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井杆管柱的静力稳定性
- 格式:pdf
- 大小:403.91 KB
- 文档页数:9
・石油工程・油气井杆管柱的稳定性与纵横弯曲李子丰(大庆石油学院 安达 151400)摘 要 从压杆稳定与纵横弯曲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油气井杆管柱的受力和约束状态,分别讨论了杆管柱纵横弯曲的力学模型和稳定性的力学模型。
关键词 钻杆 套管 油管 稳定性 纵横弯曲 力学分析 石油工程的钻柱、套管柱、油管柱和抽油杆柱在井筒中工作时在某些井段经常处于压扭状态,对它们的受力和变形状态进行较精确的分析有助于进行优化设计。
油气井杆管柱的稳定性和纵横弯曲力学分析是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两大主要方面。
1 压杆稳定与纵横弯曲的概念1.1 压杆稳定的概念受压力构件能保持始终不变的平衡状态,称为稳定平衡状态;如构件因受压突然失去其原有的平衡状态,则原有的平衡状态为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结构或构件失去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的现象在力学中称为丧失稳定。
从稳定到不稳定,一定具有一个临界状态,与临界状态相对应的轴向压力称为临界压力1。
压杆的临界状态为出现两种可能的平衡状态,即直线状态和无限接近于直线的弯曲状态2。
1.2 纵横弯曲的概念当细长杆不仅在不等于零的横向载荷作用下发生弯曲,而且还受到轴向压力作用时,处于纵横弯曲状态3。
1.3 压杆稳定与纵横弯曲的区别(1)在压杆稳定中杆所在任意横截面的合外力为零,而在纵弯曲中横截面的全外力不为零。
(2)在压杆稳定中,当轴向压力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压杆一直保持原有状态,它的形状不随轴向压力而变化:当压力达到该临界值时,在外界干扰下将失去原有的状态而屈曲。
而在纵横弯曲中,无论轴向力多大,都有横向位移,压杆的形状一直随轴向压力而变化。
2 油气井杆管柱及其在井下的受力状态2.1 油气井杆管柱的结构油气井杆管柱主要包括钻柱、套管柱、油管柱、抽油杆和连续挠性管。
其中除连续挠性管是内外径均匀一致的无接头的细长管外,其余四种都是由长约10m、通过接头连接的杆或管组成,其常用结构尺寸示例列于表1中。
表1 常用油气井杆管柱的结构尺寸及应用条件示例杆管柱类型外径d0(m)内径d i(m)单根长度(l)(m)壁厚∆(m)名义重量q(N m)接头或稳定器直径D(m)井径D w(m)钻杆柱0.1270.10869~120.09192900.15240.216下部钻具0.1770.071443~180.0527815200.2160.216套管柱0.17780.157190.010364320.187710.216油管0.08890.077990.00549114.70.1080.1571连续油管0.05080.0453∞0.0027829.5无0.15712.2 油气井杆管柱的受力状态不同类型的油气井杆管柱因其工作条件不同,所受的载荷不同,综合来说有:(1)自重;(2)液体的压力或浮力;(3)轴向拉力或压力;(4)扭矩;(5)弯矩;(6)与井壁的正压力;(7)与井壁的摩擦力;(8)热应力;(9)振动载荷等。
单级抽油杆柱轴向力的组成当游梁机工作时,任意井深处抽油杆柱的轴向力均由以下几项组成: 1)抽油杆柱自重,作用方向垂直向下;2)油井液体对抽油杆柱的液体浮力,作用方向垂直于抽油杆柱轴线向上; 3)油管内液柱在抽油泵柱塞有效面积(即柱塞截面积减去抽油杆截面积)上所产生的液体力,即油柱重,其方向垂直于柱塞表面向下;4)油管外液柱对柱塞下表面的浮力,其大小取决于泵的沉没度,方向垂直于柱塞表面向上;5)抽油杆柱于液柱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
惯性力正比于悬点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6)抽油杆柱与液柱运动产生的振动力,其大小和方向都是变化的;7)各运动副之间的摩擦力,包括:泵筒与柱塞之间、抽油杆柱与油管之间的半干摩擦力、抽油杆柱与油柱之间、油柱与油管之间以及液体流过抽油泵游动阀时的液体摩擦力,它们均与抽油杆的运动方向相反。
上述(1)、(2)、(3)、(4)四项与抽油杆柱的运动无关,称为静载荷;(5)、(6)、(7)三项力与抽油杆柱的运动有关,称为动载荷。
1.单级抽油杆柱轴向力的计算方法下面将列出上述各力的计算公式,其公式中的各符号意义参考见本章后面的说明。
1)半干摩擦力14094.0-=δpM D P (2-1)2)液体通过泵阀时的水力阻力对柱塞底部所形成的向上的推力 先计算液体的雷诺数cp l e u d D s n .R 06352⨯⨯⨯=ρ (2-2)流量系数28.0=u (当4103⨯≤e R 时)n s d D u d u p l c ⨯⨯⨯⨯⨯=2020191ρ(当4103⨯>e R 时)下冲程液体通过游动阀时的水力阻力产生的向上推力L pp kld )n s (A)A A (A u n .P ρ⋅⋅⋅+⋅=2232172951 (2-3)上冲程液体通过游动阀时的水力阻力产生的向上推力L p lu v A A u P ρ⋅⋅⋅=220221 (2-4)3)作用于抽油杆柱底部液体向上的浮力gH A P L r f ⋅⋅⋅=ρ (2-5)4)液柱与抽油杆柱之间的摩擦力抽油杆柱与液柱之间的摩擦力主要与杆柱的运行速度以及油液本身的物性有关,其最大值可由下面的近似公式来确定:max p c lr v )m (m ln )m (m L u P ⋅--+-⋅⋅=1112222π (2-6)上述lr P 的计算中并未考虑抽油杆接箍的附加阻力,通常采用实验资料确定附加阻力。
复杂油气井管柱优化设计与安全评价系列标准及应用1. 全井深度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井深对管柱设计的影响。
考虑井深对钻井液体积、压力和温度的影响,通过确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设计参数来保证井深范围内的管柱运行安全。
2. 孔隙压力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的孔隙压力分布以及泥浆失控的可能性。
考虑地层压力变化、井眼稳定性和泥浆重力平衡等因素,确定相应的管柱设计参数,确保管柱能够承受孔隙压力的变化并预防泥浆失控。
