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ppt
- 格式:ppt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78
第2课时炔烃[素养发展目标]1.从化学键的不饱和性等微观角度理解炔烃的结构特点,能辨析物质类别与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2.认识加成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有机反应类型与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特点的关系。
3.能通过模型假设、证据推理认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会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一乙炔的结构与性质1.结构特点结构式官能团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三键所含共价键分子空间结构H—C≡C—H 碳碳三键sp1个σ键,2个π键直线形,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直线上乙炔(俗称电石气)是最简单的炔烃。
乙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化学性质(1)实验探究实验装置①中反应CaC2+2H2O―→Ca(OH)2+C2H2↑(反应生成乙炔)②中反应CuSO4+H2S===CuS↓+H2SO4(除去硫化氢等杂质气体)③中现象 溶液紫红色褪去(乙炔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④中现象 溶液橙色褪去(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⑤处现象火焰明亮,并冒出浓烈黑烟注意事项 a.电石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为了减小其反应速率;可用饱和氯化钠溶液代替水作为反应试剂;b.乙炔属于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要检验纯度,防止爆炸(2)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a .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b .能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化学方程式是2C 2H 2+5O 2――→点燃4CO 2+2H 2O 。
②加成反应与Br 2加成、与H 2加成生成乙烯 CH ≡CH +H 2――→催化剂△ CH 2==CH 2 与HCl 加成生成氯乙烯 CH ≡CH +HCl ――→催化剂△ CH 2==CHCl 与H 2O 加成生成乙醛CH ≡CH +H 2O ――→催化剂△CH 3CHO [注] 乙炔与水加成后的产物乙烯醇(CH 2==CH —OH)不稳定,很快转化为乙醛。
③加聚反应聚乙炔可用于制备导电高分子材料,由乙炔合成聚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n CH ≡CH ――→催化剂CH==CH。
知识目标第一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二课时)能力目标1.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2.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3.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过程重点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难点杂化轨道理论教学过程备注[复习]共价键类型:σ、π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质疑] 我们已经知道,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形结构,它的4个C--H键的键长相同,H—C--H的键角为109~28°。
按照我们已经学过的价键理论,甲烷的4个C--H单键都应该是π键,然而,碳原子的4个价层原子轨道是3个相互垂直的2p轨道和1个球形的2s轨道,用它们跟4个氢原子的ls原子轨道重叠,不可能得到四面体构型的甲烷分子。
为什么?[讲]碳原子具有四个完全相同的轨道与四个氢原子的电子云重叠成键。
[引入]碳原子的价电子构型2s22p2,是由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组成的,为什么有这四个相同的轨道呢?为了解释这个构型Pauling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板书]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1、杂化的概念: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杂化轨道。
[讲]杂化轨道理论是一种价键理论,是鲍林为了解释分子的立体结构提出的。
为了解决甲烷分子四面体构型,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它的要点是:当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甲烷分子时,碳原子的2s轨道和3个2p轨道会发生混杂,混杂时保持轨道总数不变,却得到4个相同的轨道,夹角109°28′,称为sp3杂化轨道,表示这4个轨道是由1个s轨道和3个p轨道杂化形成的。
当碳原子跟4个氢原子结合时,碳原子以4个sp3杂化轨道分别与4个氢原子的ls轨道重叠,形成4个C--Hσ键,因此呈正四面体的分子构型。
[投影][讲]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在形成分子时,通常存在激发、杂化、轨道重叠等过程。
但应注意,原子轨道的杂化,只有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才会发生,而孤立的原子是不可能发生杂化的。