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323.50 KB
- 文档页数:75
现代性之后果——吉登斯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吉登斯,英国作家、学者。
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现任剑桥大学教授。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顾问。
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与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
他的首份教职是1963年在英格兰莱斯特大学授课,后转入剑桥大学,1970年被聘为剑桥皇家学院院士,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吉登斯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1)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2)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3)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4)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5)第三条道路等。
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
这本书共分成六个部分,主要脉络是什么是现代性,什么促生了现代性,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后果以及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也是吉登斯设想的乌托邦现实主义展开对现代性后果的论述的。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在一些资料中查到现代性的定义是这样的,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和组织形式呈现代化的趋势,它是一个时间段社会生活状态或组织模式的代称。
在本书中,吉登斯的现代性有四个方面:首先,从时空视角入手,“现代性”有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是17世纪后封建时期,地理位置在欧洲,现代性最开始是从欧洲产生发展的,后来波及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
其次,就其具体表现来说,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组织模式以及行为制度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模式。
再次,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大略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最后,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2000年7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
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
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
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
说起“现代性”这一词汇,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甚至经常提起,但是若要对“现代性”这个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精准的描述它的特征以及了解它从何而来,恐怕很少有人反思过这一问题。
关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处于现代化时期,或已经超越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后现代化时期以及现代化具体带来的后果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在吉登斯所著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进行了全面的解答。
作者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本质以及传统社会形式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等问题都以自己的全新视角进行解读,同时也为处于现代性的双重后果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乌托邦式的现实主义道路。
该著作从宏观角度对现代性进行较为透彻且全面分析,然而却存在着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的立场对现代性过程进行分析的局限,尤其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四个分析维度方面。
作者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对于现代性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以及现代性的后果及态度。
该书按照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于现代性做出制度性分析。
01现代性的定义作者首先开门见山的提出对现代性的具体定义,即“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征却还仍然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
”从作者对现代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现代性是一个时空的概念,现代性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现代性包括了社会生活以及组织模式的方方面面。
读书笔记—现代性的后果一、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1、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
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延伸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而非传统世界)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
在现代性条件下,就本体性安全而言,这种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然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脆弱的心理奇特方式。
2、亲密关系的转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①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与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性时间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
②自我构建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他或她的身份认同。
③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基本信任在个人化的情境下只有通过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才能得以确立。
④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
⑤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二、信任与个人关系在个人的早起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稳定环境和周围环境(本体性安全)的基本信任,最初并不是建立在一种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意义上的。
相反,如我们注意到的,它是从对个人的信任中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疑会持久存在于生活中的信任他人的需要。
对个人的信任建立在回应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系之上:相信他人的诚实是自我诚实和可靠干的一种最初来源。
对抽象体系的信任为日常的可信赖性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满足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相互性和亲密性的需要。
现代性对大规模的官僚组织的控制和“大众社会”的一般影响所导致的结果,是私人领域被“非制度化”了。
换句话说,公众生活领域“过于制度化了”,其结果是个人生活变弱了,市区了原有的固定参照,由此人类的主体性发生了转向,在自身内部去寻找意义和稳定性。
三、现代世界中的风险与危险1、风险强度。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大全五篇)第一篇:《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现代性的后果一、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1、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
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延伸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而非传统世界)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
在现代性条件下,就本体性安全而言,这种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然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脆弱的心理奇特方式。
2、亲密关系的转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①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与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性时间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
②自我构建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他或她的身份认同。
③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基本信任在个人化的情境下只有通过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才能得以确立。
④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
⑤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二、信任与个人关系在个人的早起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稳定环境和周围环境(本体性安全)的基本信任,最初并不是建立在一种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意义上的。
相反,如我们注意到的,它是从对个人的信任中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疑会持久存在于生活中的信任他人的需要。
对个人的信任建立在回应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系之上:相信他人的诚实是自我诚实和可靠干的一种最初来源。
对抽象体系的信任为日常的可信赖性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满足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相互性和亲密性的需要。
现代性对大规模的官僚组织的控制和“大众社会”的一般影响所导致的结果,是私人领域被“非制度化”了。
换句话说,公众生活领域“过于制度化了”,其结果是个人生活变弱了,市区了原有的固定参照,由此人类的主体性发生了转向,在自身内部去寻找意义和稳定性。
