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事业的现状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5
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未来现代社会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艺术机构也不例外。
美术馆作为传播和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转型的道路。
数字化转型使得美术馆可以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来扩大覆盖面、提升用户体验、创建全新的艺术体验,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前景。
一、数字化转型的现状1.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背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主要渠道。
美术馆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升工作效率,吸引更多的观众,不得不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美术馆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参与到艺术展览中来。
2.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开始建立数字展厅,将馆藏艺术品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数字展厅,观众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浏览美术馆的藏品,这种展览模式大大扩展了美术馆的观众群体。
同时,一些美术馆还将展览资料和教育资源数字化,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和参观方式。
3.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尽管数字化转型为美术馆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数字化设备的购置和维护、网络安全的保障、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维护等方面。
其次,数字化展览模式的建设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支持,而这也需要美术馆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最后,数字化转型也需要美术馆与传统的展览模式相结合,保持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观众的体验性,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工程。
二、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未来1.观众体验将更加个性化数字化转型使得美术馆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的兴趣和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浏览行为和观展偏好,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观展体验。
美术馆将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展览推荐、互动式的数字展览等服务,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
地方性美术馆发展困境与未来发展方向初探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各地方性美术馆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与国内一些大型美术馆相比,地方性美术馆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展览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不高、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地方性美术馆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地方性美术馆发展的困境,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地方性美术馆发展困境1.展览质量参差不齐地方性美术馆展览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性美术馆的展览主题、策划和展示水平与国内一些知名美术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地方性美术馆的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展览的策划、设计水平相对较低;地方性美术馆在展览过程中,往往缺乏针对性的调研和深度挖掘,使得展览内容呈现出同质化且缺乏新意的特点。
2.管理水平不高地方性美术馆的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地方性美术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组织架构混乱、人员流动频繁、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使得美术馆的日常管理难以有效进行。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美术馆的运营效率,也影响了美术馆的声誉和形象。
3.文化氛围不浓地方性美术馆的文化氛围不浓也制约了其发展。
一些地方性美术馆在文化活动、公共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得美术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相对较弱。
一些地方性美术馆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存在欠缺,导致了美术馆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为了提高地方性美术馆的展览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美术馆可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美术馆的合作,进行资源共享、联合办展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展出。
美术馆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具有一流策划、设计能力的人才,提高美术馆的策划水平。
美术馆可加强市场调研和观众调研,制定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展览计划,提高展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地方性美术馆的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美术馆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美术馆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美术馆的历史、现状及价值延伸2019-07-20美术作为⼈类诗意栖居的艺术形式,其在培养⼈的艺术修养和升华、陶冶⼈的精神境界上的作⽤,历来为⼈所珍视。
⽽美术馆的建⽴,则成为承载和传达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
对于中国⽽⾔,1962年中国美术馆的落成,正式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服务于公众的办馆性质。
从建馆⾄今,中国美术馆已经⾛过了整整50个年头。
50年中,美术馆在当代社会⽣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今天,美术馆之于⼈的意义不仅是提⾼⽂化艺术修养,更是逐渐演变为⼀种⽣活⽅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变⾰的重要⼒量。
在中国美术馆成馆50华诞之际,我们回顾美术馆的历史及发展现状,探寻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延伸,去领悟当代社会⽣活的诗性本质以及对不远的未来的艺术感知。
⼀、世界美术馆的历史与现状在古代,尽管没有专门收藏或展出美术品的建筑,但古希腊时代,雅典卫城⼭门的北翼为画廊,中国隋⽂帝在洛阳观⽂殿后,东建妙楷台以藏书法,西建宝迹台以藏名画,可以看作是美术馆的早期雏形。
在中世纪时期,美术品主要藏在教堂、修道院和⼤学中。
⽂艺复兴时期,1581年建成的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是第⼀座专为收藏美术品⽽设计的建筑物。