3. 井眼稳定性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井眼的稳定性,包括井眼塌陷、井眼热裂纹等问题。
通过考虑地层力学特性、井眼完整性要求等因素,确定相应的管柱设计参数和井眼稳定性评估标准。
4. 钻井液体积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的钻井液体积对管柱设计和运行的影响。
考虑井眼液体积要求、钻井液性质、容积效应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液体积计算方法和管柱设计参数。
5. 压力梯度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井筒压力梯度对管柱设计和运行的影响。
考虑地层压力梯度变化、气体积效应、液体密度等因素,确定相应的管柱设计参数和压力梯度评估标准。
6. 温度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井筒温度对管柱设计和运行的影响。
考虑地层温度变化、井筒散热条件、液体密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相应的管柱设计参数和温度评估标准。
7. 拉伸和压缩强度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管柱的拉伸和压缩强度,确保管柱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能够承受正常负荷。
通过考虑材料强度、管柱几何形状、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的负荷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拉伸和压缩强度评价标准。
8. 扭转和弯曲强度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管柱的扭转和弯曲强度,确保管柱能够承受旋转和弯曲负荷。
通过考虑材料强度、管柱几何形状、钻井过程中的旋转和弯曲力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扭转和弯曲强度评价标准。
9. 井眼润滑评价标准:评估复杂油气井管柱与井眼之间的润滑状态,确保管柱在运营过程中能够顺利通过井眼。
通过考虑井眼形状、润滑剂选择、井眼润滑要求等因素,确定相应的井眼润滑评价标准。
李子丰——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研究者作者:刘荣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年第01期石油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已经不需再费笔墨渲染。
我国有众多科学家活跃在保障石油供给的战线上,或致力于勘探技术的开发,或专注于钻采技术的创新。
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教授李子丰,就是一位将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石油事业的代表之一。
这位出生于1962年的河北人,从本科到博士后出站,始终不曾脱离“石油”的标签,长期致力于石油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将“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增强祖国经济实力,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服务石油工业建设”奉为人生准则。
李子丰对我国石油事业的贡献,除了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外,不得不提的是他在“八五”、“九五”、863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所建立的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钻柱力学、井眼轨道控制、套管设计、有杆泵抽油系统等内容。
他认为,油气井杆管柱就像人的脊柱,联通井下与地面,能有效监测井下情况,便于井下与地面信息传递,在石油钻采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而且油气井杆管柱长期在充满流体的狭长井筒内工作,受各种力影响,变形和运动状态十分复杂。
对井杆管柱进行系统、准确的力学分析,能快速、准确、经济地控制和优化井眼轨道,准确校核各种杆管柱强度及诊断、处理各类井下问题,优选钻采设备和工作参数。
在这套理论中,李子丰对油气井杆管柱的运动状态、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在油气井杆管柱的稳态拉力和扭矩、下部钻具三围力学分析、钻柱振动、油气井杆管柱的稳定性、有杆泵抽油系统参数诊断和优选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其中,李子丰通过对油气井杆管柱进行力学和运动分析,建立了油气井杆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下称基本方程),在统一原有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分析领域各种微分方程的同时,也完善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理论,为建立各种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分析数学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石油钻采工程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7年04月油气管道施工质量稳定性研究王玉梅(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四川成都610213)摘要:管道输送已经成为油气资源输送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油气管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周期比较长,施工地形复杂多变,工作量和施工难度较大。
