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顾海兵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今年已经是第27个年头了。回顾这27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均发生了质变。中国的制度已经由计划模式转型为市场模式。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27年来仍有极少数几个领域几乎没有什么质变。高考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对中国高考制度要求改革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目前由于高考录取率的升高(达50%以上),高考制度改革的压力似乎有所减弱,但随着对品牌和质量要求的上升,高考制度面临的改革压力实质上并没有减弱。

高考制度的改革,从久远看,必定是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改掉或废除目前的统一招生模式。从近期看,必需对现行模式进行改造。这里就改造作点新的分析:

第一个观点: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统化的制度改革。好的制度使比较坏的人变成比较好的

人,而坏的制度可能会使好人变成坏人。所以,中国的所有改革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必需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的站在体制角度去认识。过去我们经常区分体制和制度,我以为体制的背后是制度,仅仅在体制上做文章,中国的改革没有出路。所以必需是制度的改革。

第二个观点,对中国教育和科技问题我们现在必需站在危机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现在不是简单讲中国教育有没有问题,而是说危机,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教育面临危机呢?我看可以从这样几个标志认识:

一是绝大局部同学对我们的教学不太满意,这可以从他们的厌学情绪上得以验证。假如我们同学有这样一个总体评价,难道我们说教育还没有危机吗。

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是不太满意的,不只对中学小学,对大学也是一样,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不满。

三是从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观察,从广大教师角度观

察,应该说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对现行教育制度也是不太满意的,他们站在各种角度上来表达自身的不满。

四是作为教育一个产品的科技,它的发展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异在进一步拉大。依据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科技界一等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十几年基本上是空白。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发明专利,我们专利很多,但是发明专利很少,在发明专利里面有高技术含量的发展专利很少,比方在全世界2002年十万个国际发明专利里面美国就占了将近40%,日本占15%左右,我们国家只有几百件。我们科技可能有一点小小发展,但是和世界参照系来说差异在拉大。

五是我们同学的创新能力至少是没有提高,同学基本上是为考试而活着。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有一流的考生,但是没有一流的同学。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就是十年前参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有很多同学参与,当时美国也有同学参与,而且我们也拿很多金奖。十年之后回过头看,美国参与竞赛的同学已经取得美国数学竞赛最高奖,而中国获

奖者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身影了。为什么呢?中国参与世界奥赛是层层选拔制度,这是完全失败的制度,而美国完全凭个人兴趣参与。

所以从这五个规范我们可以观察中国教育必需放在危机角度上认识,已经不是问题了。

第三个观点就是对中国高考制度或者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制度反思。对这一点我的看法就是两条:一个改造一个改良。改造就是改掉,基本思路就是作为法人地位的高校自主招生。但高校同时一定要强调教授治校,否则问题很多。这里面应该要求我们的高校在录取规范上可以统一,但是在进来以后学费上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要把高等学校原料采购权还给学校。改良就是短期改革,改良怎么做呢?我想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是要对制度的制度做分析研究。我们现在讨论制度,往往对制度的制度缺少讨论,特别是程序。很多事情我们先不要问结果是什么,而首先看程序是否合理,对

于这一点我有这样一些观点:

1.像高考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作为最高权利机构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好像没怎么介入,为什么我们人大不能定期的开会,对教育部门进行质询呢,至少每个季度应该质询一回。我们没有定期的制度化操作,没有最高权利机构的监督,那教育存在问题就太正常了。

2.建议成立高考委员会。美国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它是以州为单位,凡是涉和到教育的决策都由州教育委员会做出。州教育委员会的成员没有教育界的人员,而是学校和同学走向社会的用户。这样一个机制就是靠最终需求或市场来制约,由教育的需求者来做决策,然后由教育部门负责执行。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类似于美国的州教育委员会的机构,它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和属机构,它由教育系统之外的人组成,它对教育提出需求的制约。这就涉和到现在对高考怎样衡量。笔者认为,有这样两个判断是可以成立的:目前的高考制度确实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同学生活能力的下降。同学能力水平的衡量不能完全依靠规范卷面成

