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简答论述题
- 格式:wps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西方史学史考试名词解释(12个)政治史之父(P12)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或450—前400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他是古典史学中最伟大的史家。
他生活在雅典和希腊的鼎盛时代,BC424年由于安菲波里斯失陷,被控通敌被放逐,后开始收集史料,著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在史学思想上,他抱有科学理智的态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批判精神的史学家。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开西方传统史学的政治军事的先河,他认为历史记载主要应该记述政治史方面的内容。
这一先例被20世纪前的史学家所继承,因此他被称为“政治史之父”教会史之父(P65)攸西比乌斯(约260—340)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家,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
他是巴勒斯坦恺撒里亚的主教,他充分利用恺撒里亚保存完好的图书馆在313年君士坦丁堡承认基督教这种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写了大量的书。
主要著作有《编年史》、《教会史》、《巴勒斯坦殉教者行传》、《君士坦丁传》等,他的著作最明显的价值在于史料的保存方面,《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史中最大的一部,《巴勒斯坦殉教者传》开创了圣徒传这种以一作品,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受到史学家色诺芬的深刻影响,称之为新色诺芬,熟于军事,战争的胜负在他的笔下就成了英雄的个人意志对凡夫俗子的胜利。
他重视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认识到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在质量上的差别。
希罗多德(P9)(约前485—前425年)古希腊著名史学家,是第一位有完整作品传世的记事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晚年因政治迫害而被流放。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综合论述题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第一次愤怒,是出于正义与阿伽门农争吵,并为了部落利益将自己的女奴交给阿伽门农,但未能消气怒而退出战场。
第二次愤怒是在自己的好友帕克洛特罗斯阵亡后,希腊联军也到了危急关头,阿喀琉斯一方面为朋友悲痛,另一方面也出于大局利益,摈弃前嫌,重新回到战场,杀死特洛亚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转败为胜。
阿喀琉斯的性格比较丰富,除了上述特点,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
在海上漂泊期间,凭着他的无穷智慧,闯过一道道难关,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漂泊中不但有艰险,而且还有荣华富贵、美女的诱,惑,但都动摇不了他一心返乡的决心。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假扮乞丐刺探家中实情,在设计杀死那些求婚者之后,又将不忠于他的奴隶割耳削鼻以泄私愤。
另外,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期末作业考核《西方史学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50分)1. 希腊神话答:是以众神居住的奥林帕斯山为中心,通过诸如:开天辟地、诸神产生、神的谱系、天神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等众多的故事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原始神话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传说。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探查出古代希腊人出于萌芽状态的历史意识。
2.《上帝之城》答: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家奥古斯丁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基督教历史哲学的思想。
该书是为反驳异教徒的攻讦而创作的,但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体系庞杂、内容丰富的基督教历史哲学论纲。
《上帝之城》在内容上分两部分。
前10卷反驳异教徒的观点,后12卷确立作者的观点。
其主旨是: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不断斗争,并最终由上帝之城取得全面胜利的过程。
这样,奥古斯丁就以自己的神学观念构筑起了自己的历史认识框架。
在他看来,历史是有始有终的,历史始于创世纪,终于末日审判,这样就为历史设定了一个时间维度。
在这期间,历史是充满了矛盾斗争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最终必将迎来一片光明。
这种历史观念有别于古希腊时期盛行一时的历史倒退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发展、进步因素,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进步观念的形成具有理论启发作用。
3. 人文主义答: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它的涵义相当广泛,主要指一种信念,即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
其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猛烈抨击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及其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
总之,人文主义是重视现世生活、人的个性、人的。
西方文化史期末复习经典论述题1、西方文化的内涵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希腊罗马文化、___文化和___文化、日耳曼文化以及资本主义文化。
这些文化通过相互交流和否定,产生了新的文化性状,并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和自我超越。
在东方人的观念中,西方充满着浪漫与理性、热情与虔诚、冒险与智慧。
2、阐述地理特征与希腊精神塑造间的关系希腊城邦林立的松散状态培养了自由独立民主的精神,但也容易导致内战。
而临海的地理位置,则培养了海洋民族的冒险精神,同时也为反抗权威准备了随着得以出逃的出海口。
