚所采集土壤环境相关资料,与土地调查相关专业人员联合,初步对污染场地实施污染识别,与识别结果相结合,对污染物实际类别予以判断[1];而后,与初步实施判断结果结合,并考虑到专业人员所给出意见,将土壤调查总体布点方案合理制定出来,且予以合理优化。
土壤布点与采样的要求方法课件1. 背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生物圈中最为重要的非生命要素之一。
土壤组成复杂,不同土层的性质以及所包含的营养物质也不同,因此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征有助于了解植物生长环境及趋势。
土壤采样是评价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多数土壤环境调查的第一步,它对土地使用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环境监测和土地污染治理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 土壤布点的要求方法为了获取更准确的土壤样本,需要进行科学的土壤布点。
具体进行如下:1.土壤布点前要进行现场勘测,确定好取样点的数量和位置。
2.取样点方案要科学合理,并应尽可能避开对土壤的破坏。
3.取样点应平均分布在采样地或样场的内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取样点布局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等间隔布点。
一般来说,样地越小,布点间距越小。
有时候需要根据土壤状况合理选取取样点。
例如,水田内的土壤有“田垄”和“心田”之分,就需要对这些不同的部位设置不同的取样点。
4.取样点设置要尽可能细致,以反映土壤的空间异质性。
一般来说,不均匀性越明显,取样点越多。
此外,根据不同土层的性质建议设置不同的取样点。
3. 土壤采样的要求方法土壤样品的质量对后续分析试验和结论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应根据不同取样目的和实验程序要求采用合理的方法采样,尽力避免取样过程中的污染和误差。
具体如下:1.土壤采样钻应干净、锋利,工作前要除锈。
钻体应大于取样体积的两倍以确保取样器在进钻壳时能轻易地收紧土壤,并避免破坏样品。
2.取样器的长度应根据土层厚度和取样范围而定,以避免钻出非目标土层样品。
如土层不超过15公分,可使用20厘米的钻头管;如土层超过15公分,应选用30厘米的钻头管。
3.取样深度要一致,一般应取到土层深度约80-100%的深度。
对于有水洞现象的土壤,应尽量避免对取样过程中的水洞干扰。
4.采样器应直接洞进土壤内,尽量避免在表面挖开土块,以免留下某种物质污染取样。
5.取样体积与实验要求相符。
项目区耕地土壤质量监测方案1监测点设置1.1监测点布点方法根据预设点位,经现场校核后确定监测点位,开展采样调查。
旱田一般在中心点的外围划定50m×50m的样方,获得面积为2500m²的采样区域;水田一般在中心点的外围划定20m×30m的样方,获得面积为600m²的采样区域,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1.2监测点小区设置各监测点设置土壤调理剂+常规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2个小区。
各小区除施肥处理不同外,其他措施应保持一致。
以当地主要种植作物、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
耕作、栽培等管理方式应能代表当地平均水平。
2监测内容2.1田间作业情况小区监测记载年度内每季作物的名称、品种、播期、栽插期、播种方式、收获期,耕作方式(传统垄作/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重茬,秸秆还田与否),灌排,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出现的时间、强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其他监测地块有影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肥料品种、肥料有效养分含量、施肥量、施肥方式等。
2.2作物产量在监测田块较小时采用去边行后实收测产,监测地块较大时取1m2-2m2(矮秆作物)或5m2-10m2(高秆作物)的样方实脱测垄数。
2.3耕层土壤理化性状2.3.1物理性状耕层厚度、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土壤容重。
2.3.2化学性状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
3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贮存3.1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耕层土壤在每年度作物收获后,在监测地块按实际耕作层深度进行采集,采样深度0cm-20cm。
3.2采样原则应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避开施肥点、道路、田埂、沟渠、积水等特殊部位,按以下原则采样;——随机:每个采样点都是随机确定的;——等量:每一个点采集土壤深度一致,采样量一致,采样层次比例相同;——多点混合:把一个采样单元内各点所采土样均匀混合成一个混合样品。
3.3采样方法每个小区按“S”形或梅花形布点采样。
河南农业2020年第1期(上)李旭霖等人采用多种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碱地进行改良,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改良剂均对盐碱地有显著作用,其中,生物菌肥和有机肥进行混施可以有效提高棉花产量,生物有机肥和磷石膏、生物菌肥、有机肥进行混施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土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
王金满等人通过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证明微生物菌剂的改良效果比脱硫石膏好,且脱硫石膏与微生物菌剂联合使用改良效果最显著,但主要适用于盐碱化程度较低的土壤,而且要严格控制脱硫石膏的用量。
韩桂鸥等人在林下闲置盐碱地养殖蚯蚓,结果证明,蚯蚓具有通气透水、保墒肥土的作用,可明显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利于苗木的生长。
颜栋研究证明高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的累积受到抑制,添加蚯蚓粪可以提高盐胁迫条件下水飞蓟和薄荷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
同时研究证明,接种蚯蚓能明显促使秸秆进入土壤,进而加快有机物在盐碱土壤中的降解与转化,但是蚯蚓的适用性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总结与展望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干旱区植被生长最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也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快速开发,土壤盐碱化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对加强盐碱化改良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探索改良利用盐碱地的新工艺、新技术日益亟待。
盐碱地是农业可持续利用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改良、推广、管理等多个方面,目前使用的各种改良剂对盐碱地的改良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各种改良剂的施用还需要不断改良。
使用高分子聚合物改良剂配合有机无机肥以及其他农业技术具有良好的改良效果,使用微生物菌剂及采用生物改良等方法对盐碱地改良具有显著效果。
土壤环境复杂,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弃物的施用是一个非常慎重的问题。
