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20
重庆市服务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服务器及有关产品是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等新型生产力的主要实现载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为贯彻落实我市“3361『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培育打造服务器“新星”产业集群,结合《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器及有关产品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优势和我市个人计算机领域产业优势,着力提升服务器等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构建“1+3”服务器产业集群,加快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服务器研发制造基地,为现代化新重庆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注入新的产业助力。
二、主要目标到2027年,我市服务器产业集群初具规模,“1+3”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检测、维修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产业技术水平全球先进,汇聚国内外服务器领域头部企业3家以上、累计开发投放服务器产品50款以上,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
三、重点任务(一)实施“1+3”产业体系构建行动。
服务器。
瞄准算力需求,大力发展通用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AI(人工智能)服务器等产品。
鼓励笔电搭载Al技术,向边缘计算终端发展。
面向专业场景,探索开发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AR)等领域的专用服务器产品。
紧盯全球前沿,加强面向新型计算模式、数据密集场景、高密融合场景等条件下的技术架构研发,重点提升高通量服务器、国产工艺通用服务器性能。
以服务器整机为牵引,发展BMC(基板管理控制器)管理器模块、高速互联总线、高频率高功率电源和国产工艺主板、GPU(图形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SoC(系统级芯片)、功率半导体、高精度授时功能部件、高精度时钟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部件。
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一、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不断创造经济奇迹。
如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20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涨,部分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趋势加快。
20__年上海、广州两地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分别为782元、5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21。
另一方面,随着东部沿海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转移的动力也不断增强。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重庆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弥补我市建设资金不足。
在争取国债资金难度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吸引东部企业投资正成为解决我市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20__年仅福建、广东两省知名企业投资我市的重大项目就有11个,合同金额160多亿元。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助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东部沿海投资我市的不少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升级。
如格力空调重庆生产基地等制造业项目相继实施,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提高我市产业积聚能力。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我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山东如意、浙江奥康、雅戈尔等一大批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相继落地重庆,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据有关部门测算,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在万州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0人就业。
三、影响重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一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重庆地处西部内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例如,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比武汉高23;公路为11240元,高105;铁路为5622元,高55。
二是配套能力不强。
除了相对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外,其余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从沿海购进;各开发区(园区)项目之间在原材料、产品的协作关联度不高;各区县产业同构化现象较明显,产业特色不鲜明;物流、生产性金融业不够发达;市场中介发育不完善。
关于重庆历史,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直辖十年来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重庆历史上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的时期。
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结合部,具有对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双重辐射、带动功能,在东西部间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作用。
目前,重庆建设长江经济中心的基础基本夯实,承东启西、接转南北的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通讯枢纽和信息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商贸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集散能力覆盖长江上游,基本形成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新型产业体系。
十年来,重庆百万三峡移民任务基本完成,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六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366万下降到53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居西部地区第三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65%和70%。
重庆始终把“富民”作为执政之要。
直辖十年来,重庆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数跃居全国第九、中西部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各翻了一番多;全市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5万人。
直辖市的设立,使重庆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重庆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移民等战略机遇,累计争取国债资金38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直辖前10年的8.2倍。
重庆始终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解决好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等问题。
未来重庆发展确定三大定位造"一圈两翼"经济圈重庆未来发展定位应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兴直辖市。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南部的重庆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中最年轻的一个,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其设立为直辖市。
重庆简称渝,位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一部分就在其境内。
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态研究报告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从上世纪发展至今,形成化学药品、中药、医疗器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同时瞄准产业发展趋势,提前布局精准医疗、医疗3D打印、医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
