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家乡三部曲”为例导语: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其奇特的拍摄风格和特有的叙事手法赐予了他的作品奇特的魅力。
在贾樟柯的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多重逆境。
本文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选取了贾樟柯的“家乡三部曲”,深度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题材选择和意义探究,以揭示贾樟柯电影的奇特之处。
第一章:贾樟柯的拍摄风格与叙事手法1.1 镜头语言的奇特性贾樟柯的电影屡屡接受了长镜头的方式进行拍摄,将故事时间的消逝和场景的变换完整呈此刻观众面前。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观众可以沉湎在电影的世界中,感受其中真实的情感和境遇。
1.2 点线面结构的叙事方式贾樟柯的电影屡屡充盈了复杂的社会干系和人物命运的交织。
他通过点线面的叙事结构,将多条线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生活的实际逆境和情感体验。
1.3 面对历史的叙事态度贾樟柯的电影主题屡屡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化相关联。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探讨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和选择。
他对历史的态度既是批判性的,也是关怀和关注的。
第二章:贾樟柯电影的题材选择2.1 对城市化的关注贾樟柯的电影屡屡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影响。
他通过镜头所呈现的城市环境和人物遭遇,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副作用和人性的多重逆境。
2.2 农村题材的反思“家乡三部曲”作为贾樟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题材选择是农村社会。
贾樟柯通过镜头所呈现的农村生活和人物命运,探讨了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变革。
2.3 社会底层的关注贾樟柯的电影深度关注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他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描绘,让观众看到了这些人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挣扎。
第三章:贾樟柯电影的意义探究3.1 个体命运与社会命运贾樟柯的电影关注个体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命运。
他通过镜头所揭示的个体故事,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干系,以及人物在变革中的选择和逆境。
观影《任逍遥》------bruce我很喜欢贾樟柯的电影,他的电影基本色调大体是灰色的,整体风格庄重、严肃,透露出导演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作为一位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
电影导演作为艺术家,他的工作不单是制造大量的视听消费品丰富大众的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手中的镜头记录时代的影像,还原真实的生活状态,挖掘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内涵。
从这一点来说,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中非常有个性的“记实”导演。
电影作为一类新兴的文化商品,在商业化浪潮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今天,导演能不为利益所动,坚持拍摄“自己的电影”,这确实难得。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故乡三部曲》中的《任逍遥》,在新世纪之初,在西北偏远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在进行着剧烈社会变革的特殊时代背景里,两个混混---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年青人兵兵和小济,在无奈的进行着对爱情对未来的追求。
在这个变革中的时代里,他们尴尬的生存背景注定他们的追求会让处于正规体制之外的他们以悲剧收场。
兵兵和小济都是单亲孩子,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总是被置于遗忘的角落,人们无暇去顾及这样一群人的命运,时代前进的步伐太快了,仿佛第二天一睁眼世界就换了个模样,谁都惧怕落后,只顾匆匆前行。
贾樟柯说“我们不要只顾前进,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些在你前行中被你撞到的人”。
这只能是一种无奈的召唤,这种声音太微弱了,渐渐地它变成了期望,一种憧憬。
当我们偶然听到这些声音时,便格外的惊喜,它成了一种精神世界的奢侈享受。
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已经缺失了虔诚的信仰,盲目、迷茫、冷漠、麻木注入了社会精神的深处,这也正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兵兵和小济被抛弃在体制之外,身体上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精神上也成了流浪的弃儿,自然而然他们成了“混混”,“混饭吃的,混吃饭的”无业青年。
他们整日游走于小城的舞厅、桌球厅、电影房之间。