果,要看同学的创新能力。而这必需由用户来衡量。

3.现在我们的教育部门特别是国家层次教育部,他基本上四种角色混在一起:比方他即是总领队,又是总裁判,又是运动员,并且他还是企业家。所谓总领队是指整个考试的组织是由教育部门组织,所谓总裁判是指所有考试问题最后解释权和裁判权掌握在教育部,所谓运动员就是整个考试准备过程都是教育部门一手筹划,所谓企业家就是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巨大的产业,比方说教育部有考试中心,我想这大概蕴含巨大商机的中心。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自身究竟有哪些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1.全国在统一的时间搞统一的考试风险太大,不如分散进行,各省省自为战,每个省选择自身的考试时间。因为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一旦某个点漏题,则满盘借输,风险太大。现在通讯又发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全国受影响。现在没有出现问题,不等于风险不存在。所以现在处置

思路就是分散化,比方我们可以提出来让一百所大学率先放开自主考试自身选择时间。

2.考试科目问题。我一直认为,两天或三天的考试时间太长,半天考完完全可以。比方说考四门课,每门课有十个或一百个采分点,随机抽取十个采分点来考。没有必要所有的知识点都考。抽样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做法。再一个就是分数的分配,这门课150分,那门课300分,这种简单的把分数相加的做法对于我们多样化的大学是不科学的。

3.现在我们的考试完全忽视平时成果,比方一模、二模、三模,高一、高二、高三的成果,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一考定终身会出现许多问题,如至少每年有10%优秀考生不能反映平时情况,又有至少10%的比较中等考生突然考好了,这就有20%的误差率。所以我认为忽视平时成果是不对的。实际上一个人要想在高中三年连续作弊,连续搞腐败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把平时成果完全可以纳入到教育评价里面,同时建立起阳光制度和举报制度,并且从高一开始,就把准考证号码确定,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4.现在我们的加分减分规定,我一直认为很不合理。今年北京市文科前800名当中有四分之一人加分,依据是什么?合理吗?比方三好同学,究竟谁可以评三好就有很大问题,而且我对三好同学这种评法也有很多看法。我不主张一个人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不可能全面发展,假如你非要让他全面发展,只能把他的优势给拿掉,最后发展的是比较平庸的人才。又如我们给烈士子女加分,假如同样两个子女,一个报考时他父亲死了,一个是考完后父亲才死,那对不起你父亲死的太晚了。见义勇为的更糟糕了,很可能就失去生命,这不是鼓励未成年人冒险吗?所以我觉得加分需要研究。

5.录取模式问题。我曾经在凤凰卫视上讲现在高考实际就是把吃肉的和吃菜的弄在一起考,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差异在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异太大了,往往条件好的地方考分还比较低,甚至差100分,那就更糟糕了。所以这样的录取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假如要分省录取,我倒认为更应该分城乡录取,凡是农业户口的奖励,他们在

那么艰苦条件下取得和城里人同样成果,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他们鼓掌吗?

6. 我不赞成目前我们考难度的选拔性考试。这没有什么价值。所有的考题都是我们的老师设计的陷阱让你钻。所有有答案的考试是不可能考出发明性人才的。所以我说我们现在的考试,都是陷阱,都是那些老师坐在房间里拼命的设计题目,然后让你去钻。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逾越老师。我主张高考要考速度,考基本概念,出100、200个看谁在最短时间做出来,为什么呢?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何必要考难度呢,初等数学考什么难度,有什么难度,没有任何必要。实际上把我们同学已经完全置于老师的魔掌之下。

7.我主张我们现在目前这种选拔性考试向资格考试发展,取消外语考试,特别是口语考试。最近我问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朋友,我说你接的国际电话是不是很多,他说没有什么电话,我的语言功能已经退化了,国际组织给我的所有信息全部是E-mail。没有语言环境何必学口语呢,

勉为其难,第一本英汉辞典是不懂语言的人编出来的,现在让我们的人花那么长时间学外语,简直太浪费了。外语是工具,能看得懂就可以了,世界上哪门课一学学20年?这在实质上是媚外。关于考试科目我主张有一门需要考就是宪法,我希望每个人都应该把宪法背下来。

