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
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
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
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
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送元二使安西》:今天在多功能教室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
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读。
”几个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诗句猜所对应的节日,这样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其次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第一单元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自然奇观”。
2、本单元介绍哪几处自然景观?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怀念家乡的《走月亮》现代诗中的美景美丽的《繁星》3、谈谈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那篇课文,为什么?4、复习《观潮》(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2)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3)积累有关钱塘江的名诗句。
(4)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
5、复习《走月亮》(1)了解本篇课文的作者。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3)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象你再作文时能够运用吗?(4)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6、复习语文园地一(1)读日积月累并背默。
(2)强调日积月累中易写错的字。
8、、复习本单元字词(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强调:笼罩笼—茏薄雾沸腾潮—朝恢—灰缝隙缝—逢耀律寂贯第二单元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学会观察用心思考讲了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2、课文讲述了哪些发现,哪些趣事?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3、谈谈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那篇课文,为什么?4、复习古诗二首(1)背诵两首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观潮》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
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
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
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
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老师先提出问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最后全班交流反馈,老师相机归纳总结。
3、《鸟的天堂》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特别是创设情境,那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
因此,教学伊始,我就利用课件播放大榕树的录像,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能够朗读和理解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 3. 能够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堂笔记和教案;2.《古诗鉴赏》课本;3.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导入环节中,我通过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几幅古代画作,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我询问学生对这些画作有什么了解和感受,然后与他们一起探讨画作中可能体现的古代诗意。
2. 课堂讲解(15分钟)我通过使用PPT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我强调古代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并解释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我还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古代诗歌的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讲的内容。
3. 分组阅读与讨论(2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首古代诗歌的文本。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朗读和讨论这首诗歌,然后回答一些问题,如作者的意图、意象和意境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请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学生需要朗读诗歌并解释他们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在展示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他们表达个人独特的见解。
5. 诗歌欣赏(10分钟)为了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我选择了一首优美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
我向学生解释了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并注重配合适当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诵。
随后,我鼓励学生跟读并体会诗歌的美感。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当天的教学内容,并鼓励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
我提出一些问题,如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有什么新的收获、在朗诵诗歌时的感受等。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有机会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八校课改集体备课模板学校:河口镇第四中心小学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上册课题 5.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主备人甘蜜参备人执教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我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重难点我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具体流程复备栏预学案【自主学习】附《一课一案创新导学》第5课第14页。
导学案【导入新课】1、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
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合作探究】1、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结合你的理解,说说古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充分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美丽风景,体会诗人的心境。
3、《游山西村》中的“莫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足”字写出了农家的特点?【达标检测】附《一课一案创新导学》第5课第16页。
【整理总结】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________。
【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写景抒情景色迷人景美人更美教学反思。
5古诗两首1.让生字走进语境。
(1)农家喜欢在là yuè( )酿酒。
(2)你不应该huái yí( )你的好朋友。
(3)下雨了,雨水带着泥土流进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变hún zhuó( )了。
2.选字填空。
莫模漠寞暮幕慕墓冷( )无情朝三( )四 ( )名其妙夜( )降临( )范人物羡( )不已寂( )无聊自掘坟( )3.字词理解。
(1)“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莫”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不要;②没有谁;③不。
“莫笑农家腊酒浑”中的“莫”应取解释( )。
(2)“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_______。
