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我价值理论
➢ 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是美国教育 心理学家卡文顿(Covington,1992)提出的。
➢ 该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 础,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些学生 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张春兴,1998)。
➢ 这一思路对动机理论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对 学校教学实际的应用也有参考价值。
依照成败归因理论的解释,学生将成功归 因于能力或努力,都属于积极归因方式,因为 归因于能力有利于建立个体的自信,归因于 努力则有助于个体的持久行动,只有将失败 归因于能力才是消极的。
然而,卡文顿发现,个体倾向于将成功视为能 力的展现而非努力的结果。因为努力人人 可为,能力唯我独有,因此只有当个体将成功 归因于能力时,才能使人感到更大的自我价 值感。
韦纳的归因理论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 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 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 (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只是人家” 等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 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归因三维度模式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模式
维度 关
系
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况
外界环境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 +
+ + + +
内外在性
内在 外在
+ +
+ + +
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