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孙权劝学 知识点
- 格式:pptx
- 大小:253.94 KB
- 文档页数:11
归纳总结孙权劝学孙权是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崇尚学习的明君。
他在位期间非常重视教育,并积极提倡士人勤于学习。
本文将对孙权劝学的相关事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孙权注重培养人才。
他深知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孙权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和培养人才。
他设立了文学馆、讲学堂等场所,吸引了许多杰出人士前来学习。
此外,孙权还大力奖励那些勤奋钻研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术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其次,孙权提倡勤于学习。
他曾多次亲自上阵,带头向士兵示范勤学的重要性。
他告诉士兵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孙权自己也以身作则,他经常与文人学士进行学术交流,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和兵法战略。
他深知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和智慧,才能在治国安邦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孙权还推崇文化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文化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观念和强烈国家意识的大批人才。
孙权不仅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广泛邀请文人学士来宫廷,授课讲学。
他还亲自参与文化活动,在庙堂之上追求艺术的享受。
孙权认为,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总结来说,孙权劝学的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他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勤学,推崇文化教育,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进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归纳总结孙权劝学,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像孙权那样注重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有所作为。
《孙权劝学》知识点及中考真题一、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二、课文诵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重点词句1.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同“耶”2.古今异义(1)但当涉猎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①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②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3)见往事耳①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②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5)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等到今义:以及(6)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另,另外今义:更加3.一词多义(1)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用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译为“认为”(2)当①当涂掌事掌管②但当涉猎应当(3)见①见往事耳了解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4)事①卿今当涂掌事政事②何见事之晚乎事情4.重点实词与虚词(1)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3)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4)蒙乃始就学于是,就(5)及鲁肃过寻阳经过(6)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7)即更刮目相待擦拭5.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孙权劝学》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二、通假字:1.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
三、一词多义:1.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正)2.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四、古今异义:1.博士: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古,只。
今,转折连词。
3.耳:古,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今,耳朵。
4.孤:古,王侯的自称。
今,独自,孤独。
5.岂:古,难道。
今,常用作反问,哪里,怎么。
6.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7.事:古,指历史。
今,事情。
8.虽:古,即使。
今,虽然。
9.如此:古,这样。
今,这样。
五、词类活用:1.卿今当涂掌事(名词作动词,执政)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作名词,研究儒家经典)3.卿今者才略(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和谋略)4.见往事耳(形容词作动词,了解)5.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军中多务辞”)六、特殊句式: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2.省略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七、成语:1.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八、重点语句翻译: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孙权劝学》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zuǎn)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zhu àn)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二、课文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谓:告诉,对……说。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掌:主管,掌握。
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以:用。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欲:想要。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为:做,当,成为。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通“耶”,表反问语气。
译: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罢了。
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言多务,孰若孤?孰:谁。
若:比得上。
译: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记知识点总结
通过阅读孙权劝学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修身齐家
在文章中,孙权首先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其次要齐家,即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维系家庭和睦。
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二、勤学苦练
孙权在劝学记中多次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刻苦,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他还指出,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勤学苦练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石,也是立身之本。
三、志存高远
孙权强调了志存高远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树立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
四、虚怀若谷
孙权在劝学记中还提到了虚怀若谷的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谦逊谨慎,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骄不躁,不自负自满,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成就。
虚怀若谷的态度既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也能使个人不断进步。
通过对孙权劝学记的阅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孙权对学习和人生的看法,还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劝学记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不仅对当代的学生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也对每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专注教育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双击可编辑删除 1。
《孙权劝学》总结知识点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受孙权派遣前往地方巡视,途经一所学校时,看到一些学生虽然天资聪颖,但因为懒惰和散漫的态度,导致学业成绩不佳。
作者鼓励这些学生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努力,终将有所成就。
文章以"圣人畏己乎躬修而市人"开头,此语道出了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劝学的观点,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勤奋钻研、倡导精益求精和推崇社会责任感。
首先,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君子之学中,要以学富五车、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不断学习可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未来在社会中更好的立足。
而在职场中,学习也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竞争力。
所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学习方向。
其次,文章提倡了勤奋钻研。
作者讲到"嗟乎,君子之学也至其至也,天行有常而不为方;日月有光而不为明;四时有变而不为胜。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要达到至其至的程度,要比日月星辰更加显赫。
钻研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分,一个人的进步必须有不断的钻研,才能做到至其至。
因为知识是很大的,而且知识还在发展,因此,只有不断钻研,才能取得进步。
勤奋钻研,才能走到成功的道路上。
第三,文章倡导精益求精。
作者讲到:“君子之学也,则不验以勤;不逮其心则不得;不输其力则不能成。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不能可以没有勤奋,没有精益求精。
要想获取真正的学问,就必须不断的勤奋,用心钻研,精益求精。
所以,精益求精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在现实中,我们也要注意这点,只有精益求精,我们在社会中才能脱颖而出。
最后,文章推崇社会责任感。
作者在文章中讲到了“故君子之学也,心恬。
不以内忿不及人,不以外言如非。
”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以私怨暴露在外,也不会加重外人的伤痛。
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及知识点《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2.作品、作者介绍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
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孙权劝学》讲述了吴国大将吕蒙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在被孙权教育一番后开始学习,不再是吴下阿蒙的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孙权劝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孙权劝学知识点一、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但当涉猎(但,只。
涉猎,粗略的阅读)刮目相待(擦)肃遂拜蒙母(于是,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