8.坚决取消体检。多年来,高考时要体检,到学校报到后还要体检,其实99.99%的人没什么问题。即便有些人有问题,只要能坚持完成学业就行了。现在婚检都取消了,高考体检就根本没有必要了,除非特殊专业有特殊要求。

9.现在我们整个考卷批改全过程我个人认为还不太透明,没有做到全程录像,我们要把改卷子运送卷子的全过程录像,要阳光化,而且我们应该建立题库,由电脑自动生成每年考题。

10.现在我们采取120%的投档,我不知道120%是根据什么定的,为什么不是140%,为什么不是105%,究竟有多少科学性,我觉得值得研究。至少还应该有个程序,谁

有权利决定这个投档比。这是我对中国高考制度自身的一个观察。

第三个层面是对制度外的制度的观察

我们就高考谈高考可能有点局限性,那么制度外制度有哪些内容呢,我想有这样几点:

1.目前我们人才招聘市场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表示在文凭至尊,比方北京现在很多机构招聘在报纸上列出来的必需是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自学考试的不行,电大的没门,党校的不认,甚至很多机关招聘不是博士学位的甭进来,甚至在河南省形成博士兵团,据说省委书记、市委书记都是博士,那我就怀疑,假如是自然科学博士那是人才的浪费,假如社会科学的博士我就要问问他的来源是什么?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市场经济比较幼稚的国家,在人才市场上他们坚持这个原则,叫法律不以文凭、学历、肤色、长相、身材、民族说话,一视同仁。美国国务院招聘人才时候,他的规范很清楚,只要你完成了美国的义务教育你就有资格进入国务

院。也有人统计过美国高技术产业区硅谷,统计了将近四千份招聘广告,其中80%以上招聘广告没有提任何一个字的学位和学历要求,他提什么呢?他只提一条你会什么软件,只要你会这个软件就来,至于你什么学历根本不需要问,那是个人隐私权。你管他是什么出身呢,你管他什么历史呢,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讲政治出身,到这个时期突然反过来了,什么都讲一张纸。现在搞到我们高校里面一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教授反过来要念他同学的博士,真是荒唐。我们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违法问题,但是我们劳动部门从来没去管过。而且现在我们还把学历和级别挂钩,处处可以看出来这点,所以这是非常致命的东西,不得不对我们考试制度发生严重的影响,疑惑决这些制度外的制度就高考自身论证力量比较弱。

2.现在我们的学校之间差异很大。经济学上有一个基尼系数,专门评价最富和最穷人比例关系,有人统计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危机边缘。我们应该考虑我们教育基尼系数如何呢,现在我们学校之间差异非常大,这不是教育部门自身责任吗,教育部门要重点解决起点不公平的问题。关键是

义务教育要公平。尽快实行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疑惑决学校之间巨大的差异只就高考自身论证显然是有限的。

3.中国的**制度,一个人毕业之后到高校,或者到研究机构,必需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的**制度现在已经越来越和学位挂钩了。过去我们曾经在评副教授时候允许专科学历人参与,现在不行了,至少是本科,假如评教授至少得博士,所以这样一个从上到下的结构不可能不对我们的高考发生严重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国**制度不改革,中国的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很难取得实效。

4.我们的教育部门现在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考试招生上,而对于毕业生的质量没花什么功夫。但现在我们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质量非常令人忧虑。我认为教育部门真正应该管的是出口,监督我们高等院校是不是合格。

最后我说几点我的想法:

第一点,知识不等于智慧,什么是智慧呢?智慧就是善于梦想,善于猜测,还要善于联想。实际上我们的学校给同学的应该是知识的知识,应该是生产知识的知识。我对所谓传道受益解惑的教育理念也不赞成,因为这种提法实际是居高临下,这个没有从需求者角度看问题,所以教师只是协助同学来寻找知识,能够协助同学生产知识,这才是他的任务。