3、为什么___从非法的地下组织迅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罗马帝国后期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交通便利,使用希腊方言更容易沟通感情。
随着罗马文化活力逐渐衰退,这为新的宗教思想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___是多种思想和精神因素相结合的混合物,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根本特点,这是它的内在吸引力。
4、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出现在意大利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源地,也是中世纪___文化的心脏地区。
从文化渊源上,这里保留了古罗马优秀的古典文化传统,他们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古代罗马人的后裔。
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的商业和贸易很发达,这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作为资本主义的最早诞生地,意大利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
新兴资产阶级包括经济上成功的实业家、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过去的新要求,用手中的钱丰富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追求。
城市生活还造就了新兴市民阶层,他们思想活跃,自由化倾向严重,是中世纪敢于冲破旧秩序束缚的那群人。
5、19世纪后半页欧洲为何会掀起现实主义思潮该思潮的文艺主张?19世纪后半页欧洲掀起现实主义思潮的原因是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以及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艺主张表现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反对浪漫主义和理想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文艺主张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也反映了现实主义对艺术的要求和追求。
期末作业考核《西方史学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50分)1. 修昔底德答:修昔底德:古代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他的名世之作。
修昔底德出身于一个显贵家庭,作为雅典的富有公民,他参加了当时几乎波及希腊各城邦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24年当选雅典最高军职十将军委员会成员。
但是在战争之初,由于修昔底德没能及时救援雅典在色雷斯的军事要地安菲波里,因“贻误战机”、有通敌之嫌,被放逐国外。
流放期间,他在希腊世界,特别是那些敌对国家广泛游历,收集多方面资料,著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
亲历这场战争的修昔底德,以简洁流畅的文字,生动豪放的语言,冷静客观的态度,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主要史实、陆海战的恢宏场面以及城邦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所确立的如实专一记述政治军事史的编纂程式,为后世史书创作开创了新的传统。
2.《查理大帝传》答:《查理大帝传》: 中世纪西方史学家艾因哈德的代表作,缘起于为君主查理歌功颂德。
内容分两部分,共三十三节,分述查理“在国内外的事业”与“私生活和性格”。
在前一部分里,作品从查理即位开始写起,按时间顺序对他所发动的几十次战争进行了简明叙述。
其中,对两次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残酷激烈的萨克森战争及阿瓦尔人战争记述得最为详细。
在后一部分里,作品精心叙述了查理其人的外貌、性格、爱好及家庭情感,赞美了查理鼓励学术、提倡宗教的义举。
艾因哈德所使用的史料,有很多是出自第一手资料。
比照中世纪时期其他西方史学家的作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洋溢着更多的古典主义色彩,这是因为,该书的撰写,是模仿古罗马作家苏埃托尼乌斯的《十二恺撒传》的结果。
但是,作品除了对查理对外战绩和宫廷生活的描述外,对于这一时期法兰克国家内外各方面的情况几乎只字不提,作品的视野极为有限。
3. 马基雅维利答:马基雅维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影响最大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出身于佛罗伦萨没落的贵族家庭,著作有《君主论》、《论李维的罗马史前十卷》、《佛罗伦萨史》等,其中《佛罗伦萨史》是其最主要的史学著作。
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其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一一历史叙述体,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为西方史学史的确立做出了卓越贡献,不过保留有时代局限性。
2、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色诺芬公元前431 —前354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他生活于希腊城邦危机时代, 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是以为高产的作家,主要历史作品有作为修昔底德作品续篇的《希腊史》和《长征记》,其作品可读性强,是古代史学的上乘之作。
4、修辞学派由于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史学出现了“修辞学派”。
该派的主要历史学家有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
“修辞学派”力求把历史著作写的生动有趣,而不关心史事之正确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修辞学派”有益于史学的地方在于治史者不再偏于城邦史,而是力图以整个“希腊世界”为本位,这对后来罗马史家都是有影响的。
5、咼卢战记由恺撒编写的《高卢战记》是一本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它是生动的战争实录,也是一部古老的战争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高卢战记》不仅是历史著作,而且历来被认为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其书在西方广为流传影响很深。
6塔西佗约公元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1.简述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答①历史研究的单位: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的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 ②文明的数量:在汤因比那里,文明考察的视界扩大了,他认为。