近代资产阶级⾰命以后,欧洲⼀些国家常以退位君主的宫殿城堡辟为美术馆,公开展出其藏品。
进⼊20世纪以来,美术馆建筑不断增多,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种倾向是继承了美术馆建筑注重艺术形式的传统。
这种美术馆建筑本⾝就是艺术品,但在满⾜使⽤功能上,常存在⼀些缺点。
著名的有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西柏林国家美术馆和耶路撒冷的以⾊列美术馆等。
另⼀种倾向是以满⾜使⽤功能为原则,提供较理想的展出和保存条件,但在建筑艺术⽅⾯则较为忽视。
著名的实例有巴黎国家艺术及民族传统馆、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等。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些新型的美术馆,如露天雕塑美术馆、室内外相结合的美术馆、与⾃然风景相结合的美术馆,以及与城市⽣活相结合的美术馆等,如⽇本箱根露天美术馆、耶路撒冷的⽐利罗丝艺术园和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等。
国内公立美术馆展览和陈列初探本文以江苏省美术馆为个案,从美术馆的展览和陈列出发,对其自身现状及特色进行了阐述和剖析;并就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希望对国内公立美术馆的发展有所帮助。
标签:公立美术馆;展览陈列;问题;江苏省美术馆近几年来,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美术馆也进入建设与发展的繁荣期。
作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的江苏省美术馆,其在收藏、展览陈列、学术研究、教育、交流等方面均都走在全国前列,为国内的艺术事业发展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作者曾在江苏省美术馆实习,通过查阅大量的馆内文献和相关资料,发现学者对其收藏研究较多,而对展览和陈列方面研究较少。
结合江苏省美术馆的特色和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对其展陈作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
一、江苏省美术馆的现状及特色1、经典与现代的融合自2017年初江苏省美术馆老馆改建完成后,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主要致力于美术精品的固定陈列。
与新馆的临展功能不同,老館的定位为陈列馆,包括美术馆的典藏作品,以及引进一些有质量的、经典的作品进行长期陈列,辅则是现当代名家精品的临展。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与老馆的结合,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审美需要,促进了经典与现代的结合。
自80周年馆庆活动以来,陈列馆陆续推出精品展览,例如“玄英?五色之约------江苏历代书法大家经典作品特别展”、“出居声响——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等,受到了社会公众与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这显示了馆方从展览馆的功能更多地向美术博物馆功能的转型和专业建设的加强,为国内的美术馆事业树立了风向标。
2、展览主题的地域性特征明显馆藏资源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也是自身等级和定位的体现。
江苏省美术馆收藏以近现代美术作品为主,兼及古今中外,以江苏地域美术作品为特色,包括明吴门画派、清初四王、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等。
目前已初步形成明清书画、近现代中国画等10个专题系列,并定期做专题性的展览策划,例如,2011 年 2 月在北京首展的“春润江南———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展”、2017年8月“借古以开今——馆藏明清绘画专题展(人物?花鸟篇)”,通过馆藏作品和展览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资源雄厚的优势和价值。
浅谈美术馆及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美术馆诞生至今不到100年的时间,1910年中国清政府在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开辟了一个美术馆,专门展出中国书画与刺绣等作品,为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之滥觞。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上海美术馆成立,1962年中国美术馆成立,这个时期,不少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美术馆,但这些美术馆只开展了少量的收藏研究,更多业务内容为陈列、展出中国现代美术作品。
改革开放后,作为国家设立的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机构,这类美术馆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在主要功能上,已经拓展为收藏美术精品、开展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普及审美教育、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等。
上世纪末,中国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在国外并不鲜见的非盈利艺术机构,其中很大部分是民营的,比如北京设计博物馆、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和远洋艺术中心等,这些机构都依附于与主办者有关的经济实体,开展非赢利的艺术展览和推广活动,为当代艺术和前卫艺术提供了机会,成为各个小艺术圈子研讨和交流艺术的场所。
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它们一时吸引了不少眼球,却没能从根本上推出优秀的展览,也没有收藏重要的作品,更没有考虑到运营和品牌推广,反映了主办者对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认识的局限性。
但作为领风气之先的现象,它们的出现为非盈利当代艺术机构的起步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一、美术馆及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还是从美术馆说起,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国在文化艺术上的繁荣与活跃给它们带来了发展机遇。
剧烈的社会变迁、体制转型和国际化接轨的背景下,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让中国的美术馆专业从业人员,看到了世界各国美术馆的整体水平,看到了国外同行的优秀之处,也深深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的迫切性。
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过程虽说是各种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响和渗透对于交流的双方而言其实不是完全相等的,往往有一方成为施与影响的主导方,而另一方则成为被影响、被渗透的对象。
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文化产业中,数字化也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许多传统的文化机构也开始逐步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而美术馆作为传统的文化机构之一,也在逐步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提升展览和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本文将对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美术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1.数字化展览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美术馆已经开始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传统的展览转化为数字化展览。
通过数字化展览,观众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电脑或手机等设备,欣赏到美术馆的精品展览。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也拓宽了美术馆的文化传播范围。
2.数字化收藏美术馆的收藏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逐步进行了数字化转型。
