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 五带的划分
- 格式:ppt
- 大小:428.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六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等级考内容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1.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的划分(1)五带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划分:[名师注解]【注1】 (1)太阳高度角是线面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是特定时刻(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
【联1】 正午时日影朝向(1)北极点:朝正南。
(2)北回归线~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北。
(3)南极点:朝正北。
(4)南回归线~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南。
(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不同而出现朝北、或无影子、或朝南。
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
【点】 (1)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第10课时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1.正午太阳高度(1)由图可知,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01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太阳直射□02南回归线,□0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04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
(4)夏至日,太阳直射□05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06极昼现象,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为23°26′,此时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70°。
(5)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08两次太阳直射。
2.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0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2)我国传统天文四季(3)北半球气候统计四季3.五带的划分(1)五带成因:□01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有规律地减少。
(2)五带划分①在图中填写五带名称。
②五带划分的界线是□07南北回归线和□08南北极圈。
③热带地区有□09太阳直射现象,寒带地区有□10极昼极夜现象。
考点十二正午太阳高度为了冬季采光,我国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不同纬度带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
分析下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回答(1)~(2)题。
(1)表中的4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2)根据表某某息,在修建南北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A.23米 B.28米 C.37米 D.40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③④①。
(2)楼房间距取决于□01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1)冬至日,太阳直射□02南回归线,北半球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的纬度为40°N,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40°+23°26′),与④最接近。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自然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冬半年昼短夜长,极点周围有极夜现象。
2.极点上:出现极昼夜的天数最多:各为半年
3.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昼逐渐加长,南半球的昼逐渐缩短;直射点南移正好相反。
5.太阳直射的纬线,白昼不一定最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
四季的更替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划分的依据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
南极圈到南极点是南寒带;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是北温带;
北极圈到北极是北寒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但是,不同的是地球自转的中心是地轴,产生了昼夜的交替而不是昼夜,还有就是地方时,比如每个地方看到太阳日出的时间不一样。
地球的公转的中心是太阳,由此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尤其以我们北半球为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夏天白天明显长于冬天。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奇妙而规律的自然现象,其中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就是非常显著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方面。
首先,咱们来聊聊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简单来说,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出现的现象。
这可不是随便发生的,而是由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引起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且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的,而是有一个大约 665 度的倾斜角。
正是因为这个倾斜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不断移动。
咱们来具体看看。
在北半球,从春分日开始,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候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就进入了炎热的夏季。
然后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南移,到了秋分日,直射点回到赤道,这时候昼夜等长。
接着继续南移,到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再往后,太阳直射点又往北移动,再次回到春分日的位置,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四季的循环。
四季更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
比如在气候方面,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则相反,气温低,降水少。
这就影响了我们的穿着,夏天穿轻薄的衣物,冬天就得穿上厚厚的棉衣。
在农业生产上,不同的季节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农民伯伯们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而且,四季的景色也大不相同,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阳光灿烂;秋天果实累累,落叶纷飞;冬天白雪皑皑,一片寂静。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五带的划分。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这里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终年炎热,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北温带和南温带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北寒带和南寒带在极圈以内,这里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热量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划分对地球上的生物分布和人类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二地理科目知识点选修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地理科目知识点选修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课标 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 素养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位置,认知正午太阳高度和季节的变化特点。
2.综合思维:分析光照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3.地理实践力:观测物体影子变化、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分析其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系。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甲乙(1)结合甲图信息可知,正午太阳高度是① 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
(2)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经线时的太阳高度(如甲图所示,H 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当地地方时为② 12 时。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④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⑤ c 折线所示。
Ⅱ.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⑥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⑦ a 折线所示。
Ⅲ.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⑧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⑨ b 折线所示。
Ⅳ.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日赤道南北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1)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地球上,同一日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2.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其数值具有“来增去减”的特点,即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如下图所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规律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地区最大值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一次最大值一次最小值其以南地区 (12月22日前后)(6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 (除赤道外)两次最大 (太阳直射时最大) 一次最小(南半球出现 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赤道两次最大(3月21日前 后和9月23日前后)两次最小(6月22日前 后和12月22日前后)特别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4.五带的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冬半年昼短夜长,极点周围有极夜现象。
2.极点上:出现极昼夜的天数最多:各为半年
3.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昼逐渐加长,南半球的昼逐渐缩短;直射点南移正好相反。
5.太阳直射的纬线,白昼不一定最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
昼短夜长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更符合气候实际的四季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划分的依据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南极圈到南极点是南寒带;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是北温带;
北极圈到北极是北寒带。
五带划分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