第二点,我认为任何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全面发展,什么德、智、体、美、劳,像我音乐五音不全,美术没方法,劳动很差,做什么手工都流血,就不是那块料子。世界上几十万种职业何必大家都一样呢,所以只能是不全面发展,这叫有所失才干有所得。

第三点,中国很多改革假如靠教育部门的自我革命是不可能胜利的。例如:每年七月份是黑色七月,烈日炎炎,多人考晕了,我们一直呐喊这么多年才把这个考试改到6月初,一个小小改革这么多阻力,更不用说其他改革了。所以我说靠教育部门给自身改革,自身给自身动刀子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教育部门根本不是壮士是胖士。

第四点,所有的改革关键是阳光,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说老实话我们整个高考有很多环节并没有阳光,这个我也经常听到,尽管没有做实际调查。我相信只要有阳光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现行高考制度看似一场优胜劣汰、公平正义的考试,其实,隐藏了诸多地区的不公平以及城乡之间差异、耗尽了不少人的青少年华,甚至埋葬了不少年轻人青春热骨。因为高考压力大选择辍学的比比皆是、因为高考迟到不能入考场自杀的已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因为高考失败自杀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近几年湖南省隆回县一中考场一名考生在高考时因未能及时赶到考场参加考试,在他苦苦哀求下,工作人员依旧不准许其参加考试,最后他选择自杀祭奠高考体制,这绝对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但却成为现行高考体制最好的讽刺。现行高考对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逼着他们成功、成才与成长,一方面也插刺着他们最彷徨、最脆弱的心,使原本是选拔贤能一项制度似乎成为部分年轻人摧残心智的梦魇。其次就是频繁报端的高考腐败事件与乱加分现象存在,如最近中国 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事件,高考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督的缺失,使高等院校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破坏考试的公平公正。我们很容易发现,每当教育界出现点问题,都会引起网上“轩然大波”,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应试考试高考改革已成为民心所向。 一、不分文、理科文理不分科,实行“3+3”模式。有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应而可靠地选拔制度,必定会使高中生雪上加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也会使偏才怪才们到了麻烦,难以拿到进大学的入场券。如果推行不分文、理“一刀切”高考

模式不存在例外,很难说这是一项成功方案。考虑偏才怪才成为本制度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实行部分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从一定程度上能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僵局。但是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推行制度和机制,如果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无疑会陷入另一个不堪重负的泥潭,无疑是增加了一场新的“杀戮”。该项政策下,让考生拥有多次机会,同时给予考生选考和弃考的权力,容错率高,减轻了考试压力。然而,据统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进行两次外语科目考试,哪怕第一次考试成绩非常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家长不想放弃任何一次提高成绩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这项改革措施等同于变相增加了学生的高考次数,增加了考试压力,违背设计初衷。 三、完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夯实监督机制,规范制度的具体实施,尽量避免某些人暗箱操作、掘取利益、中饱私囊,让高考蒙上一层权钱交易的面纱,如日前爆出的,中国人民大学让11岁的“富二代”上本科,很有可能就是不完善的自主招考试在作祟。 四、将平时的考试和表现纳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新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立交桥”式选拔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何种方式落实好这一制度,会不会滋生中学学校腐败无疑是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11-15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各省市区高考方案有何新变化?今后各省高考怎么考?制度网特地为您搜集整理了XX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2017年高考政策暂不调整XX年高考改革方案尚未确定此前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不包括北京,因此,北京高考政策暂不调整。 今年的新高一学生在2017年高三毕业时仍按现在的高考方式进行。 另外,北京市教委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XX高考方案进行了回应,辟谣新方案还未确定。 此前媒体报道北京市高考将出现四个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考后填志愿、志愿填报"大平行"、调整四项加分政策,以及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 上海: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广东:广东高考模式未来三年沿用"3+综合"模式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通过微博"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明年广东高考不会改革。 目前在读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仍继续执行原来的高考方案,即3+综合”方案,而且未来三年都将沿用现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 江苏: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明年8月将报批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早在XX年,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对照现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则和内容,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总体符合的。

