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八年级上册长江黄河知识点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河流,这两条河流在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关于长江、黄河的相关知识点。
一、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三长河,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的范围广泛,分布于四个省份和两个直辖市,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
1. 主要支流长江有许多重要的支流,其中最主要的支流有:(1)嘉陵江:位于四川、重庆两省市交界处,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
(2)汉江:发源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流经湖北、河南、江西等地,是长江中游的主要支流。
(3)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跨越长江的公路和铁路桥梁,连接着湖北省汉口和江西省九江市。
2. 经济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其发展经济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
其中,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极北,有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是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之一。
二、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进入黄土高原,流经、河南、山东等省份,最终流入渤海。
1. 黄河三角洲黄河有许多重要的三角洲,其中最著名的是近海三角洲、渤海三角洲和郑州三角洲。
这些三角洲是黄河流域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带的重要极南。
2. 黄河世界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兵马俑、九龙壁、北海文化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长江与黄河的比较1. 长江优势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水量丰富,跨度也更大,流经的省市和城市也较多,所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更为广泛。
2. 黄河劣势黄河水量较少,流经的省市和城市也相对较少,所以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同时,黄河的泥沙含量也比较高,河道淤积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河流流速减缓,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比较中国古代是一个主要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重要的农耕文明发源地。
本文将对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进行比较,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环境比较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之一,地势平坦,河水泥沙较多,土壤肥沃。
而长江流域则位于中国中南部,地势复杂,河流起伏较大,河水慢流,土壤肥沃程度略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两个流域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气候条件比较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而长江流域则位于中国的中南部,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温度适宜。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两个流域在农业生产的种植作物、农牧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三、农业生产比较在农业生产方面,黄河流域主要以小麦、大豆、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要种植对象,同时也兼有一定的农牧业结合的特征。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和河川的水资源,通过引黄灌区的水利工程,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比较稳定与高产。
而长江流域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也兼有一定的经济作物产量。
长江流域地势复杂,多河流交汇,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
因此,两个流域在农业的作物种类、农产品产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四、社会组织比较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相对较早形成了贵族统治的奴隶社会制度。
社会组织以王权为核心,奴隶主掌握着土地资源和生产资料,农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之一,相对较晚形成了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中,土地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以租佃关系依附于地主。
两个流域的社会制度在农业生产、土地使用和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黄河流域以冬小麦、大豆、棉花为主要农作物,依靠灌溉工程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高产;而长江流域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
长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
干流自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10个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
全长6300公里。
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5。
长江干流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全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公里,约有3万公里航道可以通行机动船,宜昌以下3000公里的干流可通行轮船,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
同时,干流与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内部与沿海各地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黄金水道之称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
年均入海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居全世界第3位。
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注入东海。
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
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
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
其流域面积、长度、水量都占亚洲第一位。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
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
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云南(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东海。
长江全长6397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
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与黄河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治理与开发。
本文将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一、长江与黄河的自然特点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约 6300 千米,流域面积约 180 万平方千米。
其水量丰富,年径流量约 9600 亿立方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约 5464 千米,流域面积约 75 万平方千米。
黄河的水量相对较少,年径流量约 580 亿立方米。
其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下游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二、治理方面的异同1、防洪治理长江的防洪治理重点在于中下游地区。
由于中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治理措施包括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分蓄洪区等。
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和洪水预报,提高防洪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黄河的防洪重点在下游。
由于“地上河”的存在,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治理措施主要有加固大堤、修建水利枢纽调蓄洪水、进行河道清淤等。
相同点:都注重加固堤防和修建水利枢纽,以提高防洪能力。
不同点:长江侧重于整治河道和分蓄洪区的建设,黄河则更注重解决“地上河”的问题。
2、水土流失治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上游地区,特别是西南山区。
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采取的治理措施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
相同点:都通过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来减少水土流失。
不同点:治理的重点区域不同,长江在上游,黄河在中游。
3、水资源保护长江水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治理措施包括加强污水治理、推广节水技术、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等。
黄河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是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水污染治理。
详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黄河流域经济相对落后于长江流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自唐宋以来,南方经济就全面反超北方,直到当代,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依旧远远超过黄河流域。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造成了人口重心的转移,引起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大部分位于较低纬度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好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红壤为主,平原地区水稻土湖泊众多,河网密布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矿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发达,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轻重工业发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黄土地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铁矿资源、海盐资源丰富。
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轻重工业发达,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之所以发源于黄河中游,主要是因为远古时代世界气候温暖,整体气温水平明显高于当代。
因为黄河流域在远古时期气温水平相当于现在长江流域的水平,甚至还略有超出。
比如甲骨文中记载,商代国王在都城郊外狩猎,猎杀到象。
显然,这里提到的肯定是野生大象,商代的都城在黄河流域,可想而知,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云南南部,而当时的长江流域更是非常湿热的。
黄土高原土壤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土质相对疏松,而南方土质则黏重。
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黄土高原也就更适合土地开发与农业生产。