在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属关系,即上代文明与下代文明的关系。
因此,人类历史不是循着进步的直线发展,而是发展在这一系列的文明及其更嬗中,这与传统史学中的单纯论迥异。
③文明的可比性:在汤因比看来,③以上这些文明尽管出现时间有先后,但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对文化形态学派史家来说,历史纪年已显得无关紧要,这与传统史学也是不同的。
④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但挑战必须适度,即它的刺激和强度必须处在最能激起应战的那一最佳位置上。
⑤文明生长的尺度:在汤因比看来,文明生长的尺度应当是,在一系列的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中,场所发生了转移,即从文明的外部环境移入到位文明的内部,在这种逐渐升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决能力”,才是文明成长的标志。
⑥文明衰落的原因,它只能在社会自身中寻找。
⑦文明的解体:在汤所构建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四阶段论”中,这最后一个阶段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新旧文明之间的交替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⑧西方文明恶前景。
2.简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答:①努力把人类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
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说明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
修认定历史上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
②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
修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偶然的因素,而是努力寻求更为深刻具体原因,试图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③试图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
修进一步论证了社会经济状况与政治上的兴衰治乱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经济原因上去探求历史事件的成因。
还对经济因素与军事上的成败之间的关系,做出过出色的分析。
④修的史学也有缺陷,作者不能摆脱古代史家一般所具有的对命运的信仰,认为人类无力抗拒它。
一、简答题:1、简述希腊、罗马的历史观念在对历史学性质和功用的研究方面,希腊人缺乏历史观念思想,当成一种垂训作业而罗马人注重实用主义,但两者都没有吧历史当成一门科学:历史写作的方法上,古希腊史学著述,绝大部分都是“叙述体”,而传记体的出现和流行则是罗马人的贡献;时空观念的变化上,希罗多德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但只是一种地理统一性,罗马人有着历史连续性的“通史”观念;撰史的思想倾向上,体现宿命论,人本主义,写实求真,还有古希腊缺乏时间观念,古罗马则有了历史连续性的思想。
希腊罗马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罗马史学批判性地继承了希腊史学的优秀传统,正是因为这一传承,才使得古希腊光辉灿烂的古典史学传统得以流传并传扬四方。
2、简述圣·奥古斯丁的史学思想圣奥古斯丁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上帝之城》前十卷是护教性的在後十二卷中,奥氏主要阐发他的两城理论。
中将历史视为上帝信徒与魔鬼“撒旦”的信徒、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之间的斗争史,而最终胜利的是上帝之城,发展了进步的历史观念;根据属灵的特性,上帝之城的进步历程是根据上帝创造世界的时间分为七个时期,发展了中世纪的时间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上帝编导的一场戏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冲突是推动力,标志着历史哲学的发端;形成了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与大一统的世界史意识。
3、简论西方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1 写作历史的人和以前不同,人文主义史学都是俗界人物。
2 写作的内容中,世俗的、政治的重大事件占主要地位,而不以宗教教会占主要地位。
3 治史方法上,始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对历史资料的考辨,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4 史学体例上,恢复了古典时代遗留下来的叙述体,取代中世纪前期的年代纪和编年史,文字表述流畅、优美。
补充5 对过去附庸神学的年代纪史学进行挑战,把史学中心转向世俗统治者的活动斗争,把僧侣主义史学的神学观点转变为历史的因果关系4、简述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启蒙时代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一理性主义史学成为史学思想的主流,成为对旧时代进行批判的一柄利剑。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西方史学史知识点第一章知识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3. 修昔底德三、简答题1.西方史学史分期、四个进展时期2.西方史学史主线索:五次转折3.希罗多德的史学贡献。
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点。
5.群诺芬在古希腊史学上的地位四、论述题1.评价历史学家希罗多德2.评价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第二章知识点一、填空题1. 古罗马史学双擘是()和()。
二、名词解释:1.古典史学三、简答题:1. 《高卢战记》的史学成就2. 塔西陀的史学思想3. 评价波里比阿4. 阿庇安《罗马史》史学价值四、论述题1. 评价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及其史著2. 论述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第三章知识点一、填空题1. 比昂多在《罗马帝国衰降往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首次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
2. 教会史学中第一位重要的编年史家是(阿非利加那)。
著有(《编年史》)3. (攸西比乌斯)(约263――339)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故有(教会史学之父)的美誉。