一、产业发展历程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创办的中药加工企业桐君阁药厂,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化学药品工业,90年代初期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就已经达到70亿元左右,西南合成、西南药业、重庆制药一厂至七厂等国资背景的重庆医药企业业界知名,重庆当时被称为“全国六大制药基地”之一。
2000年之后重庆市医药产业发展出现短暂的“低迷”,全国排名从过去的前6位降到了19位。
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立“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特色鲜明生物产业基地的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基地,此后进一步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打造了一系列国家级医药产业发展平台。
2012年重庆市政府审议通过《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的指导意见》,并配套了一系列的培育政策,推动产业重新焕发活力,经过两年的努力,2014年规上医药企业135家,完成总产值426.0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名列全国第4位,增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二、资源禀赋与优势条件区位条件有利。
重庆市属于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同时属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欧班列(重庆)、中国(重庆)自贸区建设成为重庆市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抓手。
中药材资源丰富。
现有中药种质资源5000多种,占全国药用动、植物总数的将近一半;全国363种重点中药品种,重庆有306种,占84%,优势药材品种主要有黄连、青蒿、白术、五倍子、金银花、厚朴、黄柏、杜仲、天麻、半夏、元胡、贝母等。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重庆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重庆是我国内陆开放型城市和西部地区经济中心,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重庆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社会问题等情况,为进一步推动重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涵盖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实地走访重庆的各个地区,观察和了解当地的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经济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重庆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是西部地区经济的龙头。
重庆的主导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初步形成了拥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然而,重庆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制造业,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
2. 就业状况重庆的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
然而,农民工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重庆亟需解决的。
3.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庆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然而,城市建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重庆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社会问题调研发现,重庆仍面临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资源缺乏、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四、结论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情况,重庆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重庆应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重点解决农民工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应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10-30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SKGH276);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KJQN201901902);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2019-GX-145)作者简介:徐先航(1982—),男,重庆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产业经济研究;陈可(1979—),男,重庆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已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对各省市而言,如何借助产业转型升级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关键,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抓手。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核心技术,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其作为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进行规划和实施。
2017年以来,重庆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智能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1],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智能产业是典型的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已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重要发展方向,科学分析重庆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高质量发展理论提出推动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符合国家、地方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一、重庆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一)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引下,重庆依托良好的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或行动方案,并以产业升级和发展智能产业为抓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市区联动、政企携手,推动重点项目在各区县落地实施,促进智能产业与传统产业、智能制造与城市应用的协同发展,让大数据智能化为重庆产业赋能、为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助力。
1.1.1内容概要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对于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要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新格局,依托地理区位突出优势,充分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在空间功能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加快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具体操作措施并做好时序安排。