读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权威资料] 读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吉登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性的反思性、动力机制、制度性维度,并对现代社会信任的产生和信任风险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提出现代性后果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乌托邦现实主义的道路。
笔者通过对书中脱域机制,尤其是专家系统的理解,结合当代中国凸显的专家体系问题进行反思,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现代性;专家体系;思考C911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3)25-0138-02放下《现代性的后果》,理智和情感都备受触动。
吉登斯在书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制度性分析的解释。
在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性时,深入了解“现代性以及可能会出现在本时代彼岸的后现代秩序的性质”[1]3,更易产生共鸣,抑或发现问题。
安东尼?吉登斯是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学术一直处于当代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前沿。
《现代性的后果》是其社会思想脉络的第二阶段[2],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现代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系统阐述其“现代性思想”过程中的一部代表作。
吉登斯认为,在20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期,它与传统社会发生了“断裂”,全球化的特点使得“新的”风险纷纷出现,或者隐藏在现代性的浓雾下。
在书中,他对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制度性维度,以及相关的信任、风险、危险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提出现代性后果(严重后果)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乌托邦现实主义的道路,防范不适应反应,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但是,在思考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过程中,笔者对现代生活中出现的“砖家叫兽”?的争议进行了反思,并设想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有所助益。
一、现代性思想的产生的基础:反思性吉登斯反对诸如“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等一系列在21世纪即将到来时(此书首版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时代转变出现的新的术语;他采用学者们对利奥塔等人提出的后现代性观点的典型回应——“一种首尾一致的认识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人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普遍性知识”[1]21——的不同路径: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现代性后果》一书由英国作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著,为考察现代性的本质及其与传统社会形式的特殊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相当吸引人的视角。
作者以一种杰出的方式,吸收了自古典社会学家以来的社会思想传统,并且让不同的理论家们作为对手相互竞争,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1(一)主要包括本书第一部分的导言、现代性的断裂、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社会学与现代性等四部分内容。
本文是笔者阅读这五部分的内容后作出的知识梳理,以达到加深记忆,巩固阅读效果的目的。
在文书的导言部分,作者指明了写作的侧重点是依据文化与认识论的笔调。
对于何为现代性,作者认为将现代型与时间段和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并不能真正揭示现代性的主要特性。
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关于新时代的专业术语,指出此类现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制度转变上,认为我们正在从建立在物质产品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体系向主要地与信息相关的社会体系转变的讨论。
并得出结论:认为这些争论更关注的是哲学和认识论的问题。
作者通过分析利奥塔的扬弃“宏大叙事”的观点及一般意义上的对利奥塔的回应(认为一种首尾一致的认识论是可能存在的)。
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
作者认为为了说明我们对于自身的迷茫(即认为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性知识是不可能获取的),这些迷茫主要是源自我们被超出我们控制的无法理解的事件所困扰,就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的特征。
作者提出的论点的出发点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
所谓断裂,是指现代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作者认为理解断裂的性质,是分析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并诊断今天它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在现代性的断裂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分析了现代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断裂的特点。
并指出了现代性的断裂特性未能受到重视的原因(原因之一是长久以来受到社会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可以按照一条“故事主线”来描绘历史)并提出了取代进化论的叙事或者结构其故事主线,即不能把历史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或者不认为它体现了某种组织与变革的统一性原则。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总结阅读了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它让我认识到现代化对社会的发展在具有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其两面性,对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其风险的一面,下面是在看完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断裂;现代性有三个动力机制:时空的延伸和分离、脱域机制、对知识的反思性;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督体系,由此所导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名族国家体系、国际劳动分工和世界军事秩序。
结果,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
但是吉登斯认为,同时卷入到现代性进程中的四种运动(劳工运动、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可以化解这些风险,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1.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力机制(1)基本特征:断裂究竟什么是现代性呢?吉登斯认为要理解现代性就要先弄明白提出该论点的“出发点”,即“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吉登斯分析现代性的一个特点是他不像很多社会理论家所认为的现代性的出现是随着某一既定的发展线索内部自身演进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在历史发展中有其特殊的阶段,也就是说,非延续性或者说是断裂时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断裂是指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认为这是诊断今天现代性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2)动力机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的传统是断裂的,而使它与先前其他时代区别开来的最为明显的性质就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这一动力机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而是脱域机制的发展;三是知识的反思运用。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的所谓的秩序的问题,实际上是“时空分离”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分离的过程中形成现代性的整体特征的。
读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摘要: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吉登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性的反思性、动力机制、制度性维度,并对现代社会信任的产生和信任风险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提出现代性后果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乌托邦现实主义的道路。
笔者通过对书中脱域机制,尤其是专家系统的理解,结合当代中国凸显的专家体系问题进行反思,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现代性;专家体系;思考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38-02放下《现代性的后果》,理智和情感都备受触动。
吉登斯在书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制度性分析的解释。
在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性时,深入了解“现代性以及可能会出现在本时代彼岸的后现代秩序的性质”[1]3,更易产生共鸣,抑或发现问题。
但是,在思考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过程中,笔者对现代生活中出现的“砖家叫兽”①的争议进行了反思,并设想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有所助益。
一、现代性思想的产生的基础:反思性吉登斯反对诸如“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等一系列在21世纪即将到来时(此书首版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时代转变出现的新的术语;他采用学者们对利奥塔等人提出的后现代性观点的典型回应——“一种首尾一致的认识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人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普遍性知识”[1]21——的不同路径: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
他所说的“断裂”,表现为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他认为,要想理解现代性的本质以及现代性的后果,对断裂的理解必不可少。
作者在第一部分的后半段详细讲述了现代性的反思性,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一个特点,也可以把它同作者对现代性阐述的起点相联系,作为一种基础的思考模式。
社会学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源于它用最普遍化的方式反思现代社会生活;作为硬性资料的统计数据,对这些“官方数据”的例行监测等都是反思过程中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