中国高考改革政策利弊

中国高考改革政策利弊 一、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1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毋庸置疑,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 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公民都期盼自己的 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存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差距,如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 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2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培养目标的 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 3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 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 “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 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 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目前 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4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 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不太强。因此,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 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 的高校太少,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 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针对我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 策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继续 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诚信 原则指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但这些权力的执行,有一个重 要的前提,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2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削弱“一考定终身”的色彩。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埋头苦学。但这种模式被认为只能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无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许也是在邻国日本拿到多个诺贝尔奖的刺激下,中国决定首先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 中国教育部9月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宣布2017年在全国推行新的高考制度。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3大基础科目中,英语科目将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减轻“一考定终身”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另外,《意见》规定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擅长的3科计入高考成绩,每科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可将成绩较高的一次计入总成绩。 悲壮的高考 为什么有必要改革高考制度呢?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可能压垮学生。在6月份高考的当天,全中国被一种异样的气氛包围。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为了让学生集中精神考试,在高考当天不会鸣笛。公交和地铁也对考生免费。考生在家里反复确认是否带了学生证和准考证,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考场。午饭只吃自带的盒饭,以防在外面吃饭发生食物中毒。 考场外站满了一脸焦急的家长。学生走出考场后,家长会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为孩子加油打气,而不会询问考得怎么样。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在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增至10年前的2.5倍,多达727万人。光有大学文凭已不能保证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考上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名校,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残酷的高考竞争。 学历歧视 学历歧视也普遍存在。11月22日,中国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召开了一场招聘会。在体育馆内,一汽集团、中国石油化工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中国国有企业的招聘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导读"高考"的确是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从邓小平拍案恢复高考的1977年开始,大学之门成为很多青年命运的分水岭。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评论]一、中国高考:承担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 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就表面现象或一般作用而言,高考不过是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然而,高考与升学、就业紧密联系,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指挥棒"作用,同时,高考已经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教育牵扯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它不仅仅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高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事业。 从外延看,高考改革涉及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

从国家民族到个人家庭利益,从内涵看,高考改革涉及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等方面。 因此,我国的高考的社会本质不是单纯的大学招生考试,也从来都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而首先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这也是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育领域的高考都成为社会转型的"突破口"的重要原因。毫不讳言,我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全国高考 二、公平还是效率:尚未停止的争论 既公平客观又不导致片面应试,这是一个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高考中的公平是指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效率是指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与在许多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所不同,在考试选才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选拔性考试最初虽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长期实行之后,往往会演变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在有关高考改革的争论中,"效率派"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不必刻意追求公平,而应注重效率的时候,高考制度应彻底改革。综合考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来选拔大学新生,应该说最能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就最符合效率原则。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却容易损害公平原则。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摘要】高考制度恢复三十余年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发展,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造性遭到压制,压抑学生个性,无法全面发展,埋头故纸堆不问世事等,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虽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进入二十一时间的第二个十年,高考改革尤为急迫。在对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从高考改革的难处所在、高中生学习内容、高中生成绩素质的评价模式、大学招生模式四个方面将有关学者的观点和文献材料进行整 理和归纳。 【关键词】高考改革;评价模式;自主招生;双轨制高考 一、高考改革困难重重原因之所在 自高制度恢复的这三十余年来,高考制度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改来改去却总是没有一个认可度较高的方案。胡纵宇和毛建平在《教育发展研究》中发文指出:“首先是改革整体思路不清晰;其次是改革之后新模式稳定期不够,改革引起的系列变动还未消化,新的震动又来了;另外,另