通过数字化技术,美术馆可以将馆藏的艺术品、文物等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方便观众进行检索和了解。
同时,数字化收藏也可以提高文物的保存和保护水平,有效降低了文物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3.数字化教育美术馆的教育工作也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通过数字化技术,美术馆可以与学校、社区等合作,开展线上教育课程和文化活动,拓展教育的传播范围;同时美术馆也可以开发出线上学习资源,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和了解艺术知识。
4.数字化营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了美术馆的重要营销方式。
美术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进行数字化推广和营销,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和了解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
二、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1.更加个性化的数字化展览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美术馆数字化展览会更加个性化。
美术馆可以通过用户数据的分析,为观众定制个性化的数字化展览体验,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数字化艺术创作数字化技术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中国油画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中国油画自20世纪初引进开始,一直在中国的美术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油画通过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和吸收,逐渐在中国艺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与传统中国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多元化格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油画在受到西方艺术影响的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中国油画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前景。
一、中国油画现状目前,中国油画艺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中国的美术馆、画廊、艺术展览等多个平台上,中国油画的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这一领域的独特魅力和创作成果。
中国油画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艺术界的瞩目,还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和认可,一些中国油画艺术家的作品也在国际上展出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中国油画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内外的艺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西方油画艺术家的交流学习,中国油画艺术家们在技法和创作理念方面不断吸收借鉴,使得中国油画在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展现出更具创造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中国油画也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合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主题和审美观念,使得中国油画更具时代感和活力。
二、中国油画未来前景分析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油画在未来将会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发展前景。
中国油画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将会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加深,中国油画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通过各种国际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油画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中国油画也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艺术家来到中国进行交流合作,进一步丰富中国油画的创作和表现形式。
中国油画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对高品质的艺术作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中国油画作为中国当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受到更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其市场表现也将会更加活跃。
中国美术馆运营规划方案一、前言中国美术馆是中国大型的、全国性的美术博物馆,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文化地标,它不仅是中国美术品展示、收藏和保护的重要场所,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中心。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美术馆的作用,提高美术馆的展示质量和服务水平,本文提出了中国美术馆运营规划方案。
二、概况中国美术馆位于北京市东单大街1号,总建筑面积为10.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为7.5万平方米。
馆内设有多个展览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图书馆、书店、餐厅等。
中国美术馆收藏和展示了大量的中国美术精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等。
展品的主题涵盖了中国古代书画、民间工艺、当代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美术馆拥有自己的展览策划团队和学术研究团队,可以自主策划和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
三、运营目标中国美术馆的运营目标是提高美术馆的展示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公众参与度,提高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展品的品质和数量。
中国美术馆将加大对优秀艺术品的采集力度,扩大美术品的收藏规模,保证每一件展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不断提高展览策划和展览品质。
中国美术馆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策划举办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大型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
3. 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美术馆将优化现有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服务体验。
4. 加强社会交流。
中国美术馆将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美术的艺术魅力,为中国美术家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四、运营方案1.专业化管理团队建设中国美术馆将建设一支专业化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艺术史学者、展览策划专家、艺术品保管专家、服务管理专家等,他们将共同为中国美术馆的发展努力。
2.优化展览内容和形式中国美术馆将不断丰富展览内容,开辟更为广泛的展览领域,涵盖中国古代艺术、当代艺术、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
