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56.00 KB
- 文档页数:2
《清明上河图》简介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
小小的画面,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
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艺术成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
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上河图画作介绍《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和历史意义1. 简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是一幅以北方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为背景的卷轴画作品。
它以绘画形式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社会风貌和人民日常活动,因其精美细腻的描绘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2. 艺术表现2.1 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腻入微的线条和色彩描绘,展示了汴京繁忙而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
从宫殿到街巷、从大桥到小船,每一个场景都被精心描绘,呈现出了宋代城市独特的氛围。
2.2 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在《清明上河图》中,许多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物形象都得到了生动刻画。
无论是贵族、士人、商贾还是百姓,他们都通过不同姿态和动作展示出丰富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达。
2.3 透过细节展示社会特点在《清明上河图》中,许多场景和细节都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
例如,农民丰收、市井商贩、官员布衣等都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态。
这些细节不仅为观者提供了欣赏画面的美感,还能从中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3. 历史意义3.1 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作为一幅宋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
它通过描摹宋代城市生活,记录下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风貌和人民日常活动,成为后世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生活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
3.2 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精髓《清明上河图》以其卓越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题材内容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它运用写实手法、概括性构图和细腻的人物刻画等特点,展示出中国绘画在场景塑造、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优秀才华。
3.3 影响后世艺术家《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经典之作,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成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更激发了众多艺术家对于描绘社会风貌和历史题材的兴趣与创作灵感。
4. 结语《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它通过精巧而详实的描摹,展现了宋代城市生活场景,并记录下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状态的重要线索。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作品,从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梁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研究者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也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但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的历史典籍,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
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
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
”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
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梁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是准确可信的,由此可以断定画中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为名呢?《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
知名文物简介一、文物名称名称:清明上河图二、制造年代与背景制造年代:公元11世纪,宋朝时期。
背景: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杰作,表现了宋朝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三、材质与工艺材质:绢本,墨笔。
工艺: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精细描绘了城市、乡村、桥梁、船只等众多细节,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和工艺水平。
四、特征与风格特征:画面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规模宏大,构图严谨,线条精细,色彩丰富。
风格:具有典型的宋朝绘画风格,展现了浓厚的市井气息和人文情怀。
五、流传历史与价值流传历史:自宋朝以来,清明上河图一直被视为中国绘画的瑰宝,历经明清两代,流传至今。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价值: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六、保存现状与保护保存现状:清明上河图在保存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经过修复和维护,现况良好。
保护: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严密保护,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
七、重要展出与影响重要展出:清明上河图多次在国际上展出,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2015年3月至5月,《清明上河图》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特展。
2015年9月,《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出。
2017年10月29日,《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出。
2019年,《清明上河图》亮相中国美术馆。
影响: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历史记录使它成为了研究和了解宋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同时,它的影响还远及海外,成为世界各地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物。
在当今时代,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依然不减,吸引着无数观众前来观赏。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八、文献资料与考证文献资料: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文献资料丰富,包括历史记载、著录、研究论文等。