外就是尚未触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成功的评价标准仍然较为单一。”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胡纵宇和毛建平接着在文中指出:“高考改革牵动着教育改革全局,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长远与当前、宏观与局部、根本与细节、稳定与调试,使之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动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片杨东平和诸平的题为《高考改革为什么这么难》的文章认为改革之所以进行不下去,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我们的改革缺乏动力,老百姓的动力是有的,社会舆论压力也是有的,但是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不改才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缺乏动力。”第二是“如果我们把改革的设计、改革的推动都放到政府部门身上,这个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并且,“必须有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制定、关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长远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在《中国教育报》上刊文认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考试本身的技术与方法问题,也不仅仅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出现的教育问题,与中国的文化历史、民俗传统、制度建设、社会变迁、民众需求、教育发展、改革探索、法制建设、各方权益、市场渗透、专业标准、舆论导向,以及考试技术与模式等,均有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是政策性、系统性、参与性、关联性均较强的复杂社会实践。若不能将这些问题与联系梳理清晰,仅在局部进行探索,其改革尝试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今年来,关于高考制度利弊问题的探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痛骂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甚至要取消高考的呼声日益趋升。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字】高考改革措施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才又恢复了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 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 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 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 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 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 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 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 我国高考制度再次面临重大调整,包括明年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扩大到25个省份,大面积取消高考加分政策,高校自主招生调到高考之后等等,消息一出就引发广泛热议。高考制度的核心价值是公平,就是在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要确保广大考生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如果改革措施偏离、损害甚至违背了公平性,那么这种探索就要进行修正。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导致应试教育盛行的种种弊病,有目共睹。也正因为此,多年来各方面都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力求高考制度更符合人才成长、人才选拔的规律,真正达到“择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目标。 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针对考试公平公正的问题,要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高考制度改革的意义:一是科学选拔人才;二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三是维护社会公平。 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 第一、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 这是义务教育体现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要多措并举,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顾海兵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今年已经是第27个年头了。回顾这27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均发生了质变。中国的制度已经由计划模式转型为市场模式。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27年来仍有极少数几个领域几乎没有什么质变。高考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对中国高考制度要求改革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目前由于高考录取率的升高(达50%以上),高考制度改革的压力似乎有所减弱,但随着对品牌和质量要求的上升,高考制度面临的改革压力实质上并没有减弱。 高考制度的改革,从久远看,必定是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改掉或废除目前的统一招生模式。从近期看,必需对现行模式进行改造。这里就改造作点新的分析: 第一个观点: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统化的制度改革。好的制度使比较坏的人变成比较好的

人,而坏的制度可能会使好人变成坏人。所以,中国的所有改革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必需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的站在体制角度去认识。过去我们经常区分体制和制度,我以为体制的背后是制度,仅仅在体制上做文章,中国的改革没有出路。所以必需是制度的改革。 第二个观点,对中国教育和科技问题我们现在必需站在危机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现在不是简单讲中国教育有没有问题,而是说危机,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教育面临危机呢?我看可以从这样几个标志认识: 一是绝大局部同学对我们的教学不太满意,这可以从他们的厌学情绪上得以验证。假如我们同学有这样一个总体评价,难道我们说教育还没有危机吗。 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是不太满意的,不只对中学小学,对大学也是一样,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不满。 三是从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观察,从广大教师角度观

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十条建议

也谈对高考制度改 革的建议 一、制定“招生考试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招 高校招生既为国家选拔人才,又事关千百万考生的切身利益,理应有法律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但事实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只为高校招生工作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高校招生的具体操作主要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暂行条例》来进行,缺乏统一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建全社会化考试服务体系,提供相关考试需求的优质服务 转变目前我国各省市的招生委员会、招生办公室的职能,成立类似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 的专门社会考试机构,主要承担着“中间人”的角色,负责在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负责协调各个高校的招生政策和资格要求,并且建立各高校认同的招生游戏规则,以便将符合各高校招生要求的学生申请传输到相关高校,供高校作出录取与否的决定。 将目前集中突击封闭式考试、录取改为日常化考试、录取。考试交由专门的社会考试机构来进行,考生可以直接向考试机构申请报考,考试成绩直接发给考生,作为考生向高校申请入学的证明之一。目前,首先要将外语、信息技术这两门工具学科作为社会化等级考试。从长远看,此类社会服务机构统一考试,不仅减少了国家命题和高校命题等繁忙、沉重的工作和负担,提高了考试效率,也减轻了中学和考生为应付高考而带来的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开展社会化报名工作试点,逐步改变高中毕业生由学校组织报名和通知录取的做法,使高考与学生毕业的学校脱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招生管理办法,实现网上录取远程化。这些改革客观上提出了扩大考试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提高考试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更高要求。 三、实行“2+X+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社会化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模式 ⑴“2”指语文、数学两门。 ⑵“X”为选修测试科目。取消文理分科。 ⑶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七门。体育类、艺术类考生除须参加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外,还须参加艺术或体育专业测试。 ⑷社会化考试成绩指参加社会考试机构组织的外语和信息技术考试等级证书。 ⑸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四、建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配套高中“2+1”学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一项以标准参照为基础的考试,是在省级范围内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旨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学业素养全面发展,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提供条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由省级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报考对象为在籍的高中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内容限定在省级高中课改规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范围之内。这项考试是对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统一检测;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提供给高校招生的考生学业的基础性信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