我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美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发展:近年来,我国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并存,并且开始与国际美术接轨,吸收国外艺术的精髓,形成独特的中国美术。
2. 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提升。
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并参与到全球性的艺术交流与展览中,推动了我国美术的全球化发展。
3.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美术创作领域。
艺术家开始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新技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4. 探索个体身份与社会话题:近年来,我国美术逐渐关注和探索个体身份、社会议题等方面。
艺术家通过作品呈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体经历的多样性。
5. 强调传承与创新: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和创新。
他们通过对传统绘画技法和题材的研究,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总的来说,我国美术的发展现状是多元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未来的趋势是探索与创新,结合传统与现代,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创造出更具艺术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目录1.中国美术馆 (1)2.浙江省美术馆 (2)3. 江苏省美术馆概况 (5)4.宁波美术馆 (10)5.山东美术馆 (25)6.安徽省美术馆 (26)1.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至当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1958年开始兴建,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文化标志性建筑。
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
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一至五层楼共有17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8300平方米;1995年新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4100平方米。
中国美术馆现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以19世纪末至今中国艺术名家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为主,构成中国现代以来的美术发展序列,兼有部分古代书画和外国艺术作品,同时也包括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
藏品中有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蒋兆和、司徒乔、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董希文、罗工柳、吴冠中等艺术大家的作品;1999年,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外国美术作品117件,包括4幅毕加索的油画。
中国美术馆的事业蓬勃发展,得益于政府支持及文化部的直接领导,政府设立了专项收藏资金,为美术馆收藏艺术珍品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一些艺术家、收藏家出自社会使命感和把艺术奉献大众的信念,向国家无私捐献,为中国美术馆藏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陆续接受了艺术家或家属捐赠的李平凡、刘迅、张仃、华君武、赵望云、唐一禾、滑田友、文楼、吴作人、靳尚谊、吴冠中、力群、秦宣夫等艺术家作品,馆藏品与日俱增。
建馆以来,中国美术馆已举办数千场具有影响的各类美术展览,反映了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态势,也成为中国与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观众达百万余人次。
近年由我馆自主策划实施的大型展览有:“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大展”、“中国美术馆捐赠50年”、“国际新媒体艺术大展”等展览;在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展览外,影响较大的国际展览有:“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意大利艺术·意大利生活”、“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俄罗斯艺术300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仲夏法兰西——北京”、“奥地利国家博物馆藏品展”等展览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未来美术馆是收藏、展示和研究艺术作品的场所,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趋势、挑战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1.数字化转型的背景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美术馆在管理、展览和教育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转型成为了美术馆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2.数字化转型的进展一些国际知名美术馆如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等已经在数字化转型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数字化技术在美术馆展览、学术研究、公共教育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美术馆的管理效率,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参观方式,丰富了美术馆的展览形式,还拓展了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美术馆数字化转型的趋势1.数字展览的兴起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美术馆的展览方式,传统的实体展览和数字展览已经开始融合,数字展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在线展示,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展览中来。
2.虚拟现实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美术馆的观展体验,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家中就能够体验到仿若置身于美术馆一样的观展效果,也拓展了美术馆的观众范围。
3.数字化学术研究的加强数字化转型也为美术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式,将各种藏品数字化,并应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助于加深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
三、美术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1.文化传承的平衡数字化转型之下,美术馆在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数字化展览之间的关系上面临挑战,需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版权和数据安全问题数字化转型会涉及到艺术品的版权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美术馆需要加强对数字化内容的版权保护和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以保障艺术品及相关数据的安全。
3.公众参与度的提升虽然数字化转型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美术馆的活动中,但如何更好地增加公众参与度,打破数字化展览的冷冰冰感是美术馆数字化转型需要突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