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
- 格式:ppt
- 大小:726.00 KB
- 文档页数:34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初三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实验介绍制取氧气是一种非常基础的化学实验,主要通过加热过氧化钾来分解氧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过氧化钾、试管、试管架、橡皮管、接头、水盆、酒精灯等。
2.取适量过氧化钾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竖直放于试管架上。
3.用橡皮管将试管底部与接头相连。
4.将另一根橡皮管连接到接头上,并将其末端浸入水中。
5.将试管加热,当过氧化钾开始分解产生氧气时,氧气会逐渐排出,并在水中形成气泡。
6.若试管中有过量过氧化钾,则需继续加热直至完全分解为止。
7.当气泡产生量较多时,可以用一只试管通过倒置的方式收集氧气,注意将试管的开口朝下,并把试管的口缩短至气泡的最底部。
8.收集足够的氧气后,关闭酒精灯,并将试管倒置,将氧气与空气混合。
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1.过氧化钾的取量至关重要,过量或不足都会影响到实验效果。
2.加热过氧化钾时应注意加热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导致试管炸裂。
3.连接橡皮管时要注意连接紧密,避免氧气泄漏。
4.收集氧气时应注意将试管口缩短至气泡的最低部,避免其他气体的干扰。
5.在实验结束后应注意将酒精灯关闭,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实验原理过氧化钾以高温热分解为过氧化氢及氧气,通常引燃过氧化钾即可发生此反应:K2O2 → K2O + O2其中,K2O2为过氧化钾,K2O为氧化钾,O2为氧气。
实际应用制氧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常规操作之一,也是支持许多重要应用的关键技术。
氧气是空气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如:1.医疗行业:氧气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等。
2.工业:氧气可用于焊接、切割、金属粉末制造等。
3.环保:氧气可用于处理污水等。
4.航空航天:氧气是火箭燃料中必要的燃烧剂之一。
总结制取氧气是一项基本的化学实验,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比如过氧化钾的选用、加热过程的控制、接头的连接以及氧气的收集等。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步骤操作,并牢记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初三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是氧元素形成的一种单质,化学式O2,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与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不是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或加热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
使用过氧化氢或者氯酸钾时常常需要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3)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排水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已满。
向上排空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满,否则未满,继续收集。
(4)操作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之平铺在试管底部;③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加热;⑤收:收集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⑥离:把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多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具体做法是: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利用这种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较高的富氧空气。
利用这种膜进行多级分离,可以得到含氧90%以上的富氧空气。
3.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常见考法本知识点考查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此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熟悉不同的方法采用的仪器装置,并能对仪器进行改进!误区提醒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从导管口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
九年级化学氧气制取知识点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氧气制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并附上相关示意图以帮助理解。
一、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它的化学式为O2,表示每个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氧气对大部分物质都具有较强的活性,是许多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在常温常压下,氧气可被用作火焰的供氧剂。
二、化学制取氧气的方法1. 加热金属氧化物:将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锰、高岭土或氧化亚铜)加热至一定温度,氧气便会从中释放出来。
2. 分解过氧化氢: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水和氧气。
常用的催化剂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铁等。
3. 电解水:将水进行电解,通过电解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在电解过程中,氧气被生成在阳极上。
三、氧气的应用领域1. 呼吸和燃烧:氧气是呼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类和动物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
同时,氧气也是燃烧过程中的必需品,燃料在氧气的存在下能够进行更充分的燃烧。
2. 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氧气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室以及一些工业生产中,例如焊接、熔炼金属、氧化反应等。
它能够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促进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3. 医疗用途:氧气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缺氧症状等。
氧气是一种治疗性药物,通过供给额外的氧气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四、制取氧气实验示意图(此处插入相应的制取氧气实验示意图)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对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以及应用领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学习化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加深对氧气制取过程的理解。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注:本文所述的制取氧气方法仅为简要介绍,实际操作时应遵循实验室安全规定,谨慎操作,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原理总结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1.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三种方法比较如下:2KMnO4K2MnO4+MnO2+O2↑2KClO32KCl+3O2↑2H2O22H2O+O2↑固体加热型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排水法选择依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向上排空气法(左侧进气)向下排空气法(左侧进气)选择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各成分反应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不用加热,节约能源;生成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装置,将导管末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②装入药品: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单孔塞塞紧。
③固定装置: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⑤收集气体:⑥将导管移出水槽。
⑦再熄灭酒精灯。
3.分解双氧水制氧气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装置后,塞紧橡皮塞。
先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再将导管的末端放入水中,双手紧握锥形瓶,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装入药品:先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塞好带有分液漏斗和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③滴加液体: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慢慢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④收气体:收集气体。
4.制取氧气实验中的问题①利用固体加热制取氧气,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答:目的是防止冷凝成水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反应物全是固体物质并且加热制取气体时,试管口都要略向下倾斜吗?答:对!目的是防止冷凝成水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③实验前,为什么要先给试管预热?答:为了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防止破裂。
④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刚刚露出橡皮塞即可呢?答:导气管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九年级上册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反应原理。
1.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 化学方程式:2H_2O_2{MnO_2}{===}2H_2O + O_2↑。
- 在这个反应中,过氧化氢(H_2O_2)在二氧化锰(MnO_2)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它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2. 氯酸钾制取氧气。
- 化学方程式:2KClO_3{MnO_2}{{===}{}}2KCl+3O_2↑。
- 这里氯酸钾(KClO_3)在二氧化锰(MnO_2)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氯化钾(KCl)和氧气。
3.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化学方程式:2KMnO_4{}{===}K_2MnO_4+MnO_2+O_2↑。
- 高锰酸钾(KMnO_4)加热分解为锰酸钾(K_2MnO_4)、二氧化锰(MnO_2)和氧气。
二、实验装置。
1. 发生装置。
- 固 - 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适用)- 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橡胶塞、导管等。
- 长颈漏斗的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 固 - 固加热型(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适用)- 仪器: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等。
-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2. 收集装置。
- 排水法。
- 原理:氧气不易溶于水。
- 优点: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
- 操作要点:集气瓶要先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导管伸入集气瓶口即可,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收集满后,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再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 向上排空气法。
- 原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 优点:收集较干燥的氧气。
- 操作要点:导管要伸到集气瓶底部,以便将空气排尽。
三、实验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