治,研究)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就,靠近)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乎,啊,表示感叹语气)②一词多义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2.但当涉猎(应当)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乃:1.乃不知有汉(竟)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③古今异义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
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1.省略句“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常识积累⑴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孙权劝学知识点孙权,字仲谋,是中国历史上蜀汉的建立者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
孙权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还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提倡劝学,推崇知识,对于个人素质和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孙权劝学的重要性、劝学的目的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孙权劝学的重要性孙权非常重视教育,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他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升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孙权深知这一点,因此他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他认为,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学问,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二、劝学的目的孙权劝学的目的在于倡导人们广泛涉猎各种学问,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
他认为,知识是人们的财富,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积累和增值。
通过努力学习,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见闻,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习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变化,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劝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个人的发展,也在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三、劝学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孙权的劝学思想对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这一思想引导了他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和标准。
在任用官员时,他更注重其学识和能力,而非出身和背景。
他推崇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参政议政,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孙权的努力下,吴国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吴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人才培养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孙权劝学的实践表明,人才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具备高素质、广博的知识的人才队伍。
只有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才能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将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国家的建设和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和力量。
课文孙权劝学的笔记
《孙权劝学》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张权劝诫部下吕蒙学习的故事。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笔记:
1.学习的重要性:孙权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认识,深刻认识到学习对于一个人
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2.善于引导:孙权采用劝导的方式,使吕蒙从推脱到接受学习,这一过程十
分自然,符合人性的弱点。
孙权的引导方式也提醒我们在教育他人时,应该注重引导而非强制。
3.勤奋学习:孙权自己也是一个勤奋学习的典范。
他经常读书,自认为获益
颇多。
这表明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勤奋努力。
4.历史知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5.文学手法:这篇课文采用了生动的文学手法,如对话、心理描写等,使故
事情节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孙权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总之,《孙权劝学》是一篇具有启示意义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孙权劝学》知识点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名士。
《孙权劝学》是他的一篇名篇,弘扬了儒家学说,鼓励民众自强不息,修身养性。
以下是对《孙权劝学》中的主要知识点的总结和解读。
一、重视学问的重要性孙权劝学的篇章中,一开始就强调了学问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问能够改善个人的品质和能力,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他引用了孔子的经典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
二、修养个人品德孙权强调学问应该贯彻于个人的修养之中。
他提到“温故而知新”,这是指通过不断地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他认为学习应该以德行为基础,通过学习来塑造个人的品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三、明辨是非在《孙权劝学》中,孙权还提到了思维的重要性。
他强调学习应该使人们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被人误导和误解。
他写道:“是非之理,少长之验,宜详其道,而后遵行。
”这说明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和判断事物。
四、奉公守法孙权对于忠诚和正直的重要性也有所强调。
他认为学问应该使人们明白奉公守法、忠心于国家的重要性。
他写道:“人主之国,朝廷之事,则当奉法令而行。
若执己独行,成祸害之祸,此人臣之典也。
”这是对于个人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要求。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孙权劝学》中,孙权还提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好的国家治理应该由修身、齐家和治国三个方面共同推动。
他认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资政育人的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来提高。
只有在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六、培养人才孙权提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应该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只有通过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他写道:“臣未敢以闻,诚愿拓军储能。
”这是对政府培养人才的呼吁和期望。
总结:《孙权劝学》是一篇关于学问和修身的名篇。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在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1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
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当:但当涉猎。
(应当)当涂掌事。
(掌管)见:见往事耳。
(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古今异义(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古义:粗略的阅读今义:捕捉猎物(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介词结构后置)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2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孙权劝学》重点知识一、作者及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资治通鉴》,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实,书名是宋神宗所赐,“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本文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惊人增长,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二、重要字词1.权谓.吕蒙曰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以:用务:事务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5.但.当涉猎..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6.见.往事见:了解7.孰.若孤谁8.蒙乃.始就学于是、就9.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过:经过10.今者才略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11.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12.更.刮目相待重新13.更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14.大兄..之晚乎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知晓事情..何见事三、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相当于“吗”四、古今异义1.治经为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2.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五、一词多义1、以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译为“认为”2、当当涂掌事:掌管但当涉猎:应当3、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4、事卿今当涂掌事:事务见往事耳:历史何见事之晚乎:事情六、特殊句式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蒙以军中多务辞”)七、成语(1)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八、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如今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考点知识点一、基础文学常识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二、重点实词、虚词(1)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3)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4)蒙乃始就学于是,就(5)及鲁肃过寻阳经过(6)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7)即更刮目相待擦拭三、名句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和志士分开一段时间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四、人物形象分析1.说说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2)吕蒙:吴国名将,知错就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3)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表现了鲁肃怎样的特点?答: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与之深交,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的特点。
五、作品内容理解1.你认为孙权所说的话中,哪一句最能说服吕蒙?为什么?示例:“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以自身的例子使吕蒙无可推托。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托,“乃始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