其中,张择端的自题诗跋以及明清两代的题跋和题识等都对研究和了解清明上河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情景介绍:轻轻打开此图,见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驮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梁走来、五匹骡马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把驮队驱赶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驿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
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看起来与现在鸦雀筑窝方式与高度别无二致。
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
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仿佛圈里饲养了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不尤得惊叹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如上此发达的农业和养殖业。
迎亲队伍渐进街市,前面的艺人立刻歌舞起来,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更显出热闹场面,不知是此情此景引起了茶馆里几位茶博士的注意,还是另一件正在发生的事使他们目瞪口呆,就在旁边一位上身赤膊,技艺精湛的杂技艺人的精彩表演都被忽略了,茶博士他们都扭头往这边看,原来对面不远处一头刚卸了货的叫驴见了对面茶馆前拴着的驴子,这时立刻发出了求偶的叫声,异性相求茶馆前面的驴子立刻响应,扭转驴身前蹄起跳腾空,试图响应,无奈缰绳拴得太牢,挣脱不得。
这头叫驴也试图向茶馆方向的驴子奔去,这时一个小孩在驴子前奔的方向不远,一桩险情就在眼前,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车旁的车夫欲向前跑出抱开小孩,但人哪能跑得那么快呢?这时另一车夫上前一把抓住驴缰,一桩严重的交通事故避免了,人们这时惊嘘不已,松了一口气。
(注:据说这驴车处原来己损坏,是以后改补上去的,值得商酌的是:前面一个半身人像应是在叫驴与驴车中间,驴车遮住他的下半身,手上还有驴鞭,伸手正是使劲拉住驴缰,只是这位车夫伸手拉缰绳,力挽了一桩生死攸关的险情才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着两头牛,虽然就在附近发生了一件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两头牛却无动于衷,它们还是悠哉游哉的反刍着,远处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
南边一家两口出行,雇佣了两头牲口及驮夫,还有一个脚夫挑着他俩出行所需物品徐徐向东南方向走去。
茶馆前街道正对面一个酒店,由于不经营早点所以才迟迟的撑起招揽顾客的旗幡,酒店开在散装货运码头,生意自然很兴隆,只是客人正在忙生意,还不到吃饭喝酒的时间,你看码头上货主正在清点要发某地的货物,码头工人正在把运来的货物堆码起来,准备根据运货地点远近,适时安排装卸,正所谓是先上船后起坡。
另一条船也正在卸货,在这一、二百年树龄的大树枝叶缝隙中,可以看到粗大的帆桅及绳索,也应是六、七十吨左右排水量的大船了。
酒店与茶馆之间的街道中间,有一个正在喊一位打卦算命的先生,可能要他测算一下什么事情,是婚姻、家庭还是生意,算卦先生听到来了生意,轻快的脚步可见他的喜悦之情。
往街里边看过去,一家包点店的人与一位挑担买卖人正在谈事情,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对话,明天还点什么油盐酱醋之类东西和什么时候结帐之类话语,再过去又是几家店铺字号,又是一条大道伸向远方并有行人骡马行走。
再过去几家店铺就是主干道汴梁大道了,主干道两边车水马龙店铺林立,都围着这风水宝地的货码头与货运栈了,这座货运栈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街道四通八达,南边紧靠深水港湾,有好几艘船只停泊在港湾里依次装卸货物,一条靠码头的般正在卸货,几个码头工人正把象装有粮食之类的麻袋扛下船,船仓里有人正在翻仓与上货,似乎能听到船仓里传出给人把货物麻袋上肩的劳动号子声。
紧靠货栈码头停泊着待卸货与装货的船舶,等船老大上船后就吃饭开船,货栈前面的船老大刚结完帐正要上船,半路中正巧遇见了一个熟人,心中记挂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待慢了熟人或朋友,在急切中与之寒酸家常,最后抱拳行礼告辞。
这时脚步早己转向,急奔船上去的样子己超然若现。
码头的主航道中一条货船逆水而上,船右弦上面的水手们都在严密注视时刻应对,避免与停泊的船只发生碰撞。
在江河走安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船头前面一艘停泊在码头,欣左预已出来一位水手,时刻注意行船的动向,准备排除船只之间的碰撞,行进中的船只似乎要泊岸了,该船的“头纤”(拉纤队伍的第一位纤夫)己回过身来招呼伙伴们收纤。
再往河道上游看去,一艘船上有八位橹工摇橹,可见水流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位舵手严密注视着前进方向的水情与船情。
前面一艘客船正忙着靠岸,这儿是客运码头,客船上有二十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船顶的几位船工正在收帆放桅,有的船工正在接收从汴河大桥上抛下的缆绳,准备把客船牵引到码头,再拴牢在岸上的栓船柱石上,以增加客船的稳性,左弦上的水手用船蒿把船撑向码头,以增加向码头靠近的动力,船头有两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右撑,一面扭头注意码头,用以使客船对正码头调整撑船力度,另一位船工手拿撑蒿右手向前挥动、指挥码头的船工接应,看来他应是此客船的水手长了。
客船体形宽大稳性相当良好,船工各司其职工作相当熟练,动作非常协调,看来是一帮素质非常高的船工,仓体与仓面有封闭与阻隔,并有仓门便于客人出进,船没停稳之前仓门决不打开,安全措施相当严谨,可以断定是一艘安全性能良好的长途客动船。
码头上还有不少人向客船上招呼,他们是迎接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的,有的还上了汴河大桥,借大桥的高度招呼,以便早点见到亲人,旁边一只小一点的客船上也有人挥手呼喊,那是在招揽生意,呼唤需要到分河航道码头的客人,可以想见当时汴河流域的交通多么发达,水旱各路构成了很大的客运货运交通网络。
汴河大桥气势不菲,高大得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顺利穿越,宽阔坚固得能并排行驶几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从桥的结构来看也是一个很大的创造,整座大桥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可能当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桥墩,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铆接榫合,以支撑大桥的跨度,桥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链固杵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并分散了负重使跨河木料受力均匀,试想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把这么大的木料横架在河道上,建筑的难度可想而知,工程的浩大是多么的气壮山河。
在桥边有牢固的护拦,以保障车马行人的安全,使工程的使用性能与质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
汴河大桥是两的咽喉要道,桥面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由于过往行人多人气旺盛,商贩不失时机的占道经营,有的摆地摊,有的卖食品,还有一家卖刀剪,牛尾锁等小五金的摊子,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货摊设计成斜面,这样的场面,一直延伸到桥头的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商贸区。
桥下一艘船逆流而上,似乎要去泊船,船头的船工正在试探河道深浅,因为在桥头得河床里一般要放置一些大石头,以免流水冲刷桥头坡岸防止发生垮塌,上游不远处已有几艘船依次泊在岸边,主航道中有两艘船在航行,橹工的汴江号子与纤工的忭江号子两首和声合唱回响在空中,渐渐的远去,渐渐远去,这些人文的场景与秀丽的河山形成了一副美丽风俗画面,所以一些文人雅士、达官贵人要找寻的好地方,在对岸的河湾缓冲区,商人不失时机的安置了两条游船,让他们在上面饮酒唱茶,欣赏汴河的风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酒楼)战乱,酒店茶楼逐渐发展起来,各种店铺字号鳞次栉比,各种车轿骡马忙碌不停,画面清楚的看到一间木工作坊的两位技工正在紧张的赶制一辆骡马车,拐弯的街道一位货主租用毛驴,驮工正在把地上的货物上驮,还有一位女士准备租用一乘轿子代步,再看过来是一块不大的劳务广场,又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因此商务活动频繁,一位算命大师不失机缘的在这儿盖了一间房子,找他推算寿命财运的人很多生意非常兴隆。
过溪沟小桥的脚行门前有不少劳工,有的坐着休息,有的在打瞌睡,还有的干脆躺下休息,脚行里面还有骡马也栓在那里,看来他们是在养精蓄锐,以便来了生意后精力充沛的工作,虽然现在还没有事做但也不会哄抢别人的生意,是很遵守脚行规矩的,你看广场上的劳务人员生意非常好,一乘轿子已起肩上轿,另一乘轿子也在待租,小桥上一位摊贩已把货卖完回家,那边还有一些住户农家桥头还有几头毛驴,屋旁有一妇人抱着一小孩、旁边不远还躺着几头硕大的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