他的《编年史》、《教会史》完善了线性时刻观,将他所知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包括犹太人、基督教的历史)和“世俗的历史”(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分不加以记载,由此开创了基督教写史的传统。
4. 法国第一位典型的历史学家是图尔主教格雷戈里(539-594)——“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历史》(即《法兰克人史》)5. 法兰克史家尼特哈德(795-844?)唯一别是教士的史学家,著作《历史》记载了加洛林王朝解体的历史。
6. 英国历史之父——比德(672-735)著作《英吉利教会史》“主的生年”(Anno Domini,简写为A.D.)以B.C.表示公元前( Before Christ 的缩写)7. “中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鄂图(1114-1158?)。
所著《编年史》又称《双城史》世界历史的眼光。
8. 中世纪意大利浮现了“世界第一奇书”——《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
一、填空题1.公元5世纪至前4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2.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东方时代”的观念。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4.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他首创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
5.希罗多德的《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因以希波战争为中心,故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也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因此他也有“散文学之父”的称号。
6.修昔底德——“政治史之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在近代英国史家麦考莱称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修谟则认为“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开始的”。
7.色诺芬著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8.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9.特奥波姆波斯的《腓力王传》述马其顿王腓力时代的政事,文辞华丽,他被称为“希腊之麦考莱”。
10 .李维称费边·匹克托为罗马“最古老的史家”,他的《罗马史》的问世可以视为罗马史学的开端。
11. 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12. 撒路斯提乌斯著有《碦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并完整的保留下来。
13. 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题乌斯、李维、嗒西陀。
14. 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15.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
16. 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17. 阿庇安的《罗马史》是“连接波里比阿和西塞罗之间‘交替时代’的桥梁”。
马克思称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18.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19. 攸西比乌斯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著有《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编年史中最大的一部。
20. 奥古斯丁著有《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西方史学史大题1.简述:试论述古典史学的传统?公元前五世纪——公元五世纪大约一千年用人的所作所为来解释历史人本史学当代史循环论鉴别史料的方法落后道德垂训(1)求真探索的精神立意求真,竭诚探索,试图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这也许是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核心。
希罗多德的《历史》的求真与批判精神超越了他的时代。
修昔底德更被后世历史学家视为一个“求真的人”,他在西方史学史上首先提出了史料批判的方法,唯其对史料采取严格的考证与辨伪的科学方法。
因此,古希腊古希腊在史学史上确立了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亦即求真探索的精神,为西方近现代是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文主义观念西方文明的出发点是人,史学亦然。
早在西方上古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就不发有先民对人的问题的思考。
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希腊罗马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特征之一是人文主义。
(3)宽宏的历史眼光在有代表的西方古典历史学家那里,这种宽宏的历史眼光有着很充分的反映,尤其是那些撰述“世界史”或“通史体例”的历史学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李维的《罗马建成以来史》写的是罗马自建成以来至奥古斯都时代晚期的罗马兴衰史,堪称为一部综合性的通史之作,他的历史界是相当辽阔的。
因此,写作专史的人,要有整体的观念与宽宏的视野。
(4)注重对历史现实的借鉴作用许多历史学家都注重里历史对现实的作用,希罗多德认为历史是一门以事实为训的哲学,它不仅使人们从中获取广博的知识为满足,而且应当成为指导人们行动指南。
李维的《建成以来史》意在通过歌颂先辈创业之艰难,激励当代罗马人的爱国热忱,以找到未来行动的方向,他对历史的垂训作用的强调,着眼于整个罗马国家的存亡断绝,其立意与视野是较高的。
(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希罗多德被西方称作“史学之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不仅首创了日后成为西方史坛编纂历史的正宗体裁——叙述体,而且还具有卓越的编史才能,正是他把历史的真实性与编纂的艺术性成功的结合起来,教会了西方人应当如何去编纂历史。
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简答题一1.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特征:①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
希腊人尽情地展示着人类的自然天性,体现出现世的、世俗的乐观的气质。
同时他们又相信命运的不可知和不可抗拒。