题目告诉我们,诗是写在_______上面的。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填序号)A.深沟幽壑B.奇峰陡峭 C.危崖险岩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_______ 远看:隐天蔽日近看:_______ 高处俯瞰:_______ 山下仰望:重峦叠嶂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②读了这两句诗,我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识”的意思是___________,“缘”的意思是___________.我能写出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俗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5.古诗中的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会使文章增色,请把恰当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共10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你去看下易百特教师网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般都用这个网站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二):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3课《鸟的天堂》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4课《火烧云》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6课《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7课《蟋蟀的住宅》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9课《巨人的花园》第10课《幸福是什么》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1课《去年的树》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3课《白鹅》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4课《白公鹅》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5课《猫》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6课《母鸡》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7课《长城》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8课《颐和园》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19课《秦兵马俑》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21课《搭石》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23课《卡罗纳》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 四年级语文上册25课综合性学习【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知识点一、汉语拼音:(一)多音字1课:称、薄 2课:缝 6课:铺 13课:供 20课:舍1课:号(3页) 4课:模(15页) 6课:空(25页) 13课:角(64页) 14课:当(69页) 15课:折(72页) 16课:恶(74页)18课:几(88页) 19课:乘(94页)(二)易错字1课:昂、贯、薄 3课:规 5课:疑 6课:虎、叠 7课:蔽、搜9课:覆 11课:融 13课:餐 15课:贪 17课:旋 21课:暴25课:嚷 30课:捷二、汉字:1、会读会写生字表(二)中的200个生字.2、会认生字表(一)中的200个生字.3、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1课:笼、罩、恢 3课:灿、烂、规、律、寂、隙 5课:疑6课:均、匀、触 7课:宅、蔽、掘、抛 9课:溢、凝、拆11课:融、伐 13课:脾、餐 15课:贪、凭 17课:旋、隔、魄、智、慧18课:雕、筑 20课:陵、辞 21课:暴、裤、情 22课:彼、袭25课:租、嚷、惩、巡 26课:荐、洽、燥 29课:赖、耕、幻、潜31课:顿、吨、盈、敏、捷三、词语:1、词语盘点:读读写写(194个)、读读记记(177个)第一单元:(17页)读读写写(22个)、读读记记(27个)第二单元:(28页)随遇而安(35页)读读写写(23个)、读读记记(24个)第三单元:(58页)读读写写(22个)、读读记记(22个)第四单元:(77页)读读写写(29个)、读读记记(21个)、(79页)日积月累(16个)第五单元:(95页)读读写写(26个)、读读记记(24个)第六单元:(116页)读读写写(25个)、读读记记(14个)第七单元:(138页)读读写写(23个)、读读记记(23个)2、第一单元:(156页)读读写写(22个)、读读记记(27个)3、课后思考题:(72页)体会关联词的作用(84页)体会带点词语意思(145页)体会带点词意思4、文中的泡泡:(28页)随遇而安(143页)“发现”与“发明”区别5、日积月累:(79页)16个6、查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 乱改成语滥用成语四、句子部分:1、积累佳句:(1)课文中的形象、生动的语句:(P4)第三题;第3课第二题(P13);(P27)第三题;66页:课后练习;72页:课后练习“关联词”;105页:课后练习;151页:课后练习;第13课第三题(P66);第21课第三题(P105);第31课第三题(P151).2、名言警句:(1)对联: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回文联”(P19);20页:趣味语文“对联”;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P98);98页:日积月累“风景名胜”对联;(2)花名歌谣: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P38);(3):102页:选做题“人间真情”古诗词;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P119)田园风光古诗名句;关于成长的古代名句: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P141);(4)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P158)2、理解句子的意思:(方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想象画面理解句子.)(1)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第3课“小泡泡”(P10);70页:小泡泡;(2)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的意思:第3课第三题(P13);第17课第3题(P84);第29课第三题(P145)(3)想象画面理解句子:3页:泡泡;第9课第三题(P44); 44页:课后练习(抄写句子)(4)体会句子的含义:第5课第二题(P24);第26课第二题(P129).3、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第18课第三题(P90);90页:课后练习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4、体会句子的作用:第13课“小泡泡“(P63)5、体会句子的修辞方法:体会拟人句的作用:第7课第三题(P31)6、体会引号的作用:五、阅读:1、理解课文内容:(1)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第1课第二题(P4);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P19)“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2)由果追因地进行思考:第6课第二题(P27);第17课第二题(P84);第25课第二题(P122);第9课“小泡泡”(P43);第31课“小泡泡”(P149).(3)抓住联系进行思考:第22课“小泡泡”(P107);第21课“小泡泡”(P103);第7课第二题(P31)(4)顺着文章思路进行思考:第18课第二题(P90)(5)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第29课“小泡泡”(P144)(6)有条理地复述:第31课第二题(P151)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朗读和想象,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第9课第二题(P44);第11课第二题(P53);(2)联系文中的具体事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15课第二题(P72);(3)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思想感情:第17课第三题(P84);第20课第二题(P102);(4)联系上下文从句子中体会人物的想法:第21课第二题(P105);第22课第二题(P108)(5)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思想感情:第29课第二题(P145)(6)领悟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法:第13课“小泡泡”(P63);149页:小泡泡“点睛之笔”3、阅读方法: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4、阅读积累:背诵课文:(1)全文背诵:第5课《古诗两首》、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20课《古诗两首》(2)选段背诵:第1课《观潮》、第13课白鹅》、第15课《猫》、第17课《长城》、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默写译文:《题西林壁》5、阅读拓展:阅读链接:P27《随身带着笔记本》、P73周而复和夏尊笔下的猫、P115《给,永远比拿愉快》,、P124周总理抒发爱国抱负的诗资料袋:P5钱塘江秋潮、P9青藏高原、P31法布尔、P45童话分类、P85世界著名遗产、P112爱的教育、P130修改符号、P152辽西白垩纪公园宽带网:P98“世界遗产资料”、P159“科技发展新成就》6、阅读训练:(1)成语故事:P38《胸有成竹》、P119《杏林春满》(2)趣味语文:P20“对联”、P80东坡作对联(3)选读课文8篇《延安,我把你追寻》《五彩池》《小青石》《麻雀》《迷人的张家界》《一个苹果》《真实的高度》《人造发光植物》(4)60页《雨中的树林>、119页《过故人庄》7、课外阅读:第23课“小泡泡”(P111)(1)课文中朗读:4页:一题 13页:一题 13页:三题 31页:一题 72页:一题84页:一题 105页:一题 145页:一题 151页:一题(2)文中泡泡:30页、 43页、 53页、 63页、 70页、 123页六、习作(一)习作:1、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外自然景物(18页).2、观察中的发现(37页).3、编写童话(59页).4、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78页).5、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97页).6、看图作文《胜似亲人》(117页).7、成长故事;“以《乌塔》想到的”;书信(139页). 