本报告从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阐述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成都市、重庆市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最后从成渝城市群产业合作与竞争演变推出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1.1.2 目录第一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概述与背景1.1 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1.1.1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1.2 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1.3 成渝城市群发展目标1.1.4 成渝城市群总体布局1.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及意义1.2.1 成渝城市群的由来1.2.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2.3 成渝城市群战略意义1.3 成渝城市群晋级国家级城市群1.3.1 国内主要城市群1.3.2 国家级城市群布局1.3.3 成渝城市群规划发布第二章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2.1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2.1.1 区位优势明显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2.3 成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2.3.1 三次产业结构2.3.2 现代产业体系2.3.3 特色产业集群2.3.4 产业合作深化2.4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第三章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3.2 双城产业空间格局构建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第四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市增长因素分析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4.1.1 区域地理位置4.1.2 自然资源禀赋4.1.3 西部交通枢纽4.1.4 西南金融中心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4.3.1 区域经济增长4.3.2 固定资产投资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4.3.4 出口贸易分析4.3.5 地方金融市场4.3.6 经济腾飞机遇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4.6 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4.6.1 电子信息产业4.6.2 轨道交通产业4.6.3 汽车制造4.6.4 生物医药4.6.5 文化产业4.6.6 旅游业4.7 成都市投资导向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第五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市增长因素分析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5.1.2 自然资源禀赋5.1.3 历史文化名城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5.3.1 区域经济增长5.3.2 工业经济发展5.3.3 固定资产投资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5.3.5 对外贸易规模5.3.6 地方金融市场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5.4.3 劳动就业情况5.4.4 城乡居民收入5.4.5 社会服务保障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5.5.1 产业结构转型5.5.2 产业集群发展5.5.3 承接产业转移5.5.4 培育特色产业5.5.5 十大新兴产业5.6 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5.6.1 电子信息产业5.6.2 智能装备产业5.6.3 汽车制造业5.6.4 新材料产业5.6.5 文化产业5.6.6 现代农业5.7 重庆市投资导向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第六章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评估6.1区域中心城市分析6.2重要节点城市分析6.3重点产业园区分析6.4城市群重点企业分析第七章成渝城市群重点项目投资动态7.1 先进制造项目7.2 能源电力项目7.3 化工医药项目7.4 现代服务项目7.5 现代农业项目第八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8.1 投资机遇分析8.1.1 新型城镇化战略8.1.2 “一带一路”战略8.1.3 长江经济带战略8.1.4 产业转移机遇8.2 投融资模式8.2.1 PPP模式8.2.2 BOT模式8.2.3 BOO模式8.2.4 TOT模式8.3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预测8.3.1 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8.3.2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构架8.3.3 成渝城市群建设利好方向。
重庆市产业集群调查——结合中信银行网点进行列举一、概述重庆市作为直辖市,幅员面积较大,产业集群分布也具有地域的特点。
从地区分布角度来看,重庆市的产业集群大致形成了“一区一业”的模式,可以按照以下两类进行分析:(1)传统产业集群:以天然气化工为主导的长寿产业集群,以重型汽车制造为主的双桥产业集群,以铝加工为主的西彭产业集群,以仪器仪表为主的北碚产业集群,以钢铁为主的大渡口产业集群,大足龙水五金产业集群等。
(2)高新产业集群:比如重庆高新区,目前高新区已经有高新生物生化技术园、软件园、电子信息等园区。
注:重庆的经济开发新区包括:高新区、北部新区以及两江新区,覆盖渝北区、江北区以及北碚区。
这几个新区是国家重点战略发展区域。
二、重庆市各地区重点产业集群分布情况(结合中信以银行网点简述)1,表格概括列举地区集群分布中信银行网点(空着的表示没有中信银行支行)万州区知名品牌:万州烤鱼万州支行白岩路支行涪陵区知名品牌:涪陵榨菜渝中区见2 解放碑支行上清寺支行大渡口区冶金工业园区大渡口支行江北区见2 观音桥支行北城天街支行两江新区支行沙坪坝区文化区建设为主——大学城沙坪坝支行三峡广场支行西永支行九龙坡区西彭铝加工产业九龙坡支行杨家坪支行南岸区铜元局金融贸易中心南坪支行南坪经开支行北碚区仪表仪器产业集群綦江区见2大足区龙水五金产业集群渝北区见2 江北支行渝北支行北部新区支行高新支行巴南区见2黔江区见2长寿区见2江津区知名品牌:江津老白干合川区见2永川区见2南川区见2璧山区见2铜梁区见22,详述(具体分析有中信银行支行的区的产业集群状况,另外还分析了一些具有开拓价值的区域的产业集群情况。
)(1)万州:万州能了解到的产业集群相关信息——万州区以新型工业化为统揽,紧扣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努力构建符合生态涵养发展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确立了10个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打造产业集群。
优先发展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照明电气、现代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建材、生态环保等7个支柱产业,加速改造提升特色化工、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等3个传统产业。
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重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部的直辖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人文和经济环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的发展,重庆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对重庆在经济、交通、旅游、教育、房地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的可行性和前景。
一、经济发展重庆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多个支柱产业。
近年来,重庆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例如,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同时,重庆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从经济数据来看,重庆的 GDP 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
这得益于重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此外,重庆还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然而,重庆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部分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技术落后的问题,需要加快淘汰和转型。
同时,重庆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高端人才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交通状况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网络。
铁路方面,重庆是多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如成渝铁路、渝贵铁路、渝万铁路等,连接了西南地区的多个重要城市。
此外,重庆还在积极推进高铁建设,如郑万高铁、渝昆高铁等,进一步提高了铁路运输的速度和效率。
公路方面,重庆的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形成了“三环十二射多联线”的高速公路格局,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
同时,重庆的市内交通也在不断改善,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水路方面,重庆拥有长江黄金水道,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逐年增加,为重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航空方面,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航线网络覆盖国内外多个城市。
2006.11湖南农机HUNAN A GRICUL TU RAL MAC HINER Y收稿日期:2006-08-10作者简介李琼(8 ),女,四川重庆市人,重庆社会科学院三峡库区综合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王小明(66 ),男,汉族,四川邻水人,重庆社会科学院企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工业经济学。