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很大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许多作品还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怪诞的夸张和优美的抒情,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征。
③古希腊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具有独创性。
后世西方文学的几乎所有样式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原型。
2.古希腊文学的分期古希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时期:①第一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是氏族公社瓦解,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②第二时期,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
其中,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制城邦逐渐形成,主要文学成就是抒情诗、散文和寓言;从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是希腊的奴隶制兴盛时期,是希腊文学的“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是悲剧、喜剧和文学理论;③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希腊被马其顿控制,亚历山大开始东侵,这是古希腊奴隶制衰亡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
这时期文化中心逐渐由雅典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希腊本土文学进入衰落阶段。
主要文学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3.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①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一个常见的主题。
②按照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
这种命运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命运观也在发生变化。
三位悲剧诗人在命运观上的差异就表明了这一点。
埃斯库罗斯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
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不是具体的神物,而是一种超乎人类之外的抽象观念,虽不可抗拒,但其正义性,合理性却是可以怀疑的;敢于抗争命运的英雄是值得同情和歌颂的,虽然最后只能是一场悲剧。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论(一)史学史概念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人物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和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史学史概念范畴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人民(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去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三)西方史学史发展的过程、重大转折1、过程(1)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共计一千年,形成了诸多影响后世的史学优良传统。
(2)中世纪史学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基督教神学史观制约史学,史学发展相对迟缓。
(3)近代史学14-19世纪,14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发展,19世纪进入兰克时代,史学发展成独立学科(4)现代史学进入20世纪后,新史学出现。
2、转折(1)西方史学史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
希波战争刺激了希腊人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希腊编年史由此进入“古典时代”,这也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成为代表,后来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2)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罗马帝国覆灭,西方式会奴隶制终结,封建制开始。
基督教史学企图用基督教的神学史观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为代表。
罗马时代古典文化为基督教僧侣垄断,史学发展速度缓慢,沦为神学附庸。
(3)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人文主义者复兴了古典史学的传统模式,并在新时期中发展了古典史学传统,史学思想又一次把人置于历史发展的在中心地位,人文主义史学的出现,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
欧洲文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最新最全1荷马史诗的内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内容:“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伊战争中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
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同自然力抗争中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和乡土的眷恋。
两部史诗的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认识价值:①荷马史诗体现了热爱现实的思想,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了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②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绝不是神的奴隶,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争取荣誉,建立功勋。
③在自然威力面前或在战争生活中,史诗都强调了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
④史诗中的英雄们把幸福寄托在现世和人间,在他们看来,生命、战斗、劳动才有更大的意义。
审美价值:①史诗构思巧妙,布局完整,突出歌颂英雄主义的中心思想。