工业废弃物的利用在考虑用量的同时,本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对土壤—作物—地下水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体来说,盐碱地改良需要采取多种改良方式的结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确保绿色无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3.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混合样采集”;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城市土壤采样”;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4.样品采集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三、样品制备样品制备对于制备用具以及制备场所均有要求;制备步骤分为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四、分析方法分析方法除规定或推荐的标准方法外,还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分析记录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用碳素墨水笔填写详实,字迹要清楚,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分析记录也可以设计成活页,随分析报告流转和保存,便于复核审查;分析记录也可以是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或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记录测量数据,要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五、结果表征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 一组测定数据用Dixon 法、 Grubbs 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土壤样品测定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镉和汞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并注明检出限数值;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关于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六、资料统计与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2.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 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3.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CPI = X 1+ RPE + Y DDMB /Z DDSB式中 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X、Y 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 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 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 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式中 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 是测定元素 i 的浓度, Cis 是测定元素i 的土壤标准值,n为测定元素i 的氧化数;对于变价元素,应考虑价态与毒性的关系,在不同价态共存并同时用于评价时,应在计算中注意高低毒性价态的相互转换,以体现由价态不同所构成的风险差异性;(2)计算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MB式中 CiB 是元素i 的背景值,其余符号同上;(3)计算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式中,Z 为用于评价元素的个数,其余符号的意义同上;4综合污染指数计算CPI5评价6污染表征式中,X 是超过土壤标准的元素数目,a、 b、 c 等是超标污染元素的名称,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布点及采样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现阶段生态环保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原本的产业结构,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然而,国家再对许多工业用地在进行再开发时,土壤中残留大量的石油、农药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这些土地污染会严重威胁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的土地污染问题,就必须对污染调查地块的土壤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土地污染状况展开细致的分析与评价,从而为今后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污染;调查布点;采样研究引言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建立了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土壤环境管理框架,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导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
相关调查表明,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总的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点位超标率达到19.4%,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
现阶段土壤污染防治的三大重点是防控新增污染、管控和建设用地两大地类环境风险,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为基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
1.污染调查地块土壤环境调查的目的与调查流程关于调查地块土壤污染的研究侧重于系统调查,该调查清楚地确定待开发地区的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污染和分配空间,以及通过科学和有效的措施可轻松修复和修复的主要污染因素,从而将待开发和使用地区的土壤质量恢复到标准的土地污染调查状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收集资料(包括与地块相关的土地权属资料、水文地质资料等)、现场踏勘和熟悉地块历史活动变迁的相关人员访谈;第二,初步采样分析;我们分析了样品,以确定土壤是否受到了污染;样品分析主要来自疑似污染区和非疑似污染区;最后,第三阶段的重点是额外详细的样品和测试;以及取得评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和恢复所需的数据。
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布点及采样一、引言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土壤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带来了威胁。
为了了解和评估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和采样工作。
本文将介绍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的布点和采样方法。
二、布点在进行土壤污染调查时,布点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布点可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以下是布点原则:1.代表性原则:土壤污染通常是不均匀分布的,因此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在选取采样点时,应该考虑土壤特性、土壤利用方式、污染源的位置和性质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2.覆盖性原则:为了获得全面的调查结果,应采取合理的布点方式,覆盖整个污染场地。
可以通过网格布点、边界布点等方式,确保采样点的分布均匀。
3.地貌特征原则:土壤受地表地貌特征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布点时应考虑地貌特征。
可以选择高地、低地、平地等地貌特征的采样点,以确保土壤样品的代表性。
4.边缘效应原则:在污染场地的边缘区域,土壤污染通常比内部区域轻微。
因此,在布点时,应合理选择边缘区域的采样点,以评估边缘区域的污染状况。
三、采样合理的采样方法可以保证获得准确的土壤样品,并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以下是采样方法的介绍:1.采样工具:采样工具应选择合适的铲子、锹和铁锹等工具。
采样容器要干净,并避免使用有污染的材料。
2.采样深度:土壤的污染程度通常与深度有关,因此在采样时,应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采样深度。
一般来说,2-5厘米是常规的采样深度。
3.采样点数量:根据实地调查情况,确定合理的采样点数量。
一般来说,每1000平方米应选择5-10个采样点,以获得代表性样品。
4.现场保存:采样完成后,应将样品密封,并进行现场标识。
现场保存的样品应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与其他物质接触。
5.实验室分析:采样完成后,将样品送至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重金属含量分析、有机物含量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