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2溶解度导学案新版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的表达方式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温度计、溶质、溶剂等。
2. 课件: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步骤等。
3. 作业: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2. 溶解度曲线: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学会阅读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七、教学内容: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讲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验证。
八、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2. 饱和溶液的转化:讲解如何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以及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九、教学内容:1. 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溶解度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2. 溶解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溶解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十、教学内容:1. 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一:测定某溶质的溶解度实验目的:学习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学习研讨一、饱和溶液【自主学习】【探究I】:阅读P33,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完成试验9-5,填下表。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ml水,搅拌现象结论【探究II】完成试验9-6,填下表。
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冷却【形成概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饱和溶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变化趋势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 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探究溶解度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物质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称量仪器、溶解度曲线图。
2. 教学课件: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 教学素材:相关案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为例,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溶解度概念: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3. 分析溶解度曲线: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溶解度曲线。
4.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物质,分析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概念。
6.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转化过程。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2物质溶解的量
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
输效果好得多。
)
师:利用课件展示完整方案。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分析:理解溶解度的涵义?适当补充练习
3.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
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
4.溶解度曲线。
师:用课件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四、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1.溶解度四要素: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3.利用溶解度曲线能获得哪些信息?
(1)可以比较某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通过实例归纳总结知识。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液状态)。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2. 溶液组成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含义。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溶解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4.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八、教学难点:1. 溶解度单位的换算。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测量技巧。
3. 演示实验: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章复习【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2.复习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学会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了解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外界因素4. 能进行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复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重难点】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固体物质溶解度,学会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能进行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复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三、知识清单(独立填写下列空白)1.溶液的基本特征为、。
溶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体或体,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都是,溶液是由和组成,溶液的质量= + 。
2.加快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方法有、、。
3.物质溶于水后能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有,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有,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有。
4.举例说出常见的乳化现象等;常见乳化剂有等物质。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①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大多数溶质)①②③特殊: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②,不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①②③注意: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
6.固体物质溶解度:1)定义:在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
2)四要素: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因:。
①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7.气体溶解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和;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
8.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稀释:稀释前后不变,即稀释前溶液的质量×﹦稀释后溶液的质量×。
9.溶液的质量(m)﹦溶液的体积(V)× (p)。
10.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为:、、。
第2课时溶解度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 NaC 课前自学准备明确课标要求课题溶解度课型新授课1.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知识与度,能依照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技术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要素,会利用相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授课讲解身边的一些现象。
目标过程与 1. 学习观察、解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见解。
方法 2. 学习经过实验解决问题。
感情、态度 1. 认识矛盾双方在必然条件下可互相转变的辩证思想。
与价值观 2. 成立做任何事都要脚扎实地的见解。
授课要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授课 1.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 2.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要点提示:准备( 1)溶解性和溶解度是课前自主学习两个不相同的见解。
溶解性是1. 在必然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课前2.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高升而增大,如KNO3;少许物质的溶解度量表示。
随着温度的高升而变化不大,如 NaCl ;极少许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高升而减( 2)习惯上把“难溶”预习。
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2小,如 Ca(OH)3.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要素有温度和压强。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高升而减小,随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课堂授课显现课堂互动研究新课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相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相同;同一种物导入质在不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知识点 1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必然条件”进行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新课【交流回答】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
【活动与研究1】1. 向盛有 20℃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 小组问题商议:教材 P36表 9-1 中的数据都表示什么意义呢?小组同学任选几个数据来互相考考吧!(如 60℃时 KCl 的溶解度是45.5g ,表示在 60℃时, KCl 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45.5g )的溶解度。
多媒体课件等。
叫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
)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
溶剂本身【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2.
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9水受热时,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
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00g
错;曲线中交点表
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后不会析出晶体,不会变为饱和溶
课后反馈总结
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定“在要点提示:
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标准:在100g溶剂里。
(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4)单位:克(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