当一个人精神上失去了值得寄托的东西,失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无论是自身所致还是环境所迫,此时他们生活只会停留在当下。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1. 引言1.1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观察。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十七岁》、《未来》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融入电影情节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震撼力。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面对社会困境和压力时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令观众为之动容。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反思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发。
通过对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1.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贾樟柯擅长运用镜头语言来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他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
他的电影作品也充满着对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深入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让人震撼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独特而深刻,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他常常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贾樟柯深刻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工权益等。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来讲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中国当代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叙事风格,将社会变迁与人性的挣扎紧密结合,创作出多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以作者论为视域,以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深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内涵及社会价值。
二、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特色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希望。
2. 独特的叙事方式:贾樟柯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碎片化的情节和画面,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
3. 深刻的主题内涵:贾樟柯的电影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更关注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
三、“故乡三部曲”的主题分析1. 《小武》: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偷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挣扎。
通过小武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
2. 《站台》:这部电影以音乐为线索,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追求与梦想。
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变迁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挣扎与努力。
3. 《任逍遥》:这部电影以两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探讨了青春期的迷茫与追求。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以及人性的光辉。
四、“故乡三部曲”中的作者风格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作者风格。
他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同时,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深刻的主题内涵,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
这些特点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结论通过对“故乡三部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内涵及社会价值。
《天注定》影评《天注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于2003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天注定》进行影评,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它所传递的深刻信息。
影片《天注定》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一个富有家族的生活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扭曲、道德沦丧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
贾樟柯以其真实而深入的刻画,将这些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影片的叙事方式颇具独特之处。
贾樟柯采用了无剪辑的手持摄像机拍摄手法,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到了角色们所经历的一切。
这种直观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贴近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对电影的主题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
