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和颅骨解剖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10
头皮和颅骨解剖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头皮解剖•颅骨解剖•头皮和颅骨的生理功能•头皮和颅骨的常见疾病•头皮和颅骨的检查目录01头皮解剖1头皮解剖结构23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与面部皮肤相连。
皮肤层紧贴颅骨表面,由纤维和血管组成,可提供营养和代谢作用。
颅骨外膜头皮下存在脂肪和肌肉组织,其中部分肌肉与表情和头部运动有关。
脂肪和肌肉头皮内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为头皮提供血液和营养。
血管头皮感觉神经丰富,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等,与大脑感觉信号传递密切相关。
神经头皮血管和神经淋巴管头皮内存在淋巴管网,可收集头皮代谢产物和免疫细胞,排出体外。
淋巴结头皮上有多个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免疫应答和调节。
头皮淋巴系统02颅骨解剖头骨是头部的骨架,由多块骨头组成,保护着大脑和感觉器官。
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个部分,脑颅位于头后部,包括额骨、顶骨、枕骨等;面颅位于脸部,包括上颌骨、下颌骨等。
颅骨概述1颅骨的组成和功能23颅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大脑和感觉器官不受损伤,同时支撑着头部结构。
脑颅内的空腔被称为脑室,包括左右两个侧脑室和第三脑室。
面颅主要包括鼻腔、口腔和面部骨骼等部分,其中鼻腔和口腔与嗅觉和味觉感受有关,面部骨骼则与面部表情和咀嚼有关。
颅骨的生长发育主要发生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颅骨逐渐发育成熟。
在婴幼儿期,由于头部受到外力作用,颅骨可能会出现变形或骨折。
在青春期,由于激素的作用,头部骨骼会发生第二次发育。
颅骨的生长发育03头皮和颅骨的生理功能03感觉功能头皮分布有大量的神经末梢,可以感知外部刺激和感觉头部的感觉。
01保护头部的皮肤和毛囊头皮具有保护头部皮肤和毛囊的作用,可以防止外界刺激和损伤。
02调节头部温度头皮血管丰富,可以通过扩张或收缩调节头部温度,保持恒定的体温。
保护脑组织颅骨是头部的外层结构,可以保护内部的脑组织不受损伤。
支撑面部轮廓颅骨支撑着面部轮廓,维持面部的形态和结构。
27张高清解剖图带你认识头、面、颈部骨骼及肌肉名称!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头部由颅和面部两部分组成。
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嘴。
了解头部的结构与功能,让我们更加清楚身体的状态和状况。
头部1、头部的骨骼(分为两大部分)(1)脑颅骨(8块,位于后上部)脑颅由1块额骨、1块枕骨、2块顶骨、2块颞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蝶骨、1块筛骨构成。
(2)面颅骨(15块,位于前下部)面颅由2块鼻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2块下颌骨和隐形于内部的2块犁骨、2块泪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骨构成。
2、骨点所谓“骨点”,是指头部骨骼中比较突出显露的部分,“骨点”具有对称性。
头部主要骨点:(1)额结节(2)眉弓(3)眶上缘(4)额骨颧突(5)鼻骨(6)颧结节(7)颧弓(8)下颌角(9)颏结节(10)颏隆凸(11)犬齿隆凸(12)斜线(13)颞线(14)乳突(15)顶丘(16)顶结节(17)上项线(18)枕外隆凸颈部颈部介于头部、胸部和上肢之间。
颈部后方以颈椎为界,与项部分隔。
颈部由前方的舌骨上、下肌群,外侧的胸锁乳突肌,后方(即颈椎的前方)的椎前肌和斜角肌群围成。
颈腔内容纳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颈段及其两侧的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颈根部还有胸膜顶及肺尖等自胸廓上口突入。
这些结构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并于肌肉、器官与血管、神经周围形成筋膜和筋膜间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表明,头痛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生疼痛的第二大常见原因,,仅次于背痛,颈部疼痛排在第三位。
临床观察证实,许多紧张型头痛往往是由压力引发的,并且许多起源于颈部肌肉的触发点。
通过解决这些触发点,即便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头痛,也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头、面和颈部的肌肉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头皮肌肉,主要是枕部和额部肌肉(或把它们视为一块肌肉,即枕额肌),这些肌肉能控制头皮和前额的动作。
第二,面部肌肉,主要参与面部表情控制。
第三,下颌肌,通过移动下颌肌打开和合上下颌。
一.头皮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皮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
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
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
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
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
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
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
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
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
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
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
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
前支在顶骨前下角处(相当于颅外翼点处)多走行于骨性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