为了保证油气管道的施工质量,需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本文首先对隧道油气管道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山体隧道;油气管道;施工质量;稳定性油气资源是现代化社会中重要的一种能源,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对油气资源的利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解决油气供需矛盾,油气输送管道工程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数量了日益增加,油气输送管道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
山体隧道油气管道施工作为工程施工的重点,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需要科学的选择质量管理措施,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1山体隧道油气输送管道的施工特点油气输送管道具有输送压力高、运输距离长等特点,施工复杂性和特殊性比高。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隧道内部作业面小、湿度高,施工条件恶劣,机具、设备、人员等比较集中,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
而且油气管道在穿越山体隧道是时,会对隧道四周的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容易出现落石、塌方、崩塌等情况,施工危险性比较高。
另外,如果在进行山体隧道油气管道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会出现油气泄露的情况,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引发安全事故。
所以在油气管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2隧道穿越施工准备工作2.1做好输油管道的除锈和堆放在进行油气输送管道的建设之前,对隧道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的具体调查,将施工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隧道内的环境适合防腐管的运输,要在隧道附近安排一块空地进行防腐管的临时堆放,在这块堆放防腐管的地方根据设计方案对防腐管进行编号,在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进行布管了,在隧道内进行油气管道铺设的一大限制就是空间不足,因此要在防腐管的管口进行刷漆,在防腐管的接口处要进行除锈剂的喷洒,在进行随带内的油气输送管道的铺设工作时一定要注意施工安全[1]。
管道的稳定性应力分析及解决方案一、失稳的定义失稳定义:轴向受压的细长直杆当压力过大时,可能会突然变弯,失去原来直线形式的平衡状态,而丧失继续承载的能力,称这种现象为丧失稳定,即失稳。
针对管道,下面发生的问题均为管道整体失稳:1、架空管道(左右摆龙):2、埋地管道(顶起,顶出地面,河面,起褶皱)架空或埋地管道发生失稳的原因是管道热胀被两侧锚固,或连续土壤约束给限制住了,导致管道形成挤压作用,如果温差大,挤压力大,架空管道缺少导向架,或埋地管道埋深覆土过浅,就会让管道抵抗挤压能力变弱,容易发生上述失稳。
解决方法:解决上述管道失稳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采用补偿设计增大管道柔性,降低轴力;另外一个就是增加导向架密度和埋深,增大管道抗挤压能力。
局部失稳的概念局部失稳指在钢结构中,受压、受弯、受剪或在复杂应力下的板件由于宽厚比过大,板件发生屈曲的现象。
管道局部失稳主要是针对大口径薄壁管道,轴向挤压严重,发生局部褶皱,也有外压影响,管道环向发生失稳,产生压瘪现象:热力直埋管道在轴向挤压作用下发生褶皱(中国热力俗称“起包”),是因为管道被约束住(两端固定,或处在埋地锚固段),热胀产生的轴力挤压管道,管道径厚比r/t过大,壁厚薄,抗挤压能力弱,就容易发生上面局部失稳情况。
解决的方法是增大管道柔性降低轴力或加大壁厚增加抗挤压能力。
针对环向外压压瘪失稳,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管道外壁增设补强圈,抵抗外压作用,避免发生外压失稳。
还有一种局部失稳,就是管道在轴力推挤和弯曲应力共同作用下,一侧产生褶皱:这种一侧发生管道褶皱,往往都是发生在折角弯管或弯管附近直管上面,直线管道热胀推压弯管,弯管发生弯曲变形,由于直管推压导致大弯曲应力作用,弧段发生失稳,就会进入塑性变形,产生一侧褶皱变形。
这个折角弧段失稳,不同于引发管疲劳破坏的二次应力。
首先,它是重量+温度+压力等全部载荷共同作用下,导致折角弧段或直段发生失稳破坏。
失稳控制是第一位的,这个满足后,我们才会检查弯头,折角和三通的疲劳二次应力。
国内连续油管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内连续油管技术现状,此外,国内还涉足了针对CT本身的部分研究工作,如江汉机械研究所开展了“CT椭圆度恒磁检测技术及装嚣研究”和“CT缺陷综合检测传感器的磁路设计” 单元技术的研究,地面设备将继续体现作业用途、工况和道路条件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突显其个性化。
控制系统将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设备性能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连续油管现状建议研究国内开展连续油管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由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承担。
该所从充分调研和学习消化国外相关先进技术入手,先后开展了如下工作.一、国内连续油管技术现状我国引进和利用连续油管作业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7年,我国引进了第一台Bowen Oil Tools(波恩工具公司)的产品。