在影片中,贾樟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中国社会阶级的分化和道德的沦丧。
在一个富有的家族中,人们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地争夺利益。
观众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钱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是对人性的侵蚀。
这些画面让人不禁思考,当一个社会集体追求利益的时候,将会失去了什么?同时,贾樟柯也通过影片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困境。
从主角家族中的贵族到失业工人,从跨国公司老板到农民工,这些形象将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电影中见证了这场社会变革中的复杂纷扰,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种种变化感到深思。
《天注定》并不仅仅是一部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它更是对人性的追问。
影片中角色们的行动和选择引发了观众对个体与命运的思考。
贾樟柯通过这些形象和情节,探讨了人们是否真的能够摆脱社会环境的限制,追求自己的真正梦想和意愿。
在技术层面上,影片的摄影和音效都相当出色。
摄影师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和特写,透过镜头刻画出了中国社会的繁华和底层的贫困。
配乐与影片情节相呼应,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悲剧性。
总的来说,电影《天注定》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社会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电影茶啊二中全篇赏析一、电影背景及导演简介《茶啊二中》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15年上映,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喜剧片。
导演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展现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电影剧情概述电影《茶啊二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个偏远山村的故事。
村子里的人们因为一部即将开机的大电影而沸腾,他们纷纷期望着这部电影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电影以茶啊二中这个地名为主线,通过多个角色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农村人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迷茫与坚守。
三、电影角色分析1.角色一:二娃子(王宝强饰)二娃子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青年,他憨厚老实,但又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电影中,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地面对困难,最后赢得了美满人生。
2.角色二:梅花(赵涛饰)梅花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在电影中不仅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还在关键时刻帮助村民们解决了电影拍摄的问题。
四、电影茶啊二中的艺术特点1.摄影手法:导演贾樟柯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使影片更具真实感。
同时,电影中的摄影构图富有层次感,展现了茶啊二中的美丽风光。
2.音乐:电影音乐以民谣为主,旋律优美,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又凸显了人物的情感。
3.方言运用:影片采用方言对话,增强了地域特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五、电影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意义《茶啊二中》以农村为背景,传递了勤劳、善良、诚信等传统美德。
同时,电影关注了农村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文化冲突、道德观念的转变等。
通过展现茶啊二中村民们的精神风貌,该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农村现实生活的窗口。
六、总结与评价《茶啊二中》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喜剧电影。
它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农村小人物的生活,展现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
导演贾樟柯以其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天注定》赏析影评《天注定》赏析影评我刚刚看完贾樟柯的《天注定》。
这部片子是个禁片。
额,我在网上搜的种子下下来看的。
之所以为什么国家把这部片子禁了。
就是因为,确实拍的太真实了。
周克华跨省作案、胡文海对抗干部贪腐开枪杀人。
东莞色情服务、富士康跳楼、小三被原配打。
贪官逼迫良家妇女致反抗杀人。
这些都是真实故事。
基本上都浓缩到这部电影里面了。
真实到残酷的地步。
其实不像电影,感觉自己好像亲生经历一样,就是纪录片一般。
看完后,我顿时觉得鲁迅笔下的社会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当然以下文章只代表电影的观后感,情绪有些激动,不理性请谅解。
在国外拍了一部纪录片。
就是让几个富豪,到社会最底层去生活。
然后去调查他们,了解一下他们在那里生活的情况。
问他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做服务员的,有做清洁工人的,有做给人按摩的。
无一例外,所有的体验生活的富豪给出的答案就是,无法改变命运。
甚至,这要借用银魂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光是活着已经竭尽全力了。