②史诗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又有初步的个性特征。
③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
诗中比喻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比喻”。
常用重复的手法,适应古代民间歌人口头复诵条件,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2、阿喀琉斯的形象。
他重视荣誉、不畏权势、刚强勇猛、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暴躁易怒、任性固执、鲁莽残忍;天真单纯、温柔善良、珍视友谊、富有同情心。
既有青年人的任性无礼又尊重老人,集刚勇残忍与仁爱柔情于一身。
他是力量和胜利的象征,在他身上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意识,英雄主义精神,是当时的理想英雄,他身上可以看出神性、兽性、人性,具有原始风习的残酷性。
神性、兽性、人性这三性使他成为希腊最著名的英雄,他是一个未被文化污染的自然之子,充满生机和生命力,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古代民族英雄的典型,富于性格美。
《西方文化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展示)一. 名词解释 (1)1. 十二铜表法 (1)2. 塔西佗 (1)3. 罗马五大法学家 (1)4. 七艺 (1)5. 骑士精神 (1)6. 经院哲学 (1)7. 存在主义 (1)8.《荷马史诗》 (1)9. 结构主义 (2)10.《上帝之城》 (2)11. 启蒙运动 (2)12. 凯恩斯主义 (2)13. 特兰托宗教会议 (2)14. 浪漫主义画派 (3)15. 克吕尼运动 (3)16. “马基雅维里主义” (3)17. 汉谟拉比法典 (3)18. 旧约圣经 (3)19. 尼西亚会议 (3)20. 米兰赦令 (3)21. 狂飙突进运动 (4)22.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4)23. 迈锡尼文化 (4)24. 批判现实主义 (4)25. 象征主义 (4)26. 荒诞派戏剧 (4)27. 黑色幽默 (5)28. 迷惘的一代 (5)29. 意识流小说 (5)30. 表现主义 (5)31. 存在主义文学 (5)32. 卡夫卡式 (5)33. 魔幻现实主义 (5)34. 新小说 (6)35. 骑士文学 (6)36. 文艺复兴 (6)37. 人文主义 (6)38. 禁欲主义 (6)39. 蒙味主义 (6)40. 赫西俄德 (6)45. 人文主义 (7)46. 浪漫主义 (7)47. 现实主义 (7)48. 荷兰画派 (7)49. 自然法学派 (7)50. 莫扎特 (8)51. 猫王 (8)52. 甲壳虫乐队 (8)53. 重农主义 (8)54. 重商主义 (8)55. 修昔底德 (8)56. 亚里士多德 (8)57. 柏拉图 (8)58. 修道院 (9)59. 加洛林文化复兴 (9)60. 垮掉的一代 (9)61. 年鉴学派 (9)6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9)63. 希腊悲剧 (9)64. 贝多芬 (9)65. 达芬奇 (9)66. 爱因斯坦 (10)67. 骑士制度 (10)68. 因信称义 (10)69. 新柏拉图主义 (10)70. 早期基督教教义 (10)71. 洛可可艺术 (10)72. 黑暗时代 (10)73. 贤人政治 (10)74. 三一律 (11)75. 古典主义 (11)76. 实用主义 (11)77. 弗洛伊德主义 (11)78. “超人”哲学 (11)79. 表现主义文学 (11)80. 法兰克福学派 (11)81. 抒情歌谣集 (11)82.教会文学 (11)83.古典主义 (12)88. 楔形文字 (12)89. 吉尔伽美什史诗 (12)90. 贝希斯敦铭文 (12)91. 四因说 (12)92. 斯多噶学派 (13)93. 爱琴文化 (13)94. 东西教会大分裂 (13)95. 英雄史诗 (13)96. 世纪病 (13)97. 城市文学 (13)98.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 (13)99. 抒情时代 (13)100. 自然主义 (13)101. 唯美主义 (13)102. 迷惘的一代 (14)103. 凯撒 (14)104. 普林斯制 (14)105. 多米那特制 (14)106. 罗马式艺术 (14)107. 哥特式艺术 (14)108.《君主论》 (15)109.《太阳城》 (15)110. 伏尔泰 (15)111. 卢梭 (15)112. 孟德斯鸠 (15)113. 路德宗 (15)114. 加尔文教 (16)115. 安立甘宗 (16)116. 兰克学派 (16)二. 简述题 (17)1.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婚姻形态? (17)2. 荷马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实行军事民主制,它的主要机构是什么? (17)3.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导论一、西方史学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五次转折(P3-5)四个阶段:1、古典史学,即古代希腊罗马史学2、中世纪史3、近代史学4、现代史学五次转折: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第二次转折,发生于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第三次转折,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人本主义史学出现)第四次转折,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历史学开始专业化,并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历史观念从思辨的向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转变。
第五次转折,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从此开始了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
二、如何研究西方史学史(P12-14)1、应研究西方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2、应研究西方历史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3、应研究西方史学流派,研究它们的过去与现在、繁荣与式微、成就与问题;4、应在西方史学的扣流变中做出动态的考察,即对西方的某一史家、某一作品、某一流派的研究,既是历时性的,又是共时性的;5、应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领域,即不能把它当作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要把它看作全部人类文化扩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6、应从世界史学发展的总进程中,从空间上对它与其他地区史学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总之,应有一种正确的历史观的引导。
第一章古典史学Ⅰ一、城邦文明古希腊文明就是城邦文明,作为城邦文明,古希腊城邦具有古代世界城邦的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的独特性。
