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课后古诗整理(1)演示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8
七上期中前课后古诗整理一、?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诗歌大意: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悬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又随江水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见你了,多么思念啊。
〔二〕诗歌解析:诗人即将离开故土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过三峡抵达渝州,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土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名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名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四〕古诗鉴赏: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5.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6.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二、?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X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诗歌大意: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看到〔你的演出〕,在X久堂前也曾屡次听到〔你的演唱〕。
眼下正是江南风景极好之时,没有想到能在落花之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二〕诗歌解析: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唐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教学设想:诗歌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文学体裁。
学生背了很多诗歌,但对诗歌的内容缺少理解。
在介绍唐诗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诗中的情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先由教师X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设想: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
)2.作者、作品简介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某某河津)人。
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
曾任沛王府修撰。
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
高宗看了这篇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
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中游览某某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 语:,感:,:4 古代诗歌四首 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观沧海》“挟被 、。
,(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 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写作背景: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3、朗读诗歌,理解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Jié临:登临 以: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又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显得很质朴。
初一上册语文课后古诗整理(1)七上期中前课后古诗整理一、《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诗歌大意: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悬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又随江水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见你了,多么思念啊。
(二)诗歌解析: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过三峡抵达渝州,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名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2.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3.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名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四)古诗鉴赏: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5.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6.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二、《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诗歌大意: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看到(你的演出),在崔久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
眼下正是江南风景极好之时,没有想到能在落花之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二)诗歌解析: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
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很有名,“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三)理解性默写: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
2.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3.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四)古诗鉴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诗歌大意: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园长安,那菊花大概在靠近战场的地方零星地开着。
(二)诗歌解析: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一一它们在沧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
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像诗中的“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三)理解性默写:1.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点明写作时间,暗喻行军旅途中的凄凉萧瑟,表现内心惆怅、无奈的句子是,。
2.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抒发诗人思念故乡,寄托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渴望的句子,。
(四)古诗鉴赏:1.这首诗写了_____ 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 ______、 ______ 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3.“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分析。
4.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诗歌大意: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好像秋霜。
不知何处传来吹芦管的声音,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二)诗歌解析: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这样的宁静如果不被打破,也许诗人可以沉浸其中,休味大漠那亘古的苍茫。
可是,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
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
读时发挥想象,沉浸其中,就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三)理解性默写:1.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2. 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表现诗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3. 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一句“,”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古诗鉴赏: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附】七上期中前课后古诗整理答案版七上期中前课后古诗整理一、《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诗歌大意: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悬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又随江水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见你了,多么思念啊。
(二)诗歌解析: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过三峡抵达渝州,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名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2.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3.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名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理解性默写答案: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四)古诗鉴赏: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2分)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既有江行意气风发的独特体验,也有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思念之情。
3.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1分)半轮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5.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3分)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6.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二、《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诗歌大意: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看到(你的演出),在崔久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
眼下正是江南风景极好之时,没有想到能在落花之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二)诗歌解析: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
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很有名,“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三)理解性默写: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
2.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3.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理解性默写答案: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古诗鉴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