四川油田首先利用引进的连续油管设备进行气井小型酸化、注氮排残酸、气举降液、冲砂、清蜡等一些简单作业。
大庆油田自1985年引进Hydra-Rig公司的连续油管设备以来,共在100多口井中进行了修井等多种井下作业。
吐哈油田自1994年引进连续油管设备以来,每年的作业量不断增加。
油管技术在我国油田已经得到认可。
目前,国内共有引进连续油管作业机28台,主要分布陆地上(自走车装或大拖车装式)有大庆、胜利、中原、河南、大港、辽河、华北、四川、吉林、吐哈、塔里木等油田。
海洋上(橇装式)也有少数几台。
1)广泛收集国外连续油管技术与装备的技术状况和应用情况,重点调研有关作业工艺技术,翻译、编辑和出版了《连续油管作业技术文集》一书;2)针对塔里木油田早期引进的连续油管作业装备,学习消化该设备的使用、操作与维护,并翻译、编辑和出版了《连续油管作业机操作与维护》一书;3)针对连续油管侧钻工艺技术,承担并完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研项目“连续油管侧钻技术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4)对管径为32mm的连续油管作业机进行了总体设计和主要部件的详细设计;5)1997~1998年,与塔里木油田合作,在对引进的连续油管作业井下配套工具进行学习和消化的基础上,研制了适应于Φ31.75 mm和Φ38.1 mm CTU使用的液压断开接头、双向震击器、加速器、旋转冲洗工具、拉拨工具等近l6种,已在新疆油田进行现场试验与使用;6)目前,正在针对长庆油田低压低产小水量排水采气工艺,开展“XPC Q—36小直径连续管排水采气装置的研制”;针对辽河油田对水平井进行修井作业的工艺需求,开展“连续管技术在水平井作业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油气井杆管柱是石油钻采作业的脊梁和中枢神经。
油气井杆管柱力学主要研究钻柱力学、井眼轨道控制、套管设计、有杆泵抽油系统等内容。
对油气井杆管柱进行系统全面、准确的力学分析, 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经济地控制油气井的井眼轨道;准确地校核各种杆管柱的强度, 优化杆管柱设计;优化油气井井眼轨道;及时、准确地诊断、发现和正确处理各类井下问题;优选钻采设备和工作参数。
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丰等在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石油水平井钻井成套技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侧钻水平井钻井采油配套技术”、“863”计划项目“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整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和“海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防止热采井套管热破坏的固井新技术”等支持下,在建立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理论体系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创新性科学发现。
一、提出了油气井杆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 该方程统一了原有的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分析领域的各种微分方程, 为油气井杆管柱的各种动静态力学分析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应油气田开发的迫切需要, 科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油气井杆管柱的某些特殊问题已进行了较广泛、较深入的研究, 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
特别是“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组织的对定向丛式井和水平井的科技攻关, 使我国的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但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某项特殊需要而进行的。
对某些问题,如动力问题和几何非线性问题研究较少。
为此,需要对杆管柱动力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建立统一的理论。
李子丰教授通过对油气井杆管柱进行力学和运动分析,推导了用于对油气井杆管柱进行各种力学分析的几何方程、运动平衡方程和本构方程。
由于油气井杆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统一了现有一切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分析的微分方程,现有的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分析的微分方程都可由该动力学基本方程通过适当简化而得到,所以,该基本方程在石油钻采工程界具有广泛的应用。
浅析石油钻井任意井眼的井壁稳定性发布时间:2022-12-06T08:14:47.89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5期第8月作者:应磊[导读] 石油资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持应磊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黄河钻井总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石油资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持,随着石油资源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多,石油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强对石油资源的开采,而石油钻井技术的持续发展有效地提升了石油资源开采的效率,特别是加强石油钻井不同井眼井壁稳定性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对于石油钻井技术整体水平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石油钻井施工井下安全和生产时效的提升。