8、想像作文(159页).(二)小练笔:1、观察发展(27页)2、我想对鸟儿说……3、续编《小木偶的故事》(57页)4、记一次游览活动(90页)5、平凡事物中的“美”(105页)6、科技带来的变化(145页)(三)习作方法的指导:1、观察奇特的景物(16页)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27页)3、引导学生注意书信的格式(137页)4、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仔细观察”5、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童话故事的特点(P60)6、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P79)7、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 “用数字和作比照”的说明方法(P97)七、口语交际1、搜集交流钱塘大潮的文章和图片.(4页)2、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18页)3、交流观察图画的内容及感受.(36页)4、我有很多话对鸟儿说(小练笔).(53页)5、编小木偶的故事(泡泡).(57页)6、讲童话、演童话.(59页)7、童话天地展示台.(61页) 8、交流动物的特点.(78页)9、交流了解到的文物古迹,并说说.(98页) 10、学会感谢和安慰.(117页)11、“为什么而读书”(泡泡).(123页) 12、讲成长的故事.(139页)13、讲演成长的故事(展示台).(141页)14、说说科技带来的变化(小练笔).(145页) 15、我们的奇思妙想.(157页)八、语文综合性学习(一)45页、61页:展示台训练点:学生读《童话》办童话墙报、编故事集.84页、137页、141页:展示台训练点:展示学生“回信”、“手抄报”、表演“短剧”.(二)98页:宽带网训练点:搜集“世界遗产资料”,感受“世界遗产”魅力.159页:宽带网训练点:(1)阅读、听广播、看电视;(2)了解科技成就,感受科技变化.(三)4页选做题训练点: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图片,进行交流;84也选做题“有关长城的传说、图片和故事”;151也找关于恐龙的资料来读. (四)125页:综合性学习训练点:课外阅读伟人、名人“成长的故事”,展示收获.27页:课外实践训练点:(1)泡豆子观察豆子的变化;(2)观察蜻蜓飞行.(五)50页:表演课文内容训练点:表演三个青年“感悟”幸福是什么.(编辑:徽语心风)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四):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第一组1 观潮(赵宗成朱明元)2* 雅鲁藏布大峡谷(杨逸畴)3 鸟的天堂(巴金)4* 火烧云(萧红)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习作·写自然景观第二组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6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7 蟋蟀的住宅(法布尔)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我看到了习作·观察日记第三组9 巨人的花园(奥斯卡·王尔德) 10* 幸福是什么(埃林·彼林)11 去年的树(新美南吉)12 小木偶的故事(吕丽娜)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习作·写童话故事第四组13 白鹅(丰子恺)14* 白公鹅(叶·诺索夫)15 猫(老舍)16* 母鸡(老舍)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第五组17 长城18 颐和园19 秦兵马俑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保护文物第六组2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21 搭石(刘章)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竹林)23* 卡罗纳(亚米契斯)24* 给予是快乐的(丹·克拉克)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感谢和安慰第七组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陈沚)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肖复兴) 27* 乌塔(汪晓洁)2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习作·成长的故事第八组29 呼风唤雨的世纪(路甬祥)30* 电脑住宅(蒋豫浙)31 飞向蓝天的恐龙(徐星)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许龙)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选读课文1 延安,我把你追寻(祁念曾)2 五彩池(杨其力)3 小青石4 麻雀(屠格涅夫)5 迷人的张家界6 一个苹果7 真实的高度8 人造发光植物(王一川)替换课文仰望布达拉生字表1生字表2中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相关知识积累带*是略读课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 想要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你可以上小学语文资源网上下载,那里的教案非常全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六):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网上下载,快捷方便.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能上公开课的课文有哪些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观潮》1 、观潮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①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颤(chàn)动涨(zhǎng)起颤(chàn)动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2.理清文脉.(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时间顺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板书)观潮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八):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幸福是什么教案案例背景:《幸福是什么》一文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
5.古诗两首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学习"豚"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三,再读诗,感语交流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检查反馈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检查生字识记情况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六,作业布置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拓展空间创新火花《游山西村》另外一首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写法指导:先抑后扬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教学过程:一,背诵引入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生卒年代生活时代人品介绍著名作品自己的见解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三,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四,作业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预习下一课小学数学:13种必考题型及解题方法小学学习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优异的数学成绩,也是为了今后的学习更加轻松,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包含了《宿建德江》、《秋浦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首古诗。
这是学生继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之后,再次接触古诗学习。
这三首诗,既有山水风光的描绘,也有诗人情感的抒发,是培养学生对古诗兴趣,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表达上,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古诗的背景,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课本、文具、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诗文背景。