古希腊所建立的城邦国家,发展十分充分,具有惊人的生命力。
在早期希腊时代(前8—前6世纪),希腊世界先后形成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
城邦特点之一是小国寡民,小农经济是奴隶制城邦的经济基础。
希腊城邦还具有明显的自治性质,一方面城邦实施公民之间的平等原则,亦即实施“主权在民”与“轮番执政”;另一方面,每个公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我意识的个人生活的权利,同时,又被个人对国家的服从这样一种最高的道德信念所制约。
古希腊历史令人瞩目的特点之一,便是各个城邦在政治上独立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1、文化背景: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经济背景:国富民安,经济实力强大;3、政治上:民主政治繁荣;4、社会背景:公元5世纪中叶前后,古希腊出现新思想与旧传统的激烈抗衡,阿那克萨哥斯提出了物种论,从此希腊思想转向了由重自然到研究人事。
5、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6、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二、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1、在西方史学上开创了一种编史传统--社会文化史;2、创立了一种编纂方法--历史叙述体;3、已经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对史料进行鉴别、批判;4、治史视野宽广。
评价:优点: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学上的奠基人,在西方史学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开西方历史叙述体之先河,这种编史题材经过俢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得到了完善与发展,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
他在东方历史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去伪存真,比较各家一同,去除不可信的部分,最早采用历史批判的方法,从而为西方史学界的发展开创了新东西。
希罗多德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从此希腊人及其后人懂得如何写作历史著作,并形成了希罗多德的风格:广采博收、文笔优美。
缺点:1、在治史方面有着强烈的亲雅典的政治立场,尝试他在研究历史时不免偏袒一方,有时难免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现象;2、天命史观使得他的作品出现神示、梦兆、幻觉、占卜之类的东西,从而使作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3、希罗多德“史话家”的兴趣,使他热衷于逸闻趣事,从而客观上造成了他的作品枝节蔓生、结构庞杂、阅读困难。
一、俢昔底德史学思想: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史学特点:1、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2、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3、.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4、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
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此书特点:1、结构严谨,各事件联系紧密,以时间顺序来写,以一场战争为中心,贯穿前后,彼此间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2、文笔洗练,力求准确,结构严谨,求真务实;3、该书代撰演讲词,与叙事浑然一体,于是该书成为美妙的历史散文。
治史缺陷:1、宣扬英雄史观,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性;2、在编纂史书时,记载方法不够准确,不能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四、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1、俢昔底德的著作以内容集中见长,专记政治历史,被称为“政治史之父”;而希罗多德的作品以内容宏富取胜,多研究社会文化现象,被称为“社会文化史之祖”;2、俢昔底德在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及政治史都比希罗多德进步;3、希罗多德在研究历史时追求博大宏伟与无所不包,不免使其研究有奇闻异事,而俢昔底德在研究历史时去除一切与记载战争无关的内容,荒诞的内容一扫而光;4、希罗多德有首创历史叙述体之功,但不完善,枝蔓丛生,让他的叙述时常游离于主体之外,缺少一种和谐的整体之感;而俢昔底德的历史叙述更加完备,所叙历史紧扣主题;5、都具有历史批判精神,但希罗多德的批判精神不及俢昔底德。
俢昔底德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文章中,俢昔底德否定了天象与人事的联系,摒弃超自然因素的作用。
6、希罗多德研究历史也有人本观念,且处于幼稚阶段,但俢昔底德把人本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1、都有论著问世,《历史》《史记》,史学内容相当丰富,都被称为“史学之父”;2、各自开创了编史体裁:历史叙述体和纪传体,都对西方和中国历代史学发生了六、波里比阿史学成就:他写作了《通史》、《罗马史》,体现了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波里比阿的史学体现了古希腊史学的传统,发展了修昔底德的史学。
特点:①.历史眼界的开阔,记载了一个辽阔的古代世界“历史学家的历史学家”②.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抛弃一切个人的成见和党同伐异的情绪,以公正的态度,从大量的史集中得出正确的结论③.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④.注重历史的因果联系,一是引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另一件是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⑤.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
他的作品突破:①.历史意识改变②.世界概念扩大③.编撰方法进步。
缺陷:缺乏文采、不生动。
七、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1、西方古典史学核心求真探索精神,透过历史表象,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2、人文主义观念,以人为本;3、宽宏的历史眼光、观念;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和史家的自身修养八、拜占庭史学:特点1、更多地继承了古典史学传统;2、史学研究受神学史官影响较少;3、拜占庭史学非常关心政治事件,与政治史密切结合;4、人文主义精神体现非常鲜明、浓厚;5、拜占庭史学观注历史的连续性九、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优点:1、中世纪史学扬弃了希罗多德、俢昔底德史学中的两种主导观念,人性的乐观主义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实质主义观念;2、中世纪史学是一场革命性的转折,是基督教思想对西方史学关于精神价值的思考;3、中世纪史学首次打破了古典史学的循环史观,第一次将历史理解为进步;4、中世纪史学尤其是基督教史学创造了一种普遍主义的历史即世界通史,在时间、空间范围上达到了最大限度;5、中世纪史学观注历史的连续性,从而使史学家们用历史分期的方式来研究历史。