关键词:石油钻井;任意井眼;井壁;稳定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石油资源的需要量不断的增多,石油钻井施工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石油钻井施工会受到地质环形、岩性变化、特殊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钻井施工的难度不断加大,不利于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
基于此,应进一步对石油钻井任意井壁的稳定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现有的钻井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的升级和优化,从而提升石油钻井技术水平,为石油钻井安全和提速提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一、完善石油钻井任意井眼井壁稳定性的要点分析(一)根据钻井顺序,严格执行钻井技术操作要点对于石油钻井工程来说,在钻井施工开展前应制定统一的钻井规划,确保全国各个区域石油钻井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特别是需要对石油钻井工作实施的顺序进行统一规定。
石油钻井施工人员应对钻井结构的调整和石油整体布局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并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对石油钻井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同时还需要对石油钻井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对石油钻井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等进行详细的规范,从根本上提升石油钻井不同井眼井壁的稳定性。
另外,石油企业应对突出重点石油密集区域进行科学的选择,对石油钻井布局实施合理的调控和指导,深入发掘全国范围内具有潜力的石油资源,利用专业的石油钻井施工技术,提升石油资源开采的质量和效率。
科技日报/2008年/12月/2日/第010版节能减排坚持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访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丰刘伟王玉华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丰,长期坚持在石油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甘为石油工程学科奉献一生。
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科学。
李子丰教授从事的是石油与天然气钻采工程中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油气井杆管柱是石油工程的脊梁和中枢神经。
油气井杆管柱力学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
自1985年以来,李子丰教授集中精力从事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在“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863”高科技发展规划为主的科研项目支持下,建立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理论体系,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同时,对哲学和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燕山大学建立了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硕士点。
一成功总是为有准备人提供机会。
李子丰教授结合石油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开展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率先提出了油气井杆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
该方程统一了原有的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分析领域的各种微分方程,为油气井杆管柱各种动静态力学分析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从而实现应用方便,理论精确的效果;油气井杆管柱的拉力和扭矩方面,建立了定向井、水平井杆管柱稳态拉力—扭矩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杆泵抽油系统井下工况诊断与预测方面,建立了定向井有杆泵抽油系统动态参数监测与仿真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有杆泵抽油系统的参数优选和井下工况诊断中;油气井杆管柱的稳定性方面,推导了斜直井中受压扭细长杆管柱几何非线性屈曲的微分方程,建立了水平井段杆管柱稳定性力学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无重受压扭圆杆管柱的螺旋屈曲,同时指出“压不弯钻铤”缺乏理论基础;钻柱振动方面,改进了钻柱纵向振动、扭转振动、纵向与扭转耦合振动的数学模型,发现以往防纵向振动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错误是导致钻铤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部钻具力学分析方面,建立了下部导向钻具三维小挠度静力学分析、三维大挠度静力学分析和三维小挠度动力学分析的数学模型,其中,下部导向钻具三维小挠度静力学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定向井、水平井的井眼轨道预测和工具研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热采井管柱力学分析方面,从水蒸汽的热力学性质入手,已经建立了井筒地层热学计算的理论数学模型,结合现场实际,建立了井筒地层热学计算的简化数学模型,利用热弹性力学理论对套管和隔热油管进行了力学分析,提出了预膨胀固井技术。