活的一点希望都没有,每天没生活和社会压着往前走。
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
《天注定》里面有几个故事,也是讲当今中国社会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我仿佛看到了,旧时代关于活着的故事。
其实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天注定》里面小辉的故事。
其他的故事,不想剧透太多了。
小辉是湖南的一个农村的孩子,上学辍学了,早早的进入了社会。
当然在我们那里,他们村也有当官的,或者富亲戚。
他们的二代。
早早的就完成了学业,接替父辈的班子。
娶妻生子。
然后无事可做,接下来就可能做一些非常我们喜闻乐见的社会丑闻。
因为实在无聊嘛,也许也会在那里做《天注定》里面三儿的事情。
小辉因为没有好的家庭背景所以。
无奈,只要出工厂里面打工。
结果因为窜工,把别人给误伤了。
老板让他赔钱,他觉得赔的太多了。
结果就辞职,跑到东莞去找老乡。
老乡找到了,问他想干啥。
有厂里面打工,有夜总会里面当太子。
他觉得图新鲜,就跑到了夜总会里面。
机缘巧合,和里面的小姐小鱼产生了情愫。
贾樟柯优秀影视作品《小武》分析《小武》是贾樟柯执导、编剧的一部优秀影视作品,该片讲述了一名中国年轻农民工武文斌在城市中的苦难经历和自我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针对该片的剧情、主题、故事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小武》的剧情紧凑,情节连贯,节奏感强,而且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细节化。
整个故事围绕着小武来展开,通过他在城市生活中的经历,展现了中国底层民众在市场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现实问题。
从小武到室友、工头、老板、警察等角色的塑造,贾樟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描绘出了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以及年轻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痛苦和挣扎。
其次,《小武》的主题深刻,传达了社会意义,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哲学思考。
影片中展现出的城市底层男性的人生遭遇,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蕴。
小武所遭遇的城市生存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中的人类悲剧。
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如性别歧视、劳动力过剩、剥削与压迫等问题,试图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来探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最后,《小武》的故事表现非常独特。
本片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真实的生活进行剖析的意识与手法,用一种近乎讽刺的方式,对现实进行了深入、生动、犀利的刻画,用一幅个人历程的故事,展开了中国的现实场景照片和时代变迁的反映。
贾樟柯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笔调来揭示人性,呈现了生命、希望和勇气,讲述了一小部分人在面对现实的屈服和逆袭,以深刻、凝练的句式体现了小武的心路历程。
这些特点使影片富有朝气、内容深刻,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时代感。
《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篇一摘要: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中的“离乡者”形象塑造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建构方式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一、引言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以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离乡者”形象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符号,反映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
本文旨在分析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深层意义。
二、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一)人物塑造的多样性贾樟柯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具有多样性。
这些人物既有因生活所迫而离开家乡的农民工,也有因社会变革而失去归属感的城市青年。
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贾樟柯展现了离乡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生存困境。
(二)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见长,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将“离乡者”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离乡者”形象更加真实、立体,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
(三)情感表达与心理刻画贾樟柯的电影注重情感表达与心理刻画,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渲染,将“离乡者”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能够感受到离乡者的孤独、无助、渴望和希望,从而产生共鸣。