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李 琼 王小明(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重庆400020)摘 要: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在对中外集群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培育依据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途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培育依据;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6)11-0042-0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加快的趋势下,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量崛起。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 DO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CD )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策略。
我们应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创造性地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营造出产业集群发展的氛围,加快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结构升级,是我国产业融入世界经济和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产业集群的内涵1.1 基本概念产业集群(cl ust ers)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Michael E.Pot er )教授提出的。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
在各国研究文献中,对“产业集群”有诸如“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 uster of enterpri 2se s)”、“区域集群(regional cl uste r)”等多种称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重庆大数据行业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重庆的大数据行业也在快速发展。
本报告将对重庆大数据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重庆大数据行业现状分析。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重庆大数据行业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涵盖了大数据平台建设、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个领域。
据统计,重庆大数据产业链涉及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2.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重庆大数据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在大数据技术领域,重庆已经建立起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
同时,重庆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涉及领域包括政务、金融、医疗、交通等多个行业。
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重庆大数据行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重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为大数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重庆大数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 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随着重庆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未来,重庆将会形成更加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进驻,形成更加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2. 技术创新成为重点。
未来,重庆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
重庆将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3. 人才培养成为关键。
未来,重庆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
重庆将加大对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大数据行业,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政策支持持续加大。
未来,重庆大数据行业将继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将继续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为大数据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产业集群也叫产业簇群、企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能够在共享技术、信息、劳动力、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的情况下通过竞争与协作获得竞争优势的集聚体。
本报告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集群的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特点、产业集群的类型和重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并通过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模式的分析与启示,结合区位商等指标提出了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及其对策措施。
(报告全文共五章112页,8余万字,其中图表35个,2008年11月出品)目录第1章:导言 (1)第1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1)第2节: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第2章: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20)第1节:重庆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20)第2节:重庆市产业集群的规模与分布状况 (24)第3节:重庆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 (37)第4节:重庆市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分类 (54)第5节: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6)第3章: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对重庆的启示 (59)第1节: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分析 (60)1.原生型产业集群 (60)2.嵌入型产业集群 (67)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70)4.成熟阶段产业集群 (72)第2节: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重庆的启示 (76)第4章: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80)第1节: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80)第2节: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83)第3节: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89)第5章: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及对策措施 (93)第1节: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 (93)1.重点集群产业的确定 (93)2.重点产业集群的培育 (100)第2节: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106)1.以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理念,规划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 (106)2.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106)3.推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制度与环境建设 (108)4.