井下管柱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井下管柱作为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力学性能及优化设计日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井下管柱的力学特性,以及针对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优化设计策略。
通过对井下管柱的力学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其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的行为规律,预测潜在的安全风险,并为提高管柱的承载能力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支持。
优化设计的提出将有助于降低开采成本,提高石油开采效率,为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井下管柱力学基础在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开采过程中,井下管柱作为重要的设备之一,其力学特性对于确保开采过程的安全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深入理解和掌握井下管柱的力学基础,是优化设计井下管柱结构、提高开采效果的前提。
井下管柱的力学行为主要受到轴向力、弯曲力、剪切力以及压力等多种力的影响。
这些力主要来源于地层应力、流体压力、温度变化、管柱自身的重量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外力。
其中,轴向力主要由管柱自身的重量和地层应力引起,弯曲力则是由地层弯曲和管柱自身的挠曲造成,剪切力则可能由流体流动、温度变化等因素产生。
在力学分析中,我们通常采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理论工具,对井下管柱在各种力作用下的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通过弹性力学,我们可以分析管柱在弹性范围内的应力、应变分布,以及管柱的变形情况;而塑性力学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管柱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力学行为,以及管柱的承载能力;断裂力学则可以揭示管柱在断裂过程中的力学规律,为预防管柱断裂提供理论依据。
井下管柱的力学行为还受到流体压力的影响。
在开采过程中,地层流体(如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压力会对管柱产生压力作用,从而影响管柱的力学行为。
因此,在力学分析中,我们还需要考虑流体压力对管柱的影响,以及管柱与流体的相互作用。
水平井修井管柱的受力分析水平井修井管柱的受力分析第1章概述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进行,钻井重点向深部、西部和海上发展。
大位移深井、水平井、定向井修井工作量显著增加。
提高斜井、水平井、大位移井修井技术水平,已成为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水平井造斜后井迹弯曲,使管柱入井时受到的阻力远比直井大,给修井作业增加了难度,因此对管柱摩擦阻力的分析计算是保证管柱顺利入井的关键。
通过建立管柱受力平衡方程,推导出水平井管柱入井时摩阻计算的力学模型。
实例计算分析表明,摩擦阻力计算结果可为修井设备选型、优化管柱参数和井身结构以及选择下入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在修井中,通常所修井眼不可能完全垂直,管柱与井壁间存在着接触压力,在管柱运动时,由于摩擦作用,就会在管柱上施加轴向阻力和旋转扭矩,使得轴向载荷增加、旋转扭矩增大,尤其是在大位移井和水平井中,由于其具有长水平位移段、大井斜角及长裸眼稳斜段的特点,因此存在较大的摩阻和扭矩。
为了保证钻进作业的安全,避免管柱发生强度破坏而造成井下复杂事故,对管柱进行摩阻估计和计算,从而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斜度、大位移深井修井过程中,摩阻/扭矩的预测和控制往往是成功地修井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开展摩阻、扭矩预测技术研究,在大位移井、大斜度深井的设计(包括修井设备选择、轨道形式与参数、管柱设计、管住下入设计等)和施工(轨道控制、井下作业等)阶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修井界早就认识到摩阻/扭矩预测、分析和减摩技术在大位移、大斜度深井中的重要性。
摩阻问题贯穿从设计到完井和井下作业的全过程,如:(1)根据摩阻扭矩分布,设计选用钻杆强度和管柱组件分布。
(2)地面装备(顶驱功率和扭矩,起升能力、泵功率和排量压力)需要根据摩阻、扭矩预测来选用,并考虑到预测误差需留有足够的富余能力。
(3)作为井眼轨道的设计和轨道控制的依据。
充分考虑完井、井下作业或修井可行性。
如果在修井阶段,管柱可旋转下入或倒划眼起出那么就需考虑套管或尾管是否需要旋转才能下人,生产油管、连续油管或其它测试管往能否下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