2.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followed by a brief discussion among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on the poems.3. 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诗文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让学生进行翻译、背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家乡”,通过一组描写家乡风光、物产和习俗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独特,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的课文有《观潮》、《葡萄沟》、《古诗两首》和《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乡的美丽和独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本单元课文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之后,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3. 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家乡的美。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
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两首古诗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理解起来似乎总有一些差距,特别是第一首古诗中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讲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在具体运用到作业的填空题时,似乎就有些含糊,连我自己都会判断不清。
第二首诗歌对于孩子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引导孩子们理解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即将遭遇的各种困难时,都能够想起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迷局之中为自己指明方向。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
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悟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
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把心放在诗境和诗眼中去读,是本设计的特点。
一是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具体产生背景,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中去理解诗歌;二是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游”字,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去玩味诗歌的味道。
当然,在具体实施这个教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不得人为提升,抽象分析。
要在诗的韵味中去阅读,去想象,去发现。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导语】本节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并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七步诗》和《蜂》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学生能够感受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
学科与社会观念:学习古代文学的素养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解读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及投影仪、课文教材、课外读物、展示板。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形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展示课前阅读课文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七步诗》和《蜂》的诗词,让学生预测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分组合作阅读(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首诗歌,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向全班展示。
四、整体理解(8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整体理解。
如: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作者通过哪些词语来描写?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什么?等。
五、感受诗歌情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情感猜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并用诗词描述自己的感受。
六、背诵诗歌(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七步诗》和《蜂》,同时指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七、学以致用(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场景,用诗歌的方式来描写,并与小组成员互相分享。
八、总结反思(5分钟)通过学生分享和教师点评,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记得吗?(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的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并通过书上的配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〇”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过渡语: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9、指导配乐朗读。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海 豚hǎi tún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第5课《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作业: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游山西村》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
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
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
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
(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
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
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诗句。
1.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
因此失去了信心。
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1.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
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
在这堂课中我还做到了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
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
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
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游山西村》:
备课充足,能使课堂发挥得更加的好。
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容易走神的廖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
”“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
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
”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
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
”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
”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
”“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
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
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
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
”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
”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