缺点:为了赞扬上帝,篡改历史,资料被篡改十、浪漫主义史学思想:1、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有理性,而且更应该有个性及其独特魅力;2、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更充分展示各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具体特征,应该体现每个民族所固有的民族精神,注重研究民族史、国别史;3、强调历史现象的延续性和继承性;4、崇尚直觉和情感作用,重在对历史作具体描述,借以抒发历史学家个人情怀。
十、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继承与发扬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人文主义史学传统,并将其推进了一个新水品;2、理性主义史学摒弃了虚妄的神学史观,反对将《圣经》中的故事视为信史;3、理性主义史学家公开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以历史研究为资产阶级服务为己任,坚决且现实;4、理性主义史学家从共同的人性出发,来探求社会历史变化的规律性、普遍性,历史变化的前进性和可预见性;5、理性主义史学家开拓了历史编纂学的新天地,力图将各个方面都列入历史研究之中,近代意义上的世界通史诞生。
十一、客观主义史学:学术思想:兰克认为历史学的理想目的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利于未来,要用超然的态度研究历史,注重史料,特别是档案资料,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
优点:1、作为19世纪西方世界的时代产物,客观主义史学在融会了科学理性性的精神;2、客观主义史学运用的史学考证方法是对博学时代以来的史料考证方法的发展;3、内证法与外证法的结合为近现代史料考证提供了较好的模式;4、历史研究真实性应优先于文采,重视史料的考证辨伪,这种史料的科学性批判精神对历史学贡献很大;不足:1、兰克虽然强调历史研究要如实直书,但他自己并没有做到;2、兰克虽然热衷于使用档案材料,但当时档案材料大多是官方文件,这是他的史学研究范围局限于政治史和外交史;3、客观主义史学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如实直书,而忘记了批判过去,教导现在,利于未来;4、客观主义史学称雄西方近一百年,不免自傲自大,排斥异己,最终成为20世纪新史学的对立面。
十二、伏尔泰的史学思想:《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路易十五时代》。
贡献(史学思想):1、伏尔泰第一次打破了独霸西方两千多年的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为历史编纂学开辟了新天地。
—将商业科学、文化史等内容渗透其中;2、他有力地批判了神学史观,使史学变成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力的思想武器;3、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把人类历史当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与比较研究;4、他是理性主义是学派的奠基者,他把哲学引入史学研究,使历史学成为一门以事实为训的哲学,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人物是用哲学思想来正确地阐明史实,从而具有更强的洞察力和对史料的批判能力。
局限:1、不能避开理性主义史学的根本缺陷,过分强调理性;2、对自然神论又过分信仰,对中世纪史的蔑视;3、在史学研究中过分强调开明君主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十二、历史哲学:代表: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詹巴蒂斯塔、维柯,意大利人《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康德、德国人,《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康德的观念:1、历史是在运动中有规律的前行;2、历史不是由个人,而是由人类集体共同创造的;3、人类社会是在互相对抗中发展的,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4、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永久的和平,只有在竞争中发挥才智。
十四、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1、史观与社会政治历史和唯物主义哲学密切相关;2、以人为本,更看重人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狄德罗提出了“社会契约论”;4、百科全书派把改造社会的期望向往在杰出人物的身上,向往开明君主的出现。
3、年鉴学派评价。
年鉴学派主要观点:提出总体史概念;提出长、中、短三时段说;提出结构史研究;重视史学理论。
积极意义:1、冲破了实证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创出一条历史研究新路子;2、研究方法上:把其他学科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开阔了历史家的视野;3、研究课题上:开创富有新意的研究领域;4、研究对象上: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否定以往伟大人物的历史就是历史的观念。
局限:(1)注重中古、近代史研究,对上古,现代研究甚少(2)过分忽略了政治史研究(3)缺乏理论研究5.年鉴学派的目标、缺陷:1、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围墙,明确地提出了学科与学科间的交流,彼此间要加强联系,互通有无;2、他们坚决反对空谈,要求理论必须要与实例,具体研究结合;3、史学研究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缺陷:1、把历史弄得支离破碎,所谓全面的历史只是一个万花筒;2、年鉴学派除了第三代外,都鄙视政治史,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但在研究中,往往只对结构做静态分析,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质的变化。
6.罗马史学的共性:1、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对罗马国家及罗马精神的赞扬(质朴、勇猛、爱国),李维的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塔西佗反对暴政的共和思想;2、模仿借鉴、兼收并蓄、广采博收、拿来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