科举制的利弊与高考制度的改革

汉代开始采用选举制。地方官员拔选出一批人才,呈送到中央,与近代由群众推选的选举意义大不相同。古代选举制,王氏家族选举李氏家族子弟到中央作官,李族又推选王氏族的子弟作为回报。众多势家大族之间长期互相推举,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豪门大族结成政治集团,“门阀士族”由此形成。南北朝的王谢两大士族,互相援引,从东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形成盘根错节势力集团。汉末三国时河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并不是他们袁家子弟才学过人,而是凭借他们世代形成的士族集团势力。 从汉到南北朝,几百年间,门阀士族拥有强大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势力,致使南北朝长期不能统一。历史发展需要统一,人民生活需要安定、温饱,不需要战争。隋唐顺应这一形势,统一了南北朝,并使之进一步巩固。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是历史的趋势,百姓的愿望。南北朝时期,南方北方王朝更替十分频繁,朝代是短命的,但门阀士族却安然无恙。中央统一政权为了培养选拔为中央政府服务的官员,必须找一条选拔培养人才的途径,建立一种新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 ⑴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 ⑵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 ⑶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全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员阶层。 ⑷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因此考试取得“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 这制度后来传到外国,世界上普遍认为英国“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移植过去的。 科举制度的公开性,权威性,已被社会所认可。于是,为了考取“功名”苦熬一生。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真正的人才,由于不合规范程式而被排斥,未被录取,像清朝大文学家蒲松龄应科举,一直考到七十岁,还未考取举人。 科举经历了好几百年,推行了八股考试办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的缺点明显。因为八股文考试题目出自《四书》,《四书》的字句就是那样多,三年一考,从明朝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应试者不准有自己的独立的新解释。几百年的考试,差不多把《四书》的句子都出遍了,于是想出了截取上句的末句,下句的首句一些不成句子的题,称为“截搭题”。《红楼梦》第81回讲到贾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老师出应试科举三道题,其中一个题目为“则归墨”,这是《孟子》中“今天下之言不归易则归墨”一句完整的句子,截去上半句“今天下之言”,“则归墨”是下半句,题目就不通,偏要教应考者“代圣贤立言”写出有条理、讲出道理来的文章,岂不荒唐!吕留良曾写过一篇《真进士歌颂黄九烟》指斥明朝三百年来科举取士的弊端: “……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 死,人言蝼 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崇祯夫妇伴缄贶。[自注:崇祯末,有人书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二人,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拜。亦愤时嫉俗之言也,贴于朝堂]” 八股文取士的弊病在于政府规定“代圣贤立言”上,把应试者的思想禁锢死了。八股文有罪过,科举制度不能负责。 1905年9月2日,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光绪皇帝下诏废止。但科举的影响并未从此消失,对它的是非得失,许多评论失之偏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如何评价它呢?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 最近高考制度的弊端被全国人民大为诟病。地域教育资源差距大、加分制度的泛滥、应试教育下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等等。网络上的不顾及后果的言论更是吼道废除高考,不怕事大的网友多有附和之言。这让我想着从高考的本质,以才能选拔官员的方式入手,深入思考这个在我们国家兴起并持续长达1500多年的制度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实行? 高考古时称为科举,科举的出现是为了阻止名门望族垄断士大夫阶层,选拔有才干的人担任国家公职,这个制度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个阶层的流动,在社会上掀起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热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随之演化,从原本的才干主导演化为思想主导,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到选拔思想正统的人,科举逐渐沦为了国家统治的工具。并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末的1905年遭到废除。 