(四)时空背景的设定贾樟柯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还与其所处的时空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描绘,贾樟柯为“离乡者”提供了具体的生存空间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些形象更加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三、深层意义与人文关怀贾樟柯电影中的“离乡者”形象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些形象反映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通过对“离乡者”形象的塑造,贾樟柯表达了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四、结论贾樟柯电影中的“离乡者”形象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贾樟柯电影的意义作者:陈阳来源:《人文杂志》2008年第02期内容提要:贾樟柯的电影借助于他自己有关现实的经验和理解,为经历着现代化巨变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反观自身的影像现实。
他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与好莱坞经典叙事有着很大不同,在形式上对权力、欲望和白日梦的背离同时,他找到了与表达意图形成默契的电影语言形式,而这一形式本身又带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特征。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形式反好莱坞经典叙事反观〔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2-0100-06观看贾樟柯的电影,首先意味着观众作为观看主体某种权力的丧失,亦即观众不再拥有劳拉•穆尔维意义上的快感权力。
从一开始,贾樟柯便对人物身份所带来的优越感进行了无情的解构,这不仅体现在影片之中的角色身份,也包括观众对影片中人物身份的优势地位。
当上了县劳模的企业家小勇并不比小偷身份的小武有道德上的高尚之处,对于观众来讲也同样如此,无论是都市对小镇和乡村、金领对农民工,还是企业家对矿工、船工,概无例外。
在剥离身份的外表伪装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个体存在,人和人之间是各自平等的主体,观众可以不认同影像中的人物,但恰好因为缺少这种认同反倒有了保持理智的冷静的可能性。
走出权力、欲望、白日梦在影片《小武》的结尾处,有人认为小武的目光中透露出了反抗的意味,并以此强化时称所谓“地下电影”的属性判断。
笔者曾经按照这一通行的理解线索,继续从那些类似的目光中寻找反抗的意味,却不免变得有些茫然。
也许,这便是在影片《世界》出现之后,有人断定贾樟柯失去了叛逆锋芒的重要理由。
实际上,问题出在了“凝视”概念在西方理论语境中所包含的征服欲望和权力关系,它可以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找到宿命般的归属,在那里,欲望目标的实现是建构电影情节的最基本模式。
然而,在贾樟柯电影中,却取消掉了这种情节模式,角色欲望和目标实现之间不再有必然的联系,甚至是完全分裂的状态。
如果说好莱坞经典叙事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虚假的替代式满足,贾樟柯电影则表达了对此完全拆解的立场。
事实上,“凝视”的确是解读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关键,这不仅是由于劳拉•穆尔维借助于精神分析学成功地分析出了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权力问题,另外,也因为人们借此读出了西方影像中第三世界的从属位置。
在“凝视”中的看与被看所确立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早已超出了我们以往对观赏和表演关系的理解,而体现成为一种权力关系。
它的哲学根基不妨上溯到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而其基础却是建立在把同样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分为主人和奴隶两种——这对理解电影的权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的“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一章中,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各自独立的双重性的存在,但也是“通过扬弃那独立自存的对象而存在,换言之,它就是欲望。
欲望的满足诚然是自我意识返回到自己本身,或者是自我意识确信他自己变成了(客观的)真理。
”②③④⑤〔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6月,第121、125、126、127、127页。
)两个自我意识互相以扬弃对方为己任,以确定自己的本质性。
“对方在他看来是非本质的、带有否定的性格作为标志对象。
但是对方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这里出现了一个个人和一个个人相对立的局面。
”②因此,两个自我意识必须通过“生死的斗争来证明他们的存在”③,而斗争的结果是走向规定性的两个极端,“通过这次经验一个纯粹的自我意识和一个不是纯粹自为,而是为他物的意识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存在着的意识或者以物的形态出现的意识就建立起来了。
”④“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
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
”⑤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从女性的角度分析了好莱坞电影视觉快感的构型,她最不满意的是“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
深层的意思是对好莱坞电影把女性放在“为对方生活和存在”的位置不满,因为这恰好对应了黑格尔所讲的独立意识和依赖意识的差异。
一种社会现实和好莱坞电影在这里寻找到了连接的通道。
现实的社会结构,通过电影进行了重新编排,又通过电影对观众强化了这层意识形态的建构。
依照同样的逻辑,西方和第三世界的关系也在一些电影和观众的心里得到某种印证,这也是后殖民主义批评存在的主要理由,从根本上说,这些理论批判的锋芒也是对上述独立意识/依附意识、主人/奴隶关系的极力反对。
虽然好莱坞电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经典叙事传统中的哲学根基并未发生动摇,近年盛行的科幻大片除了奇观效果的高科技化之外,黑格尔所说的“生死的斗争”依然是建构叙事的基本走向。