立足于本土,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109)结论 (111)附表表2.1 2005-2008年1-8月重庆主要工业行业产品销售收入 (25)表2.2 2005-2008年1-8月重庆市主要工业行业总产值 (26)表2.3 2005-2008年1-8月重庆市主要工业行业企业数 (27)表2.4 重庆前三季度贡献率超过5%的四大行业 (30)表2.5重庆市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经济开发区 (32)表2.6 2008年1-9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各区生产总值及工业增加值 (33)表2.7 2008年1-9月重庆市两翼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增加值 (35)表2.8 2008年1-9月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区工业投资情况 (35)表2.9 2008年1-9月重庆市两翼地经济区工业投资情况 (36)表2.10 2008年8月全国摩托车产量前50名情况表 (39)表2.11 2008年1-7月重庆市出口30强企业 (48)表2.12重庆市2006年l一9月主要出口商品单位:万美元 (50)表2.13 2008年1-6月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53)表2.14 2007年重庆市汽车制造经济指标及占全国比例 (56)表3.1 2008年1-9月重庆部分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出口和生产增长情况 (62)表3.2 2007年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69)表3.3 近年浙江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 (77)表4.1 1952-2007年重庆市人口统计情况 (83)表4.2 重庆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1978-2007年) (85)表4.3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7)表4.4 2007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88)表5.1 2007年重庆市主要工业行业市场占有率和区位商 (94)表5.2 2007年重庆市主要工业行业的优势分析 (97)表5.3 2007年重庆市销售收入前15名的主要工业情况 (99)表5.4 2001-2008年1-10月重庆汽车产量 (100)表5.5 2001-2008年1-10月重庆市摩托车的产量 (102)表5.6 世界主要摩托车生产国的情况 (102)附图图1.1产业集群结构图 (5)图1.2 本报告的研究体系 (18)图2.1 2008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 (28)图2.2 2008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工业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比重 (29)图2.3 硅谷成功模式 (75)图4.1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80)图4.2 直辖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86)图4.3 直辖以来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87)第1章:导言第1节:研究背景及意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群体。
产业集群代表了当今产业的区域化发展潮流,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世界版图由于大量的集群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范围的财富大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的Izl。
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十分明显,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聚集在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的微电子产业集群;聚集在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集群;集中于新泽西的医疗业集群;聚集在纽约的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等。
传统产业集群仅意大利就有威尼斯玻璃器具产业群;比耶拉、普拉托的毛纺织;都灵、皮亚琴察的自动化设备;阿雷佐、瓦伦扎的珠宝;布赖恩扎的家具;蒙特鲁那的滑雪靴;帕尔马的食品;卡斯泰尔戈弗列多的照明设备;萨斯奥勒的瓷砖等产业集群闻名世界。
至于德国的索林根刀具业群、印度北方邦阿格拉鞋业群,瑞士的制药业、斯堪的那维亚的移动电话业、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的软件业、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地区等亦是尽人皆知。
这些集群培育、吸收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产业和企业,世界财富的大部分是在这些区域内创造的。
拥有美国硅谷的加利福尼亚洲,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各国经济总量的第11名。
意大利每年出口的200多亿美元主要是由66个集群区提供的,印度350个集群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等等。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普遍存在产业集群现象。
近些年来,我国沿海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依靠大量出现的产业集群取得了经济上的迅猛发展。
如苏南地区的纺织;广东佛山的陶瓷、东莞的电子和服装、惠州的制鞋、中山的灯具、顺德的家具和澄海的玩具、工艺品业;浙江嵘州的领带业、温州的鞋、服装、眼镜;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化纤;永康的五金;海宁的皮革、服装;余姚的轻工模具;奉化的服饰;慈溪的鱼钩、长毛绒;永嘉的钮扣、泵阀;路桥的日用小商品;金乡的标牌;大唐的袜业;欧海的阀门;柳市的低压电器;台州的精细化工等在国内外都十分著名川。
据统计,仅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519个,年产值达6000亿元,平均每个县有3个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不断刷新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区域治理,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与利用国际资源的外力结合起来。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战略。
营造地方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更是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有效战略工具。
因此,重庆市作为一个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消除弱势、缩小差距,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直以来,重庆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努力探寻着最适合于本市的发展道路,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发展四大重点产业,以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生产为途径,加快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北部新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在西部崛起的战略大背景下,重庆市也正在实施西部崛起战略,许多地方在搞县域经济大发展战略,对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并把它逐渐纳入到政府的产业政策当中,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目前,重庆市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许多产业集群的雏形,部分集群发展己达到较高的程度,具备了集群的基本功能,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形成重点产业集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重庆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汽车产量也位居前茅,汽车工业已经成为重庆最大的支柱产业。
重庆拥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是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目前,重庆正在着手打造两车(汽车、摩托车)核心部件产业群、生物医学工程高端产品集群等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
重庆较具代表性的产业集群是双桥区工业园,它是我国三大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已建成企业中有重庆重型汽车集团公司、重庆青专汽车有限公司、重庆新世纪化纤有限公司、重庆双桥正大有限公司、重庆凯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群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在建项目中,有年产600万条全钢子午胎、投资30亿元的双钱集团重庆轮胎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低速轻卡汽车项目、年产5万套低噪声汽车消声器的重庆晓鹰消声器开发公司、年产10万套转向节和车桥半轴的重庆凯仁机械、年产1万吨电工铜材的重庆华亚电工器材厂、年产20万根车架横梁的重庆双马汽车零部件公司等。
但是,重庆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重庆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十分缓慢,使得重庆市企业成长偏慢,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其他沿海省份。
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重庆市,通过对重庆市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模式的经验,结合重庆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为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及其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对策措施,为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