关于高考的历史,最为显眼的就是1979年的恢复高考制度,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显然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有更多的人不甘这样的命运来参加高考,那一年的高考人数成为了历史新高。打这以后高考就成为学生的龙门,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夜以继日的辛苦学习,在高考的两天内决定一生的命运。 高靠只是一个死的并且严格执行的制度,所以难免会造成种种的不便。首先是因高考应运而生的应试教育,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高考前线的高三生活都是畸形的,学生为做作业通宵达旦,老师为了督促学生丑态百出,家长为了孩子忍辱负重,学校取消各种素质课程补贴考试科目。青春期的孩子恋爱被称为大逆不道,熟不知不只是孩子想这样做,而是亿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基因决定了人类必须在这个年龄段产生这样的情感。古时候束缚人们的是礼教,现在换成高考担纲这门工作。应试教育教出来的会做题的孩子,带着第一名第二名标签的孩子,在踏上闯荡社会的征程之前总是要先去寻找从没有过的自由,由此误入歧途的不在少数,由此发现真相的也不在少数,等到出厂二十三十年后再去看看成品的效果,大多时候结果是反转的,当初的第一名庸庸碌碌还在寻找自由,反而倒数的那几位功成名就,在那侃侃而谈自己的发家史,这不就乱套了吗,既然总是要打乱顺序,那当初为什么还要划分名次呢?高考对人的成长有这么大的影响,涉及到心理,健康,环境的种种,其程度之深可能导致压力大的学生选择生无可恋的轻生。既然弊端这么多。那高考真的就应该废除吗?我的答案是,不能废除。 考试是中国人的发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考试这项技术促进了社会方方面的发展,他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流通,给社会带来了周而复始的动力,他选拔人才进入仕途,促进了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他改善了社会风气,出身不再决定人的一生,读书成为华丽逆袭的唯一途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高考很大程度上成为划分各类人才的标准,使得大才得大用,小才得小用,人人各得其所,社会效率最大化发挥,高考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化,已经成为了两代人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高考相对而言的公平性,让全国的同龄人不分家庭背景有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机会,高考让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了对自己孩子改变命运的期待。这一切的一切,如果高考制度废除之后,都将会化为泡影,目前为止没有听到有关于新制度的任何消息,在短时间内还有什么可以代替高考吗?国家不可以一日没有常行的制度,十年浩劫的教训人们还没有淡忘,我们就更就

高考制度改革政策规定解读.doc

2018年高考制度改革政策规定解读 2018年高考制度改革政策规定解读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于7月8号正式颁布。这份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例如英语是否将退出高考等问题都做了详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注:指全国卷,下同),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 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提高到180分;,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4、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 5、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从15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2017年英语分降,语文分增。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英语满分100分。英语

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改革方案】 取消一本线,保留本科线,文理不分科。 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可多次参加。按150分制,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成绩。 除语数英外,其余学科都分等级考和会考。会考分合格与不合格,等级考按满分60分制。两者择其一考试。最多可选6个学科参加等级考。最终选3科等级考成绩(满分180分)计入高考。 高考考语文,数学两科,各150分。与英语成绩和3科成绩合并,总分630分。 【政策解读】 取消一本线,保留本科线。致使各大院校会设置自己的专业线,好高校,好专业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 文理不分科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扩大了竞争优势。 明面上,英语退出统一高考,但其实竞争变得更加残酷。名校对于英语成绩有要求,这就促使你不断提高成绩。改革前如果你的英语成绩不够好,可以通过优势学科拉分。改革后,英语成绩不够好,甚至可能失去进入名校的资格! 三科等级考的存在,使得每门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应对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