所以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中游,炎黄部落逐渐击败周边的部落(联盟),成为华夏的主体。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北方经济一直是要好于南方的,从夏商周到秦汉时代,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一直是天下的粮仓,经济的重心。
秦国因关中而国力强盛,横扫六国。
黄河和长江对比表18。
4。
16 姓名:长江黄河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注入东海渤海长度6300千米长度、流量、流域面积5500千米,呈“几"字形干流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青—川—甘-宁—内蒙古—秦-晋—豫—鲁.9.个.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祁连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华北平原重要支流嘉陵江、岷江、汉江、湘江、赣江;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汾河、渭河河段分界点湖北省的宜昌、江西省的湖口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省的桃花峪各河段特征上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但开发不够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青铜峡水流急/缓分界线中多支流,多湖泊;河道弯;地上河-九曲回肠-荆江洪涝易发支流多;含沙量大下江阔水深,航运便利泥沙沉积于河床,形成“地上河”水利枢纽三峡工程、葛洲坝(中下游)三门峡、小浪底(中下游)其它1.巨大的水能:有“水能宝库”之称,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三峡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利用率较低)2。
航运价值高:“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内河运输居全国第一位3。
多洪涝(1)原因:自然-降水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人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
(2)裁弯取直、兴修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4.治理:关键是防洪1.“母亲河”(1)塑造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原—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塞上米粮川;(2)提供灌溉水源(3)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2。
忧患(1)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2)中游: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3)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3.治理: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4。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和长江的地理特征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它们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为中华大地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1. 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发源于中华山脉的唐古拉山脚下,之后蜿蜒向东流经乌鲁木齐河、青海湖、内蒙古和陕西等地,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水量丰富,年均径流量约980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其土壤丰富而被称为“黄金水道”。
黄河流经的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为中华大地的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黄河流经地区地势陡峭,河道下陷速度较快,黄河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有名的泥河之一。
泥河的特点是河水灌溉后外溢在河道两岸形成河岸高堤。
2. 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特征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该地区拥有较为平坦的土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工业的发展。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400毫米,四季分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广泛。
此外,这一地区还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黄土高原是全国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3. 长江的地理特征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97千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之后穿过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是中国的经济主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交通枢纽。
长江流域的地势起伏较大,形成了奇特的峡谷和河湾。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年均径流量约9400亿立方米,为中华大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资源。
长江流域的气候属于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该地区的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种植广泛。
此外,长江流域还拥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河流基本情况汇报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河流资源的国家,河流的分布、长度、流域面积、水量等
各项指标都非常可观。
本文将对我国部分重要河流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河流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也是中国母亲河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九个省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水源。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60亿立方米。
黄河水质较差,河水中泥沙含量较高,是中国著名的
泥沙河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1个省
市区。
长江全长约6300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9600亿
立方米。
长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水源,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动脉之一。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珠江,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发源于贵州省,流经广西、广东等省区,最终注
入南海。
珠江全长约2300公里,流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430亿
立方米。
珠江流域地势起伏较大,河水湍急,是中国著名的急流河流。
珠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和商贸基地。
这些河流都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
障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河流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河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佛山中公教育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之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一、我国的四大地理分区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二、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界线
秦岭—淮河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地区的界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方的分界线,它与我国1月0°C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
三、长江的概况
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注入东海。
长江上中下游分界处:宜昌(湖北)-湖口(江西)。
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重庆)、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武汉)、赣江(鄱阳湖、湖口)。
长江流经的主要省区: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和沪。
四、长江的奉献
(一)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
(二)给予我们航运、发电、灌溉等诸多便利。
1.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2.著名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3.塑造了“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
五、黄河的概况
黄河全长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流经的主要省区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六、黄河的奉献
(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
(二)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
(三)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修建水利工程发电(龙羊峡水电站、小浪底水利工程)。
长江、黄河概况: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2、一月0℃等温线3、 7月800毫米等降水量线4、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5、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降水)2、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备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这条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季风区,种植业为主,北方旱田种小麦,南方水田种水稻;西北地区是非季风区,以畜牧业为主,有新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青藏地区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高寒是它的自然地理特征。
有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3、青藏地区与其它地区——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备注: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这几列山脉都是东北——西南走向。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人口分界线: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一线。
这条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相近。
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
四、我国四大工业区自北向南依次为:五、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
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特点就是雨热同期。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形成原因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代表城市:北京、哈尔滨、大连。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代表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城市有:上海、武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