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征服,它可以是对女性的征服,对印第安人的、对前苏联的、对外星人的征服,总之,目标是对所有它所要全力征服的对象。
好莱坞虽然也拍摄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这样的反思越战影片,但接下去却要用《第一滴血》将征服的主题重新恢复。
说一句题外话,像李安这样的导演,在拍摄了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推手》、《饮食男女》之后,不自觉地要复归到他曾系统接受的好莱坞叙述模式中去。
引起剧烈争议的《色•戒》叙事核心大概还可以落脚到“征服”,尽管可以说它包含着由色到“情”的复杂,以及缠绵、忧郁和感伤,但却无法超出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这一好莱坞的传统命题。
只不过在结尾的时候,把征服带来的满足感转变成了一种失落的情绪,但在不断奔向高潮的几场“性戏”中叙述的主调早已完成,余下的无非是尾声和变奏曲。
在经典好莱坞叙事里,欲望与征服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性感的大腿和红唇只是类似于一幅静止的画面,那么各式各样的追逐场面才最具有刺激的效果,因为角色奔向的是一个即将夺取的目标。
追逐会令观众不自觉地搭上影片节奏的快车,并从心理上获得更直接的认同。
追逐还能激发起人不可遏制的冲动,从内心里产生捕获对象的强烈欲望,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应该说,这一形式的发明的确是巧妙地利用了电影的运动属性,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人在欲望被激发之后极力渴望满足的心理需要。
因此才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的追逐场面,而且还能让人百看不厌。
在预先设置好的情节模式里,追逐镜头起码给了观众两种快感满足,即视觉上的和心理意义上的满足,而后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观影结束之后,依然能使观众处于兴奋的延伸状态中,与现实隔离后的感觉依然还在,那也正是刚刚做了一场白日梦后的超现实体验。
如果说好莱坞经典叙事在人对物质占有欲方面是顺势推动的立场,贾樟柯则对人的物质占有欲以及获得的方式保持着东方式的冷静。
他不愿意再为人们编织起一幅追逐财富和美女的梦幻图景。
这里当然不是说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缺少欲望,但他却不是利用这些欲望编制起美梦成真的故事。
相反,他对欲望和美梦成真采取的是质疑的立场,这一点在《站台》、《任逍遥》和《世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贾樟柯电影形式的选择来源于他对现实经验的思考,这就需要把欲望还原到现实生活的层面加以审视,需要从虚假的欲望满足中退出,需要让观众从被安置好的梦幻角落里放弃虚假的权力。
这也就是他选择与好莱坞经典不同的叙述方式的意义所在。
走出欲望满足的叙述模式,实际上意味着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中总结的好莱坞电影快感构型的两个支点的撤离,即观看癖和影像认同的撤离,这也意味着观众在电影院中大做白日梦的权利的丧失。
代之以生活经验和记忆的唤起,从富于生活质感的流动画面中发现和悟出点什么。
在观众和形象之间,好莱坞经典叙事似乎也按照“为对方生活”和“为对方存在”的“主奴关系”建立起联系,观众只为在电影中看到满意的形象,形象为观众提供满意的观看。
因此,在这一虚构的想象关系中,观众似乎被赋予了永恒的权利,而他的自恋和自我的倾向却在不断增强。
这不仅作为一种观影经验而成为一种习惯性存在,甚至也将这种经过长期熏染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贾樟柯电影遇到的障碍首先来自自恋的观众,他要夺走观众梦幻中的主人地位和权利,并要让他们习惯于日常化的影像,并以平等的心态与之展开交流,不仅是去看,更重要的是反观自己的生活。
贾樟柯的电影如日常生活一样默默地流淌,虽然不乏尖锐的冲突,但也如日常生活里的浪花一般瞬间逝去。
他没有依此建构起戏剧化的情节并掀起由弱渐强的高潮,这也是他的电影叙述与好莱坞式经典情节电影不同之处。
后者固然满足了观众自我想象和做白日梦的心理取向,但贾樟柯的电影叙述则始终难以给观众这样的一种满足。
如果说前一种电影叙述方式是以情节促成接受的心理紧张感,后一种则主要依靠观众现实的文化经验介入才能激发出影片特有的张力。
因此,贾樟柯电影的节奏是缓慢的甚至能让观众感觉到这种刻意的追求,这其中自然带有中国美学的烙印,如有研究者对《三峡好人》开头的横移长镜头与《清明上河图》的呈现方式进行对比,指出其带有中国卷轴画依次展开的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美学观念在这一长镜头的使用上发生着作用,它需要观众以中国美学所主张的静观心态建构起其对影像的观赏过程,并以此将自己的心智和情感融入到对象之中而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
静观,在看的主体与被看的客体关系上是平等的,恰好能够去除主体骚动以及对客体征服的欲望,并从中解脱出来并换以心智情感的投入。
被研究者所赞赏的《三峡好人》开始的长镜头寓意是丰富的,时间的此在分明能透露出历史变迁的意味。
男人赤裸的上身由于时间的冲刷而显出结实的外表,在此刻又发生了什么,这是电影接下去要讲述的故事。
银幕空间里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保持着一致,他们是那艘从过去驶向未来的大船上主要的一群,和贾樟柯此前电影中的人物也有着某种对接关系。
这个镜头使人联想到1959年水华导演的《林家铺子》的开头与结尾,一艘小船摇进画面最终又摇出并驶向远方,那是极好地表现电影空间中所承载的历史感的一个范例。
如果说水华的那艘乌篷船穿越历史给人留下过往的一幕,贾樟柯的这艘大船则承载的就是历史中的现实或正在进行中的历史。
从另外的角度说,镜头一一对准的那些普通人,他们不可能成为观众的欲望对象,而且,他们的目光也非指向某个欲望客体。
因此说,在摄影技巧上,贾樟柯已经切断了欲望诱惑的那条红线,习惯了经典情节片的观众在此首先感到的依旧是一种不适应。
只是观众依然要按照以往的观影经验执意要寻找到什么,而普通人中的韩三明则却与所期待的目标相距甚远。
在终于无法找到某个亮点之后才会重新回味这段长镜头的意味,但这也就意味着一种与经典电影叙事不同的美学原则介入的开始。
在阻断视觉快感这一令人痴迷的源头之后,视觉上无法满足的就要依靠头脑和心灵去寻觅,因此,只有从这里才能进入到贾樟柯电影的观赏状态。
如果按照经典电影叙事培养出的观影习惯,勉强把《三峡好人》的情节串联起来,似乎无法找到男主角三明的性格、情感变化曲线,因此也无从辨认出他究竟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