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共50页
- 格式:ppt
- 大小:12.25 MB
- 文档页数:50
理论世界口钟鸣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
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
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
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有才、有识之士找到了发展自己的路。
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人富人阶层的路。
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
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
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君不见什么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
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国力不强.为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出示范性学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个别地方或学校)可谓当时的无奈选择。
但国力发展到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合时宜了。
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
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
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
而且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
普通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
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
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
无视这种差异.而人为地还在加剧这种差异,无异于自掘坟墓!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笮陈金干陈金干/盐城师范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盐城224002)教育发展研究2008.19随着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的推行、农村学校的布局方案的落实,农村基础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十分复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农村中小学、农村教育研究部门共同研究和解决。
一、农村基础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越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越要重视,这是全社会的共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处理?农村基础教育如何很好地服务、引领和配合新农村建设?身处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人却很少关注。
然而,这方面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又是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大问题。
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农村学校学生的出路早就变得多元化,他们毕业后不可能都留在农村,但是新农村的未来建设者必然要靠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不可能指望从城市学校培养。
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
基础性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者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为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创造条件;先导性就是要让农家子弟在农村中小学受到先进的思想、理念的教育,从小就能确立起创新、超越、争先的意识;服务性就是要求农村基础教育必须有意识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报务,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各项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都体现这一服务性宗旨。
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的改善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有了强大的农村经济作为后盾,才可以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帮助保障和支持。
同时,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要由农村教育培养作为基础,农村中小学应该有意识地使教育教学向这方面发展,像农村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课题的选择等等。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如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育信息化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参考。
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公平性。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热点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教学实践热点问题分析1. 学生个性化发展(1)问题表现:当前教学实践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忽视,大部分学生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学习,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
(2)原因分析:一是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认识不足;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三是评价体系单一,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师专业成长(1)问题表现:教师专业成长缓慢,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和平台。
(2)原因分析:一是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二是教师评价体系单一,过分关注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忽视教师的专业能力;三是教师工作压力大,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发展。
3. 教育信息化(1)问题表现: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部分学校信息化设施落后,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
(2)原因分析: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二是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够熟练;三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三、解决策略1. 学生个性化发展(1)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2)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实施差异化教学。
(3)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师专业成长(1)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教师实际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